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琦琦小说 > 历史 > 高科技军阀 > (四百一十一)“烈风”出世,“零战”退散

一秒记住【供精彩。

(四百一十一)“烈风”出世,“零战”退散

------------

(四百一十一)“烈风”出世,“零战”退散

现在的日本,舰队决战思想仍然统治着大部分日本海军高级指挥官的头脑。他们仍然坚持以一次“日本海海战”式的决战来取得战争的胜利,而且主要是通过战列舰的大炮来解决敌人。

事实上,日本海军从准备建造“大和”级超级战列舰时起,就赋予了该级舰“战列舰部队核心”的地位,将其作为舰队决战的王牌主力。而现在中国海军竟然存在着挑战并且超过“大和”级战列舰的计划,在伏见宫博恭亲王等日本海军高层人士看来,修改建造计划是顺理成章的事。

在与会者取得了一致意见之后,伏见宫博恭亲王便直接入宫觐见天皇,向天皇报告会议讨论结果。

而当日本航空本部次长山本五十六得知消息后,却禁不住拍案叹息起来。

“经费是有限的,与其建造这样的巨型战列舰,还不如多建造几艘航空母舰!”井上成美少将大叫了起来,“愚蠢啊!愚蠢!”

“这也不能怪他们,是支那人的造舰计划对日本的威胁太大了。”山本五十六摇了摇头,说道,“建造超级战列舰也是有必要的,但日本同时还需要发展航空兵力,二者之间不应偏废。”

“日本的财力有限!鱼和熊掌是不可能兼得的!”井上成美恨声说道。

其实早在决定建造超级战列舰之初,日本海军航空本部的激进派就曾经有过“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万里长城、日本的‘大和’号是世界三大马鹿(蠢事)”的说法。因为按照原来的建造方案计算花费的话,“大和”级战列舰的单舰建造费用为1亿3780万2000日元,这还是不考虑物价和通货膨胀的因素,而且这个费用还没有包括船厂改建、改造的投资,按目前日元的含金量计算,为12.134吨纯金。这笔钱是当时日本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0.16,国家总预算的1.5;更直观的说,1937年日本全国全年民间住宅建造总投资为1.38亿日元,同年日本全国的道路建设总投资为1.35亿日元,相当于3艘“飞龙”级航空母舰或1.6艘“翔鹤”级航空母舰的总造价。而现在,如果想要建造2艘排水量超过10万吨的“大和”级战列舰,所用的资金、物料、人力足以建造16艘“飞龙”级或10艘“翔鹤”级航母。

在井上成美看来,如果军令部的老家伙们能够采纳航空本部山本五十六和他的意见,哪怕将来在日本和中美同时开战,那时日本海军在太平洋上将有20至32艘现役航母,有力量在战争初期压过美国海军和中国海军的航母舰队。如果军令部和联合舰队能够结合这一兵力优势,适时地由守势战略思维转变为攻势,那么将日本海军的最前线推至阿拉斯加-美国西海岸-巴拿马运河一线也不是没有可能,整个战争的态势必将大幅改观。

虽然身为航空本部次长,又是“航空派”的坚定支持者,但参加过对马海战的山本五十六,身上“舰队派”的烙印也很严重,是以他听说了消息后,原则上并不反对军令部那帮人的做法,只是为这个巨费钱的造舰计划会影响到日本海军航空兵的发展而感到惋惜。

“我们还是尽我们自己最大的努力吧!”山本五十六看着桌面上的地图上中国漫长的海岸线以及广阔的内陆地区,眼中突然放射出咄咄逼人的凶光。

“我们现有的‘96舰战’的性能很好,应该能够完成现在的训练任务。但我们还应该要求得到更先进的飞机!只要我们在飞机的性能上超过支那,支那就必然失败!”

日本,佐世保,“三菱重工”海军飞行试验场。

“这就是‘96舰战’。”设计师掘越二郎指着平稳降落在跑道上的几架机身为淡绿色涂装机翼带有红色太阳军徽的战斗机,对岩崎弥久说道,“性能已经超过了支那人的‘肥鸟’(即‘青凤-123’)。”

“辛苦了。”岩崎弥久看着面色黑瘦显得异常憔悴的掘越二郎,拍了拍他的肩膀,用慰劳的语气说道。

“没什么。”掘越二郎说道,“我还要造出比它更好的战斗机来。”

“96舰战”三菱公司制造的日本第一种性能全面超越陆基战斗机的舰载战斗机,也是日本目前最为强大的战斗机,虽然现在的日本,并没有多少人注意到这种飞机的优异性能,所以“96舰战”的名气在日本国内并不大。

