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琦琦小说 > 青春校园 > 林下风 > 朱雀桥边夕阳斜 第6章 四女争锋

林下风 朱雀桥边夕阳斜 第6章 四女争锋

作者:文叨流 分类:青春校园 更新时间:2025-09-13 23:13:15 来源:平板电子书

夕阳斜照,寒梅疏影。

武陵王妃低头向褚太后请示,褚太后微微点头,这便代表吉时已到,武陵王妃作为本次上元雅集的主持人,可以开场了!

武陵王妃走向园中空地临时搭起的台子,清了清嗓子,正欲开口说些“良辰美景,幸会群芳”的场面话,突然一阵夸张的笑语传来。

“哎呀呀,雅集开始了吗?吾竟来迟了!该罚,该罚!”

全场女眷尽皆色变,太后娘娘驾前,,便是藩王也要称“臣“,何人竟敢自称“吾”?

不等众人回过神,又听到中官的尖锐嗓音唱喏:“南康长公主到——”

褚太后手指几不可察地收紧,脸上的平和淡了一瞬,随即又被一层更沉静的笑意覆盖,仿佛刚才那丝波动只是错觉。

片刻后,梅园入口处传来脚步声。一个老年中官弓着腰,恭敬地引导着三位女眷步入。

那老中官是晋明帝在位时便服侍长公主的旧人,如今虽满头白发,步履却稳,只是每一步都透着小心翼翼——他既得顾着长公主的体面,又不敢真个在太后驾前失了规矩。

三位女眷正中的正是南康公主司马兴男。她今日穿了一身绯红蹙金宫装,领口袖边都滚着一圈赤狐毛,比褚太后的淡雅装扮更有气势,更像女王。

左手边跟着位比丘尼,眉眼间却带着几分俗世的慧黠,正是与安令首齐名的支妙音,二尼有“北首南音”之称;右手边牵着个少女,约莫十三四岁年纪,穿一身七彩间色裙,眉眼七分像其父桓温,却只有三分像其母司马兴男,正是南康公主与桓温的长女——桓灵。

南康公主步宽幅大,不似女流,边走边笑道:“太后娘娘,吾可是来迟了?听闻太后今日在华林园办上元雅集,吾这不成器的孩子非要央求吾带她来瞧瞧!”说着,还拍了拍身边桓灵的手背,语气里的随意,像是在自家后院与姐妹闲话。

褚太后本想按礼制称一声“南康公主”,话到嘴边却转了个弯,声音温和:“姐姐来得正好,姐姐一来,朕这梅园都蓬荜生辉呢!”

一声“姐姐”,既抬了长公主的辈分,又暗里提醒着在场所有人——今日雅集,不是朝会,乃是女眷私下取乐的小玩意。

南康公主挑了挑眉,似乎对这声“姐姐”很是受用,却又偏要往别处扯:“这不是听说太后近来身子爽利,特意带灵儿来给太后请安嘛。再说了,上元雅集,少了吾这个老骨头,岂不无趣?”她说着,视线扫过在场女眷,威势更甚于太后。

褚太后笑意不变:“姐姐能来,是为朕这雅集添彩呢!”同时示意宫人搬来长榻。魏晋之时,文人雅集喜欢席地而坐,但如今还是正月,天寒地冻,众贵人本就娇弱,却不适合席地跪坐。

南康公主拉着桓灵坐下,支妙音也跟着在旁边的单人榻上落座。

“说起来,太后办这雅集,倒是比先帝在时热闹些。吾记得旧年上元,宫里除了宴饮,也没这般多花巧。”这话听着像夸赞,细品却带着点“败坏宫规”的意味。

褚太后回道:“不过是借上元佳节,让姐妹们聚聚。先帝在时,看重礼法;如今日子松快些,也该让大家乐乐。”她轻轻一句话,便把“热闹”归在了“时势不同”上,既不可能否定先帝,也没让自己落了“失仪”的话柄。

南康公主“嗤”了一声,刚要再说些什么,忽然有个温婉的声音从女眷席中响起:“太后娘娘如此体恤我等,真是臣妾们的福气。”

