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琦琦小说 > 游戏 > 大晋孤烟之山河破碎 > 第220章 尾声 01

大晋孤烟之山河破碎 第220章 尾声 01

作者:钢指戒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9-19 17:17:17 来源:平板电子书

笔者语一:研究两晋的原因。

两晋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贵族史。并且他还不同于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是一部贵族衰亡史,而两晋是一部贵族崛起史。两晋的庄园社会在中国如白驹过隙,此后一千多年的小农意识支配下,人们从没有读懂过两晋文明。

公元3世纪到公元4世纪。东方的西晋和西方的古罗马几乎同时进入了贵族主导时期。之一时期是东西方最相似的一个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极少有的一个类西方的时代。

古罗马帝国前期的思想学说,就是在被贵族发展成“士庶天隔”之后被宗教吃掉的。和孔子同时期的苏格拉底讲至爱至善;亚里士多德讲“物质”。古罗马哲学主流斯多葛派前期讲万物的永存不朽,人人平等;晚期贵族产生开始消极遁世,讲宿命论。公元330年古罗马左右颁布一道法令禁止佃农离开祖种的土地,用现代话来说,他把佃农变成了农奴,终生依附在那块土地上。393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为国教,被神教边缘化。

笔者翻阅了一下同期的古罗马帝国史,古罗马帝国史却说出客观的原因:庄园经济统治,自耕农几乎绝迹!当然西晋还没有走到这一步,就因八王之乱而夭折了。

后果更可怕的是:因为后来一千五百多年的西方历史是宗教人士说写的。对宗教前的哲学思想多有隐含,甚至篡改。以至于后世想深入研究,重新拾起都不太可能。博爱、公正在西方宗教史之前早就有。可是早被篡改的面目全非,无法拾起。只好来东方借‘义’。

之所以写作两晋故事,是因为在此时东西方具有难得的相近之处。我们通过解析我国自己的士族史,管锥西方贵族。

只有做到相互了解,才有融合。融合一直是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发展规律,社会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元3世纪到公元4世纪。东方的西晋和西方的古罗马几乎同时进入了贵族主导时期。

当块炼铁普及之后,它在春秋时期推动了以国家为组织主体的‘井田制’的破产。但是块炼铁很难做出锋利的农具,尤其是锋刃的镰刀,大组织,大调配的组织农业并没有没落。个体自耕农因为没有锋刃的农具,甚至很难自给自足,就更谈不上给国家的稳定税收。大庄园制度渐渐成为最高生产力的代表,不需要国家组织,但是仍然需要有人来组织分配。庄园制逐渐成为国家土地制度的主体。

那时的农业就好比今天盖高楼大厦,看着是上千农民工在忙碌,其实没有那么几个,看似很闲的技术员在一旁站着,这个楼就永远盖不起来。那时候的贵族就相当于技术员加组织人才。士族也以学习农书为己任。

因为士族庄园主可以生产超过本身所需的粮食、蚕茧、美酒。这些东西如果不及时卖出去换成钱,将会坏掉。《四民月令》先教授财物的储存方法,再教授什么时机下卖出剩余财物才能获得最大收益。(总不能在麦熟季节卖麦子吧)

所以在士族庄园主主导的社会下,商业必然会发展起来。庄园社会要求社会必须流动起来,庄园主的道德思想中‘利’字更重。这种社会下,传统的封建的‘礼’不再适应庄园主社会的要求。

自由和宗教观念开始发展。自由是庄园主经济发展的首要基础,宗教的愚民政策比仁义更能约束庄园中的劳苦大众。

两晋的庄园社会在中国如白驹过隙,此后一千多年的小农意识支配下,人们从没有读懂过两晋文明。

试想仅仅是在20年前,我们还搞不清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优缺,如何看的懂那个更重商业和自由放达的时代。

晋史泰斗田余庆先生说:“虽然史料很丰,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总是处于被忽视,受冷落的地位,古代学者不具备理解魏晋南北朝历史的眼光……,只有出现一些学者,他既有微观功力,又有宏观眼光;既熟悉中国传统史学,又有精深的理论修养,还能把全世界的相关研究成果尽收眼底。这样,魏晋南北朝史就会成为高水平的学科。”

笔者语二:研究两晋的意义。

由于西方在大革命之前始终未能走出贵族社会,而我国自宋代之后便进入小农社会。致使我们和西方在思想上,社会观和人性论上有很大区别。有的甚至完全相反。很难相互理解。

研究自己,观察别人。听起来很可笑。拔掉自己的一颗牙,让我们研究一下西方人的牙根儿。

解惑一:性善与性恶

在贵族社会中,虽然社会产生的总财富并不高,但是更多的集中在贵族手中。如何把这些剩余的美酒、粮食转换成财富,是庄园社会的一个重要工作。这样贵族社会流动性更大,而商业的利更大,社会更多的表现出一种利己行为。无形中,人性中恶的一面展现的更多一点。

西方的原罪思想,说人人都有罪,而当我们进入商业社会之后,才能理解这句话。朋友,你在饭店请过客吗?你是否索要过发票?商业社会中人的污点显得更大一点。

而我国上千年的小农社会,男耕女织,自给(ji)自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较小,而善的一面显得更多一点。事实也是如此,《孟子》和性善论也是直到宋朝才被完全承认。前面说过,从唐中期的韩愈开始,发起了开除荀子,推高孟子的运动。

解惑二:西方人为什么更喜欢小政府?

