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琦琦小说 > 都市 > 权道同谋 > 第三百六十四章 弑神弑鬼弑佛

权道同谋 第三百六十四章 弑神弑鬼弑佛

作者:广渠门内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9-21 15:28:54 来源:平板电子书

[第2章第2卷]

第364节第三百六十四章弑神弑鬼弑佛

理了理思绪,他开始了快速答题。

首先,他将“请示”和“报告”这两个词用古语释义稍微解释了一下,算是有些古语新解、立意新颖的味道,然后就把当年困扰他很久的这个小例子完全举了出来。从刚开始在这个问题上频频栽跟斗,一直到最后,才算是搞清了的整个过程,一笔带过。

接下来,他开始点出二者区别。

所谓“报告”,就是只需要向上级领导机关报告知晓就好,是一个告知性的文种,对上级机关批示没有必然的要求,也就是说上级领导看了报告,只需要划个圈,表示知道就好,不用表明“行”还是“不行”的态度。

而“请示”就不一样了,所谓“请示”,必须是因事而请,请上级领导机关示下“可”或“否”。接到这个“请示”之后,上级领导机关是必须作出批复的,是否的态度必须明晰。

正因为如此,报告的最后只需缀上一句“特此报告”即可,而请示的最后必须写上“妥否,请示”。

最后,他特意强调了一下通过实践的摸索得来的经验,那就是公文规定上虽然很明确,但是在实际中却非常容易混淆、导致经常犯错的两个问题。

一是“请示”和“报告”有一个很容易忽略的不同点。在报告中,可以就一个也可以就多个事项进行报告,而请示则不同,需一事一请示。因为若是多个事项共同请示的话,要是上级机关只同意其中一项而不同意另一项,那么在整体请示件中就没法表达“可”或“否”的态度了,所以必须一事一请示。

二是“报告”可以提建议,却严禁夹带请示事项。有时,报告撰写人图方便,在汇报工作、反映情况之后,提些建议,然后“夹带”写上请示上级机关批准的事项,其实这是一种特别常见的错误。撰写人以为这样可以省去单独写请示的麻烦,却适得其反。按照公文规定,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报告是不作批复的。因此“夹带”在报告中要求批示的内容,就可能变为“泥牛入海”。即便上级机关阅读报告发现了这种“夹带”,告知必须就有关事项另以请示行文,也会因此延误了办事时间,得不偿失。

这一题答到了这儿,算是完成了。

又看了一下时间,用了不到十分钟,照这个速度下去,只需要再有二十分钟,就能把简答题统统答完,着力对付最后一个大题了。

很快的,他开始琢磨起第三道简答题。

第三道简答的题目是:如果你的主管领导和主要领导意见不一致,你如何处理,请结合实际情况说明。

又是一个结合实际情况说明!

他想了想,愈发开始佩服这次的出题人来。按照常理来说,这样的题目,考察的是考生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一般都会放到面试中去。可这次竟然放在了笔试中考,说明出题人还是很具匠心的,把笔试和面试的原有框架打破,全面考察考生的多方位能力,绝对是一种创新。

西京什么样的人会有这样的水平?虽然说是组织部会同人事局、双高中心等好几家联合出题,可是谋议可资于众人,而决断须归于一将,起主导作用的肯定只有一个人。这人绝对是个高人,难道曾经受过王亦选的亲自点拨?

他没敢太多想,眼下还是需要屏气凝神,专心应答才好!

经过短暂的思索,他大概理清了自己的答题思路。

他的脑子很清醒,这样的题目,在答题之前就必须明确一点,不能直接进行“是”或“非”的作答!

这是因为本题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个无解的圈套!

主要领导,一般是指单位的一把手,说一不二,具有绝对权威。而主管领导呢,一般是单位的副职,分管该项工作。也很厉害,是自己直接的顶头上司。正所谓现官不如现管,官大一级压死人。主要领导虽然霸道,可是毕竟中间隔着一层,直接对着的还是主管领导。所以这两个人,谁都得罪不起,他们的意见如果出现了分歧,这就是摆明了设置障碍,你如果直接表态支持谁,那就是自寻死路,死了活该。

这样的题目,必须正反两方面考虑,再说直白一些,得学会“打太极”,两头说和,以和为贵,把这个障碍点避开去,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才行。

