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琦琦小说 > 游戏 > 娱乐初唐 > 第一百六十二章 洛阳

娱乐初唐 第一百六十二章 洛阳

作者:醉酒的探戈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9-19 13:14: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旅途原本是孤寂的,但是李好这一行却不用担心这个,十多辆车浩浩荡荡的,加上女人的惊呼和小孩的嬉闹声,一路热闹的不得了,引来行人纷纷关注。李好的两个孩子现在都已经是好动的年纪了,所以李好每去那,只要周围没什么危险都会戴着两小家伙一起过去,除了武氏不太喜欢到处跑外,其他几个女的都跟着出去了。难得她们夫君不限制她们外出也不用什么礼教管压,所以个个很快就从旅途的离愁中走了出来,玩的兴高采烈的。

李好路过潼关登高望远的时候不觉想起了以前读过的两首词,然后情不自禁就念了出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一时之间引来众女异彩裢涟的目光关注过来,她们这位夫君已经好久没有吟诗作词了,现在再次吟来依然还是那么的才华横溢啊。只是这词似乎伤感太多啊,天下百姓那么多,夫君一人能帮上多少呢?

李好他们一路走走停停,吃各地的小吃美食,登高吊古看无限风景,但长安到洛阳也就那么点距离。他们比步行的人稍稍快了点,花了十来天时间才到洛阳。这个与长安并雄的城市李好在后世来过。不过那时这个城市已经看不到当初古都的样子了。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他看到的是一座宏伟壮观的古城。

洛阳城,汉高祖刘邦曾经为之赞叹。“吾行天下,独见洛阳与是耳!”说这句话的时候,刘邦在曲逆县,看到县里房屋壮丽,大发感概,“我行遍天下,只有洛阳城和这个县有这么壮观啊!”这是土包子见到土豪的感慨。

那是秦汉时期的洛阳。现在的洛阳可不是那时的洛阳能比的,这时的洛阳可是老杨同志耗资巨大倾情打造的豪都啊。虽然经过隋末的战乱,但是依然不失豪都之名啊。隋炀帝即位后,他就想要迁都,迁到一个可以作为中原核心。西控突厥、东抚齐鲁、北定辽东、南接淮扬的地方,可以显示大隋天下独尊地位的地方。原文为“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大隋的官员在地图上找来找去发现这个地方只有洛阳城可以,于是就开始兴建洛阳城。

洛阳不是老杨同志一时心血来潮而来,隋朝是隋文帝杨坚通过篡夺后周宇文氏建立的政权,迁都想法也是由来已久。炀帝说:“我有隋之始。便欲创兹怀、洛,日复一日,越暨于今。念兹在兹。兴言感哽!”这并不是虚言。迁都的想法确是源于文帝,用炀帝的话就是“心奉先志。”杨坚军功显赫,为后周重臣,能韬光养晦,得天下是时势使然。其后有隋之盛也是因为文帝的干才。然而他身居外戚,篡权夺位;前朝皇室。孥戮殆尽;兼之迷信鬼神,偏听妇人。对长安城自然心有余悸。文帝登基不久,即有迁都之心。庾季才精通玄象,曾测定文帝受禅吉日,为文帝所重,对文帝迁都的心思也一清二楚,于是上奏称:“臣仰观玄象,俯察图记,鱼北允衣,必有迁都!”

然而文帝也只是迁到了离长安二十一里东南的龙首川处,称大兴城。这种迁法,炀帝明显是不满意的,他一心只想迁到洛阳城。在解释为什么要迁到洛阳时,炀帝在诏书上说:“自古帝王,何尝不留意(洛阳),所不都者盖有由焉。或以九州未一,或以困其府库,作洛之制所以未暇也。”历代帝王都无法实现的梦想,现在炀帝可以实现了。此时,正是大隋七德既敷、九歌已洽、四海富有、士马全盛之际,正可建都洛阳,实现炀帝的光荣与梦想。

