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琦琦小说 > 青春校园 > 七零科研强国:重生女逆袭 > 图纸上的硝烟

七零科研强国:重生女逆袭 图纸上的硝烟

作者:宁宝鑫 分类:青春校园 更新时间:2025-09-13 22:54:09 来源:平板电子书

第三章:图纸上的硝烟

技术革新办公室的日子,像上了发条般规律而紧绷。苏念雪很快适应了这种节奏:清晨军号响起,洗漱吃饭,然后一头扎进图纸和数据的世界里。

那本意外获得的英文报告成了她的“尚方宝剑”。她将里面的关键公式和推导过程,用工整的汉字和图表重新誊写、阐释,附在自己的设计说明后面。论证材料的厚度和严谨性肉眼可见地提升。

王工程师再次“无意”路过她桌边时,停留的时间明显长了。他甚至拿起那份手抄的论证过程,皱着眉,用手指点着上面的公式,默默推算了片刻。

“这个边界条件的假设……倒是大胆。”他瓮声瓮气地评论了一句,听不出褒贬,但至少不再是完全的忽视。

苏念雪立刻抓住机会:“是的,王工。这个假设是基于那份报告里提到的湍流模型简化,虽然增加了设计难度,但能有效降低运行时的空蚀风险。我正想就这个叶片的倾角优化向您请教,手册上的推荐范围比较宽泛……”

她将自己的图纸推过去,指出几个关键参数,态度谦逊而专注。

王工扶了扶眼镜,看着图纸,又瞥了眼她密密麻麻的演算纸,半晌,才含糊道:“倾角太大,加工难度高,容易应力集中;太小,效率上不去。得找个平衡点……厂里老周师傅手艺好,或许能啃得动……”

这近乎是指点了!苏念雪心中一喜,连忙点头:“谢谢王工!我明白了,会综合考虑效率和工艺可行性再调整一下。”

王工“嗯”了一声,背着手走了。但自那以后,办公室里那种无形的冰墙,似乎融化了一角。至少,当她再去领绘图纸或请教一些基础规范问题时,得到的回应不再那么公事公办的冷淡。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乐见其成。

这天下午,办公室负责人钱主任——一个总是挺着啤酒肚、笑容满面却眼神精明的中年男人——召集大家开项目进度会。

轮到苏念雪汇报时,她将整理好的设计图和厚厚一沓说明材料递上去。

钱主任粗略地翻了几下,笑容可掬:“小苏同志很有干劲嘛,这么快就拿出这么详细的方案了。不错不错,年轻人就是要敢于创新。”

但他话锋一转,手指点着图纸上那几个核心的叶片新构型:“不过啊,念雪同志,你这个设计,是不是有点太……太超前了?你看这个曲线,还有这个厚度分布,跟我们现在普遍采用的型号差别很大啊。青龙峡电站那边是老设备了,稳定性第一,贸然用这么新潮的设计,万一出点纰漏,这个责任……”

他拖长了语调,目光扫过全场,最后落在苏念雪身上,依旧是笑着的,却带着一股压力。

苏念雪平静地回答:“钱主任,我的设计是基于流体力学优化和强度校核的,所有参数都有计算依据和参考资料。新设计确实不同于旧型号,但目的是为了提升效率,减少检修频率。关于安全性,我已经做了详细的应力分析和疲劳评估……”

“哎呀,理论是理论,实践是实践嘛。”钱主任打断她,摆摆手,“咱们搞技术的,还是要稳妥一点。尤其是你这么年轻,经验不足,更容易想当然。我看啊,不如这样,你这个方案先放一放,多看看以前的成功案例,学习学习。老王那个改进二号机组的方案就很好嘛,基于成熟技术,风险小,见效快。”

王工闻言,抬起头,张了张嘴想说什么,但看看钱主任,又低下头去,没吭声。

苏念雪的心沉了下去。她听出来了,钱主任这不是技术讨论,而是借题发挥,根本不想让她的方案通过。是因为她资历浅?还是触动了他什么别的利益?她不清楚,但知道硬顶没用。

她抿了抿唇,正要再争取,一个冷冽的声音插了进来。

“钱主任。”

一直坐在角落沉默记录、仿佛只是列席的陆远征开了口。他合上手中的笔记本,目光平静地看向钱主任:“技术革新,本身就意味着要尝试未知,承担风险。如果都只采用最‘稳妥’、最‘成熟’的方案,那我们这个办公室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他的话不疾不徐,却像冰水泼入油锅,让会议室的气氛瞬间凝滞。

钱主任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陆参谋,话不是这么说……我也是为了项目负责,为了国家财产负责嘛……”

“负责的前提是基于科学论证,而非主观臆测。”陆远征的语气没有丝毫波澜,却字字清晰,“苏念雪同志的方案,论证过程是否严谨,数据是否可靠,可以组织专题评审会,请更资深的专家来评判。直接以‘经验不足’、‘设计新颖’为由否定,不符合技术工作的原则。”