“96舰战”的翼面积这17.80平方米,自重1075公斤,最大重量1707公斤,最大航速为每小时432公里,飞行高度3160米,续航距离1200公里,上升限度不9830m米,用用三叶定矩螺旋桨,发动机为一台610马力的中岛“寿41”型气冷9缸发动机,由一名飞行员驾驶,武器为二挺7.7毫米机枪。

“96舰战”研制成功后,从1937年开始装备日本海军航空兵,其性能比日本陆军航空兵当时任何一种型号的战斗机都要好,不过目前日本海军装备的“96舰战”数量并不多,因为日本飞行员的训练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加上“96舰战”虽然盘旋性能很好,但速度不是很快,因而有人利用“96舰战”这个缺点,对“96舰战”提出了异议。陆军为了打击海军,有意研究出了专门对付“96舰战”的战术,即采取高速战机与慢速双翼机搭配的办法来对付“96舰战”,在战斗时由慢速双翼机纠缠“96舰战”,由高速单翼机伺机偷袭对付“96舰战”,这种战法在空战格斗演练中取得了一定效果,助长了反对“96舰战”的人的气焰。此外“96舰战”航程有限,并不能为日军执行远程轰炸任务的轰炸机进行全程护航,而且在战区滞空时间有限,也不能与就近起飞的敌军战机长时间格斗,所以“96式舰战”虽然有整体性能优势,但也无法解决战时敌**空军的战斗机(主要是指中国空军)力量的威胁。尽管有这样那样的争议,但日本海军航空兵的飞行员对“96舰战”还是相当认可的。

现在,日军海军航空兵配备的多数战斗机仍然是“96舰战”,“96舰战”作为日本海军的舰上战斗机训练机,对日本海军航空兵的训练和各种战术演练起了不小的作用,而且据一些情报显示,和美军英军在亚洲太平洋地区殖民地的各种战斗机相比,“96舰战”的性能占有相当的优势。但无论是航空本部、三菱公司的高层还是设计师们都没有以此为满足。掘越二郎就雄心勃勃的计划建造性能更加优秀的舰上战斗机,全部取代现役的“96舰战”。

掘越二郎1903年6月22日生于日本群马县,1927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航空系,1929年至1930年在德国“容克”公司、美国“寇蒂斯”公司深造,是一位富有才华的飞机设计师。掘越二郎在“96舰战”的设计上可以说借鉴了不少德国和美国飞机设计的经验。

“你有新的设计方案了,是不是,掘越君?”岩崎弥久听出了掘越二郎话里的潜台词,笑着问了一句。

“是的。”掘越二郎说着,带着岩崎弥久来到一张桌子前,取出了另外一份设计简图,铺在了桌子上。

“它将是日本飞机设计的重要里程碑,它实现了多个第一,如首次采用全封闭可收放起落架;电热飞行服,机关炮,恒速螺旋桨,超硬铝承力构造,大视界座舱和可抛弃的大型副油箱等设备,发动机暂时可以采用950马力的中岛‘荣12’星型气冷发动机,它的时速将达到了五百千米以上。它还装有可调的空战襟翼,能够使它在空中的缠斗中更加的机动灵活。”

“你的意思是不是说,采用了新材料和新设计的它可以满足军方的矛盾要求?”岩崎弥久的眼睛亮了起来,说话的声音竟然有些颤抖。

“正是这样。”掘越二郎笑着点了点头。

还是在“96舰战”的设计期间,在三菱公司召开的新战斗机性能取向会上,军方代表就曾有过激烈的争论,一派认为:根据一战末期同中国飞机作战的经验,战斗机的空战能力主要取决于转弯格斗性能,而为了格斗性能必须要牺牲航程与速度。而另一派则认为:日本战斗机的格斗性能必须优越,足够对抗世界任何战机,但和中国飞机相比,相差的是速度,新式战斗机应该着重解决速度与航程的问题,至于格斗性能可以适当牺牲。一时会上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谁也无法说服谁,只得休会。而当“96舰战”出现后,在同陆军飞机的对抗演练中,竟然在高速战机与慢速双翼机搭配的战法下落败,更加剧了这种争论。然尔出乎岩崎弥久意料的是,掘越二郎竟然说新战机的性能能够同时满足“高速派”与“格斗机动派”的需求,怎么能不大喜过望呢。

“新飞机的设计能够成功满足所有要求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新材料的应用。您知道吗?住友金属公司已经合成了一种超级铝合金,称作‘50岚金属’,这种铝合金比钢还硬,强度异常的大,因为有了这种金属,新飞机设计时就可以采用很细的飞机框架,并且我们就敢于在上面钻孔减重,此外铆钉的尺寸也可以设计得非常小,在能保证战机强度的情况下大大减轻飞机的重量。”

“好!好!实在是太好了!”