众人循声望去,说话的是位中年贵人。她穿着湖蓝色素面锦裙,看着素净,却自有一股世家贵女的端庄。正是中军将军殷浩之妻,陈郡袁氏的袁女皇。她还有一个姐姐叫袁女正,嫁给谢道韫的堂叔谢尚。

袁夫人站起身,对着太后盈盈一拜,又转向南康公主,欠了欠身:“长公主久居府中,许是不知,近来京中女眷常说,能得太后娘娘邀请参加上元雅集,是莫大的脸面。毕竟不是谁都能像太后这般,既懂风雅,又能让大家不甚拘束的。”

中军将军殷浩与征西大将军桓温是政敌,明争暗斗不断。那句“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的千古名言,正是殷浩和桓温相争时期传出的。

司马兴南虽然是长公主,但也是桓温之妻,作为殷浩之妻,袁夫人岂能惧她。她这话听着是在夸太后,却悄悄藏了两层意思:一是说长公主“久居府中”,怕是不懂如今宫里的规矩;二是说太后“让大家不甚拘束”,反衬出长公主刚才的言行,倒像是来搅局的。在场之人,谁不知道殷浩与桓温是政敌,袁夫人这话,明着是表达自家立场,暗着却替太后挡了南康公主的锋芒,还挑不出错处来。

南康公主脸上的笑意僵了僵。她自然听得出袁夫人话里的门道,可对方话说得滴水不漏,她若发作,反倒显得自己小家子气。她眯了眯眼,看向袁夫人,语气带了点嘲讽:“袁夫人倒是会说话。只是不知是陈郡殷氏的规矩还是陈郡袁氏的规矩,是教导家族女流在太后驾前,也敢随意插话的吗?”

这话是拿“规矩”压人,暗指袁氏虽为世家,却失了本分。

袁夫人却不慌不忙,依旧温和道:“长公主说笑了。臣妾只是感念太后恩德,不吐不快。再说......”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所有女眷,突然声音拔高,掷地有声,“今日雅集,本就是学那男子以文会友,若连说句话都要顾忌太多,岂不是让天下男子耻笑我等女流之辈,上不了台面?想来长公主也是懂这个道理的。”

她又把话绕回了“雅集“的本意,既认了“不吐不快”的莽撞,又堵了长公主拿“规矩”发作的路。

南康公主被噎了一下,正要再开口,却听身旁的比丘尼支妙音轻咳了一声。支妙音低声道:“公主,今日雅集,还是要诗文论高下的。”

南康公主会意,瞪了袁夫人一眼,终究没再说什么。

就在这时,一直被长公主牵着手的桓灵,忽然挣开母亲的手,几步走到太后驾前,先向太后施了一礼,又目光直直看向褚太后身边的一位少女——那少女正在吃瓜,不想瓜就落到自己头上了。少女正是谢道韫(辰林)。

“你就是谢道韫?“桓灵大剌剌地问道。

辰林(谢道韫)抬头看向她,心说‘你谁啊?’,嘴上却回:“正是。”

“最近可有读诗?读何诗?”桓灵追问。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辰林(谢道韫)随口道。

桓灵好巧不巧今日穿的是件七彩间色裙,就像一只七彩鸟的羽毛,加上她声音清脆,可不就是“鸟鸣嘤嘤”吗?

桓灵见谢道韫(辰林)不按自己预设的剧本走,有些着急,急忙道:“不对,不对,我近日可是听闻,安石公问府上诸子侄,《诗经》里哪句诗最得真味?你幼弟谢玄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唯独你却说‘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最好!”

桓灵的声音里带着点不服气的挑衅,“便是我父亲听了,都对你赞叹不已,但我却不敢苟同,我认为......”

“对对对,你说得都对!”谢道韫不愿与她纠缠,敷衍打发道。

“你......!”这位桓家小姐也素有才名,又从小倍受父母宠爱,何曾受过这等委屈,气愤道:“我还没说完呢!”

“不用说完,我说了,你说得都对!还要说什么?”辰林(谢道韫)装作无辜状。

全场女眷见桓灵在谢道韫(辰林)这里吃瘪,都在憋笑,几乎憋出内伤。

“你说得不对,依我看,‘赳赳武夫,公侯干城’才该是第一等的句子。”桓灵终于把想说的话,一口气说完,“乱世里,清风能挡得住胡骑?永怀能护得住家国?唯有这等铁骨铮铮的字句,才称得上《诗经》三百篇最佳。”

辰林(谢道韫)细细品味,点头赞道:“确实好句!”

