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琦琦小说 > 历史 > 高科技军阀 > (三百九十二)“超战舰”和“九段作战”

一秒记住【供精彩。

收费章节(20点)

(三百九十二)“超战舰”和“九段作战”

调查委员会调查的结果是,日本海军新造舰艇中大量使用了电气焊接,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此外,第四舰队遭遇的巨*是以前没有遇到过的。一般来说,波高与波长之比达到二十分之一,就被认为是少见的巨*了,而根据第四舰队各舰的描述,遭遇第二号台风时的波高与波长之比达到了十分之一,海况之恶劣远远超过了各舰的设计强度所能应付的水平。

“第四舰队事件”后,日本海军对其全部战舰进行了第二次大改装,主要内容是增加强度,此外在小型舰艇上又撤除了一部分武备,以增大稳性。这次事件之后新造和改造的日本军舰在稳性和结构强度上有很大改善,恶劣海况下的复原性也大大提高。

此外,“第四舰队事件”暴露了日本在太平洋气象和台风研究上的缺陷。此后,日本在西太平洋各岛上设立了许多气象观测站,并派出气象观测船,以了解台风构造,掌握应对知识。“第四舰队事件”刺激了后来日本气象学的发展,也算是不幸当中的收获了。

“第四舰队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令日本海军失去了对焊接技术的信赖。思想保守的造船专家平贺让博士所在的保守派在事件之后得势,把持了舰政本部造舰部,平贺让下令在新造舰艇上一律取消电焊,代之以传统的铆接。平贺让一直对新技术似乎有着特殊的不信任,在他领导之下日本的军舰设计日渐趋于保守。

在得知了平贺让的做法后,藤本喜久雄感到怒不可遏,他愤怒的指出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在造舰技术上是一种倒退,将使日本海军在今后后拉大同美英海军的差距。但此时的他因为这两次事故,已经被撤销了一切职务,再也没有力量对舰政本部施加影响了。

看到平贺让决意一意孤行,藤本喜久雄知道再说无用,他叹息了一声,不再说话,而是默默地看着工作人员收拾他的图纸和资料。

阵阵微风从窗外吹了进来,一张设计简图从桌面上飘起,在微风的吹动下,竟然飘落到了藤本喜久雄的脚边,藤本喜久雄俯身将图纸捡了起来,当他的目光落在图纸上那熟悉的线图时,竟然禁不住热泪盈眶。

这张图纸的标注处,赫然写着“超战舰”的醒目字样。

平贺让上前从藤本喜久雄手中一把夺下了图纸,当他看到图纸上面绘制的那艘拥有呈金字塔形排列的四联装主炮的巨型战列舰时,不由得轻蔑的冷笑了一声。

这张图上画的,是藤本喜久雄设计的已经被否决了的日本“超战舰”设计图。

日本海军在“未来作战”的构想中,曾经设想建造一级搭载510毫米主炮的“超战舰”,作为对美海上决战的主力奇袭力量。这一构想最初发端于1930年,至1933年时,日本海军舰政本部已经有“建造舰宽超过巴拿马运河船闸”的巨型战列舰的构想。1933年10月21日,海军军令部参谋石川信吾中佐发表了《次期军备对策之拙见》一文,认为“当年‘无畏舰’诞生,令当时现存战列舰一夜之间全部过时。如今在兵力仅为美国七成的情况下,如果能够建造威力凌驾于所有现存战列舰的巨大战舰,将令美日海军力量对比向对日本有利的一方倾斜。盖因巨型战舰将超过巴拿马运河的通过能力,美国如要建造同类战舰以进行海军军备竞赛,就必须建造足够配置给两洋的数量,将给美国带来无法忍耐的巨大经济负担。”

1933年底,石川信吾便委托舰政本部设计师藤本喜久雄的心腹江崎岩吉造船中佐核算了巨型战舰的主要参数:排水量50000吨,航速30节以上,主炮为9门左右的20英寸炮,防御能力为在2万米到3.8万米的距离内可以防御现有的16英寸炮弹,此外在命中10发左右的500公斤弹头鱼雷后仍可保证安全。根据估算,这级“超战舰”的威力将比日本海军现有的“长门”级战列舰、中国的“共和”级战列舰、美国的“科罗拉多”级战列舰和英国的“纳尔逊”级战列舰强出百分之四十到五十,而在太平洋方向,鉴于中国海军颇具威力的“共和”级战列舰和“光荣”级战列巡洋舰已经拆毁,建造2艘这样的“超战舰”,就可以抵抗力现有的美国海军“科罗拉多”级战列舰,并且能够在单舰战斗力上毁灭性地压倒对方。

