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琦琦小说 > 青春校园 > 如歌:新疆石河记忆 > 第八章 勤工俭学之二(2)

一大早,我和王文彬刚睁开眼,**就一个人出了门。他先去食堂吃早饭,然后到食堂对面的阅报栏看别人是怎么写招工启示的,之后就到科技一条街的某个打印店,照葫芦画瓢,拟写了一份《招工启示》,然后打印了30多份。

考虑到第一次招工,为顺利招到人,**打算按照4角/公斤招人。但转念一想,觉得这样有点不地道,这明显是跟孙伟抢饭碗。后天的采摘,两人的队伍在同一个农田里,这样实在太欠妥了。刚走出打印店,**又急忙折返回去,把之前打印的全部撕掉,重新让店员改一下招工金额——由4角/公斤改为3.5角/公斤,然后再制作和打印相同份数。看到新的内容无误后,**这才放了心。

他从旁边的小超市买上胶水,便到学校各个允许张贴的角落去贴招工启示了。中区的报刊亭、宿舍门口的告示墙面;北区的阅报栏、阶梯教室门口的通知栏;南区的礼堂门口、操场边的通知栏等等,**都仔细贴了个遍。

回到中区宿舍,**便满心欢喜地期待着有人按图索骥,打电话过来。为了不错过一个电话,**连洗澡时都要带着电话。平时洗澡,半小时都不够用,这次却只用了10分钟便迅速解决战斗;在卫生间洗衣服时,也要把手机放在显眼的位置,声音也开得很大,生怕自己听不到。

**如此上心,结果焦急等了一上午,打电话过来的却寥寥,总共不超过5人,**不免有些失落。

中午时,**便有些郁郁寡欢。我和王文彬叫他一起去食堂吃午饭,**明显没有心情。我问要不要帮他带一份饭回来,并问他想吃什么,他只说随便。

待我和王文彬吃饱喝足,并带着满满一袋子手抓饭回到宿舍的时候。**忽然整个人状态不一样的。我以为他想开了,结果却是他接到了团队电话——总共3个女生,这可把**高兴坏了。心情好了,吃饭自然也更香了。看着狼吞虎咽的**,我和王文彬有点哭笑不得。

傍晚时,**计算了一下招工情况,大概有9个人报名,还不够平摊成本。要想挣钱,**还得招更多人。于是便开始发动周围的人帮忙。我和王文彬自然首当其冲。休息了一天,我本来也打算再去摘辣椒了,对于**的请求,欣然应允;王文彬却有点扭扭捏捏,借口女朋友不让他折腾,打算在学校窝着,不出去了。

说实话,**也不指望他去。经过第一天的考察,**知道王文彬不是干活的料子,去了只会帮倒忙,还不如让他歇着。

随后**又跑到对门、侧对门,以及分散在一楼东侧及5楼的同学宿舍,挨个发动能发动的同学。苦口婆心地游说了1小时,也不过多邀请了两人而已。

折腾到晚上9点,**共召集到了11个人,勉强够覆盖成本。

“也罢,希望明天一早有临时上车的吧。”**在心里默默期待着。临睡前,他又跟中巴车司机确认了一下时间,并跟农户通了气,这才踏实地躺下去。

第二天不到6点,**就爬起来了,整整比闹钟早了半个小时。**一起床,就开始各种惊扰——拿脸盆、取放牙膏,整理床铺、穿鞋……声音细碎且嘈杂,折腾的我也睡不着,只好跟着起床。在**的催促下,我用比平时快一倍的速度洗脸刷牙,之后便跟着**快步向食堂门口走去。

食堂前面只有零星的几个人。**一到地方,就主动上前询问是否有人想去摘辣椒,并报上价格。在部分人回复“已经报名其他组”“不摘辣椒”之后,**虽然感到有些失望,但并没有因此气馁,而是仍旧热情不减,继续现场征集着人员。

孙伟比我们晚到20分钟左右,他的人基本上都是提前一天联系好的,而且一多半都是前两天跟着去采摘的熟人。他的队伍不一会便壮大了,中巴车也及时赶到,一群人便呼啦啦地相互簇拥着挤上车去。

