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琦琦小说 > 青春校园 > 唐厨阿蛮 > 净卫长安

唐厨阿蛮 净卫长安

作者:正月的牛 分类:青春校园 更新时间:2025-09-13 23:04:32 来源:平板电子书

《净味长安》

噬味魔消亡后的第一个春天,阿蛮在永恒厨房前亲手拆除了最后一口铁锅。

“铛——”铁锅落地声惊起一群麻雀。众人屏息中,她将陶土灶垒起,点燃第一把柴火。青烟袅袅升起,带着松脂和果木的天然香气。

“从今日起,”阿蛮的声音清泉般流淌,“我们的厨房只有三样调料:真心、耐心、时节。”

这便是“净味运动”的开端。

油·返璞归真

西市最大的地沟油作坊被改造成古法油坊。三十八盘石磨昼夜不停地转动,胡麻、菜籽、花生在石磨间低吟浅唱。没有高温压榨,没有化学萃取,只有木槌撞击的敦实声响。

“看好了!”老油匠示范着,“榨油如抚琴,急不得!”金黄色的油液从麻绳缝中渗出,如泪珠般滴入陶瓮。坊前排起长队,人们自带容器:葫芦剖开的油壶、竹节削成的油筒、甚至宽大的贝壳。

小儿们最爱举着馒头片等在坊外,求得一滴新油蘸着吃。那香气啊,三里外都闻得见。

盐·天地结晶

东海盐田,盐工们重新唱起千年未闻的《晒盐谣》:“四月天,盐花开,姑嫂提篮采盐来...八月风,盐粒晶,郎担盐包步如星...”

没有抗结剂,盐粒自然凝结如碎玉。老盐工教年轻人用竹帚轻扫盐花,像对待婴儿头发般温柔。“盐有呼吸,”他们说,“憋在塑料袋里会闷死。”

运盐的船改用蒲草席盖盐,进长安时,满船飘着海风与蒲草的清香。药铺最爱这种盐——“能引药性”。

厨房·五感重生

永恒厨房拆除了所有铁器。灶是黄泥垒的,锅是陶土烧的,勺是木凿的,连水缸都是荷叶衬底的粗陶。

厨师们重新学习消失的技艺:用手背试油温;听水声辨火候;观蒸汽知熟度;甚至闭眼切豆腐——刀工全在指尖的触感里。

最神奇的是“借味”——蒸鱼垫紫苏,炖肉埋橘皮,饭里插松枝。一切调味皆来自食材本身,再无外添。

市集·自然之约

东西二市焕然一新:肉铺用荷叶包裹鲜肉,用草绳扎口;鱼摊用柳条穿鳃,鱼尾还沾着河水;豆腐担子用芭蕉叶衬着,水汽氤氲;连卖酱菜的都用竹篓装菜,陶罐盛酱。

交易回到最古朴的方式:“张嫂,一斗新米换你两条鲤鱼如何?”“李翁,这筐杏子抵昨日药钱可好?”

孩童举着铜钱跑遍市集发现无处可用,最终用钱换了麦芽糖,甜得眼睛眯成缝。

宴席·本味至上

重阳节,皇宫设“净味宴”。没有熊掌猩唇,只有:新挖的藕孔填糯米;秋葵切星蒸蛋羹;南瓜雕盅炖野菌;最难得的是一道“初霜白菜心”——只取经霜后最内层三片嫩叶。

玄宗尝后泪落:“朕少年时逃难野外,烤的野芋就是这个味啊!”

传承·味印永续

阿蛮在终南山开辟“净味田”,每种食材都有专属农人世代守护:“护米郎”家族专耕一种香稻;“守豆翁”家族看护一片豆田;连调味用的紫苏、茴香、花椒,都有“味卫”看管。

临终前,阿蛮将永恒厨房托付给四郎。“记住,”她指着灶火,“人欺味一时,味欺人一世。”那簇灶火至今未灭,已成大唐味胆。

如今长安城:晨起是油坊第一声槌响;午间是酱园晒缸的翻动声;傍晚是各家灶膛的噼啪声;入夜是酒肆陶碗相碰声。

没有添加剂的味道,反而更绵长;没有塑料包装的食物,反而更鲜活;没有电器的厨房,反而更有温度。

阿蛮的愿望很简单:让盐是盐,糖是糖,米是米。让人知食从何来,味为何物。让吃饭回归吃饭本身。

而这一切,终于在噬味魔消亡后的净味长安,实现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