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琦琦小说 > 青春校园 > 七零科研强国:重生女逆袭 > 新起点与旧阴影

七零科研强国:重生女逆袭 新起点与旧阴影

作者:宁宝鑫 分类:青春校园 更新时间:2025-09-13 22:54:09 来源:平板电子书

第二章:新起点与旧阴影

吉普车卷着尘土,驶离了红星公社那片熟悉的黄土坡,将惊愕、嫉妒、难以置信的视线彻底甩在身后。

车内,苏念雪脊背挺得笔直,双手规规矩矩地放在膝上,指尖却下意识地抠着帆布包粗糙的边缘。窗外的景象飞速后退,白杨树、麦田、低矮的农舍,构成一幅单调却生动的七十年代北方乡村图景。引擎声单调地轰鸣,混合着窗外灌进来的、带着土腥味的风。

她的人生,正以每小时四十公里的速度,驶向一个全然未知的方向。

副驾驶上的李上校似乎看出了她的紧绷,语气温和地开口,打破了沉默:“苏同志,不用紧张。我们这次去的地方,是军区下属的一个技术革新办公室,主要负责筛选和论证地方上送来的一些有价值的技改方案。环境比较简陋,但同志们都很务实。”

苏念雪轻轻“嗯”了一声,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镇定:“我会尽快适应,努力学习。”

开车的陆远征目光扫过后视镜,声音平稳无波:“你的档案和关系,组织上会负责协调转接。目前你的临时身份是技术支援小组的特邀人员,编制和待遇问题,后续会根据项目贡献明确。”

他的话语简洁、高效,带着军人特有的利落,也清晰地界定了她此刻的位置——一个因特殊才能被临时征召的“外人”。

“我明白。”苏念雪点头。她很清楚,那套军装更多的是一种象征和认可,真正要站稳脚跟,靠的是接下来的实绩。

吉普车颠簸了将近两个小时,终于驶入了一座看起来颇有年代感的北方小城。城墙斑驳,街道不宽,行人大多穿着蓝、灰、绿为主的衣服,自行车铃声响个不停。最终,车子开进一个挂着白底黑字单位牌子的大院,在一栋看起来有些年头的三层苏式红砖楼前停下。

“到了。”陆远征熄了火。

李上校有事要先去市革委会,下车后便匆匆离开。陆远征拎起苏念雪那个轻飘飘的行李包,言简意赅:“跟我来,先安排你住宿。”

宿舍楼就在办公楼后面,同样是红砖结构,走廊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消毒水和旧木头混合的味道。陆远征敲开一楼尽头的一间房门。

开门的是一位剪着齐耳短发、约莫三十岁上下、戴着黑框眼镜的女同志,穿着洗得发白的列宁装,看起来十分干练。

“张姐,这是新来的苏念雪同志,暂时安排在你这间宿舍。”陆远征介绍道,“苏同志,这是张文娟同志,负责资料室的工作,以后你有什么不清楚的,可以问她。”

张文娟推了推眼镜,快速打量了一下苏念雪,眼中掠过一丝惊讶,似乎没想到新来的同事如此年轻,但很快便露出一个友善的笑容:“欢迎欢迎,快进来吧。正好靠窗那张床空着。”

宿舍很小,摆着两张铁架床、一张旧书桌、两个脸盆架,但收拾得异常整洁,水泥地擦得发亮。

“谢谢张姐,以后麻烦你了。”苏念雪微微鞠躬。她知道,在这个年代,处理好室友关系至关重要。

“客气啥,都是革命同志。”张文娟爽快地摆摆手,又看向陆远征,“陆参谋,人交给我你就放心吧。”

陆远征点点头,对苏念雪道:“安顿一下,半小时后我来带你去办公室熟悉情况。”说完,便转身离开,步伐铿锵,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张文娟是个热心肠,帮着苏念雪铺床单、套被子,一边絮絮叨叨地介绍着大院里的情况:食堂几点开饭、澡堂每周几开放、开水房在哪里、领导们的脾气等等。苏念雪认真听着,一一记在心里。

“咱们这技术办,说起来重要,其实也就是个过滤筛子。”张文娟压低了点声音,“下面厂矿公社报上来的革新项目五花八门,好多都是异想天开,能筛出一两个有点可行性的就不错了。你真厉害,能让李上校和陆参谋亲自去接。”

苏念雪能听出她话里的好奇和一丝探究,只谦逊地笑笑:“我只是凑巧对水轮机有点想法,没想到组织这么重视。”

