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琦琦小说 > 青春校园 > 茶陵神秘客家往事 > 第一百二十三章:离开小山村

茶陵神秘客家往事 第一百二十三章:离开小山村

作者:李苏章 分类:青春校园 更新时间:2025-09-13 23:09:47 来源:平板电子书

坑口街是一个小山村。

说它是街,它的确是街。

一条黄泥路上沿街遍布有几十户人家,它的确是一条街道。

但它本质上还是一个小山村。

不仅这地方,整个桃坑乡都是小山村。

茶陵县是湖南省的山区县,而桃坑乡又是茶陵县的山区乡。

也就是说,它是山区。

凡是山区的地方都比较小,稀稀拉拉,山角处遍布几户人家,不是小山村,又是什么?

当年生活在桃坑、江口两乡客家人最高峰时候,似乎有三万余人。

他们分居在深山老林之中,坑口街是整个桃坑乡最热闹的地方。

这里是山民采购生活物资的地方。

非常不容易呀。

当年没有公路,走的都是凹凸不平的山路,最远的村,从家里出发,来到坑口街需要走三个小时的山路,来回一趟需六、七个小时。

绝大部分人都要挑六、七十斤重的东西,出山不容易,回去更不容易,所以很多客家人都非常羡慕居住坑口街上的人。

但是我却始终感觉不到这种羡慕。

相反,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却感到了更多异常的目光。

这种目光成分很复杂,有高傲、轻视,更多的是不友善。

当然,不能怪他们。

我们家在客家人群中,是属于异类。

我的父亲母亲都不是客家人。

我的母亲是衡南县黄竹乡人。

我的父亲祖籍是长沙苏家托人,但他的父母却居住在衡阳市,成了衡阳人。

茶陵也有少量衡阳人,其中茶陵县移民局长胡松田就是其中之一。

当年,为了父母移民搬迁的事,与他有过几次交道,见面时,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是老乡。

我祖父母是衡阳人,我自然是衡阳人,但我心里认为我是客家人。

后来因为搬迁的事闹得有点不愉快,但他还是记得这份老乡之情。

我母亲因病在茶陵县人民医院住院,他曾计划来看望一下,后来因为我们去了长沙没有看成,但还是打电话说明了此事,弄得鄙人听了心里格外的温暖,至今回忆起来,还是有点激动!

胡局长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但这样的人,在客家人群却比较少。

客家人讲究的姓氏、宗族势力、家庭背景等等,尤其是看你家里有没有人。

而我父母没有。

我父母没有兄弟姐妹,也没有亲戚,在桃坑乡,就是他们两个人。

当然,父亲有一个哥哥在衡阳,但有精神病,没有任何来往,也就等于没有兄弟。

家里有一个阿家,但从小就与父母失和,等于没了亲人。

一对身处异乡的夫妻,没有任何亲人帮衬,生活自然十分的艰辛。

当然,可能还不是物资方面,父亲有正式工作,有稳定收入,在吃的方面不是十分的苦。

主要是精神方面。

我记得很清楚,春节时分,家家户户都是走亲访友,不时响起鞭炮声,因为客家人有一个传统,来了客人会放鞭炮欢迎。

而我家没有。

我们家始终冷冷静静。

我们一家都十分无聊地待在家里,看别人的热闹。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一天天长大了。

最终有一天,我要离开这个小山村。

去的地方是山民们十分羡慕的地方。

湖南的省会城市长沙。

当年,交通不便,山里人去一趟城市非常不容易,有的老人一辈子都没有去过县城。

所以,当地流传一句话:夜里梦到长沙,醒来跌倒床下。

可见长沙在山里人心中的地位。

很多山里人去不了的地方,结果我去了,并且定居在这里,让很多人羡慕,也让许多人不舒服。

但我还是要走了。

我虽然走了,但还是有人立下预言:我走了,但终究会回来的。

他们盼望的结果是,犯事回来,开除回来。

一句话,非常不光彩地回来。

其实,有此想法的人也很正常。

毕竟我家无权无势,无兄弟姐妹,无宗族势力,不是客家主流,这样的人家怎么可能有出息?!

