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琦琦小说 > 历史 > 调教女王 > 第六百一十二章 我欲一统天下文章

调教女王 第六百一十二章 我欲一统天下文章

作者:晴了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9-21 13:41:14 来源:平板电子书

而护理班,则有一个超过一百五十人的女生班。另外,临床医学的妇产科的,也同样也有一个近百名女子的班级。嗯,本公子府中不少护卫仆役的婆娘、女儿,都被送去了那里读护理班和临床医学。另外,本公子还劝说了屈突通和杨恭道,让他们也遣家中的一些女佣或者是仆役护院的女儿或者是婆娘去参加学习。

为啥,道理自然是有的,而且本公子还是一套一套的。想想吧,自己家的婆娘万一成病了,让医生来看,有很多妇科病属于是难言之瘾,根本就不好意思跟男医生说,怎么办?那就至少得有个中间人,而护理人员就属于是中间人

而女医生的话,那就更完美了,都是女性,很多话都可以说,很多**都可以泄露,毕竟都是女人。所以,自己的婆娘儿女生病了,那么,有女医生给看,更有专业女护理人员帮着护理,万一生娃啥的,同样有着专业的助产士帮忙,那么,母子平安的机率不知道要高了多少倍。

在本公子的花言巧语?错,是摆事实讲道理之后,这些深明大义的家伙都明白了本公子的一片苦心,都派出了人手来参与学习。相信等到了家中有事的时候,这些家伙就能够品尝到好处,到了那时候,相信就会有更多的人愿意让那些女性出来工作。

这也是一种让更多的女性走出来的方法之一。当形成了惯性之后,相信,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女性走出来,毕竟,女人也是劳动者,女人哪怕是只走出来十分之一,那也是一个不得了的劳动者数目,对于华夏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绝对有着大好处。

当然不光是女性,现如今大规模的教育正在稳步推进。嗯,每个郡县,都必须要建立两所国立萌学。而在各郡郡治所在,将会有两所中级学院,一所是专门学习各项专业技能的中等职业学院。另外一所,自然是让那些家伙研究四书五经,还有诸子百家经典的学院。

基础学校的建立,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了知识与文化带来的好处,而且,为了降低这个时代的文人士子对于所有人都能够学习知识的反感与不满。

其中每郡县,都会有一所基础学校只会学习白话文,而不会去接触文言文,不悖去专研探讨深奥的四书五经,他们学习的方向是实用性,除了识字,学习白话文之外,还要学习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

等他们从基础学校毕业之后,将可以进入中等职业学校进修,这些地方所教授的也同样是实用性的技能,比如学习财会专业,又比如学习建筑专业,设计专业,化工专业,各行各业的基础优秀人材将会从这些学校中涌现。

对于此,使得不少的文人士子虽然还是有些不舒服,但是,他们也同样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或者说本公子在每一地都建立两所学院的用意正在于此,使得那些文人士子不再像最初一般态度强硬的朝廷反对了。

当然,文人士子所进入的学院,也不是那种只培养叽叽歪歪的书呆子的地方,而是君子六艺都必须学全,学精的地方。但凡是有一科不及格,哪怕是这家伙四书五经在再学得天花乱坠,也不能获得毕业证书。

更何况,本公子的做法也让他们无话可说,君子六艺原本就是他们这些读书人该学的技能,要是连这点都过不了关,好不好意思在大街上说自己是正人君子?

君子六艺,据《周书》所载: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本公子也对这六艺进行了变革,把国爱,治国齐家平天下的思想也弄了进去,让这些读书人明白,光读书,读得再多,却缺乏身为华夏民族一份子的荣誉感是不行的,更要让他们明白,帝国,才是他们首要的效忠目标。

总之,本公子拿出来的教材,是经过了千百年来思想沉淀才获得的最佳教材方案和初期样稿。而这些,自然全都扔给了手底下的这一票文武重臣一块欣赏和讨论,必须在今年年末之前,确定教案材料。

“诸位卿家,若有什么疑问,或者是想法,尽可留书于其上,到时候,交由……孔尚书进行汇总。”我的目光转了一圈,最终落在了孔颖达孔老头的身

孔颖达,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安之子,孔老二的第三十二代孙。生于北齐后主武平五年(74年),八岁就学,曾从刘焯问学,日诵千言,熟读经传,善于词章,隋大业初,选为“明经”,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