“因为有了超硬铝合金,我们可以对飞机的主桁梁进行革新,新的主桁梁抗拉强度好,耐疲劳强度更好,而且机体重量极轻,我算过了,空重不会超过1600千克。所以说这种新式战斗机的性能优势最大来源就是轻,特别轻。它的翼载极小,能够保证极大的续航力。因为采用了特殊金属制造,虽然它的重量减轻,但机体结构强度很大,可以轻松的安装上2至4门20毫米口径的机炮,并且开火时不会对飞机结构造成损伤。”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住友金属的这种铝合金,这种新式战斗机是根本生产不出来的。”

“是的。”

“这将是划时代的飞机。”岩崎弥久兴奋地看着飞机的设计图纸,说道,“它的出现,将改变日本的命运。”

“是的!”掘越二郎此时也处在了激动和兴奋之中。

“对了,不知道支那现在是否能够制造这样的金属。”岩崎弥久突然象是想起了什么,自言自语的说道。

“支那人在金属冶炼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们应该也能够把铝合金应用到飞机制造上,不过,据我们了解,支那现在的战斗机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钢管骨架结构和木质机体,只有飞机的外壳采用铝制,支那人虽然给他们的战斗机使用了大功率的发动机,但动力系统的加强改变不了机体沉重的现实。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的飞机在性能上肯定无法和我们的新飞机相比。”掘越二郎说道。

“我们要力求在每一个方面都全面超越支那人!”岩崎弥久看着图纸,说道,“你把机体重新设计一下,掘越君,我们的新飞机,不要使用中岛的发动机和我们现有的小型‘瑞星’发动机了,要使用大尺寸的大功率新型发动机!”

“好的!没问题!”掘越二郎斩钉截铁的说道。

伴随着二人的谈话,日本飞机设计史上崭新的一页翻开了,而日本的航空兵战史乃至后来发生的战争,也都走上了另外一条崭新的道路。

中国,北京,城郊。

1938年4月18日这一天,杨朔铭早早来到了集合地点。和往日众多的护卫不同,这一次他竟然只带了曦雪等几位随行人员,他的眼中闪动着异样的光芒,表明他很期待这一次的活动。

离集合时间还有10分钟左右,杨朔铭匆匆的关上了手提箱。在这个箱子里的都是今年最为紧要的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书。这段日子,是他一年中最为忙碌的时候,在他的办公室,还有差不多1万多份申请书需要逐一处理。

“瀚之来得早啊!”

杨朔铭转过头,看到了刚刚下车向他打招呼的国家科学院院士傅晶博士,不由得微笑着迎了上去。

“今天来的人里,都是科学界的名宿,我当然要早些了。”

“此行对你来说,充其量也就是一次充电之旅。”傅晶不以为然的说道,“现在是你最忙最累的时候,其实不一定非得你亲自来。”

“越是这样,我越应该来。”杨朔铭笑着摇了摇头,“到你们科研一线感悟一下科研精神,了解科研人员的需求,回来以后,就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不是吗?”

“说的也是。”傅晶笑道,“那你这一次,可得看仔细了。你设计的那些飞机模型,可是要在这里边好好‘吹’它一番的。”

两个人正说着话,其他的人也陆续赶到了,老老少少的约有二十多人,杨朔铭笑着和众人打着招呼,对于好久不见的巴玉藻、王助等中国著名飞机设计师的到来,他并没有感到吃惊。

大家寒暄过后便上了一辆大客车,客车在装甲车的护卫下,驶过一段蜿蜒的山路,过不多久,眼前景象便豁然开朗,翠绿的山林间,一座5层高的长条形灰色建筑拔地而起。

“我们到了,这就是整个亚洲最大的立式风洞。”

听到陪同的技术人员的介绍,曦雪感到有些失望,因为眼前的景象与她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新建成的立式风洞不算高大,也不显得很威武,甚至不如北京城市里常见的摩天大楼。

从外表上看,这座建筑与普通房屋唯一不同的是,它身上“背”着一根粗大的铁管。这时那位技术人员象是知道她心里的想法,笑着对她介绍说:“可不能小瞧了这个铁家伙,它是产生气流的主要通道。其实,风洞普通的外表下有着神奇的‘心脏’。只有步入其中,才会发现这片人造‘天空’完全是用高科技的成果堆砌而成。”

曦雪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着点了点头,此时身处众多科学家之间,她知道,以自己的学识,还是不要轻易说话的好。

过不多久,所有的人都来到了这座长条形的灰色建筑内。在这里,杨朔铭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四手相握。

这位已经七十多岁高龄的老人,就是中国力学研究所所长、国家科学科院院士王鸿声先生。而在大家身边静卧着的那个钢铁身躯,则是依据王鸿声研制成功的中国首座可复现高难度飞行条件的超大型激波风洞。

……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