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琦琦小说 > 青春校园 > 官场:从一等功臣到省委书记 > 第2477章 忙里偷闲

四月中旬的羊城,已经浸染上初夏的暖意。

清晨七点半,第一缕阳光透过窗帘缝隙,落在沈青云卧室的木地板上,形成一道细长的光斑。他睁开眼,耳边没有往常的闹钟声,也没有刘福荣汇报工作的电话,只有窗外麻雀叽叽喳喳的叫声,和远处早市摊贩隐约的吆喝声。

这是他到粤东任职半年来,第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周末。

沈青云起身走到客厅,指尖拂过沙发扶手,忽然生出一股想独自走走的念头。

过去半年,他要么在省厅处理公务,要么深入基层办案,眼里看到的不是案卷就是报表,却很少以普通人的视角,感受这座城市的市井烟火。

他想借着这个周末,不带随从、不亮身份,去看看那些没被行政汇报过滤的真实场景。

走进衣帽间,他避开平时常穿的警服和西装,挑了件浅灰色连帽卫衣、深蓝色牛仔裤,搭配一双白色运动鞋,再戴上黑色鸭舌帽。

镜子里的人褪去了公安厅长的威严,看起来像个刚退休的中年人,普通得能融入街角的人流。他摸了摸口袋,确认带好手机和钱包,悄悄打开门,轻手轻脚地走出单元楼。

楼前的老榕树枝繁叶茂,阳光透过树叶织成斑驳光影。

几个晨练老人坐在石凳上聊天,手里握着太极剑,见他路过,笑着招呼:“小沈,早啊!去买早餐?”

“是啊,阿姨。”

沈青云笑着点头,脚步轻快地走向小区外的街道。

他没开车也没打车,就沿着路边慢慢走。

街旁木棉花还没谢尽,鲜红花瓣落在人行道上,被早起的清洁工扫进簸箕。

早餐摊早已热闹起来,蒸笼冒着白汽,“云吞面”、“肠粉”的吆喝声此起彼伏,酱油、葱花与芝麻酱的香气混在空气里,勾得人食欲大开。

“老板,来碗及第粥,加个煎饺。”

沈青云走到阿婆粥铺前,找了个塑料凳坐下。

摊主是六十多岁的老太太,头发花白,围着花围裙,长勺在粥锅里搅动着,笑着说道:“好嘞,小伙子是外地来的吧?听口音不像本地人。”

“算是吧,来这边工作没多久。”

沈青云接过筷子,笑着问道:“阿婆,您这粥铺开多久了?”

“快二十年啦!”

老太太擦了擦手,在他对面坐下,随口说道:“以前在巷子里,后来搬这儿,老主顾都冲我这粥底来。熬三个小时,用的都是新鲜骨头。每天凌晨三点去进货,晚了就抢不到好骨头了。”

沈青云喝了口粥,米香混着肉香在嘴里散开,温热的粥滑进胃里,舒服得眯起眼睛。

这碗粥没有省厅食堂的精致,却多了份市井的温度。

“阿婆,您这粥比大饭店的还好吃。”

沈青云笑着说道。

“哈哈,小伙子会说话!”

老太太笑得眼睛眯成缝,笑着说道:“喜欢就常来,中午也开门,还有猪脚饭,都是自家做的,干净!”

两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沈青云只说自己在机关单位上班,没提具体身份。

老太太也不多问,只顾着给他添粥:“不够再要,免费加!”

吃完付了钱,老太太还往他手里塞了两个茶叶蛋:“路上吃,垫肚子。”

握着茶叶蛋,沈青云继续往前走。阳光渐高,街上人流多了起来。

背着书包的学生、提购物袋的主妇、推小推车卖水果的摊贩,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生活的烟火气。

他走到燕京路步行街,青石板路挤满游客,两边骑楼古色古香,商铺招牌五颜六色,卖广式点心、粤剧脸谱、老字号药膏的店铺连成片,热闹得像个集市。

跟着人流慢慢逛,沈青云在一家广绣店前驻足许久。

柜台里摆着幅绣木棉花的广绣,针脚细密、颜色鲜艳。

老板娘见他感兴趣,笑着介绍:“这是老手艺,绣一幅要半个月,很多游客买回去当伴手礼。”

沈青云凑近看了看,指尖轻轻碰了碰绣面,布料的纹理带着手工的温度。

“这手艺真精致,现在学的年轻人多吗?”

他好奇的问了一句。

“不多啦!”

老板娘叹了口气,有点可惜的说道:“年轻人嫌费时间,愿意学的少。也就我们这些老人还守着,希望能多传几个人。”

沈青云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虽然没买广绣,但他却默默记下这家店,民间手艺的传承,也是基层治理里容易被忽略的细节。

………………

从广绣店出来,他路过一家双皮奶店,进去点了碗原味的。

奶香味浓郁,甜而不腻。店主是二十多岁的小姑娘,见他一个人,笑着问道:“叔叔,您是来旅游的吗,羊城还有陈家祠、沙面岛,都值得去看看。”

“谢谢推荐,我正打算四处逛逛。”

沈青云笑了笑道:“你们年轻人现在都喜欢玩什么,除了这些老地方。”

“我们啊,喜欢去东山口喝咖啡,或者去珠江边散步。”

小姑娘擦着桌子,忽然压低声音道:“不过最近要小心,听说有骗子骗年轻人去国外打工,说月薪几万,其实是去搞诈骗的。我同学的表哥差点就报名了,还好他爸妈拦着,后来看新闻才知道,那些都是诈骗园区,去了就被关起来逼着装诈骗,跑都跑不了。”

沈青云心里一动,追问道:“具体怎么骗的?”

