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琦琦小说 > 青春校园 > 枯荣界 > 第五十六章 给老农民开追悼会

枯荣界 第五十六章 给老农民开追悼会

作者:东北老荒 分类:青春校园 更新时间:2025-09-13 22:43:43 来源:平板电子书

金四迷糊病体每况愈下,半年来人瘦得不成样子,脸色也变得焦黄,连眼白也发黄了。他一撂炕,一家人都很上火。这天临近晌午,他勉强坐起来,靠着炕头墙短暂歇息,摸着自己有些肿胀的脚丫子叨咕道:“三肿三消,预备管锹。”听见这话,钱五铢探头看时,老伴的脚果然浮肿。

忽然,金四迷糊跪向南窗,略显颓丧的眼神忽然闪出虔诚的光亮,仿佛看到前方出现了一只火红的神圣之物。孟令春见状,不知道公爹要做啥,钱五铢说:“他这是要磕头求啥呢!”金四迷糊两手触炕一连叩了三个头,叨叨咕咕:“这些年,多亏老狐仙保佑,让我老金家翻了烧得了好,儿子都有出息,都说上了好媳妇。有老仙家保佑,我孙男娣女一大帮,还都挺孝顺的,这辈子依足啦。如今,我时日不多了,就保佑我少遭些罪。老狐仙,我给你磕头了……”

看着老人这反常的举动,孟令春心里咯噔咯噔的。等金书山从外面回来,就悄悄把这情形说了:“爹脸起黄,脚浮肿,说时日不多了,还求老狐仙保佑,这不是好现象啊!”金书山到父亲面前观察了一会儿,忙去找大夫给瞧看。

郝大夫把药箱子放炕上,翻翻病人眼皮,用听诊器听听心音,又把了一会儿脉搏,然后问:“老人家得过肝炎吧?”不等病人回答,金书山说:“得过。”郝大夫又说:“老人家最近是不是食欲减退,还伴有恶心腹胀和牙龈出血?”金书山连连点头说:“对对,这些症状都有。”郝大夫站起身安慰病人:“老人家,没大事儿,安心养着啊,我给开点儿消炎药,过些日子这些症状就减轻了!”金四迷糊吃力地晃晃手臂,用忽高忽低的声调说:“劳,劳你,费心了,辛苦你了。”

等到了院子里,郝大夫悄悄对金书山说:“你爹这病是肝硬化,皮肤和巩膜都发生黄疸,说明病情已经很严重了。如果继续发展,会出现肝昏迷。”金书山忙问:“还有抢救价值吗?”郝大夫摇摇头说:“我不建议抢救了,老人岁数大了,经不起折腾了,到这一步怕的是孤独,最需要的是亲人的陪伴。生死寻常事,别留啥遗憾就是了。”临走又嘱咐:“要注意分餐,防止传染。”

金书山思虑再三,还是去红原邮电所给远在广东潮汕的大哥发了一封电报,电报只有极简的四个字:父亲病重。此时的金书林,经过两次调防之后已经从营长升任团副参谋长,被派到潮汕支左。接到电报,他向地区***主任告了假,急匆匆往回赶,唯恐晚了见不到父亲活气儿。

一路风尘仆仆回到故乡,见到父亲的那一刻,泪水早已含在了眼里。钱五铢俯身到瘦弱的老伴跟前,轻声说:“他爹,你大儿子回来了!”金四迷糊眼睛一亮,惊喜地抓住金书林的手,连声问:“你你,你咋回来了?你你,你不在潮汕支左嘛,不忙吗!”金书林说:“再忙也得回来看看爹,你现在感觉怎么样啊?”父亲喘一口粗气说:“完了,我快要完蛋了。”金书林说:“不能,爹会好起来的。”父亲摇摇头:“爹活七十多了,够本了。”鬼子漏压低公鸭嗓说:“爹就想老大呀,终于把大哥你盼回来了。”父亲仰头把目光望向老儿媳:“令春哪,快,快给你大哥做饭,整点儿好菜,让你二嫂帮忙活。”孟令春应声说:“嗯哪,一会儿杀个公鸡,给大哥炖粉条子。”金书山说:“爹你放心,大哥回来一趟不容易,不能让他亏了肚子。”姚锦冠也说:“别看爹病了,可心里啥都明白,还知道操心伙食呢。”金书林给父亲盖盖被子说:“你都病这样了,就别惦记着我了。”说着眼泪簌簌落下。“别伤心,一时半会儿,我,还死不了。”听父亲这么一说,金书林就擦了擦眼泪,对孟令春说:“弟妹,爹有病这些日子,都是你们两口子前前后后张罗,看看需要我做啥不?”孟令春从炕柜里拿出一个包裹,打开让金书林看:“爹的东西都准备好了,不需要大哥做啥了。你看这是趟绒上衣、蓝华达呢裤子、挤脸布鞋,一样都不少。”金书林连连感激:“哎呀弟妹呀,可辛苦你了!”