他顿了顿,补充道:“李上校也很关心这个项目的进展,希望它能成为一个成功的技术革新范例。”

提到李上校,钱主任的脸色微微变了变,笑容变得有些勉强:“那是,那是……评审会是必要的,必要的。我这也是提个醒,提醒嘛……小苏同志不要有思想包袱。”

会议在一种微妙的气氛中结束。

散会后,苏念雪收拾东西,心情有些复杂。她没想到陆远征会直接出面替她说话,虽然解了围,但也可能让她和钱主任的关系变得更僵。

陆远征走过她桌边,脚步未停,只留下一句低语:“论证材料准备得再充分些,尤其是工艺实现部分。下周三,评审会。”

苏念雪抬起头,只看到他挺拔的背影消失在门口。

她握紧了拳头。评审会!这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挑战。她必须赢得大多数专家的认可。

接下来的几天,苏念雪几乎长在了办公室和资料室。她不仅进一步完善理论论证,还开始疯狂恶补这个时代的加工工艺、材料性能。她去找了厂里那位传说中的八级工周师傅,虚心请教以现在的铣床、锉刀、手工研磨,能否实现她设计的复杂曲面。

周师傅是个话不多、满手老茧的老师傅,他拿着苏念雪的图纸,眯着眼看了半晌,又用手指在虚空中比划了几下,最后瓮声瓮气地说:“有点难,但能试试。就是费工夫,费刀。”

这就够了!

苏念雪大喜过望,赶紧记下周师傅提到的几个工艺要点和可能遇到的难点,回去后又对图纸进行了细微调整,使其更贴合当下的制造水平。

评审会前一天晚上,她加班到深夜,将最终的材料整理装订好。办公室里只剩她一个人,台灯的光晕照亮着她疲惫却异常明亮的眼睛。

窗外月色如水,一片静谧。

她知道,明天的评审会,将是一场硬仗。她不仅要面对技术上的质疑,可能还要面对像钱主任那样的人为设置的障碍。

但她没有丝毫退缩。这条路是她自己选的,也是她唯一想走的路。

她锁好办公室的门,走下空无一人的楼梯。清冷的月光照在走廊上,拉出长长的影子。

就在她快要走出办公楼时,发现大门外的石阶上,坐着一个人。月光勾勒出他挺拔的背影和利落的短**廓。

是陆远征。他手里似乎拿着个饭盒。

听到脚步声,他回过头,站起身:“看你灯还亮着。食堂给你留了份宵夜,包子,可能有点凉了。”

他将那个铝制饭盒递过来。

苏念雪愣住了,一时没反应过来。冰凉的夜风中,那饭盒似乎还残留着一丝余温。

“……谢谢陆参谋。”她接过饭盒,指尖碰到冰冷的金属,心里却莫名一暖。

“材料都准备好了?”他问,语气一如既往的平淡。“准备好了。”“嗯。”陆远征点点头,“明天照实汇报就好。专家们的提问,知道就答,不知道就直言,不必强辩。”

“我明白。”“回去吧,早点休息。”他说完,便转身大步离开,身影很快融入月色之中。

苏念雪抱着那盒凉了的包子,站在寂静的院子里,看着他的背影消失,良久,才低头看了看手里的饭盒。

这位冷面参谋,似乎并不像他表面看起来那么不近人情。

明天的评审会,她必须赢。

苏念雪拿着那盒凉透的包子回到宿舍,心情却不像夜风那般冷。包子是白菜粉条馅的,面皮有些硬,但她小口小口吃得格外认真。胃里有了食物,连带着紧绷的神经也松弛了些许。

躺在床上,她脑海里一遍遍过着明天评审会上可能遇到的问题,推敲着每一个回答的角度和措辞,直到后半夜才沉沉睡去。

第二天,技术革新办公室那间最大的会议室里,气氛严肃。

长条会议桌旁坐了好几位生面孔,都是来自市里相关厂矿和研究所的资深工程师,头发花白的占了大半。李上校也坐在主位,神情肃穆。钱主任忙前忙后地倒水递烟,脸上堆着笑,眼神却不时瞟向坐在末位的苏念雪,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

陆远征坐在靠墙的记录席上,面前摊开笔记本,一如既往的面无表情。

苏念雪深吸一口气,将精心准备的材料分发给各位专家,然后走到挂起的图纸前,开始陈述她的设计方案。

她的声音起初略带一丝紧张,但很快便稳定下来,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从问题发现、理论依据、参数优化到工艺实现的可行性,她讲得深入浅出,既有扎实的数据支撑,也充分考虑了眼下的生产条件。

专家们起初大多抱着审视甚至怀疑的态度,尤其是看到主讲人如此年轻。但随着讲解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身体前倾,戴上老花镜仔细翻阅她那份厚实的论证报告,不时交头接耳,低声讨论几句。

“……因此,采用这种改进后的翼型,在额定工况下,效率预计能提升百分之五到八,并且能显著降低空化腐蚀,延长大修周期……”苏念雪最后总结道,目光平静地扫过全场。

会议室里安静了一瞬。

一位头发全白的老专家率先开口,问题直接切入核心:“苏同志,你引用的这个国外实验室报告,里面的修正系数,与我国现行标准相差不小。你如何保证其适用性?尤其是材料疲劳特性,考虑充分了吗?”