炀帝到洛阳的第一件事,是构建保卫洛阳的防线。“丙申,发丁男数十万掘堑,自龙门东接长平、汲郡,抵临清关,度河,至浚仪、襄城,达于上洛,以置关防。”此项规模宏大的数百公里挖沟工程构筑了一条大包围圈似的防线,对于拱卫洛阳城非常重要。西面北面的防线用来对付突厥人,在东面的开封襄城一线,则防卫长期以来与大隋为敌的山东叛乱分子。防线筑好,营建东京洛阳的工作也可以开始。炀帝在诏书中要求:今所营构,务从节俭,无令雕墙峻宇复起于当今,欲使卑宫菲食将贻于后世。有司明为条格,称朕意焉。负责营建的是担任营作大监的尚书令杨素、纳言杨达和担任营作副监的将作大匠宇文恺。

“始建东都,以尚书令杨素为营作大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杨素代表朝廷负总责,杨达是前任的工部尚书,建筑师则是宇文恺。宇文恺是隋朝的天才皇家建筑师,堪比希特勒手下的阿尔伯特?施佩尔,文帝时的仁寿宫就是他的得意之作。宇文恺对嘴上说“务从节俭”的炀帝心里的想法非常清楚,因为即使是真正倡导节约的文帝也不免被富丽堂皇之极的宫殿所倾倒,而放弃其一贯主张,更不要说这个伪装节俭的新皇帝。仅仅十个月,一座新城就建造完成,其“制度穷极”,令炀帝“大悦之”。

其中修建洛阳乾元殿的情形,在《贞观政要》卷2中,张玄素描绘说:隋室初造此殿,楹栋宏壮,大木非近道所有,多自豫章(江西)采来,二千人拽一柱,其下施毂,皆以生铁为之,中间若用木轮,动即火出。略计一柱,已用数十万,则余费又过倍于此。此时完成的洛阳城,还只是行政用途。随后。炀帝的个人宫殿也开始动工。

其宫殿的规模之惊人远非现在所见之宫殿能比拟,显仁宫“周围数百里”,西苑“周二百里”。又于皁涧营显仁宫。苑囿连接,北至新安,南及飞山,西至渑池,周围数百里。西苑,名曰芳华苑。《资治通鉴?隋纪四》记载了西苑的神仙世界:五月,筑西苑。周二百里;其内为海,周十馀里;为方丈、蓬莱、瀛洲诸山。高出水百馀尺,台观宫殿,罗络山上,向背如神。北有龙鳞渠。萦纡注海内。缘渠作十六院,门皆临渠,每院以四品夫人主之,堂殿楼观,穷极华丽。宫树秋冬凋落,则剪彩为华叶,缀于枝条,色渝则易以新者,常如阳春。沼内亦剪彩为荷芰菱芡。乘舆游幸,则去冰而布之。十六院竞以淆羞精丽相高,求市恩宠。上好以月夜从宫女数千骑游西苑。作《清夜游曲》,于马上奏之。

在洛阳城,每一座宫殿都是一座城市。洛阳城是城市的城市,万城之城。帝国中心洛阳不是凭空建造起来的,洛阳城本身并不处在一个物产富庶的区域,就连长安。到了唐朝时,供应都是捉襟见肘。“(唐都长安)所出不足以给京师。备水旱,故常转漕东南之粟。”在隋朝时的洛阳更是如此。《隋书?食货志》就说:“京辅及三河,地少而人众,衣食不给。”修建乾元殿的大木是从江西采来,修建显仁宫时,“课天下诸州,各贡草木花果、奇禽异兽于其中。”《资治通鉴?隋纪四》载:“发大江之南,五岭以北之奇材异石,输之洛阳;又求海内嘉木异草,珍禽奇兽,以实园苑”。