金书山张罗了好几个菜,唯恐慢待了大哥。吃饭时,哥几个闲唠,炕头的父亲侧头看着,露出了欣慰的笑。金书山给大哥夹了个鸡爪子:“啃,大哥啃。”金书林说:“老弟,这几年多亏你给我整那么多全国粮票,可救了急了。家里三个小蛋子,都能吃呀,若不是你每年邮二百五十来斤全国粮票,真不知道咋熬过来呢。那粮票是不是很难整呀?”金书山秃噜几口粉条子,说道:“动脑筋呗,四处动用关系,有用钱买的,有用粮食换的,多数都是先整地方粮票再换全国粮票。大哥,如果不够,我再想法整。”金书林咀嚼着鸡爪子上的肉筋说:“够了,够了,你也别太为难。”鬼子漏吃着鸡翅膀,弄得嘴唇子油渍麻花的:“大哥现在支左挺忙吧?”金书林点头说:“确实很忙。我现在被结合到当地的班子里,掌管着公检法大权。现在还有一堆烂眼子事等我回去处理呢,这次只给了我七天假。”钱五铢说:“才七天哪,七天好干啥的,看你爹这状态,十天半月好像没事。”

知识青年因为当兵、招工、借用已经走了六七个,剩下十几个人还在接受教育。他们闲暇时打扑克、打毛衣、看书、写信,以不同的营生打发无聊的时光。平时集体户的栅栏院总是大敞四开的,前后院的鸡鸭鹅狗常来光顾。一群鹅迈着八字步踩着午后的斜阳跩了进来,直奔障子边,争抢着欻欻嫩嫩的草叶,不时发出嘎呃嘎呃的叫声。东屋男知青们纷纷议论:

“这谁家的鹅又跑咱户院里,大摇大摆的。”

“还能谁家,后院麻脸婆呗,占小便宜惯了。”

“这鸭鹅子好窜稀,把院子弄脏兮兮的。”

牛老屁放下扑克牌,起身到院子里往外赶大鹅,忽然灵机一动,把一只鹅拦在障子边上,伸手抄住长脖就拎回外屋,罩进一只箩筐里。正给家写信的马贝囡几步跨出西屋门坎,问道:“咿呀,老屁抓鹅做什么呀?”牛老屁说:“谁让她不把鹅看管好,咱把鹅藏起来,让她找不着干着急呀。”黎红拿着正织着的毛衣倚在西屋门框上提醒说:“你怎么会这样子的啦?可别找挨骂呀,麻脸婆哪是好惹的,快放了吧!”牛老屁说:“开个玩笑嘛,戏弄戏弄她,好伐啦。”箩筐里又发出几声嘎呃嘎呃的叫声,马贝囡说:“听听,鹅这么叫,藏不住了呀!”牛老**珠一转,出去寻了一根细细的干树枝,掐出一截,把鹅嘴强行支上,大鹅无论如何摆头都发不出任何声音了。牛老屁指着大鹅说:“叫呀?你咋不叫了?这下没辙了吧?”几个男女知青都围过来看大鹅的笑话,说牛老屁大淘气了,心眼子花花。

牛老屁把罩住大鹅的箩筐用一条麻袋盖上,刚回东屋继续玩扑克,麻脸婆的身影就出现在院子里,她四处踅摸一遍,进屋又撒眸一圈,然后站在东屋门口询问:“看见我家鹅了么?我的鹅少了一只!”徐二山说:“刚才看见进院吃青草呢,大鹅是集体行动,咋会有掉队的呢?”牛老屁说:“找鹅呀,你家鹅太不讲究了呀,占小便宜占惯了,再来我就逮一只炖肉好了!嘻嘻嘻!”麻脸婆颤了颤一脸浅麻子横肉,没好脸色地哼了一声:“贫嘴的章程,量你们也不敢。”气呼呼走出屋门时还骂骂咧咧,“偷我鹅的烂手指,吃我鹅的烂嘴丫,咽进肚子里也得撑死……”骂声渐渐远了,知青们都得意地窃笑起来。牛老屁摇头晃脑地背起了古诗:

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男女知青在外屋看着墙角的箩筐,议论怎么处置这只鹅。牛老屁嗅嗅鼻子说:“好久没吃到肉了,真想解解馋啊!”黎红说:“那麻脸婆不好惹,还是放了吧。”牛老屁不肯放鹅,说道:“就是放了它,麻脸婆也不会说我们好的,弄不好还得惹她一顿骂呢。既然它自己送上门来,吃了又能咋?干脆就做到底,把它杀了开开荤好吧?”几个男知青嚷嚷:“对对,杀了开荤。”“一不做二不休。”“反正也不是偷的,炖大鹅改善改善伙食。”徐二山提醒:“好好想想,万一让人发现,可怎么收场呀?”牛老屁说:“不用怕啦,咱们来这儿支农吃她一只鹅能咋的,大不了赔她钱到头嘛。”徐二山环视一下众人:“好嘞,举手表决吧。”话音刚落,男知青都纷纷举起了手,徐二山也只好随众,女知青里马贝囡带头举起手,见黎红还在观望就把她手也拉了起来。

于是牛老屁关了栅栏院门,回屋亲自动手把鹅杀掉了。马贝囡烧了开水,二三个男知青动作麻利地烫鹅拔毛开膛垛块,一阵忙碌后终于把大鹅炖进了锅里。开锅又过了二十多分钟,肥硕的大鹅就变成美味佳肴。黎红问:“等不等富久哪?”牛老屁说:“等啥,他上秦家靠帮,育花肯定给他弄好吃的。”知青们一通狼吞虎咽,最后竟连汤也喝光了,个个吃得心满意足。

吃完下晌饭已是黄昏,麻脸婆到院子里喂鸡鸭鹅,确定还少一只鹅。她想想自家鹅平时经常光顾前院,就又到集体户察看。一推栅栏院门,里面栓绳挂着,心里犯了疑惑,忽然看见牛老屁提个土篮子从房里出来了,细一看那土篮子里分明是鹅毛,于是提嗓叫骂:“啊,啊,好哇,你们胆子也太大了,竟敢光天化日之下偷我大鹅吃。牛老屁,你个挨千刀的,你不得好死……”说着,猛劲推搡栅栏门,推得知青屋的牌子连同门柱杆子微微颤动。

屋里的知青们闻听吵吵,知道大事不妙了。牛老屁见麻脸婆走了,就撂下土篮子回屋,一边打嗝一边说:“麻脸婆又来了,呃,她看见鹅毛了,她肯定去报告了,这下可麻烦了呀!”马宝囡急问,“二山,咋办哪?”徐二山吐出牙缝塞的一丝肉来:“等着来人收拾我们吧。”一听这话,大家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儿。

麻脸婆一路骂骂咧咧,脚步急急地来找黄士魁,嚷嚷着让大队给做主,黄士魁问:“老婶子这是咋啦?”麻脸婆仿佛有天大的委屈似的,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我辛辛苦苦养的鹅呀,让那群浙江棒子给糟害了。怪不得咱大队三天两头就丢鸡鸭鹅,原来都是他们干的……”问明原委,黄士魁跟着麻脸婆去知青点对质,一边走还一边提醒自己:“这帮南方小孩偷鹅吃只是一时糊涂,不能处理太重,得给他们个改正的机会,不能影响他们回城。”

集体户栅栏院门已经打开,窗台下的土篮子还在,麻脸婆一边指点一边说:“看看,这里有鹅毛,还有吃剩的碎骨残渣,这就是偷鹅吃鹅证据。”黄士魁略略看了,一脸严肃地进了屋,把男女知青都集中到东屋,厉声问谁挑的头,徐二山和牛老屁一起应声,黄士魁又问到底是谁,牛老屁打着嗝说:“呃,鹅是我杀的。”黄士魁冷冷地说:“咋又是你?上次头偷荤油受的教训都忘了?”牛老屁又打个嗝说:“呃,我以为鹅到我们院里偷食吃,抓一只不算偷的。”黄士魁瞪他一眼:“不算偷算啥?算学雷锋做好事啊?坏了知青的名声事儿小,上头追究起来事儿大,懂不懂?”牛老屁无言答对,低下了头。

黄士魁环视一眼知青们,用教训的口吻继续说:“平时看你们一个个像个人似的,以为你们都有点知识,肯定比大老粗强。可是,你们竟然干起偷鸡摸狗的事儿来,这太让我们失望了。你们是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不是来学驴马滥的。虽然日子过的没油拉水的,虽然那鸡鸭鹅常来寻食吃,那也不是私屠乱宰的借口。我看,不刹这邪气那是我们大队干部放任你们,不刹这歪风不足以平民愤。”徐二山诚恳地说:“黄主任苦口婆心,说的句句在理,我们知道错了。”知青们也都诚恳认错,黄士魁问:“说吧,怎么接受处罚?”徐二山说:“我们包赔损失,行了吧?”麻脸婆不依不饶,气呼呼地说:“包赔损失也不行,上报公社,好好惩治你们,不然我咽不下这口气!”

