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琦琦小说 > 青春校园 > 克夫女穿成女王妃 > 第一百三十六章 书声漫朔北,风动西域尘

朔北的晨光总带着几分凛冽的清透,刚过卯时,新都东南隅的 “融合学堂” 外已响起细碎的脚步声。青砖铺就的校道上,穿着粗布夹袄的孩童们三三两两结伴而来,有的梳着汉家孩童的总角,有的留着牧民孩子特有的小辫,手里都攥着一卷边角磨得微卷的纸册 —— 那是黄玉卿让人用粗制纸张印刷的启蒙课本,封面用墨笔写着 “识字明理” 四个方正大字。

黄玉卿站在学堂东侧的老榆树下,身上披着件素色锦缎夹袍,领口绣着一圈淡青色的云纹,是念北特意让人给她做的,轻便又挡风。她没让人通传,只远远看着那扇敞开的学堂门,晨光从门楣斜斜照进去,落在讲台上那位须发皆白的老者身上。

老者姓周,是去年黄玉卿派人从江南请来的老儒,据说曾在国子监任职,因得罪了京中勋贵才弃官隐居。如今他站在讲台上,手里捏着一支竹制教鞭,正指着墙上悬挂的木刻字牌,一字一句地教孩子们念:“日、月、星、辰……”

孩童们的声音参差不齐,却透着股认真劲儿。最前排有个牧民家的小男孩,约莫六岁,汉语说得还不利索,念到 “辰” 字时卡了壳,脸涨得通红。周老儒没有催促,只是放缓了语速,又念了一遍 “辰”,伸手轻轻拍了拍他的头顶:“慢慢来,咱们朔北的孩子,既要会骑马来去如风,也要会识文断字知事理,将来才好守着这片土地。”

黄玉卿望着那一幕,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袖口的绣纹。她想起三年前刚建第一所临时学堂时,牧民们大多不愿送孩子来 —— 在他们眼里,孩子该跟着牛羊学辨水草,跟着父兄学弯弓射箭,识那些 “鬼画符” 有什么用?是她带着萧明轩,挨家挨户去说,又承诺学堂管早饭,还教孩子们认草药、辨方向,才勉强来了十几个孩子。

如今再看,这 “融合学堂” 已从一所扩到了五所,新都内外适龄的孩子几乎都来了,连西域来的商户子弟也托人求着要入学。变化这般快,倒让她时常想起初到朔北时,那片连草都长不整齐的荒芜土地。

“在想什么?”

熟悉的低沉嗓音从身后传来,黄玉卿回头,见萧劲衍穿着一身玄色常服,腰束玉带,身姿依旧挺拔,只是鬓边又添了几缕银丝。他手里提着一个食盒,显然是刚从军营过来,特意绕路来这儿找她。

“在想周先生说的话,” 黄玉卿接过他递来的温热手炉,指尖触到他微凉的掌心,“咱们朔北的孩子,将来要守的不只是疆土,还有这好不容易攒下的家业、定下的规矩。识字明理,才能懂什么是‘守’,什么是‘传’。”

萧劲衍顺着她的目光看向学堂,孩童们的读书声顺着风飘过来,混着远处牧场传来的牛羊叫声,竟格外和谐。他眼底掠过一丝暖意,伸手揽住黄玉卿的肩:“你当初力主建学堂、办书院,我还担心牧民们不接受,如今看来,是我多虑了。”

“不是他们接受得快,是日子好了,人才有心思琢磨长远的事。” 黄玉卿轻笑,拉着他往学堂侧门走,“走,咱们去看看念安和明轩那边的‘武学堂’,听说昨天明轩把他那套‘实战兵法’教给孩子们了。”

武学堂就在融合学堂隔壁,是一处开阔的院子,用木栅栏围出了操练的场地。萧明轩正穿着一身劲装,手把手教几个半大的孩子握弓姿势 —— 那些孩子里有汉家子弟,也有牧民少年,此刻都屏息凝神,盯着萧明轩的手。

“拉弓时肩要稳,目光要准,心里要想着箭要去的地方,” 萧明轩的声音比几年前沉稳了许多,他松开握着弓臂的手,看着一个少年射出一箭,箭簇稳稳落在靶心附近,不由得点头,“不错,比昨天进步多了。”

念安站在场地另一侧,手里拿着一张简易的沙盘图,正跟几个稍大的孩子讲解朔北的地形:“你们看,这是咱们新都的位置,东边是草原,西边是戈壁,北边是山口 —— 若是有敌人来犯,最可能从北边山口过来,因为那里地势平坦,适合骑兵冲锋……”

黄玉卿和萧劲衍站在栅栏外,看着两个儿子各司其职,眼底满是欣慰。萧明轩如今已能独当一面,处理军政事务时条理清晰,对待下属也温和有度;念安则继承了萧劲衍的战略眼光,对着沙盘推演时,偶尔提出的见解连老将军在世时都赞过 “有新意”。

“明轩这孩子,如今倒有几分你当年的样子。” 黄玉卿轻声说。

萧劲衍摇头,目光落在萧明轩耐心指导孩子的身影上:“他比我当年细心,也比我懂得如何跟牧民相处 —— 这是随你。”