“徐工,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考虑的……”苏念雪早有准备,不慌不忙地展开另一张对比分析图,“我查阅了国内同类型材料的疲劳实验数据,虽然不全,但趋势与报告中的修正是吻合的。并且,我在设计时额外增加了百分之十五的安全裕度,这是计算过程……”

问答环节变得异常激烈。专家们的问题一个接一个,从理论到工艺,从材料到成本,极其刁钻细致。苏念雪精神高度集中,大脑飞速运转,或引经据典,或展示演算过程,或坦诚某些细节仍需试验验证,态度不卑不亢。

偶尔有她无法立刻完美解答的问题,她也会如实记下:“这个问题我暂时无法完全解答,需要进一步计算/实验。”

王工坐在角落里,一直没说话,但听得极其认真。当一位专家对加工精度提出质疑时,他忽然瓮声瓮气地插了一句:“老周看过了,他说能搞。”

简单一句话,却比苏念雪解释半天都管用。那位提问的专家愣了一下,点点头,不再纠缠。八级工周师傅的招牌,在这一片就是权威。

钱主任几次想插话,试图引导话题到“风险”和“保守”上去,但都被专家们热烈的技术讨论和李上校偶尔投来的平静目光给堵了回去。

陆远征飞快地记录着,笔尖划过纸张发出沙沙的声响。他偶尔抬头看向那个站在图纸前,时而凝眉思索,时而流畅解答,眼神专注而明亮的年轻姑娘,冷峻的眉眼间掠过一丝极难察觉的波动。

最后,李上校清了清嗓子,总结道:“好了,问题就问到这里。感谢苏念雪同志的详细汇报,也感谢各位专家的宝贵意见。”他目光转向几位老专家,“各位老师,觉得这个方案如何?”

专家们低声交换了一下意见。

最初提问的徐工推了推眼镜,开口道:“方案很大胆,论证也下了功夫。虽然有些细节还需商榷,也存在一定风险,但思路清晰,理论依据充分,尤其是对效率提升的论证很有说服力。我认为,可以列为重点试行方案。”

“我同意老徐的看法。”“年轻人敢想敢干,是好事。只要严格控制制造和安装环节,值得一试。”“比某些墨守成规的方案有价值。”

结论一边倒地倾向于支持。

钱主任的脸色有些发白,但很快又挤出笑容:“好好好,专家们都说好,那肯定是有价值的!我们技术办一定全力支持,配合落实!”

李上校点点头,一锤定音:“那就这么定了。苏念雪同志,根据专家意见尽快完善方案细节。下一阶段,重点跟进试制加工和现场安装调试。陆参谋,你负责协调保障。”

“是!”苏念雪压下心中的激动,朗声应道。“明白。”陆远征合上笔记本。

散会后,专家们陆续离开,还有人特意走过来拍拍苏念雪的肩膀:“小苏同志,后生可畏啊!”“好好干!”

苏念雪一一谦逊地回应。

等到人都走光,她才长长地吁了一口气,感觉后背出了一层细汗,手心也湿漉漉的。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兴奋感充盈着她。

她抬起头,发现陆远征还没走,正站在窗边和李上校低声说着什么。

李上校看到她,笑着鼓励了一句:“干得不错。”便先行离开了。

陆远征走过来,将手里的笔记本递给她:“这是会上专家提的主要问题和建议,我简单记了一下,你可能用得上。”

苏念雪接过,看着上面条理清晰、字迹刚劲的记录,甚至还有几点她没来得及立刻回答的问题后面打了星号标注,心中感激:“谢谢陆参谋。”

“是你自己准备得充分。”陆远征语气平淡,“接下来是硬仗,试制和生产环节的问题只会更多。做好准备。”

“我知道。”苏念雪握紧了笔记本,眼神坚定,“我会跟紧的。”

陆远征看着她眼底的光彩,那是一种混合着疲惫、兴奋和强烈斗志的光芒。他没再说什么,只是微微颔首,转身离开了。

苏念雪回到自己的办公桌,珍重地放下那本笔记。她知道,评审会的胜利只是第一步。将图纸变成现实,让新的叶片在青龙峡的水流中真正转动起来,证明它的价值,还有很长很艰难的路要走。

但此刻,她心中充满了力量。

她拿起铅笔,重新摊开图纸,目光落在陆远征笔记上那几个打了星号的问题上。

新的战斗,才刚刚开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