**好不容易临时召集到3个人,但中巴未按约定的时间赶到,**正焦急地联系司机。这时,其中2个人看到孙伟的中巴即将发动,临时起意地跳上车去。听说价钱一样,也是3.5角/公斤,即便车上满员,没有座位了,两个人也打定了主意不下去了,任凭孙伟说后面还有一趟车,不用着急也没用。

就在我们等司机到来的空挡,**又接连接到几个噩耗:其一是昨晚答应去的2个同学,因为昨晚熬了通宵,今天不来了;其二是昨天答应过来的3个女生,被南区门口的大巴吸引去摘棉花了。如此算下来,我们这一队只剩下7个人了,而其中这位在食堂前面临时召集的同学,似乎也有些不保险,只见其逢人便问,一边比较价格,一边伺机寻找能够及早出发的队伍。

又10分钟过去了,天边逐渐有了泛白的趋势。随着采摘的队伍一车车的被拉走,食堂前的人正肉眼可见的迅速变少。

“摘辣椒的有吗?马上发车了!”一个声音在人群中走来走去,马路边停着的中巴发动机嗡嗡地叫着,正焦躁地等待出发。

“还有4个位置!坐满就发车了!”组织者站在中巴门口,冲着外面(主要是冲着我们7个人)大声喊着,被**临时召集到的那个人,终于按耐不住,一个箭步冲上了中巴车,连句抱歉都没说。

“还有3个位置,坐满就发车了!”

“同学,抱歉了,你的车还没来,我们就先坐别的车去了。”又有两个人抵挡不住诱惑,跟着上了中巴。

“啥情况呀?车咋还不来?”我也开始不淡定了。生怕赶不上最后一班车,今天挣钱的计划就泡汤了。

**比我还急,但急也没用。司机一会说先加个油,一会说上个厕所,一会说走岔路了,感觉诚心不想过来似的。

再打过去电话,司机说还有5分钟。

“每次都是5分钟,都快1个小时了,人都走光了!你别来了!”**生气地挂断了电话。

“他妈的,傻X!”**臭骂一通,但也于事无补,看来今天这趟大概率是要泡汤了。

“什么情况,司机不来了?!”我吃惊地问道。

“还来啥呀,都没人了!——你赶紧上车吧,晚了就没车了。”**催促我跟另外两人赶紧去找其他摘辣椒的队伍,至于他自己,此刻显然已经没有心情组织,也没有条件再组织采摘队了。

其余两人跟着采摘棉花的队伍走了,我则跳上只剩一个名额的摘辣椒中巴车,组织者便催促司机赶紧发车。车子缓缓远去,只留下**一人落寞的身影。

待车子开上西行的公路后,便见一辆中巴,朝中区北门的方向驶去——正是**约的那个司机。只可惜,黄花菜已经凉了。

司机停在食堂前面,发现一个人也没有,就急忙给**打电话,结果被**臭骂一通。司机不服气,免不了跟**争执一番。

“拉不拉人都得给租车费,因为这一天浪费掉了,我本来可以接其他活的!”司机还觉得挺委屈。

“耽误了我们出发时间,人也跑光了,你还好意思要租车费?”**很不客气的说道。

争论来争论去,最后司机让步了,说起码要给50元,不能白跑这一趟。**也不是软柿子,自觉占理,为了不给钱,要据理力争。

眼看天越来越亮,食堂前面人渐渐多起来。双方感觉僵持不下不是办法,于是决定各让一步。司机说,租车费可以不要,但是油费起码要给一些,他来一趟也不容易。

**虽然还在气头上,责怪司机耽误了自己挣大钱,原本一分钱也不想给,但为了早点结束争端,便决定破财消灾,自认倒霉一回。

“油费多少?”