自文艺复兴以后,西方宗教衰落,各国国王的权力增大。由于西欧巴掌大的地方却有大小国家几百个,在失去一定的宗教制约以后,如同进入我国的战国时期。

这时的西欧强国,没有军备就没有明天。****横行,连年战乱,几乎每隔三四十年会有一场大战出现,什么八十年战争、英荷战争、英国和西班牙海上争霸、三十年战争、拿破仑战争、七年战争,一口气打到二战。

尤其是哪个老国王死后,围绕着新国王的确立,大小列强纷纷前来干涉,更是打得不可开交,如西班牙王位争夺战、奥地利王位争夺战。

这样,西方由于没能完成“大一统”,而各个国家都表现了极端****与军事化,使人们厌恶。

其实这也很正常,就如同东晋时的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这一段的政府显得极端独裁与强权。像大家都知道,兰陵王打了胜仗,皇帝堂哥要封赏他,兰陵王只说了句:“(为国效力)这是家事。”就因这一句话,立了大功的兰陵王就悲催的被砍了头。因为皇帝认为这不是兰陵王的家事。虽然他是弟弟,但还是臣子。这一时期的各个国家表现出极端的强权,令人压抑。所以,还真是没有‘大一统’就没有大政府。

有些不懂西欧历史的人会迷惑,既然战争如此频繁,西欧怎能超越东方?

这还真是个奇妙的问题,有时候战争反倒推快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比如,中国两个思想和科技突飞猛进时期,都是在大****时期。

第一个是战国时期,不仅发展了农业技术,造铁业,而且还在思想上形成了百家共鸣。你这个国家封锁我的学说,我去那个国家传播。

第二个科技和思想大发展时期,就是****的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在西汉时,块炼铁的水平才刚刚追平西欧。在这一时期,经过三百年的血与火的洗礼,中国的炼钢术超越了西方一千年整。军事科技又转换为农业科技,为走出士族社会打下了重要基础。

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经有好几个坦克模本。一次大战之后,英国把最小的一个坦克模本改为民用,制造出拖拉机,伟大的农业现代化就这样悲催的开始了。

有位大学者认为,五胡乱华是可有可无的,此话就大错特错了。在这个动荡的时期下,军用、民用技术快速发展,有了质的升华。中国社会也产生了质的变化。

解惑三:日本的例外。

这里有一个看似意外的例子,那就是日本,清朝不能转型,而日本为什么能轻松转型?这里人们不知道,由于中国从宋朝起进入小农社会,民间社会的变化极小,所以中国人养成了不研究社会的习惯,而只研究人,通过事例研究人,真是所谓与人斗其乐无穷。

日本从来没有走入小农社会,日本在唐朝中后期进入类似中国的南北朝的贵族时期,从那以后,他就像西方一样,没有走出这一时期,到处是贵族势力,一个小城就有一个所谓的城主。他们是一个类西方资产阶级大革命之前的社会,他们还保留着大组织、大集团的运作模式。他们和我们的社会不同,日本在唐朝时引进科举制,但是实行了不到一百年就名存实亡了。科举制必须在一个极端公平的环境中才能实现,贵族执政为了保护贵族特权,是不允许科举制发展的。

即使是战国之后,日本的统一,也更像东晋。城主拥有自治,没有出离贵族社会。

所以我们发现了一个非常非常奇怪的现象,儒学在朝鲜半岛和越南都能顺利普及,那里到处是文庙。到现在他们大事小情还往文庙跑,日本人不去文庙,只去‘神社’。虽然日本也一直有儒学,但总不是主流。日本的主流是神道教,神神又叨叨。

解惑四:清朝为何不能转型为商业社会。

首先说清朝肯定不能,英国自七年战争之后,比较稳定的统治了印度次大陆150年,他也希望他的统治区繁荣,做出很多改革,据说其修建的水渠超过五万公里(他自己的说法,可能包括农村里半米宽的小水渠),即便是这样,不管是印度还是巴基斯坦还是孟加拉国,都没有转变成商业型社会。在最先进的大英帝国官吏的督导下,传统农业社会都玩不成向商业社会的转变,清朝就更别提啦。

西方的大革命是将人口最多的农奴转变成无产阶级,在这个革命中,‘农奴’转变成无产阶级,是社会的进步,可以说是农奴的大解放。当农奴听到‘不自由,宁勿死’的口号时,一定热血沸腾。这个过程虽然激烈残忍,但是有其不可逆性和历史必然性。

但是,成熟的小农社会却不可能迎来这样的资产阶级大革命。即使是最底层的‘佃户’除了交租这一项外,他也基本是自由的。自生自灭是自由还是不自由?

把小农转变成无产者,不管是哪个再强大的小农社会,他也做不到。清末农民转变成无产阶级,农民的利益会受到损失,农民也不会有这样的需求。大多数农民只有一点点贫瘠的土地,养活了他全家人,是全家人的生计所在。只有一种情况下才可以使他们离开这贫瘠的土地,这就是即使没有土地也让他们不愁吃喝。因为在农业地的工作太苦、太累,甚至极大地影响了人的寿命。

农业作为社会第一产业,很大程度上左右了社会的组成状态。只有农业现代化之后,农业可以流出大量人口,而且必须流出绝大部分人口之后,小农社会才出现了转变为商业社会的时机。

农业现代化解除了农民劳作压力后,还有宗族压力,更有有家庭压力。由于小农社会稳定性高致使生育率高,因此家庭压力远远高于商业社会的家庭,后顾之忧重。所以谁能给家庭减压,谁能先破除农村宗族势力,谁会转变的更快。这是中国和印度的区别。

而造成这一区别的原因又是什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