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琦琦小说 > 青春校园 > 宅女穿异世,影视炸场 > 第九章 石壁密信与未竟之笔

青峰山的晨雾还没散,谢安洞的石壁就开始渗水。

夏听听举着摄像机,镜头对准“归”字中央那道蜿蜒的水痕——秦老说这是“活痕”,只有每年七月初七的寅时月光照过,才会显出深浅不一的纹路。沈砚蹲在石壁前,用软毛刷轻轻扫去缝隙里的青苔,指尖触到冰凉的岩石时,突然“咦”了一声。

“这里的凿痕不一样。”他指着“归”字最后一笔的收锋处,“别的地方是钝器凿的,这儿像是用刻刀细细划出来的,还带着点弧度。”

秦老凑过去看了半天,突然从竹篓里掏出个小铜锤:“曼青小时候学过篆刻,刻收尾的笔画总爱留个小勾,说这叫‘有余韵’。”他用铜锤轻轻敲了敲那处凸起的岩石,竟真的听到“空咚”一声闷响。

夏听听的心提了起来:“阿Ken,拿你的微型内窥镜来。”阿Ken慌忙从背包里翻出设备,把探头塞进石壁的缝隙里。监视器屏幕上,很快出现了个巴掌大的凹槽,里面似乎藏着个竹筒状的东西。

“得把这层岩石撬开。”张姐挽起袖子就要动手,被秦老拦住了:“慢着,这石壁是石灰岩,硬撬会整个碎掉。”他从竹篓里拿出个小布包,里面是几枚形状古怪的铜片,“这是明远留下的‘解石片’,当年他拓石壁时怕弄坏字迹,特意请老石匠打的。”

铜片插进石缝的瞬间,发出“咔嗒”一声轻响,像钥匙对上了锁。沈砚屏住呼吸,跟着秦老的手势慢慢往外扳,岩石竟真的沿着凿痕裂开一道缝,露出里面那支缠着蓝布条的竹筒。

竹筒上的布条已经褪色,却还能看出绣着三瓣兰的图案。夏听听小心翼翼地抽出里面的东西——不是预想中的拓片,而是两叠泛黄的信纸,和一卷用棉线捆着的胶片。

“是姑姑的字!”沈砚指着信纸抬头的落款,声音发颤。沈曼青的字迹娟秀却有力,每一笔都像兰草的叶脉,带着韧劲:

“明远说,谢安的‘归’字,其实藏着三个意思——归乡、归心、归真。我们在石壁后找到他晚年写的《东山赋》残卷,才知道他打赢淝水之战后,总在夜里偷偷练这三个字,纸都写穿了几十张……”

夏听听翻到第二页,突然停住了——上面画着张简易的分镜图:谢安站在东山的雾里,手里举着支毛笔,笔尖的墨滴在宣纸上,晕成个“归”字,远处的战场上,隐约有士兵的剪影在移动。旁边写着:“想拍一版‘谢安的背影’,不用台词,就让雾把他和战场隔开,告诉观众,英雄也是会想家的。”

“这是《草木兵》的最终版分镜!”张姐突然喊出声,“比我们找到的手稿完整多了!你看这里,她把谢玄的练兵场设在兰草坡,说‘少年人的锋芒,该从草木里长出来’。”

阿Ken已经把那卷胶片装进了便携放映机。白墙上很快映出模糊的画面:五年前的青峰山,陆明远举着摄像机跑在前面,沈曼青提着裙摆追他,兰草坡的紫色花海在镜头里晃成一片浪。“明远你慢点!”她的笑声透过杂音传出来,“等拍完这个,我们去西域找张骞的脚印好不好?我听说那里的石头上,还能看到驼队的影子……”

画面突然剧烈晃动,接着就黑了。

秦老叹了口气,从怀里掏出个牛皮本:“这是曼青的旅行计划,她和明远本来想拍完《草木兵》,就沿着古丝绸之路走一趟,把那些没被写进史书的故事都拍下来。”本子里夹着张火车票,目的地是两千公里外的“阳关站”,日期是五年前的七月初八——正是他们失踪的第二天。

夏听听突然明白,陆明远和沈曼青不是“失踪”了,是带着他们的摄像机,走向了更辽阔的历史长河。他们留下的不是谜团,是一封跨越时空的邀请函,邀请后来者接过他们的镜头,继续这场与历史的对话。

“这卷胶片的最后,有段录音。”阿Ken突然调大音量,电流声里传来陆明远的声音,带着风声:“如果有人看到这个,说明你看懂了谢安的‘归’。别找我们,去找下一个故事。记住,镜头要对着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那里才有光……”

