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琦琦小说 > 游戏 > 娱乐初唐 > 第一百八十五章 杭州湾

娱乐初唐 第一百八十五章 杭州湾

作者:醉酒的探戈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9-19 13:14: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其实,黄巢和王仙芝造反,目的根本就是为了自己的功名,而不是地盘,也不是为了什么解放天下的百姓,他们以天下百姓的性命为自己个人的**买单。所以他们打了胜仗后,立刻派人和唐朝官府商量,要求接受招安,给自己个官职当当;当吃了败仗后,就先夹起尾巴做人,伺机再战。王仙芝在战败被杀前的一年,曾经7次向朝廷要求投降求官,都遭到了拒绝。黄巢在流窜过程中,也是屡屡求官,都未能如愿。最后,黄巢攻入了长安,自己当起了皇帝。

后来,唐朝向周边民族借兵,终于平定了黄巢的暴乱,但唐朝遭此重创,已经奄奄一息,没过多久就灭亡了。这糟糕的结局,很大程度上要归罪于唐朝后期执行的糟糕的盐业政策。有趣的是,在镇压黄巢的官军阵营中,竟然也有许多私盐贩子出身的军人,比如王建、钱镠、朱瑄等人。王建少年时代贩卖私盐,在黄巢起义爆发后,他没有选择站在同行一边,而是投奔了逃难到成都的唐朝皇帝那里,加入行伍与黄巢为敌。钱镠年轻时也以贩卖私盐为生,后来加入了官军,在镇压黄巢武装的战斗中壮大了自己的力量。朱瑄的父亲也是私盐贩子,还曾受过朝廷的刑罚,朱逭却加入了唐军镇压黄巢武装。

黄巢叛乱结束后,这些打入唐朝体制内部的私盐贩子摇身一变。官运亨通,有的还成为割据一方的藩镇节度使,不仅拥兵自重。不向唐王朝纳税,还积极参与唐朝末年的权力争夺战,成为唐朝垮台的重要推动力,王建、钱镠甚至分别成为唐朝之后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前蜀两国的建立者。我国古代盛极一时的唐朝,竟然就这样被私盐贩子终结了。后世明朝的扬州瘦马的天下闻名也和那里云集的天下盐贩子也有很大的关系,可知道在古代盐是一个多么暴利的行业。唐朝灭亡的事情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也是后世的教训。凡是与民争利的政权都是长久不了的,也让我们明白不是所有的起义都是河蟹大叔说的是为了百姓的。

李好当然不会和李恪说这些。这些事情在现在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谈的事情,十分荒谬,但是这件事情确确实实的发生了。李好在杭州停留了几天,待家里的人和事安顿的差不多了然后就跟家里的人打了声招呼和李恪带着一批工匠往杭州湾而去。李恪对李好的这个举动有点搞不懂。杭州湾他去过,那里什么都没有,就是一片半荒凉的海滩。李好这般兴师动众的往那赶去,莫非那里有金子拣?只是拣金子需要带工匠吗?

杭州湾位于浙江的东北部,这里是一个喇叭形状的海湾,李好他们去的地方就是慈溪盐场。这个时候的慈溪已经有少数人开始在这里晒制海盐了,只不过产量不多,所以在大唐来说并不显眼。晒盐的百姓们在这里搭棚而住,并形成了一个个小小的村庄。李好他们的到来引起这里的人们的好奇和关注,当他们知道李好他们也是过来选地晒盐的,心里似乎略有抵触的意思。毕竟是来抢他们饭碗的。只是李好他们可是打着官府的旗号的,所以当地的百姓一时也不敢轻举妄动。

与民争利这不是李好的习惯,他到这来只是为了把这片海域尽大化的开发起来,同时带动周边经济的。所以对于这里原本靠晒盐维生的百姓他肯定需要妥善安置,他要修建的盐池产盐后肯定需要大量的人手,这里的村民就是最好的资源了。到时他们在盐场工作比他们自己晒盐的待遇还要高。更重要的一点是这里的盐场弄出来以后。这里就会吸引大量的人手过来,到时他们自己还可以从事买卖之类的。只要他们眼光够好,发财那是迟早的事情,而且就算老老实实全家去盐场上班也比现在的生活好多了,每个人都有工资领的。李好没事就在周围的几个村子宣扬这些道理,顺带还给村里的小孩子们带去一些小吃什么的给他们讲讲故事,或者给几个村子的病人,时间久了周围的百姓也对他们这伙人放松了警惕,甚至还能和李好有说有笑了,尤其这些人熬盐完全跟自己不一样。

过了一个月海岸相对平缓的地方,已经筑起了一块一块的浅水池子,池子的沿儿是用红砖砌的,池底敷上了一层水泥。这些池子都不深,方方正正的,一块接一块占据了很大的一片海滩,里面关了海水,远远看上去,除了没有水稻,和江南的水田一个样。这些只是一片试验的地方而已,规模并不算很大。这些试验的地方一搞好后李好顺带叫带来的工匠帮周围村子的村民把房子全部修了一番,各家自出劳力然后就地取材烧制水泥什么的来盖房子,顺便还修出一条不大不小的水泥路出来,这是后话。

李好现在和李恪两人还有村里跟着他屁股后面的小孩子正光着脚,踩在“水田”里,那些小孩子一个在水里面疯跑,跑到哪儿,就洒下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李好捡起一片扁扁的石头,朝着大海平平的扔出,石片打到了海水,又弹了起来,在海面上跳跃了三四次,才消失在洁白的细浪间。

这时小孩中有个小女孩咯咯笑着跑到他身边,“李叔叔,你说阿妈以后再也不用熬夜煮盐了?是真的吗?”她已经问了三次,总是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生怕听错了。这不能怪这个小孩子,这个时代的海盐就是这样出来的,家里最大的铁锅,装满了海水,烟熏火燎的熬上大半夜,只能熬出一把把盐。村民要想多熬点盐多点收入那就得不停的这样反复这操作,那日子可想有多辛苦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所以村里的娃娃们个个都异常的懂事和成熟。

旁边的李恪虽然很相信李好,但是就现在这样就能熬出盐出来,他似乎还有点怀疑。李好没有给自己辩解,他现在完全有这个自信。他现在搞地这个盐场,涨潮时打开闸门,把海水灌入盐田。在田中暴晒蒸,浓缩到15度左右,再打开盐田地闸门。从沟渠流入卤水池。在池中沉淀泥沙,澄清后地卤水用人力抽水车抽入结晶池,于饱和状态下继续蒸,很快就能结出白花花地海盐晶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