铁匠金榆也赶来了,见老伴还要耍横,劝道:“别,别说气话了,咱,咱也不是放讹的人,算,算了。”黄士魁说:“我的意见是这样,知青点这边一定严加处罚,由徐二山代表知青写个检讨,并包赔婶子五元钱。婶子这边一定要严加看管,自家鸡鸭鹅总上别人家院里放养也不好。”徐二山当即掏出五元钱,递到麻脸婆面前,恳求道:“婶子,对不起呀,都是我们不好啦,念我们是初犯,你就大人不记小人过,保证以后不再犯,好了吧。”麻脸婆说:“五元不够!不能就这么饶了你们!”见麻脸婆不依不饶,牛老屁又掏出两元钱,金铁匠说:“行,行了,七,七元不少了。”麻脸婆颤了颤脸上的横肉,浅麻子又变得醒目起来,赌气囊腮地说:“看在魁子的面子上,今天就便宜了你们,再有下次绝不轻饶!”说完将那几张钱票都扯了过去。

随着假期临近尾声,金书林的愁眉锁得更紧了,私下跟弟弟说:“今天是我回来的第五天,咱爹这状况也说不准还能挺过几天。”金书山说:“爹的病实际是大发了,我看这几天够呛。我知道大哥还想尽孝,也知道大哥公务缠身,耽搁不了太多时间。你为难,你着急,你不忍,我都理解。爹的状态确实说不准啊,你靠不起的。抓紧回去吧,别等了。”金书林拉着父亲的手,不知道如何张口,父亲早已看出他的心事,喘着粗气,恼恨自己:“我这也不死呀,影响你天数太多不好。知道你忙,早些回去吧,你是公家人,比不得农民。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走吧,别耽误了公家的大事。能回来见上一面,爹的心愿哪,就了了……”金书林收拾了布兜子,给父亲褥子上放了三百元钱,含着眼泪依依不舍地出了屋。

金四迷糊吃力地爬到炕脚,扒着窗台勉强探起虚弱的身子,脸贴着窗玻璃往外望,嘴唇在翕动着。他舍不得大儿子走,但又不能不让他走,他知道此行一去就是诀别,就想再多看一眼。钱五铢见状,不住地用衣袖擦拭眼泪。金书林走到院子里,含着眼泪一步三回头,当他看见窗玻璃上映出父亲枯槁的面容时,心里像刀剜了一样难受。“爹,儿不能给你尽孝了,你原谅儿吧!”说着,深深跪在院子里给父亲磕头,被金书山扶起时,已经泪流满面。“兄弟,我怕是给爹送不了终了,给爹尽孝就全靠你们两口子了,兄弟,你多受累,你多操心,家里就交给你了,爹就交给你了!”金书山抱住大哥:“你放心,你尽管放心。”金书林抹一把眼泪转身离去,紧贴在窗玻璃上的枯槁的脸面似乎定了格。

金书林一走,金四迷糊呆滞的眼神失去了神采,嘴里含糊不清地叨咕:“玲,胖小。”钱五铢把小金玲叫了过来,孟令春把小金玺也抱过来,金书山让爹看孙女孙子:“爹,你看见了吗,这是小玲,这是胖小?”金四迷糊努力挑起眼皮,点了点头。

当天晚上,他时而清醒时而糊涂,在炕上用力移动。金书山怕他掉落炕下,只好在后面岔开两腿紧紧抱住,只听父亲一会儿叫妈,一会儿喊那几个已经死去的儿时伙伴的名字。折腾了一夜,父亲似乎失去了折腾的昂劲儿,陷入昏睡状态。亲友闻讯,纷纷前来探望。至午后,鬼子漏发现气若游丝的养父手脚冰凉,抬头纹全开,知道他已经进入弥留之际,就赶紧提醒:“老人要不行了,时间不多了,赶紧穿装老衣服吧。”

金铁匠、鬼子漏、金书承、金四眼等人一阵忙碌,刚套上最后一件趟绒上衣,老人禁不住翻动身子忽然翻了一下眼根子。“老弟你看,爹翻了眼白。”闻听鬼子漏一声惊呼,金书山急忙过去细看父亲,一股冥冥之气刚断,父亲永远合上了眼睛,如同安详地睡去一样。他凝视半天却哭不出来,恍惚间似乎看见一只老狐狸正在父亲行去的路上,难道真是老仙家来接应了?正在胡思乱想,两个妯娌已经嘤嘤哭泣起来。