收拾妥当,陆远征准时出现在门口。

技术革新办公室在二楼,一间大办公室里摆着七八张旧办公桌,几个穿着中山装或旧军装的人正伏案工作,有的在画图,有的在写材料,烟雾缭绕,空气中弥漫着墨水、纸张和烟叶的味道。

看到陆远征带着一个陌生小姑娘进来,所有人都停下了手里的工作,目光齐刷刷地投了过来,有好奇,有审视,也有毫不掩饰的疑惑。

陆远征拍了拍手,声音不大却足以吸引所有注意:“大家停一下。这位是苏念雪同志,从红星公社调来,参与我们近期的水电站技改项目。苏同志在机械设计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大家欢迎。”

稀稀拉拉的掌声响起,更多的是交头接耳。

一个看起来四十多岁、头发微秃、戴着深度眼镜的男人扶了扶眼镜,皱着眉头开口:“陆参谋,这……苏同志看起来年纪不大啊,哪个学校毕业的?有相关工作经验吗?”

他是办公室的技术骨干,王工程师。

陆远征面色不变:“苏同志的能力,李上校和我是亲自核实过的。她的方案解决了青龙峡电站的实际难题。经验可以在实践中积累,我们要看重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王工程师被噎了一下,讪讪地闭了嘴,但眼神里的怀疑并未消退。

另一个年轻些的技术员笑着打圆场:“欢迎苏同志!以后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说。”他叫刘建军,笑容看起来挺真诚。

苏念雪微微躬身:“初来乍到,很多都不懂,以后还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态度放得极低。

陆远征将她领到靠窗一张空着的办公桌前,桌面上还有上一任主人留下的些许划痕和墨点。“你先用这张桌子。关于你那个方案的详细论证和后续改进,需要你尽快整理出一份完整的报告。有什么需要,可以找张姐领,或者直接找我。”

“好的,陆参谋。”

陆远征交代完便离开了。办公室里的气氛稍微活络了一些,但投向苏念雪的目光依旧复杂。她能清晰地感觉到那种无形的隔阂和审视——一个过于年轻、来历不明、空降而来的女性,挑战了这个以资历和经验为尊的技术小圈子的固有秩序。

她深吸一口气,并不气馁。这情形,在她决定交出那份方案时,就已预料到了。

她坐下来,从帆布包里拿出那几本边角卷起的旧书和一本崭新的笔记本——这是刚才张文娟塞给她的。摊开图纸,拿起铅笔,她强迫自己忽略那些目光,将全部心神沉入到那些熟悉的线条和数据中去。

只有做出实实在在的成绩,才能打破偏见,真正在这里立足。

然而,工作的困难远超想象。这个时代的技术资料匮乏,计算工具落后,很多在她看来基础的公式和概念,在这里都需要反复解释和验证。她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用最原始的方式演算、绘图,努力将脑海里的现代知识,“翻译”成这个时代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语言。

下午,她去找张文娟领绘图仪器时,无意间听到走廊尽头两个技术员的低语。

“……也不知道什么来头,能让上头这么重视?”“听说就是画了张图……乡下知青,能有多高水平?别是瞎猫碰上死耗子吧……”“嘘,小点声……王工脸都黑了,他搞了半辈子水电,还不如个丫头片子……”

苏念雪脚步顿了顿,面色平静地走了过去。那两人看到她,立刻噤声,尴尬地笑了笑。

她只是点头回应,心里却像压了一块石头。她知道,质疑无处不在。

下班铃声响起,办公室里的人陆续离开。苏念雪还在埋头验算一个数据。

“苏同志,还不走?”刘建军路过时招呼了一声。“马上就好,刘同志你先走吧。”苏念雪抬头笑了笑。

等到办公室彻底安静下来,她才长长吁了口气,揉了揉发酸的眼睛和手腕。窗外,夕阳给红砖楼镀上了一层暖金色。

她站起身,准备去食堂吃饭。刚走到楼梯口,却见陆远征正从三楼下来,似乎刚开完会。

“陆参谋。”她打了个招呼。

陆远征停下脚步,目光落在她带着倦色的脸上:“还适应吗?”