此时就连一向修养极深的比丘尼安令首都不由摇头苦笑,“得,谢家这丫头,真是个得理不饶人的主,这是把自己刚刚点评她的话,直接照搬挪用了!”

桓灵见谢道韫(辰林)也认同自己观点,不由得意。

南康公主不由叹道,“灵儿这孩子,就是被宠坏了,虽有才气,却不通世情,被人骂了都不知道!”一旁的支妙音宽慰道:“公主,小姐还没输!灵儿这孩子是我看着长大的,她秉性良善,有赤子之心,岂会懂那些弯弯绕的心机!”这是一句话就把谢道韫(辰林)打上“心机女”的标签了!

正在此时,忽然传来一声轻笑,郗道茂提着裙摆从一株梅树后走出来,发髻上还落了几片花瓣。

“桓小姐这话,倒像是没读过‘武夫’后面那句‘赳赳武夫,公侯好仇’一般。”她走向太后,先向太后一礼,太后微笑颔首。郗道茂才转身面向桓、谢二女,“好仇者,良配也。武夫若只知挥戈,与匹夫何异?必得有‘穆如清风’的君子相济,才成得了公侯的‘干城’。”

桓灵愣了愣,显然没料到此时还会有人冒出来帮谢道韫(辰林)说话。

谢道韫却看向郗道茂,眼底浮出一丝赞许:“郗家妹妹这话,倒有几分意思。只是‘清风’之柔,与‘武夫’之刚,如何相济?”

郗道茂突然用团扇遮脸,露出半边脸,唯谢道韫(辰林)可见,冲谢道韫(辰林)龇牙咧嘴,无声地口吐芬芳。

辰林(谢道韫)从她的口型中分辨出,分明在说,“死丫头,叫姐姐!”

“这有何难?”郗道茂偷偷对谢道韫(辰林)用口型输出完,心情大畅,闲庭信步,娓娓道来:“诗经有云:‘柔亦不茹,刚亦不吐’,“该柔时如清风拂过,不伤草木;该刚时如利剑出鞘,不藏锋芒。就像谢小姐您,既解得出‘穆如清风’的温润,想必也懂‘王赫斯怒’的天威吧?”

谢道韫(辰林)一怔,暗道:“厉害啊,果然是与自己有大‘道’之争的女子啊,这是开始捧杀上自己了!”

这时,忽又传来一声赞叹:“好一个‘柔亦不茹,刚亦不吐’!郗家小姐这话,倒比刚才的武夫论透彻多了。”

众人回头,见一婉约少女正蹲在水渠边戏水,春雪未融,渠水冰寒,那少女的手冻得通红,却更显得少女红扑扑的脸蛋,娇俏可人。那少女插完话,见众人看过来,甩了甩双手上的水渍,缓缓站起身,一边走,一边说,“方才我在那边听着,倒想问问两位,若论《诗经》里的女子,是‘有美一人,婉如清扬’更好,还是‘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更妙?”

此时场中,正有三女交锋,她却只问‘两位’,显然是把另外一女无视,至于那一女是谁,明眼人都猜得到!

唯独桓家小姐却猜不到,她正愁没有机会施展才学,兴冲冲接话道:“自然是'邦之媛也'更好!'婉如清扬'不过是小家子气的闺阁模样,哪及得上'邦之媛'能系国安危的气度?”她说着,还得意地扫了谢道韫一眼,仿佛这话说出了她心底对“穆如清风”的不屑。

那戏水少女闻言轻笑,缓步走向太后驾前,拜道:“臣女吴郡张氏彤云,拜见太后娘娘!”。

辰林(谢道韫)这才知道此女竟然是顾夫人口中‘别人家的孩子’,经常被顾夫人拿来和谢道韫对比并说教谢道韫不如张家女儿有大家闺秀之气!今日一见,果然气质不凡,温婉大方。至于《世说新语》中记载济尼对此女的评价,多少还是有些不公了!