“给30块钱吧。”

“行吧。”尽管不想给,但**也懒得再跟司机耗了,昨天没睡好,结果还没办成事,他准备早点回去补个觉。原本马上到宿舍了,这时**只好折回食堂去。

见到司机本人,是一个满身土气的中年男子,便从口袋里摸索出1张20元、1张10元,一齐丢给他,然后便头也不回地往宿舍方向疾步而去。回去的路上,还不忘心里默默诅咒司机出车祸。

司机拿到油钱后,心情稍微舒缓了一些,跳上中巴便扬长而去。这一天才刚刚开始,他要想办法找找货,看看能不能把今天“煮熟的鸭子”找补回几块肉。

结果刚出校门,突然听到电话响,他瞟一眼手机,正准备去拿,一个女生恰好进入他的视线盲区,结果一不留神,竟将这个正准备过马路的女生撞倒在地。司机明显感觉撞到了东西,便下意识地踩下刹车,并摘掉档位,拉起手刹,然后迅速下车查看。

这一看,司机傻眼了:只见一个女生的左腿卷在左后车轮下,鲜血霎时染红一片,地上、女孩身上、车轮上到处是血,女生痛苦且大声地**着,几乎昏厥过去。

很快,便有学生和路人围观过来。司机也慌了神,不知道如何是好。学校门口的保安急忙打电话叫了110和120,然后让司机倒下车,把女孩从车轮底下抬出来,然后对女孩血肉模糊的左腿简单做了包扎。有人顺路拦了一个好心的私家车主,一起陪同女孩前往市二院进行就诊。

经过紧急手术,女孩脱离了生命危险,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因为左腿小骨被车轮碾碎,女孩以后恐怕只能拄拐生活了。司机因为疏忽,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除了赔付女孩医药费、残疾赔偿金和精神损失费,也受到了吊销驾照,并处2000元罚金的严厉惩罚。

事故一出,自然又惊动了学校。以致三天后,学校开始严查组织采摘队的学生。不少师哥师姐听到风声,纷纷开启静默状态,不再组织采摘队。仿佛一夜之间,回到了农作物未成熟时的状态。这对我们这些期望靠劳动勤工俭学的同学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损失。然而,对此我们却无可奈何。

有些同学开始找其他出路,有的则直接坐火车回了老家,有的则只能窝在宿舍里,度日如年。

这一次事故,坦白说,**也有些后怕。隐隐中,他觉得是自己的诅咒,导致了后面一连串的事情,因此内心里对我也多少有些愧疚。

庄稼不等人,农户缺少了学生群体这一采摘的队伍,多少还是有些焦急,因此也时不时地联系之前的一些组织者,问何时再去帮忙采摘,孙伟也被问到了几次。然而,他忌惮于学校通知中明确提到“逮到一个,立刻开除学籍”的威慑,迟迟不敢组织。

2周后,学校有风平浪静的迹象,因为又有个别同学开始组织采摘队了,只是这一次,他们不敢让司机开进学校,而是停在中区背面西侧,距离科技一条街100米远的马路边,之后组织者再带着同学步行走过去,然后依次上车。同时召集学生的时候,也只采用最原始的口头传达及人传人的方式,尽量避免被学校抓住把柄。

只是再隐蔽的手段,也有破绽。学校下定了决心再抓典型,那么便总有得手的时候。好巧不巧,孙伟竟成了“祭旗”的又一个典型。

孙伟原想趁这次机会“金盆洗手”,但架不住农户三番五次地催促,经常跟他一起采摘同学的轮番电话和短信骚扰,以及新型隐蔽组织手段的诱惑。最终,还是在一个周六的早上,开启了风波后的第一次,也是作为大学生的最后一次采摘活动。

那天早上天阴沉沉的,似有下雨的迹象,但众多同学聚拢在孙伟身边,并没有打道回府的迹象。孙伟壮着胆子,带着二十多号人,穿过科技一条街,静悄悄地奔向等在百米开外的中巴车。结果刚走到车门口,便被一束手电筒罩住,紧随而来的是一句厉声询问:“哪个学院的?!谁组织的?!”