于是,他把要点一一答出,最后也不忘记结合了一下自身实际。

第一,对于主要领导与主管领导意见出现分歧,需要进行仔细分析。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不是因为自身工作的原因导致两位领导的意见不一致。

第二,加强沟通,将工作中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理顺并作逐一沟通,消除可能因为沟通不畅而导致理解出现偏差的情况。

第三,如果分歧仍然存在而且主要领导坚持,那么就主动去做主管领导的工作,遵循组织原则,依照主要领导的意见执行。

第四,在执行的过程中,注意第一时间将各类情况向主管领导反映,出现需要调整和修正的,和主管领导一起向主要领导汇报,确保纠偏到位、调整到位、执行到位。

要说他回答的这几个要点,还是挺在要害上的!

第一点把陷阱避开,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相当于抓住了题目中暗含的隐性条件,那就是只说二位领导有分歧却没有说清为何而产生分歧,从自身工作原因找起,这才是最端正的态度。只要这第一点答出来,评判官就肯定能打出高分。

第二点则点出了此题考察的核心所在,不是去赞同主要领导,也不是去赞同主管领导,在没有搞清楚是非之前,去讨谁的好都是死胡同。而最需要做的,是去加强沟通,避免因为沟通的信息不畅而产生理解分歧。

第三点是比较痛苦的选择,但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对于这类题目的作答,即便“打太极”再拿手,也不能彻底打下去。在这儿表达的意思很明确,如果经过反复沟通与调和,二位领导仍存在较大分歧,那么就必须讲政治、讲组织原则了。主要领导的意见代表组织的意见,所以在这时候应该主动去做通主管领导的工作,保留分歧,先遵照主要领导的意见施行。当然,这种施行也不是完全无条件的盲从,而是随时关注、反馈和调整的过程,这就体现在了第四点上。

因此,第四点一旦写出来,就是要高分的,既坚持组织原则,还能够适时纠偏与调整,这才是最为正确的态度。点出了这一点,这道五分的题至少也能打个四分甚至四点五分了,评判官一高兴,打出五分的满分来都是有可能的。

由此可知,这公务员录用和提任考试,其实考察的都是考生的政治素养,不论是笔试还是面试,就是看看你如何应对这样那样的难题而已。如果有丰富的从政经验、端正的政治态度、老练的应对手法,那就一定能够取得高分。

在这当中,你可以通过死记硬背去记题,但是这种方法并不长久。有很多东西是在变化中的,要想掌握其中的精髓,往往需要用经历去锤炼。当然,长年从政但是并不会学习总结,也肯定得不到高分。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二者不可偏废。也正是如此,机会往往都会留给有心人,留给既懂理论又抓实践的人。

转眼之间,他已经来到了最后一道简答题。

第四道简答的题目是:有人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一样化”,你对此怎么看?

看到这个题目后,他陷入了深思,说实话,这是他的弱项。虽然说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到现在也有五年的时间了,但是在这方面,他还真是思考得不多。也是,前面几年,一直属于耍小聪明向后躲的状态,属于重协调轻文字的“跛腿将军”,直到最近才把“文字写作”这条腿拾起来,确实有些晚了。

不过,事已至此,后悔也没用,还是考虑如何打好面前这场硬仗吧。

他闭上眼睛,深思了好一会儿,仍然没什么头绪。

蓦然的,他想到了一个好方法。那就是自己独特选择能力还有很大潜力可挖,不光可以用来做客观选择题,只要巧妙应用,还可以用来解这样的主观题。

于是,他平静了心态,任由心底一股凉意浮起,然后不停地设立选项,由内心来作答。

第一个选项,他直接设立的就是题目中的内容,“城乡一体化”是不是“城乡一样化”?

内心给出了全然否定的答案。

他心里有了一些底,又连续设置了一些选项,比如亦选书记是不是谈论过这个问题?是在哪年谈论的?在哪个会上?谈论的是哪些内容?是经济?社会?产业发展?城乡建设?等等,至少问了二十个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没有白问,慢慢的,他已经找到了回答这道对他来说最困难之题的脉络。

遇到会答之题,得意却不忘形,稳当当地答好。遇到不会答之题,积极寻求突破口,从最基本的是非问起,紧紧扣住王亦选大老板在这个命题上的所思所讲,就能够做成一篇“新文章”!

有此一张一弛,已经是见鬼弑鬼,见神弑神,见佛弑佛!试问今日阵中,还有谁可阻挡这位唐大将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