尽管我证明了我的存在,但有的人还是不服气,在我家人面前,理直气壮地用他的儿子来比:你放心,我的儿子肯定比他强,至少十倍以上。

在他们的认知里,既然我可以在长沙生存下来,他的儿子百分百可以在长沙叱咤风云。

他们来没来,我不知,但我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们的不屑。

尽管如此,我还是踏上了去省城的山路。

当年,天空中飘着淡淡的雨花,还有凌厉的寒风,地面非常湿滑,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摔得手脚朝天。

最关键的是,去县城的公路断了,需要走十五里路才有班车。

早早的,我就起来,踏着泥泞的山路,跌跌撞撞,朝东江方向奔去。

这里有班车去县城,然后搭车去省城。

虽然我走了,但我的亲人依然生活在这里。

他们心里都燃起了希望,希望我能带着他们走出这个小山村。

他们给予了我最大的期盼!

其实,最开始的省城生活是异常艰难的。

很多人以为在省城工作,至少有固定的住所,而我没有。

在建筑公司工作的人,百分之九十都没有固定的住所。

都是接下一个项目,然后就在工地上建简易的工棚,几十号人就住在里面。

项目结束了,又去下一个项目,又住在油毛毡搭建起来的工棚。

有的工人工作了一辈子,也没能住上楼房。

他们退休后,就离开单位,回到当年离开的山村,在这里老死一生。

我一直在想,如果我老了,我也会像他们一样回到我当初离开的小山村。

这是每个建筑工人的宿命。

这样的结局,我非常不甘心。

因为背后还有我亲人渴望的目光。

他们处境跟我一样,差不多也是暗淡无光。

他们多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啊!

但他们无能为力,只能苦苦地煎熬。

如果我就这样回来了,我们家的生活将是异常的悲惨!

我意识到了我身上的担子。

然而,工地生活是非常艰苦的。

我虽然生活在小山村,但干的活不多,最多每星期去山上砍一次柴,砍多砍少,没人计较。

这里却不一样。

当年机械设备少,大部分建筑材料需要人工搬运。

一块钢模板有三十斤,二块六十斤,我每天需来回搬运十几趟,并且是上下七层楼。

累呀,经常累得眼冒金星。

于是,我想出了一个偷懒的办法,就是上厕所。

当时,我是学徒,是可以请假上厕所的。

虽然只有十几分钟,茅坑里又脏又臭,但呆在里面却是快乐无比。

我终于可以放松了,手脚终于可以自由了。

但内心上却是冰凉一片。

这样的日子何是尽头?!

如果我不改变自己,我就完了,跟着我受累的还有我的亲人。

这时,我的知识拯救了我自己。

鄙人从小就喜欢看书,还不识字的时候,我就喜欢,但山里人看不惯。

他们都不喜欢看书,认为看书无用,特别不喜欢看书的人,称这人是"书呆子"。

但我不以为然,依然坚持看。

我从小就看了海量的书。

我没有意识到的是,命运之神已经悄然开启。

正当我深感绝望的时候,我忽然看到《体坛周报》一份招聘启事。

他们需要招聘一名编辑,非常幸运地,我应聘上了,成了该报一名编辑。

当年,报社总编辑是吴午如。

他指定带班的编辑是后来体育报坛风云人物瞿优远老师。

瞿老师是浏阳农村人,大学毕业后分配进入省体委,在《体育周报》任编辑。

瞿老师是农村来的人,对我这个山村伢子没有任何偏见,而是每天带我往《湖南日报》印刷厂跑,教我如何编报纸。

当年《体育周报》没有印刷厂,印刷报纸都在《湖南日报》,没想到几年之后,《体育周报》名声大振,也改名为《体坛周报》。

《体坛周报》的迅速崛起,可以说瞿老师居功至伟。虽然后来他因为经济问题入狱,但历史还是不容否认。

我记得很清楚,当年有一个女记者在《体坛周报》连载了一个稿子,瞿老师给出了二十万元的稿酬,轰动全国。

九十年代,长沙的房价才几百块,可以买多少套房子啊!

这时,我离开了《体坛周报》,因为我办理的是停薪留职,时间到了,我自然需要回原单位上班。

但这段经历对我的以后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建筑工人突然成了全国知名体育报刊的编辑,至少证明了我行。

我自然引起了局高度重视。

局宣传部部长得知后,要调我去局上班,但公司不同意,而是把我留在了公司机关。

我的人生从这一刻起,才真正发生了逆转。

这时,我才明白,人生之成功,是为有准备的人而言的。

一个人既不学习,又不努力,天上怎么可能掉馅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