1934年3月21日,日本海军军备限制研究委员会在第二次会议上研究了相关的资料,以及其他各国造舰竞赛的参考资料。军备限制研究委员会成立于1927年,发起人为当时的海军次官野村吉三郎海军中将,成员来自海军部、海军省军务局、海军舰政本部和海军航空本部。该委员会研究之后,决定对“超战舰”的可行性展开论证,包括该舰主炮究竟采用何种最大口径,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是否有能力建造同类军舰,以及所需造舰预算和日常维持费用为多少。因为日本已经觉察美国在建造拥有16英寸主炮的战列舰,因此“超战舰”的主炮口径必须要凌驾于其上才行。

由藤本喜久雄提出的“超战舰”技术规格为标准排水量5万吨,满载排水量6万吨,长290米,宽38米,吃水9.8米。武备为12门20英寸主炮,安装在舰首的三座四联装炮塔内,仿照英国“纳尔逊”级战列舰,排列为金字塔形。此外还装备16门155毫米副炮,全部安装在双联炮塔内,8至11门127毫米高炮,高射机枪若干,可以进行俯冲轰炸的水上飞机12架,弹射器3座。舷侧装甲厚度为16英寸,装甲甲板厚度为11英寸。“超战舰”将安装总功率为14万匹马力的蒸汽轮机,航速30节左右,载油6000吨。

“超战舰”所需的20英寸口径舰炮大大超过了日本现在的兵工技术水平。1916年,海军吴工厂就曾经试制了1门“三六厘”(实际口径为480毫米)舰炮,但是由于炼钢、浇铸等技术不过关,炮身存在细小裂纹和砂眼。这门炮在仓桥岛龟首射击场进行射击实验时,在第九次发射中炸裂。后来日本技术人员将口径改小,试作了一门460毫米炮,在减少装药的情况下勉强试射成功。1927年,吴海军工厂在试制长身管径)的410毫米舰炮时也面临技术难关,不得不在制作出炮身粗材后草草放弃。前车之鉴在此,担任舰炮设计的舰政本部第一部负责人不得不指出生产20英寸舰炮所面临的技术风险。

1934年7月5日,江崎岩吉提出了修正后的“超战舰”设计方案:排水量67000吨,装备9门460毫米炮,安装在三座三联装炮塔内,全部集中在舰首;4座155毫米三联副炮塔,4座双联装127毫米高炮;6轴,20万马力,航速31节至33节,18节时续航力1万海里。该设计的核心思想是以2艘超战舰和2艘新造的航空母舰为核心,以33节到34节的高速截击美国航空母舰作战群。此外,还有4轴、最高航速28节的第二方案。

但是1934年发生的“友鹤事件”和“第四舰队事件”使“超战舰”的设计工作被迫终止,并进行重新检讨。“造船鬼才”藤本喜久雄和江崎岩吉的方案被否决,福田启二大佐接任了“超战舰”的设计,日本造船界的元老级人物平贺让担任技术指导。此时,以航空本部部长山本五十六少将为代表的“航空派”已经敏锐地看出了航空母舰在未来海战中的巨大优势,因此反对建造两艘无用的巨型战舰,但是以军令部总长伏见宫博亲王、海军大臣大角岑生和舰政本部部长中村良三为首的死忠的“战舰党”,否定了“舰队航空化”的主张,无论如何也要建造巨舰,以作为“帝国海军精神的象征”。

1934年10月,军令部将江崎设计方案打回舰政本部,提出将航速提高至35节左右,同时增加舷侧防御。设计负责者以“技术上不可能”为由将军令部的意见顶了回去。军令部遂再度对超战舰要目加以修改,认为新战舰在未来的作战使命主要是参加敌航母舰队的追击战,与战列舰队展开水上打击战,因此有必要改善设计条件,将一座主炮塔移至舰尾。最后在1934年12月1日以“a-140”的计划代号正式命令舰政本部开始设计工作。“超战舰”就此纳入日本海军的舰船建造计划。这就是后来的“大和”级战列舰。

而对于“超战舰”的设计,藤本喜久雄还有一个“私人设计案”,在这个方案中,超战舰的排水量放大到了72000吨,全长320米,主炮为12门,以四联装的方式安装在舰首的三座主炮塔里,舰型和“纳尔逊”级类似。由于炮塔尺寸和重量过大,这个方案没有能够被提交给舰政本部讨论。

刚才藤本喜久雄手中拿着的被平贺让夺去的那张图纸,就是“藤本私人案”的设计简图。这可以说是藤本喜久雄“鬼才生涯”的绝笔。

藤本喜久雄呆呆地看着平贺让将图纸交给了一位工作人员装入档案袋,他掏出手帕,擦了擦眼角的泪水,慢慢的恢复了平静。

很快,工作人员便将房间里的图纸和资料收拾整理得差不多了,平贺让正打算离开,一位工作人员走了过来,将一幅铅笔画交给了平贺让。而藤本喜久雄的目光,也跟着落到了那张画上。