褚太后见这少女面目可亲,举止得体,也甚为喜欢,示意免礼平身。

“桓小姐这话,怕是把‘邦之媛’的分量看轻了。“张彤云这才转身正式加入四女之争,“若只论‘系国安危’,那与赳赳武夫又有何异?'展如之人’能称‘邦之媛’,恰恰是因她既有‘婉如清扬’的灵秀,又有护持邦国的担当,刚柔相济才是真风流。”

辰林(谢道韫)闻言点头,接口道:“张家妹妹说得是。就像这梅园,若只有疏枝硬骨,便少了几分风情;若只剩暗香浮动,又缺了几分气节。刚柔相济,方得其妙。“

褚太后忍不住白了她一眼,又有佳词妙句,不用到正途,却拿来逞口舌之快。她哪里知道辰林(谢道韫)全是‘拿来主义’,她是沾了后世浩如烟海、锦绣璀璨诗文的光。没有谢道韫的记忆,只论才情,她一个理科生,是远远不如在场三女的,连桓灵都不如。

郗道茂素手轻摇团扇:“依我看,两种气象倒也不必分高下。就像《诗经》本就有‘’风、雅、颂’三体,既有‘’在水一方’的缠绵,也有'江汉汤汤'的雄浑。”

桓灵被三人你一言我一语说得哑口无言,脸颊涨得通红,却又找不出反驳的话来。她攥着裙角瞪向张彤云,三女之中,也就这吴郡张氏好欺一些,嘴上却仍不服软:“横竖我还是觉得,能定国安邦的才是真本事。”这话却也没错,在她眼中,父亲一直是她的偶像,只有像她父亲那般男子,才配得她上的尊敬。

郗道茂笑得眉眼弯弯,故意凑近她耳边低语:“可桓小姐方才连‘公侯好仇’都忘了呢。”一句话戳中桓灵方才的疏漏,惹得她“哼”了一声,却再难说出什么来。

辰林(谢道韫)见桓灵这憨样,竟生不起之前的气来,反倒觉有几分可爱,温声道:“其实桓小姐的‘赳赳武夫’论,也是极好的。乱世之中,少不得铁骨铮铮的护持。只是刚不可无柔,就像箭簇再利,也需弓弦柔韧方能远射。”

张彤云跟着点头:“正是这个道理。平日里都是族中叔叔伯伯,哥哥弟弟,在那高谈阔论。若非太后娘娘盛意,何曾想今日咱们姐妹能聚在这梅园,如那男子般尽述心意?”

桓灵却也憨直,片刻便忘记先前的针锋相对,而是拍手笑道:“依我看,咱们也别争高下了,不如借着这夕阳梅影,各写一首与此刻景致相合的诗,才算不负这雅集。”

恰有风起,落英纷纷,飘落于众女身上。

良辰美景奈何天,谁又能想到此刻这些风华正茂、才情出众的女子,未来都会因为各自家族的利益,从而走上家族联姻之路,各自演绎时代宿命的女子悲歌,也包括自己(谢道韫),只能说各有各的不幸!

辰林(谢道韫)不由暗暗下定决心,既然老天奶开眼,让自己穿越,重活一世,那么就不仅要除掉孙恩、卢循那两个祸害,还要避免自己(谢道韫)嫁给王凝之的不幸,以及这些可爱的女孩子,又怎能不力所能及地爱之护之!

心中有了计较,便拉着三女,低头聚在一起,窃窃私语,竟是片刻间定下了四人成团,另起诗社的主意!

褚太后一直含笑聆听,此刻见四女论辩已毕,不禁由衷赞叹:“四位小姐家学渊博,锦心绣口,都是珠玉般人物啊!“她目光扫过园中众人,提声道:“我大晋朝女子都有这般才学,何况男子乎?天降鸾才,大晋当兴啊!”

众女眷尽皆跪俯,口颂:“太后仁厚,天降鸾才,大晋当兴!”

武陵王妃酝酿了半天,也没说上半句话,此刻忍不住起身,倡议道:“太后娘娘,值此盛况,臣妾提议,也不必循旧例,今日便由太后出题,四位小姐领衔,联句赋诗如何?”

褚太后大悦:“武陵王妃此言,甚合朕意,那便以‘梅’为题,先联句,后赋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