隋末大乱,避地虎牢(今河南省荥阳汜水镇西北)。后随裴氏父子一同入关,不过当时,本公子真不知道这家伙是谁,而且这家伙进了关中之后,就开始告病。

因为这家伙是被裴仁基父子给掳来的,因为孔颖达跟裴仁基算是有些交情,裴仁基虽是武夫,却也知道这家伙的学问很大,所以镇守虎牢关时,对这哥们敬若上宾。

而当本公子召唤之后,这裴仁基要率领部下离虎牢而去,却又担心孔颖达这书呆子落到李密这等人手中,所以苦劝无效之后,于脆就强行把这家伙连同其家人一块掳到了关中。

当时裴仁基到也跟我说过,而本公子也曾派房玄龄去探望这货,奈何这家伙脾气极臭,不但臭骂了房玄龄一顿,还连带骂了本公子,嗯,这是后来孔老头自己承认的,而房玄龄只说是自己被骂出来。

不过,孔老头虽然脾气有些倔,但也不是傻瓜,很清楚,如今的关中,绝对要比中原安宁得多,虽然他没有兴趣在大隋王朝尚在的时候,为其他人效命

但是,他还是在长安居住了下来,继续专心的专研学问,另外,关中的各种报刊杂志,也同时成为了他了解我,了解华夏帝国的手段。

老家伙一面学习充实自己,一面用严格的目光审视着新兴的华夏帝国。经历了长达一年多的了解,他终于明白了,本公子是什么样的人。

而这老家伙,在长安也不安宁,除了专研学问之外,还广召门徒。嗯,这家伙虽然如今才四十多岁,但是其名声,早在其幼年时期,八岁就学,日诵千余言,悟性特佳。还在少年时代,孔颖这便明悉了服虔所注《左传》,郑玄所注《尚书》《礼记》,所笺《毛诗》,王弼注《周易》;于儒经之外,还旁及诸子,兼善历算之学;更长于属文,彬彬焉俨然一少年老成之儒士。

少年时代,孔颖达曾师从当代大儒刘焯为学。学成业就,刘焯欲留颖达同馆共授,切磋学问,颖达谢绝了明师的好意,满载而归,下帷教授。其时他仅二十余岁。

公元六零四年,杨广即位,改元大业。隋文帝晚年“不悦儒术,专尚刑名”,关闭天下学校,唯留中央国子学一所,生员不过七十二人,于是欣欣向荣的儒教事业,一朝又复归萎缩。

而杨广即位后,重视教育大兴文学,又兼生性喜爱文学经籍,于是再开学校,重兴儒业,“征辟儒生,远近毕至”。孔颖达应时而出,应举明经,对策高第,授任河内郡学博士。大业年间,隋炀帝广征天下宿儒,集中于洛阳,由门下省主持,仿当年汉宣帝石渠议经、汉章帝白虎论礼之故事,下令在洛阳举行大规模的儒学讨论大会。孔颖达以明经高第参加了这一盛会。

为响应皇帝明诏,经明行修之士、方步矩领之徒,从四面八方云集洛阳,以文会友,研经讨古,为统一的隋朝政权添上教化大兴的浓墨重彩。时承文帝废学之后,老师宿儒,若陆德明、鲁世达、刘焯、刘炫之徒,都应时而出,登坛执经,各穷悬河之辩;论难问对,共研先圣之理。孔颖达少年老成,英才秀发,斩关夺将,舌战群儒。门下省纳言(侍中)杨达评第高下,以颖达为最,奏之皇帝。炀帝以孔颖达为太学助教,陆德明为国子助教。其时颖达年方三十二岁,是应诏诸儒最年少的大师。

被他击败的“先辈宿儒”都心怀羞耻,愤愤不平,暗中派遣刺客欲加害颖达,幸得礼部尚书、爱才思贤的杨玄感出面保护,将孔颖达藏于府中,才使少年才子幸免于难。

而今在长安,召了十数位学徒讲学之余,还跟着那票学生时不时的在报纸杂志上发表各种评论,其中就有许多言论对抨击本公子的政策。不过,皆被本公子一一驳斥,驳得这家伙灰头土脸的。

而在杨广于江都被宇文化及所弑之后,这家伙就大病了一场,直到今年年初这才恢复过来。而在此期间,房玄龄多次前往探望,终于说得这位盛世大儒点头,同意入仕为朝庭效命。

而本公子思来想去,决定跟这老家伙面对面的深谈,希望他能够认同我的观点,能够将过去的文人士子的学习方向有所改变,让天下读书人明白,先有国,方有家,国恒亡,毛将焉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