“就是在网上发视频,说去柬埔寨、泰国,不用经验能赚高工资,还包机票住宿。”

小姑娘撇了撇嘴道:“现在的骗子太能演了,视频里拍得光鲜亮丽,其实都是假的。”

“谢谢你提醒,我会注意的。”

他点点头,心里记下这件事,却没立刻深究,毕竟网上这类诈骗信息不算少见,他以为只是个别案例。

从双皮奶店出来,沈青云照着小姑娘的推荐去了东山口。

这里是羊城的老城区,街道两旁的榕树高大遮荫,老洋房错落有致,墙上爬满三角梅,红色花瓣垂下来,格外好看。

年轻人开的咖啡馆、书店散在巷子里,文艺气息十足。

他走进一家街角咖啡馆,点了杯美式咖啡,坐在靠窗的位置。

窗外,几个年轻人举着相机拍照,有人坐在长椅上聊天,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显得格外惬意。沈青云拿出手机,不是为了拍照,而是打开备忘录,快速记下刚才听到的诈骗信息。

虽然暂时没当作重点,但基层发现的问题,总得留个记录。

喝完咖啡,他去了沙面岛。

这里曾是租界,欧式建筑保存完好,江边柳树垂着枝条,江风吹来带着水汽。

游客很多,有举导游旗的旅行团、拍婚纱照的新人、推婴儿车的夫妻。

他沿着江边慢慢走,看着珠江里的游船来来往往,心里难得平静。

走到江边长椅前,他坐下休息。

旁边一对老夫妻正在给孙子喂饼干,小男孩三岁左右,手里攥着玩具警车,嘴里喊着“抓坏人”。

沈青云看着孩子,想起自己刚入警时的初心,不就是为了让这样的孩子能平安长大吗?

“同志,您也是来旅游的?”

老爷爷见他看着孩子,笑着打招呼。

“算是吧,来这边工作,趁周末出来走走。”

沈青云笑了笑,对老人说道:“您家孙子真可爱,喜欢警察?”

“可不是嘛!天天看警匪片,说长大了要当警察抓坏人。”

老爷爷笑得合不拢嘴,对沈青云说道:“现在治安好,出门放心,不像以前,晚上不敢出门,怕遇到小偷。”

老人就是这样,只要夸他的晚辈,他就会开心,自然而然距离也就没了。

“不过还是要小心点。”

老奶奶插话说道:“前几天邻居说,他家儿子在网上被人骗了五千块,说是刷单赚钱,钱打过去就被拉黑了。现在的骗子太狡猾,专骗年轻人。”

“您说得对,诈骗手段越来越多,确实要提高警惕。”

沈青云点点头,心里又想起双皮奶店小姑娘说的“出国打工诈骗”。从学生到老人都提到类似问题,这或许不是偶然,可能已经形成一定规模。

和老夫妻聊了会儿,他起身继续逛。

不知不觉到了下午五点,夕阳把珠江染成金色。

他觉得有些累,打算往回走。路过一家烧腊店,闻到浓郁的肉香,便进去买了半只烧鹅,想尝尝地道的广式风味,也算是给这一天的漫游添点烟火气。

提着烧腊打车时,司机师傅是本地人,热情地聊天:“老板,今天逛得怎么样?羊城好玩吧?”

“挺好的,很有烟火气。”

沈青云笑了笑,随口问道:“师傅,您知道最近有没有人被骗去国外打工的?”

“怎么不知道!”

司机叹了口气,对沈青云说道:“我侄子的同学就被骗去柬埔寨了,家里花十几万才赎回来,人瘦了一圈,说在里面天天被打,逼着搞诈骗。那些骗子专骗刚毕业的大学生,说月薪几万,其实就是把人卖去诈骗园区。”

“报警了吗?”

沈青云眉头皱了皱问道。

“报了,可跨国办案难啊!”

司机摇摇头:“现在网上这种视频可多了,我刷短视频常看到,都是年轻人拍的,说在国外过得多好,其实都是演的。”

沈青云心里的警惕越来越强。

从双皮奶店小姑娘到出租车司机,提到的诈骗都指向柬埔寨、泰国,目标都是想赚快钱的年轻人。

这说明不是孤立案例,很可能有团伙在有组织地宣传,甚至形成了“引流-诱骗-转运”的链条。

他拿出手机,在备忘录里补了句:“跨境打工诈骗需重点关注,涉及柬、泰,疑似有组织作案。”

回到住处时,天色已经暗了。

他把烧腊放在桌上,没急着吃,而是坐在沙发上梳理白天的见闻:早餐摊的民生温度、广绣店的手艺传承、不同人群提到的诈骗线索……

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拼凑出的是羊城基层的真实图景,也让他更清楚接下来的工作方向。

基层治理不能只盯着大案要案,还要关注这些“小问题”,因为对老百姓来说,防住一次诈骗、保住一笔积蓄,比破获一起大案更贴近生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