只见一个穿着白色polo衫,身材微胖、眼神犀利的教导处男老师出现在孙伟他们身边。

“谁组织的?”见无人回答,这位男老师又重复道。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知道这个老师不是善茬,但也不想当“叛徒”,供出孙伟。

“没人说是吧,那就都跟我到教导处!”说着,男老师晃一晃手电筒,指向中区办公楼的方向。

人们终于开始窃窃私语起来,之前的事故大家都有所耳闻,而且也知道学校下发了通知,但只提到了组织者,并没有提到被组织者,莫非处罚力度一样?有人担心受牵连,不免开始心慌起来。

“老师,我们是第一次,您就饶了我们吧!”人群中有声音说道。

“是啊,我们下次不敢了!”许多声音附和道。

“你要罚就罚组织者呗,干嘛要难为我们!”有同学开始甩锅。

“那你说,是谁组织的?”男老师盯着刚才说话的女生。女生扭头看一眼孙伟,欲言又止。

“老师,是我组织的。”孙伟知道躲不过去了,便主动承担起责任。

“你叫什么?哪个学院?哪个专业的?大几?”男老师高声问道。

孙伟一一如实回答。

“其他同学都散了吧,孙伟跟我走一趟。”男老师驱散人群,带着孙伟往教务处的方向走去。孙伟耷拉着脑袋跟在后面,垂头丧气的样子,像极了被判死刑的犯人——而“犯人”不只他一个,同一天被带走的,还有另外两个组织者。

当天,孙伟学生证被扣之后,便被放回去,让等学校的处罚通知。一周后,学校的处罚下来了——孙伟、另外两人,连同后面几天被抓现行的三名同学,被当作“顶风作案”典型,给予了开除学籍的处分。几人都表示不服,但学校根本不给申辩的机会。

对于孙伟的处罚,我和**都大为震惊,以致后面又同学邀请去摘辣椒,我都连连摆手,生怕自己也受牵连。

听闻了学校发生的事情,李叔也劝我不要因小失大,并说如果缺钱可以跟他说。我谢过李叔好意,连连说不缺钱。

本来**就不想摘辣椒,这次更有了“冠冕堂皇”的理由。尤其联想到王文彬每日的逍遥快活,不是“泡妞”就是上网吧;而自己苦哈哈地晚上回来,还得给他买零食,心里更加不平衡。于是,宁可在宿舍歇着,也不出去勤工俭学了。

正所谓“有需求就会有市场”,不让学生组织,社会上的人组织,学校可管不着。再加上我耳闻了几队学生并未因参加社会上的人组织的采摘队,而受到学校的处罚,因此,我又燃起了重新采摘辣椒的热情。

**对此很无所谓,他又像之前一样,过起了“宿舍-食堂-图书馆”三点一线,规律地如同钟表一般的日子。

不陪女友的时候,王文彬大部分时间便窝在宿舍里,百无聊赖地嗑瓜子,有事也跑去学校的网吧上网。

我则变成了一个不太称职的“农民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常态,这当然不能说是偷懒,毕竟跟农民工挣钱的心态不一样——说好听点,是体验生活。虽然挣钱对我也有巨大的吸引力。但心理上,还是不愿意完全为了挣钱而像农民工一样拼命。

李叔知道我暑假没回老家,留在石河“勤工俭学”,没好意思经常来学校找我,倒是电话里隔三差五地嘱咐我注意身体:“大热天的,摘辣子挺辛苦,别中暑了,记得多喝水。”

李叔胜似亲人的祝福,每每使我既感到一种熟悉的烦恼,又有一丝温暖的心安。

暑假后半段,摘辣椒基本成了我的主业。而主业之外,我也会抽出一些自由时间,去图书馆看看书,到网吧上个网,或者偷懒睡个懒觉,重新锚定一下自己大学生的身份。当然,李叔家里,也会偶尔拜访一下,重温一下类似跟老家亲人一起做饭、聊天的温馨与祥和。

李叔知道我摘辣椒很累,便主动承担起炒菜做饭的所有任务,即便我要求帮忙,他也会劝阻,让我多休息,只管等着张嘴吃饭就好。这种时刻,我总有一种被宠溺的大少爷般的优越感。

摘辣椒腻了,我也会换个“花样”,比如去摘个棉花、摘个番茄,捡个玉米什么的。但都干的不长,一来机会少(棉花除外),二来挣钱不多。

棉花只摘过一次。有一次,面对1.5元/公斤的巨大诱惑,我心痒痒地跟着两个同学去了。去之前,还听他们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摘棉花如何轻松。但去了才发现,轻松是他们自己的,对我来说,却一点不轻松。