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是念北的贴身侍女青禾,她翻身下马,快步走到黄玉卿面前,递上一封书信:“夫人,小姐从西域回来的商队那儿收到一封信,说是西域那边有消息,让您和将军过目。”

黄玉卿接过书信,信封上没有署名,只盖着一个小小的狼图腾火漆印 —— 那是念北在西域建立的商队暗号,只有重要消息才会用这个印。她拆开信,快速扫了几眼,眉头微微蹙了起来。

萧劲衍见她神色变化,凑过去看了一眼,信上的字迹是念北的,内容却简短得很:“西域以西,有陌生部落异动,自称‘罗刹’,持奇异火器,已吞并西域边缘两小部落,商队探子不敢靠近,只传回此讯。”

“罗刹?” 萧劲衍低声重复了一遍这个名字,眼底闪过一丝警惕,“从未听过这个部落。”

黄玉卿将信折好,塞进袖中,目光看向西方 —— 那里是一片茫茫戈壁,再往远走,便是西域诸国的地界,如今竟冒出个陌生的 “罗刹” 部落,还持有 “奇异火器”,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念北的商队一向谨慎,既然说‘奇异火器’,想必不是咱们见过的弓箭、弩箭之类。” 黄玉卿的声音沉了些,“得让念安多派些探子去西域那边,查清楚这个罗刹部落的底细,还有他们的火器到底是什么东西。”

萧劲衍点头,刚要开口,却听见武学堂那边传来一阵欢呼。两人回头,见萧明轩正将一个少年举起来,让他够到挂在木杆上的小铜铃 —— 那是给表现最好的孩子的奖励。少年笑得眉眼弯弯,周围的孩子们也跟着拍手,连念安都放下了沙盘,嘴角带着浅淡的笑意。

黄玉卿看着那片热闹的场景,眉头渐渐舒展了些。她想起刚才在融合学堂里,周老儒教孩子们念 “天下大同” 时,那些孩子虽然还不懂什么意思,却念得格外认真。或许这就是她和萧劲衍一直努力的意义 —— 让朔北的孩子能安心读书,能放心习武,不用再像他们初来时那样,担心温饱,担心战乱。

“先别告诉孩子们这件事。” 黄玉卿转头对萧劲衍说,语气里带着几分温和,“让他们先把这学堂办得热热闹闹的,等查清楚了情况再说。”

萧劲衍明白她的心思,伸手握住她的手,掌心的温度驱散了晨霜的凉意:“好,我让念安暗中去查,不扰了这里的清净。”

这时,周老儒从融合学堂走了出来,手里拿着一卷刚批改好的作业,看到黄玉卿和萧劲衍,连忙拱手行礼:“见过将军,见过夫人。”

“周先生不必多礼。” 黄玉卿笑着回礼,目光落在他手里的作业上,“孩子们的功课如何?”

“甚好,甚好。” 周老儒笑得眼睛都眯了起来,从作业里抽出一张,递到黄玉卿面前,“您看,这是牧民家那孩子写的‘家’字,虽然笔画还生涩,却写得很工整。他说,现在有学堂读书,有暖屋住,还有饱饭吃,这就是他的‘家’。”

黄玉卿接过那张纸,纸上的 “家” 字歪歪扭扭,却每一笔都很用力,仿佛要将这个字刻进纸里。她指尖轻轻拂过那笔画,心里忽然一暖 —— 是啊,对这些孩子来说,安稳的日子,就是 “家”;对朔北来说,百姓安乐,书声不绝,就是 “守”。

只是她也知道,这安稳之下,或许已藏着远方吹来的风。西域那边的异动,就像一颗埋在沙土里的石子,此刻还看不出什么,但若不早做准备,将来或许会掀起惊涛骇浪。

她抬头看向西方,晨光已渐渐升高,将戈壁染成了一片金红色。风从那边吹过来,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沙尘气息,仿佛在低声诉说着远方的变故。

“周先生,” 黄玉卿将作业还给老儒,语气温和却带着几分坚定,“往后学堂里,除了教孩子们识字,也多给他们讲讲朔北的故事吧 —— 讲讲咱们是怎么从荒芜里建起家园,讲讲守着这片土地有多重要。”

周老儒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她的意思,郑重地点头:“夫人放心,老朽省得。”

萧劲衍看着黄玉卿的侧脸,晨光落在她的发梢,映出一层柔和的光晕。他知道,她从来都不是只着眼于眼前的人,她要的,是朔北能长久安稳,是孩子们能真正守住这份家业。

而那封来自西域的信,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虽暂时未起波澜,却已在两人心中埋下了警惕的种子。他们都清楚,朔北的好日子,从来都不是等来的,是靠双手挣来的,也是靠远见守来的。

远处的学堂里,孩子们的读书声又响了起来,比刚才更响亮些,顺着风漫过整个新都。黄玉卿握紧萧劲衍的手,轻声说:“走吧,咱们去书院看看那些新来的工匠,听说他们琢磨出了新的织机,或许能让牧民们的羊毛织出更好的料子。”

萧劲衍应了一声,两人并肩往书院走去。阳光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青砖路上,与那些孩童的脚印重叠在一起,像是在无声地诉说着 —— 这片土地的未来,既在书声里,也在他们的掌心间;既在眼前的安稳里,也在远方那尚未可知的风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