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琦琦小说 > 都市 > 权道同谋 > vip卷 第一千二百六十七章 鸿门宴前起舞

权道同谋 vip卷 第一千二百六十七章 鸿门宴前起舞

作者:广渠门内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9-21 15:28:55 来源:平板电子书

在王亦选看来,发展没有错,但是像高平川提倡的这种“发展”,是中央明令禁止的,如果任其下去,与自杀无异。

因为,这种“发展”是那种最简单的、不管不顾的“经济增长”。

说白了,在高平川看来,西京就应该当好西康的经济标杆和钱袋子。一切GDP至上,只要有利于搞项目、搞创收,增加政府财政和地方税收,什么都可以搞,什么都不用管。

正因为如此,高平川已经离开西京近十年了,但他的思想还影响着西京一代又一代的官员。他在西京的影响力也是只增不减,比起以前西京古城里的皇帝老儿,权力也是一点儿都不差。

在这一点上,王亦选是作了很久斗争的。

斗争数次之后,王亦选不是没有想过妥协。本来嘛,如果高平川只是想着发展经济,也并不是太大的错误。毕竟,政府财政和地方税收增加了,可以为更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百姓福祉积攒力量。

但是,在尝试过妥协再妥协之后,王亦选这才发现,高平川真正想要的“发展”,远非这么简单。

高平川为什么醉心于搞项目、搞创收,其实是有着很强的针对性的。一旦认可了这种方式,那么很多与之相关的企业和财团就会蜂拥而至、百舸争流。

最可怕的,就是在这种看似符合市场机制的蜂拥而至与百舸争流中,其实真正中标的企业和财团,就哪么几个。

说白了,这些企业和财团,法人代表各式各样,但他们的骨血里,其实都姓高。

这就不是发展理念之争,而是“贪”与“不贪”之争了。

王亦选贪么?

还真不贪!

要说王亦选毫无所求,这是瞎说。任何人,都有所求,王亦选也不例外,甚至路老爷子,都有所求。

只不过,作为路老爷子的嫡传弟子。王亦选求的不是财,而是政治抱负。说白了,在路老爷子和王亦选的心中,钱财根本不入眼,他们所需要的,只是在更大的舞台展示自己的才华,更好地致力于这个国家和民族。

这话说得可能有些大,但是放在路老爷子身上,是一点儿也没跑。而王亦选现在可能还不具备这等“大话”的条件,不过,一直奉路老爷子为尊师的他,这份初衷可是从来没改过。

而且,王亦选始终坚信,只要自己的初衷不跑偏,自己的舞台肯定会越来越大。

这可不是王亦选自己说的,而是路老爷子说的。

因此,在王亦选看来,妥协于高平川放在明面上的“发展理念”,或许还有得商量。但是,涉及到本质的同流合污“贪腐”,这可是自毁前程甚至掉脑袋的事情,绝不能干。

其实,就在王亦选了解到高平川贪腐本质后,曾经有一次直飞北京,和路老爷子有过一次促膝长谈。

在那次长谈中,王亦选毫不讳言,将疑虑与思考和盘托出。

出人意料的是,路老爷子在听完之后,并没有急于表态,而是足足静默了一分钟。

如果说路老爷子这么多嫡传弟子,谁最了解老爷子心思,并深得老爷子喜爱,当数王亦选。

当然了,那时候唐卡才刚出道,刚被王亦选选为秘书,路晴也没到西京来调研,接触不到路老爷子这么高的层级。

所以,深知路老爷子心思的王亦选,在老爷子静默这一分钟的时候,没有说一句话,也没有着急问怎么办,而是陪着老爷子也静默了一分钟。

一分钟之后,路老爷子用一贯沉稳的声音,问出一句:“两方面情况都了解清楚了,你自己怎么想?”

王亦选似乎料到了恩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并没有慌乱,而是答出一句:“明月沟渠,心已所向,扳是扳不过来了!”

路老爷子微微一笑,他当然知道王亦选刚才说的“明月沟渠”,其实典出元代高明所著《琵琶记》中的一句,“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向沟渠”。

这一句,因为后来在冯小刚的《天下无贼》中被黎叔引用,从而广为人知。

别说,王亦选在这儿引用这一句,既是用《琵琶记》的典,也是借《天下无贼》剧情的梗,还挺恰当。

在《天下无贼》中,葛优扮演的黎叔,是个偷盗团伙的头儿,一贯心狠手辣,但是对于刘德华饰演跑单帮的义贼王薄,很是欣赏,打算收为己用。

可是,出乎霸道黎叔所料的是,这个义贼王薄竟然不为所动,而是秉承盗亦有盗的原则,只相信最纯真的爱情,最后甚至与刘若英扮演的王丽一道,帮助王宝强扮演的最善良的傻根儿,不惜与强大的团伙为敌。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向沟渠”这句话,就是黎叔在了解王薄与自己不是一条心之后,说出的无奈之语。

而说出这句无奈之语后,黎叔已然动了杀机,下了必杀令。既然不能为我所用,那就杀之以绝后患。

与之相应的,高平川对王亦选也是这样,既然你不能为我所用,还要坏我的好事,那么只有一条路,就是拿你开刀。即便你是从中央挂号来的,也照杀不误。只不过,要杀得有策略一些,不要太明目张胆而已。

还能做到不明目张胆?