“还好。”苏念雪顿了顿,还是诚实地补充了一句,“就是有些计算比较耗时,资料也不太全。”

陆远征沉默了一下,道:“困难是难免的。图书馆有些旧的技术期刊,也许对你有用。借阅证找张文娟办。”他顿了顿,像是斟酌了一下语句,“王工程师经验丰富,脾气直,但对事不对人。技术上遇到难题,也可以请教他。”

这是在提点她。苏念雪心中微动,点头:“我明白,谢谢陆参谋。”

“嗯。”陆远征颔首,没再多说,大步下了楼。

看着他挺拔的背影消失在楼梯转角,苏念雪轻轻握了握拳。前路艰难,但至少,第一步已经迈出去了。

她回到宿舍,从行李最底层拿出那个用手帕包着的东西。缓缓打开,里面是那些被撕碎的准考证碎片。

她一片片看着,然后走到窗边,松开手。

晚风拂过,那些苍白的碎片如同蝴蝶,纷纷扬扬地飘落下去,落入楼下的花坛泥土里,转瞬不见。

与过去彻底告别。

她转身拿起饭盒,走向食堂。明天的太阳升起时,还有更多的硬仗要打。

苏念雪在食堂简单吃了晚饭。玉米面窝头,清水煮白菜里零星飘着几点油花,还有一小块咸菜。味道寡淡,但她吃得很认真。这个年代,能吃饱已是幸事,容不得挑剔。

回到宿舍,张文娟正就着台灯织毛衣,见她回来,笑了笑:“食堂饭菜还吃得惯吗?”“挺好的。”苏念雪放下饭盒,拿起脸盆毛巾,“张姐,我去水房打点热水。”“去吧,暖壶里应该还有半壶开的,兑着用。”

水房里,昏黄的灯泡下,几个女同志边洗衣服边闲聊,看到苏念雪进来,声音不约而同地低了下去,目光若有若无地瞟向她。苏念雪只当没看见,默默打了水,端回宿舍擦洗。

她知道,自己这个“空降兵”,恐怕已经是整个大院茶余饭后的谈资。

一夜无话。苏念雪睡得出奇的沉,或许是身体太累,或许是心绪稍定。

第二天一早,军号声划破清晨的宁静。苏念雪立刻醒来,快速穿衣洗漱,跟着张文娟去了食堂。早饭是稀粥和窝头,她几口吃完,便提前到了办公室。

她拿出昨晚就构思好的思路,铺开图纸,开始进一步完善她的水轮机叶片结构图,并准备撰写详细的说明材料。铅笔在纸上沙沙作响,她全神贯注,几乎忘了时间。

同事们陆续到来,看到她已经伏案工作,都有些意外。王工扶了扶眼镜,瞥了她图纸一眼,没说话,坐回了自己位置。

上午,苏念雪遇到了第一个难题。她需要计算一个关键的应力参数,这在她来的时代用软件瞬息可解,但在这里,只能靠手算。计算量巨大,而且容易出错。

她埋头验算,草稿纸很快写满了好几张。同一个数据算了三遍,得出三个略微不同的结果,这让她有些烦躁地蹙起了眉。

“用这个试试。”一个声音在旁边响起。

苏念雪抬头,看见陆远征不知何时站在了她桌旁,递过来一把深色的、油光发亮的木制计算尺。

“计算尺?”苏念雪愣了一下。这东西她只在博物馆和老电影里见过。

“比手算快,也比手算准。”陆远征言简意赅,示范了一下如何对齐刻度进行乘除运算,“办公室里有,找张文娟领。工程师人手一把。”

“谢谢陆参谋。”苏念雪接过那沉甸甸的计算尺,心里有些汗颜。她光想着记忆里的知识,却差点忘了这个时代最基础的工具。

“嗯。”陆远征点点头,目光在她摊开的草稿纸上停留了一瞬,那上面密密麻麻的公式和推导过程清晰工整,绝非一日之功。他没再说什么,转身离开了。

有了计算尺,效率果然提升不少。但另一个问题接踵而至——她引用的几个力学公式和系数,似乎和办公室仅有的一本1972版《机械设计手册》上的标准有些出入。她隐约记得这些公式后来有过修订。

这可麻烦了。如果无法引用权威依据,她的设计说服力将大打折扣。

午休时,她没去食堂,径直去了资料室找张文娟。

“张姐,咱们这里有没有最新一点的国外技术期刊或者标准规范?比如A**E或者ISO的?”她抱着希望问道。

张文娟正在整理一堆旧报纸,闻言苦笑:“国外期刊?哪有那么容易看到。偶尔机要室会有一点影印的零星资料,那都是专人保管,需要级别和介绍信才能借阅。咱们这技术办,最多也就订了几份《机械工人》、《水利水电》。”

苏念雪的心沉了下去。果然,信息闭塞是这个时代最大的壁垒。

“不过……”张文娟想了想,压低声音,“仓库角落里好像堆着些早年留下来的旧书和废稿,是以前一个老工程师留下的,他调走后就没人动过。乱七八糟什么都有,也不知道有没有你要的,你可以去翻翻看,但得跟后勤科打声招呼。”