这幅画上,是用粗细不同的铅笔仔细的勾画出的一艘威武的战列舰,这艘战列舰拥有巨大的塔式舰桥和烟囱,在舰首处,有三座巨大的呈金字塔排列的四联装炮塔,此时这些巨型炮塔的四联装主炮分别扬起了两根炮管,呈45度角向着天空猛烈开火,炮口喷出长长的火焰,夹带着浓浓的黑烟。在这艘巨型战列舰的周围,还有几艘巡洋舰和驱逐舰,而在舰队的上空,竟然还画有几架飞机。

“这是你画的?”平贺让立刻便认出了这是那艘“藤本版超战舰”,不由得又是一声冷笑。

藤本喜久雄有些木然地点了点头。

平贺让又看了看这张想象图,他看着藤本喜久雄那满是血丝的眼睛和鬓边有些花白的头发,面无表情的将手中的画交给了藤本喜久雄,转身走开了。

北京,中华民国海军部,海军情报局。

此时,在情报分析室里,几个人正在谈论着刚刚从从日本得来的最新的情报。

“自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日本海军重新制订了作为华盛顿会议对策的海军整备计划。该计划分为计划a和计划b,作为‘当前应急之策’需要完成的计划a包括:第一,完成‘盘城’、‘天龙’2艘航空母舰;第二,建造8艘‘古鹰’级中型巡洋舰和8艘‘妙高’级大型巡洋舰;第三,确保建造26艘驱逐舰的舰体;第四,建造14艘巡洋潜水舰和10艘机雷潜水舰和28艘舰队潜水舰。”

“潜水舰?”

“就是潜艇。日本人的称呼就是别扭。”

“这个清单其实是很说明问题的。从这个清单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海军对《华盛顿条约》的对策就是大量建造在条约中未限制数量的巡洋舰、驱逐舰、大型潜艇等舰种,同时开发新式的远程氧气鱼雷,以求在开战时发挥这些辅助战舰的数量优势以及鱼雷战的优点,在双方舰队决战前尽量消耗美国舰队,以求在最后的舰队决战中能够以现有的舰队规模击败美国的主力舰队。根据日本海军‘有终会’1934年的统计,自《华盛顿条约》生效之后到1934年这几年时间里,日本海军用于建造主力舰的‘军舰制造费’为16523万日元,而用于建造驱逐舰、潜艇、潜艇母舰等辅助军舰的‘辅助舰艇制造费’达9亿3826万日元。这一比例也真实反映出这一时期日本海军的发展趋势。”

“是这样,1926年和1927年,日本海军两度追加了造舰计划,以求充实洋上鱼雷战兵力。新增加的军舰建造计划包括8艘‘高雄’级巡洋舰、36艘‘吹雪’型驱逐舰、追加3艘巡洋潜水舰和5艘舰队潜水舰。新的造舰计划被称为计划b。至伦敦海军会议前夕,又形成了计划c,包括建造6艘‘金刚’级代舰、追加6艘‘高雄’级巡洋舰和30艘‘吹雪’型驱逐舰,追加6艘巡洋潜水舰和36艘舰队潜水舰,以及追加2艘大型航空母舰。”

“现在的日本海军以计划c为主体,形成了1932年度的第一次补充计划,即‘壹计划’。在提出对美国的‘九段作战’战略后,又于1933年对计划进行追加,进而形成了1934年至1935年的第二次补充计划,即‘贰计划’,包括建造2艘‘苍龙’型航母、4艘‘最上’型巡洋舰,以及增加‘初春’型驱逐舰。”

“照他们这种扩建速度,咱们可是很危险啊”

“扩建速度是一方面,关键是我们得明白他们的战略意图,才能有的放矢。”

“日本人的战略已经现在我们应该是已经很清楚了,从日俄战争结束以来,日本海军的对美本土决战思想就是将舰队主力集合在奄美大岛一带海域,然后前出至本州岛以东海面,发动‘洋上鱼雷战’和舰队大决战。以现在我们得到的情报综合来看,日本人除了将决战地点前移至小笠原群岛外,这一思想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伦敦会议后,日本海军在辅助战舰方面的扩充计划也宣告流产,他们于是进一步决定将战场延伸至中太平洋和东太平洋,在美国舰队离开母港后立刻展开奇袭攻击。这种观念不断修正后的产物,就是所谓的‘九段作战’计划。”

“‘九段作战’计划?怎么个‘九段法’?”

“听起来,这个‘九段作战’好象没咱们中华海军什么事似的。”

“这个‘九段作战’其实是挺有意思的,咱们具体来看一下。”一位军官摆了摆手,伴随着工作人员的操作,影壁墙上很快放下了一幅巨大的环太平洋地区的地图。

“这个‘九段作战’是专门冲着美国人去的,对于咱们,日本人其实是另有布置的,咱们先说他们对付美国人的办法。”

(三百九十二)“超战舰”和“九段作战”

(三百九十二)“超战舰”和“九段作战”,到网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