当然能!

对于像高平川这样的“明暗高手”来说,不明目张胆还真不是什么难事儿。

至少有两种手段可以解决问题。

第一,退而还之。你王亦选不是从上面披红挂彩而来么,那就找人向上反映,说你到了基层后忘乎所以、得意忘形,自以为山高皇帝远,当了西京一把手就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又仗着朝中有人,压根儿不把省委当回事儿。长此以往,也不会把中央当回事儿,渐成尾大不掉之势,就该成为荼毒一方的祸害了。

别说,高平川想到的这第一计,还真是够毒。

正所谓将心比心,知己知彼,方为取胜之道。高平川们敢胆这么做,还真不是逞匹夫之勇,而是煞费心机。试想想,如果站在中央的角度,把王亦选这样的天子骄子派下来,肯定也是担着风险的。

会担什么样的风险?

至少有两种风险。

第一种风险是不接地气,不为当地所接受。挂着重点培养的光环下来,却自视清高,根本融入不了当地的情境。这样的人,可不在少数。

不过,王亦选还好,作为路老爷子的嫡传弟子,从校门走出来,也去了不少地方。包括国家发改委、上海的一个郊县,甚至还去到西康邻省最穷的一个县当县委书记。再后来,才是西康省发改委,然后才是西京市。

所以,对于这个不接地气的风险,王亦选并不害怕。

那么,第二种风险呢?

第二种风险是太接地气,直接在当地自成门派,就地坐大,甚至不听中央招呼。

这一条可最是致命,一旦提升到了这个地步,可就等同于薄、王,不得不让人警惕了。

所以,就算王亦选非常坚决彻底地贯彻落实中央决策,可一旦被高平川等人安上了这样的“头衔”,那就真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更何况,高平川此时的丑恶嘴脸还没完全暴露,仍然冠冕堂皇地代表整个省委。

这就叫人很无语了!

就算中央明察秋毫,通过详细周到的调查,还王亦选一个清白。但是调查总是要花时间的,再加上众人揣摩、风声鹤唳,一来一去,很有可能就把王亦选晾在这儿了。

这时候,要是王亦选自身素质不过硬,受不了这么大的刺激,很有可能不用高平川等人再进谗言,就主动要求中央把自己调回去了。

看看,这就叫退而还之。只是找人说些风言风语,就可以借“谣言”这把刀杀人。

够恶毒吧!

想当年,袁崇焕一世英名,数度挽救大明于水火之中,甚至在宁远一战中重伤努尔哈赤致其身亡,还在皇太极举兵攻至广渠门外时奋力将其击退。由此,袁督师获得了生前的极大荣耀,加封太子太保,得赐蟒衣银币。

但是,好景不长。就在袁崇焕广渠门外扬威,拱卫京师成行后,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怎么也打他不过的皇太极,这会儿改“硬拼”为“软攻”,只用了一句谣言,就让不可撼动的袁崇焕轰然倒塌。

谣言很简单,就是诬陷袁崇焕私自与清兵议和,打算自己做皇帝。

别的都能忍,只这一句,崇祯皇帝忍不了。这位试图有所作为的末代皇帝,联想到袁崇焕在广渠门外击退皇太极时,曾经要求带兵入紫禁城休整,却被拒绝了。

于是乎,联想到史上“功高震主”的典故,再加上这句谣言一次又一次地钻进脑海中来,崇祯皇帝害怕了。

他最害怕的是,袁崇焕抗击清兵是假,勾连清兵是真。连努尔哈赤这样的雄主在宁远都打不进来,可他的儿子皇太极竟然如此轻松地就陈兵于紫禁城下?

这太蹊跷了啊!

莫非,真的是袁崇焕放他们进来的?

这个袁崇焕,朕极其相信他,甚至把分封于好几个将领的尚方宝剑都归于他一个人,还把整个辽东防务统统交给他,只要是和他政见不和的,统统调走。甚至他颇具争议的杀了岛帅毛文龙,朕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可是,他为何还敢如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