沈砚蹲在地上,把脸埋在兰草里。露水打湿了他的头发,可他肩膀的颤抖却慢慢停了。再抬头时,他眼里的泪已经干了,只剩下一种清亮的坚定:“娜姐,我们把《草木兵》拍完吧。不只是谢安的戏,还要把姑姑写的‘兰草坡练兵’‘雾中背影’都加进去。”

夏听听看向秦老,老人正用软布擦拭那支竹筒,阳光透过洞口照在他花白的头发上,像镀了层金边。“我爹以前总说,历史是条河,有人在岸上看,有人在水里游。”秦老的声音很轻,“明远和曼青就是游进水里的人,你们现在要做的,是把他们看到的风景,讲给岸上的人听。”

张姐突然拍了下手:“有了!金葵奖的提案可以加段‘幕后纪实’,就拍我们找线索的过程,从老槐树到青峰山,这样既显得真诚,又能解释为什么我们的剧本细节这么扎实!”她掏出手机开始记要点,“阿Ken负责剪素材,小周补几版旁白,沈砚……你得准备段采访,说说你姑姑和陆导的故事。”

“我来写旁白。”夏听听突然开口,指尖在摄像机上轻轻摩挲,“就用陆明远手稿里的话开头——‘历史从来不是一页纸,是无数双手,在时光里刻下的指纹’。”

离开谢安洞时,沈砚在石壁前站了很久,把那枚兰花书签轻轻贴在“归”字的中心。阳光正好穿过洞口,书签上的三瓣兰在石壁上投下小小的影子,像给那个古老的字,添了笔鲜活的注脚。

下山的路比来时轻快。秦老在前面哼着不知名的调子,拐杖敲在石板路上的节奏,和谢安敲书案的“三短两长”渐渐重合。张姐和阿Ken讨论着回去要补拍哪些镜头,沈砚跟在夏听听身边,手里捏着那卷没看完的胶片。

“娜姐,你说姑姑他们现在在哪儿?”他突然问。

夏听听望着远处云雾缭绕的山峰,想起陆明远信里的话:“真正的归乡,不是回到出发的地方,是让走过的路,都变成心的故乡。”她笑了笑:“也许在某个我们不知道的山谷里,正举着摄像机,拍着新的故事呢。”

回到明代片场时,夕阳正落在老槐树上。夏听听让阿Ken把青峰山拍的素材导进电脑,屏幕上,谢安洞的“归”字、兰草坡的花海、秦老抚摸竹筒的手、沈砚贴书签的背影……一帧帧画面在眼前流过,突然和陆明远留下的《草木兵》手稿重叠在一起。

她突然明白,自己拍的从来不是一部简单的历史剧。这是一场跨越五年的接力,是陆明远和沈曼青未写完的结尾,是秦老藏在拐杖里的牵挂,是沈砚眼里不灭的光,更是她自己——一个来自异世界的宅女,在陌生的时空里,找到的属于自己的“归”途。

“明天拍谢安归乡的戏。”夏听听合上电脑,转身看向正在整理道具的团队,“秦老,我想加段您在兰草坡采药的镜头,不用台词,就走在花海的样子。”

秦老愣了愣,随即笑了:“好啊,正好让曼青看看,她种的兰草,长得很好。”

张姐突然从外面跑进来,手里挥舞着一张纸:“娜姐!金葵奖组委会打电话来,说我们的提案加了‘幕后纪实’部分后,被列为重点关注项目了!罗森制片人还托人带话,说想提前看样片呢!”

提到罗森,沈砚的拳头下意识攥紧了——那个和原主打赌、扬言要让林娜退出导演行业的制片人,此刻却成了第一个关注他们的业内人士。

夏听听接过提案纸,上面“谢安的归乡”五个字被圈了红圈。她想起刚穿来时,那个在会议室里手足无措的自己,想起第一次看到团队成员疲惫的脸,想起老槐树下突然出现的树影……原来所有的犹豫和害怕,都在一步步往前走的路上,变成了底气。

“告诉罗森,样片会在决赛前给他。”她把提案纸放在桌上,对着团队成员扬起下巴,“但我们拍的,从来不是给他看的,是给所有相信‘故事有力量’的人看的。”

老槐树的叶子在晚风中轻轻晃动,像是在为她鼓掌。夏听听抬头望了眼星空,青峰山的方向,似乎有颗星星格外亮,像摄像机的镜头,正远远地望着这里。

她知道,这场关于历史、关于传承、关于未竟之笔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而她的镜头,会一直对着那些被遗忘的角落,直到所有的光,都被看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