棉花本身就轻,摘一公斤很不容易。包棉花的壳子成熟之后,会向四周爆开,变得又硬又扎手,活像一个个长着獠牙的小怪兽,一不小心就会被咬上一口。虽然带着农户发的纺线白手套,但因为手套既薄且透,一点不管用。加上天气热,满手都是汗,着实难受,摘棉花的效率很难提高。

一天下来,我只摘了30公斤,便有点力不从心。而两个同学,一个摘了60公斤,一个摘了70公斤。看到如此大的差距,我很有挫败感,从此发誓再不摘棉花,而那一次,便成了我大学摘棉花的绝唱。

至于摘番茄和捡玉米,纯属阴差阳错。摘番茄是王文彬女友介绍的——农户家的女儿是王文彬女友的舍友。

反正闲着也是无事可做,**和王文彬便主动报名帮忙。因为需要4个人,王文彬便去5楼宿舍找了陈芳。因是头一次找人帮忙,农户也不知道开什么价,就按照别人打工的经验,按照20元/小时,计算工钱,并且答应车接车送。于是第二天,我们一行4个人吃完早饭,就按照约定的时间和地点,坐上农户的小轿车,往番茄地里驶去。

番茄地不算大,圆圆的番茄爬了一地,掀起一条藤蔓,无数躲藏其中的红色番茄便暴露无遗。我们一人提一个大编织袋,顺着田垄,从南往北一路采摘过去。本以为番茄经不住抛和挤,摘下几个之后,才发现自己想多了。成熟番茄的那种硬度,不比石头,却也酷似土豆,丝毫不用担心被挤破。当然,因为番茄皮厚,吃起来,也绝没有西红柿那般甘甜和软烂。这种番茄通常是工厂做番茄酱用的。

我很好奇农户为什么要种这种番茄,从他的答复中,我发现这不过是他“与其荒废着,不如种点啥”的无心之举。

番茄摘起来不算费劲,但随着袋子越撑越大,往前拖着走便成了问题。最后,我们只好装满半袋即换新袋子。农户拿的袋子不多,后面我们只能从一个半袋倒腾到另一个半袋里,最后好容易攒了整整6袋子。本以为需要一天才能干完的活,结果不到中午,我们就干完了,农户也十分诧异。

农户从汽车后备箱里取出准备好的面包和牛奶,算是给我们的午餐。面包不大,但是管够,牛奶也有整整一箱。这么款待干活的人,我也是头一次遇到。

吃完午饭,农户打电话叫来一辆农用电三轮,我们4个人合力把6袋番茄装上车,电三轮便扬长而去。

农户给我们结账,按照上午干了3个半小时算,我们每人仅能拿到70元;但农户到底还是过意不去,每人又多给了30元。然后我们便揣着100元,高高兴兴坐农户的小轿车回学校了。

这一百挣的,真是出奇的轻松。

捡玉米那次也很轻松,也是按小时计算的,一小时15元。当时去了十几个人,每人拎一个袋子,排成一条线,从北向南并行过去,看到或踩到玉米棒,就捡起来放到袋子里面。

从倒下的玉米秸秆和沟壑纵横的车辙来看,收割机已经收割过一次了。但机器难免有遗漏,所以便需要人工查漏补缺。这个活也异常轻松,上午3小时,外加下午1小时便干完了。虽然钱挣得不多,但轻松是肯定的。而这两次,也成为了我暑假为数不多的两次相当舒适的勤工俭学体验。

8月的石河夏日,不仅气温高,还常常要顶着大太阳干活,即便我再注意,还是免不了被各种暴晒。等暑期后开学,我整个人明显黑了一圈。老王、老曹及老脏回学校之后,都被我的样貌吓了一跳,好似我下了一个月黑煤窑或去晒了一个月日光浴似的。

我初有些许难堪,但几天后就习惯了。而随着军训的开展,大家的注意力也渐渐不在我身上。2-3月之后,随着我的皮肤,渐渐恢复过往色彩,开学的难堪,我便逐渐淡忘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