一丝希望重新燃起。苏念雪立刻道谢,饭也顾不上吃,跑去后勤科软磨硬泡,签了字,拿到了仓库钥匙。

仓库里灰尘弥漫,堆满了报废的桌椅、旧报纸和废弃图纸。她在角落一个破旧的木头书架底下,发现了几捆用牛皮纸捆扎、落满厚厚灰尘的书刊。

她小心翼翼地拖出来,灰尘呛得她直咳嗽。解开绳索,翻看那些纸张泛黄、甚至有些脆裂的书籍和刊物。大多是五六十年代的苏联技术译本,还有一些更早的英文工程手册,出版日期甚至能追溯到四十年代。

她的心一点点凉下去。难道真要凭空捏造理论依据?

就在她几乎要放弃时,一本薄薄的、没有封皮的英文小册子从一本厚壳书里滑落出来。她捡起来,拍掉灰尘,就着仓库高窗透进来的微弱光线,看清了扉页上的字——《Some New Findings in Fluid Mechanics& Structural Dynamics》(流体力学与结构动力学的一些新发现),某某大学实验室报告,1968年。

她的心脏猛地一跳!1968年!虽然也不是最新,但比那本72年的手册要晚!她快速翻阅着,手指因为激动有些发抖。果然,在里面,她找到了她需要引用的那个修正系数和公式推导过程!虽然只是实验室报告,并非国际标准,但足以作为强有力的旁证!

如获至宝!

她小心翼翼地将这本册子揣进怀里,又把其他的书捆好放回原处。走出仓库时,下午上班的铃声正好响起。

她直接去了陆远征的办公室。他正在看文件。

“陆参谋,我找到了一些支持我设计参数的参考资料。”她将那份小心拂去灰尘的报告递过去,并指出了关键页码。

陆远征接过,快速浏览了一遍那份全英文的报告,又对比了一下苏念雪图纸上的标注,眼中闪过一丝讶异和赞赏:“你从哪找到的?”

“资料室仓库的旧书堆里。”苏念雪如实回答。

陆远征抬起头,深深看了她一眼。这份报告的年代和内容显然极具价值,更难得的是她竟然能从故纸堆里把它挖出来。这不仅仅是运气,更需要敏锐的眼光和坚持不懈的寻找。

“很好。”他将报告递还给她,“这份报告可以作为重要参考。把你的论证过程和引用来源,详细补充进报告里。”

“是!”苏念雪松了口气,接过报告,像是握住了无价的珍宝。

看着她离开时明显轻快了许多的背影,陆远征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了敲。这个苏念雪,似乎总能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

下午,苏念雪全心投入工作。有了理论依据,她下笔如有神,论证过程写得条理清晰,数据翔实。

临近下班,王工路过她桌前,似乎无意间瞥了一眼她正在绘制的最终结构图。他脚步顿了一下,扶了扶眼镜,看得比上次仔细了些。

苏念雪察觉到,主动开口:“王工程师,关于这个叶片的根部过渡曲线,我参考了一份68年的国外实验室报告,采用了应力分布更优化的新模型,您看这里……”

她指着图纸,尽量用谦虚请教的口吻解释。

王工凑近看了看,又拿起她放在一旁的那本英文小册子翻了翻,虽然没完全看懂英文,但里面的图表和公式是通用的工程语言。他沉默了片刻,脸上的皱纹似乎舒展了些。

“嗯……这个思路……倒是有点意思。”他含糊地评价了一句,没再说别的,背着手走回了自己的座位。

但苏念雪看到,他坐下后,拿出自己的笔记本,似乎记了点什么。

这是一个微小的进步。苏念雪知道,赢得这些老技术人员的认可,需要时间和实打实的成绩。她不再多想,低头继续工作。

下班时,她把那本宝贵的报告和自己写完的初稿锁进抽屉。走出办公室,夕阳正好。

她看到陆远征和李上校站在办公楼门口说话,似乎刚开完会。李上校看到她,笑着点了点头。陆远征的目光也在她身上停留了一瞬,微微颔首。

苏念雪回以礼貌的微笑,走向宿舍。

路上,她听到两个女同志在小声议论:“就是她啊?听说挺有本事?”“谁知道呢,看着那么小……不过陆参谋好像挺看重她的……”“……”

流言还在,但似乎风向开始有了细微的变化。

苏念雪深吸一口傍晚微凉的空气。她知道,这只是开始。技术的道路从不会一帆风顺,但她已经抓住了第一块敲门砖。

接下来的挑战,是如何把图纸上的设计,变成真正能转起来的机器。那将是更大的考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