全国的物产于是如同浴缸里拔了塞子的水一般迅速向洛阳倾泄下去,洛阳城,成了整个国家财富的集散地。物产聚集,更需人气。炀帝“徙天下富商大贾数万家于东京”,《隋书?食货志》为“徙洛州郭内人及天下诸州富商大贾数万家以实之”。除此之外,还从各地调集工匠充实洛阳,“江南诸州,科上户分房入东都住,名为部京户,六千余家。”《大业杂记》载:“江北诸郡送工艺户陪东都,三千余家,于建阳门东道北十二坊,北临洛水,给艺户居住。”一时洛阳富商聚集,冠盖如云,百业俱兴,热闹非凡。把豪族、富商迁到洛阳,韩国磐在《隋唐五代史纲》中认为目的在于“削弱地方豪族势力”,其实史家们是夸大了豪族的势力。如果炀帝敌视豪族、富商,也不应该迁到自己身边;如果真要削弱他们的势力,采取其他办法更好。把豪族、富商迁到洛阳的目的只是为了繁荣洛阳城。按超豪华的标准兴建东都,大兴劳役,使农业劳动力锐减。

同时,为了充实城市,繁荣市场,大量迁入城市人口,又使得城市的粮食供应严重紧缺。文帝所建的几个常平仓已经远水不解近渴,满足不了洛阳城的庞大需求。为此,炀帝又在东都新建了含嘉仓、兴洛仓和回洛仓来储备粮食。兴洛仓和回洛仓的规模之大也是前所未有的:置洛口仓于巩东南原上,筑仓城,周回二十馀里,穿三千窖,窖容八千石以还,置监官并镇兵千人。十二月,置回洛仓于洛阳北七里,仓城周回十里,穿三百窖。不仅粮食储备如此,连盐的储藏量都非常惊人:街西有子罗仓(含嘉仓),仓有盐二十万石。

炀帝在解决了住宿和吃饭问题后,又开始考虑出行的事。运河的修建,在炀帝的大业规划中实为必要。通过运河,既可以解决粮食、物品向中心城市集中的运输问题,又可以解决炀帝的浩荡出行问题,可称一举而两得。而这些水利工程的起点都是洛阳。常识认为,“南北两段运河开成后,洛阳成为两段运河的衔接点,成为南北经济交流和物资集中的枢纽”。但是,此话实际应该倒过来说,由于有了洛阳城定都的政治地位和中心城市的地理位置,才有了两段运河的连接。也可以说,为了使洛阳发挥中心城市和地理中心的作用,而修建了两段运河。在文帝时开凿的广通渠,连接了长安至潼关,向西的终点站是洛阳。到炀帝时,又先后开凿了通济渠、广济渠,两条运河由洛阳始发,向南一线连接余杭,今杭州;向北一线则连接涿郡,今北京。发河南、准北诸郡百余万,“又自板渚引河,达于淮海,谓之御河。河畔筑御道,树以柳。”此为通济渠,终点洛阳。洛阳西面则“开渠,引谷、洛水,自苑西入,而东注于洛。”

大业四年,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连接洛阳到涿郡。开永济渠的目的是利用洛阳的粮食来准备征高句丽的战争。但是洛阳的粮仓并不可靠,运河根本就没有实现设计目标。隋军在随后的战争中,最终由于粮食断绝,遇到高丽大将已支文德的总攻,据说30万人只回来了不到2700人。虽然供应战争没有起到预想的作用,但是运河还是发挥他的巨大功效。宋太宗称赞运河是“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而粮食的转来转去,都转到了中心城市。

除输送粮食外,还有各地郡县上供的物品特产。《隋书?食货志》记述当时运河运输的情景:往江南诸州采大木,引至东都。所经州县,递送往返,首尾相属,不绝者千里。而东都役使促迫,僵仆而毙者,十四五焉。每月载死丁,东至城皋,北至河阳,车相望于道。整个帝国的水利工程如同一个蜘蛛网,洛阳城就在这个网的中央。帝国的财富也源源不断地流向洛阳城,流向帝国中心。

可惜的是老杨同志辛苦一场到最后便宜了王世充,在经过隋末的战争角逐后这个城市受到几次战争的冲击,破败了不少,但是经过唐朝建国到现在的修复,这个城市又慢慢恢复了当初做为都城的气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