金书山请来公冶山,把父亲的遗体入殓了。院子里搭了灵棚,老亲少友都来帮忙料理后事。守灵的时候,乡亲们坐在灵柩前的长条板凳上闲唠,追忆金四迷糊生前孝敬老人、从事生产、响应上级号召的那些往事,仿佛有说不完的话。而最让姚老美引以为自豪的,还是他和金四迷糊一起支援抗美援朝的经历:“我和四迷糊是1950年12月中旬响应东北人民政府战勤动员,报名参加了县里组织的民工担架队。当时我们在一组,冒着枪林弹雨,扛弹药,背伤员,翻高山,过大河,手掌磨出一层又一层茧子,肩膀磨出一片又一片血泡。那战场,真是炮弹不长眼睛,有的队员就在眼前像稻捆子似的倒下去了……”听得人们一阵又一阵唏嘘。

“说来话长啊!”张铁嘴儿讲起了金家的来历,“老金家起初是在哈尔滨香坊种地谋生,大瘟疫那年冬天,家族中有个木匠传料子染了病,到家当晚就死了,吓得家人扔下五墒冬小麦,赶两挂大车连夜出逃。到了大罗密,长房家的奶奶死了,临时埋雪里并做记号,后来去找却未找到。起先到咱这一片,金家十口人住河东,后到河西,落脚在葫芦沟金家甸,盖了大三间房子。那时候的金家甸分布着十几个泉眼,泉眼旁住有七八家,沟塘野地有成片的倒栽柳。当时租老孟家的地种,一墒地交一石租。这一石租是啥概念呢,一石十斗,一斗十斤,等于现在一百斤。除了租地种,金家年轻的劳力都靠出外打零工养家。这金家老一辈有六个男丁,人称金家六棵树,金松、金槐是金长富那一支,金榆、金杨、金柳、金柞是金长贵这一支,这金杨按大排行第四,小排行第二。”公冶山接话说:“老金家坟地就在金家甸子,那是块鹰地,阳坡东南向,金家坟地在右膀子位置,风水不错。最上头的坟是书山他太爷金粟,是影葬;往下埋是金长富、金长贵兄弟俩,给金长富顶脚的是金松,金槐因为是土改后横死的没有入祖坟,金柳无儿无女也没入祖坟,如今给金长贵顶脚的就该是金杨了,而且金杨说两个媳妇,将来还得一马双跨三人合葬。”公冶山说:“钱老牤他爷爷的坟也在鹰地,正埋在鹰腿位置,所以后代出了蛇皮身子。”众人听了,又附和一番。

这时候,黄士魁代表大队来追悼亡人,人们忙给闪开了场子。几乎所有在家的党员都夹着黄纸卷来了,十六七人站一排鞠躬吊唁,金书山和鬼子漏在棺材槐头两侧鞠躬还礼。黄士魁说:“考虑到老人家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民工担架队,还为国家培养输送了非常优秀的英雄儿子,大队决定为老人家开追悼会。我们觉得老人家应该有这个待遇。下面,由我宣读悼词。”

见大队有悼念的举动,众人都纷纷围拢过来。此时,没有一丝风,房东面的杨树静静地立在夕阳的斜照里,显得十分肃穆。

黄士魁从兜里掏出一页纸,那是央求艾育梅刚写完的悼词,用缓慢低沉的语调念道:“人总是要死的,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一句活学活用立竿见影的导语一出来,就进入了盖棺定论的内容,通篇称老人家为金杨同志,说他是中国最朴实的农民代表,受人尊敬,值得学习。说他是坚强的父辈,饱受了人间辛酸和苦难,却顽强面对一切;说他是勤劳的父辈,一生热爱土地,始终保持吃苦耐劳的本色;说他是慈祥的父辈,讲孝道,存善念,奉行吃亏是福,从不与人争;说他是英雄的父辈,培养后代,支援前线,尽心尽力。虽然表述逝者一生经历事迹线条较粗,但文风却极尽褒扬。最后,黄士魁念道:“金杨同志走了,于党,我们失去了一名无比忠诚的同志;于国,我们失去了一名无比勇敢的模范;于村,我们失去了一名无比朴实的农民;于个人,我们失去了一名无比可敬的父辈。金杨同志走了,但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听到这里,钱五铢颤颤巍巍从灵棚侧面转到棺材槐头前,轻轻拍着棺盖和亡人说话:“四迷糊呀,你可以呀,一个老农还有这么些人来追悼,大队待你不薄,你安心走吧!”金书山脸上肌肉一阵痉挛,嘴唇一阵翕动,眼泪象决堤的水奔涌了出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