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琦琦小说 > 仙侠玄幻 > 截教仙 > 第六百七十章.截佛人间之争---封禅

截教仙 第六百七十章.截佛人间之争---封禅

作者:真哪哒香膏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5-09-20 13:45:59 来源:bqg90

笔趣阁已启用最新域名:biquge001 ,请大家牢记最新域名并相互转告,谢谢!

美名恒久远,仁孝永流传!

太子掏心救父,孝感动天,失心而不死,震动天下,万民归心,万邦来朝,太子在大唐的地位直线上升,甚至有人上书,要李治退位让贤,把皇位让与狴犴。√∟頂點小說,x.

就像武曌想的一样,得佛门至宝九品金莲之子入药,李治那些顽疾瞬间就痊愈了,病好之后的李治重掌朝政,将朝中大权从武曌手中夺回。

这么多年过去了,武曌虽仍宠冠后宫,但没有一个君王不渴望权利,以前是身体不好没有办法,现在身体好了,李治自然要收回权利,即便那个人是自己最**的女人。

那金莲子有神效,使如今的李治神清气爽,精力旺盛,处理起国家大事来,丝毫不感觉吃力。但让李治有些头疼的,不是自己那个美艳动人,而且权力**旺盛的皇后,而是那个贤明满天下,至孝动天心的好儿子。

一想到李贤,李治心情非常复杂。他不知道其中因果,只知他能掏心救父,李治每当想起此事,心里都十分感动。但就因掏心救父,太子贤名不光在大唐境内流传,还传到外邦去了。如今每日都有老儒上书,要李治退位让贤。

依大唐律,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不管做什么,都不算犯法,就是**,也不能用刑收监。而这些老儒,就更了不得了,个个都是名满天下的大儒,别说是上书了,就算竖起反旗揭竿造反,李治也不能那他们如何。而且不但不能杀,还得下罪己诏,陈明己过。能逼得这么大岁数的儒者造反,不是说你君王昏庸无道么?

如果现在是花甲古稀之年,不用人劝,李治都会将皇位传给那个孝顺儿子。可现在自己正当壮年。就退位让贤,如何得了?

储君这位子最不好做,昏庸不行,太贤明了也不行。昏庸了,就会被罢黜。太贤明了,就会为君王所忌。现在的李贤,也就是狴犴,就处在这么个火坑之上。

太极殿中,李治将南海大儒陈塘的上书丢在一旁,冷哼一声。起身走出太极殿,往武曌宫中走去。那陈塘上书,又是劝自己退位让贤,这让李治越发的恼火。

来在武曌宫门,看着那出迎的武曌,李治心中一暖,想自己生病时,将朝中大权托付于她,自己病一好。就将权力夺回,但武曌从无怨言,不愧是有贤后之称的女人。

皇后、太子都是贤名满天下,但李治心里从来没有对武曌的忌惮。因为就连李治也不相信。这天下会有牝鸡司晨之事。

和武曌一起入到宫中,李治拉着武曌坐下,命众宫女退下,这对人间最显贵的夫妻在宫中说着贴心话儿。

见李治眉宇间有懊恼之色。武曌心中一喜,“老师说的不错,佛门医好了陛下的病。对狴犴反倒不是好事。”

起身来在李治背后,武曌轻轻地为他揉着太阳**,柔声道:“此处只有臣妾与陛下,陛下有什么烦心事,不如与臣妾说说。”

“哎……”李治轻轻一叹,伸手拉住武曌的手,“还是媚娘最好。”

武曌微微一笑,拦住李治脖子,“陛下可是为了太子之事烦心?”

“还是媚娘知我。”李治眼中闪过无奈之色,将这几日总有人上书,请自己退位让贤之事说与武曌。

虽然早就知道了,但武曌却露出一副浑然不知的样子,听李治细细说完,想了想才说:“太子至情至孝,当不会有大逆不道之想。依臣妾看,此事是有人在后面推波助澜,坏陛下、太子父子情分,要乱我大唐江山!”

李治闻言,先是一怔,而后心里大急,忙问道:“媚娘此话何意?”

武曌道:“恕臣妾斗胆,敢问陛下可还记得高祖在位时的佛道之争?”

“你是说……”李治眼中寒光一闪,明白了武曌的意思。高祖,就是唐高祖李渊。李渊在位时,人间有佛道之争。当时佛门助太宗皇帝李世民,道门扶高祖李渊,最后李世民经玄武门之变登基,尊李渊为太上皇,请入太极宫,至死不出。以武曌的意思,眼下佛道之争又起,那道门相助的是李治,佛门扶的则是李贤。

李治不知道此时的道门和当年的道门不同,当年的道门以袁守城、袁天罡、李淳风三人为首,这三人都是阐教玉清门下。而现在人间的道门,以截教武当、终南、峨眉三门为主。李治不清楚这些,但在他心里,道门是向着自己的,不然当年长安城闹妖怪,那武当山弥天道君怎会出手相助。此次又派门下弟子鸿呉子,远来长安为自己瞧病。

而那佛门向着李贤,李治也能看得出来,不光是李贤,以前佛门就向着李弘,李弘被废后,又向着李贤。想想上一次佛道之争,李治不由得打了个寒颤,他却是怕那玄武门之变在自己父子身上上演。

李治越想,就越觉得武曌的话越有道理,越想就越害怕。都说无情帝王家,但再无情也有骨肉亲情,李治将武曌拉到自己身旁坐下,和她商量道:“媚娘,如果真是佛道之争再起,那可如何是好?”

武曌心中暗喜,粉面上却是一片凝重之色,“哎……这事是有些棘手,太子是陛下与臣妾的骨肉,断不能叫佛门从中作梗。”说到此处,武曌顿了顿,惊喜道:“陛下,臣妾有一计,可稳我大唐江山社稷。”

“媚娘快快说来。”

“陛下可知驱虎吞狼?”

“媚娘的意思是……”李治也不笨,瞬间就明白了武曌的意思,一把将武曌拉入怀中,喜道:“媚娘真是女中诸葛!”

次日,李治当朝下旨,奉武当山弥天道君为大唐国师,并在五月初五,往武当山封禅。

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每当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帝王都会出宫封禅。但自古帝王封禅都在泰山,可李治偏偏在封禅之地选在武当山。

经太宗贞观之治至今,大唐国力昌盛,政事通达,百姓日渐富足,的确算得上太平盛世。而弥天仙尊长安降妖、太子掏心救父,也称得上“祥瑞”二字。封禅,也并无不可。但李治要将封禅之地,从那天下第一的泰山换成武当山,却是引来人们热议。

有的上书反对,有的上书支持,一时间满朝文武一分为二,吵得不可开交。自高祖起,大唐就不以言论获罪。对那些反对者,李治也不能把他们如何,只能盼着赞同往武当山封禅的一方能够获胜。

就在这时,佛门不干了。帝王亲临封禅,在人间是天大的事,这可了不得啊。如果李治按着规矩往泰山封禅,那也就罢了,没什么好争的。可现在李治要往武当山封禅,却引来了佛门的不满。在他们看来,既然李治能往武当山,那么就能往中岳嵩山封禅。论山川壮丽,嵩山丝毫不比武当山差。嵩山少林更是佛门圣地,当年曾助太宗皇帝大败王世充,李治身为人子,怎么也应该择嵩山而弃武当。就这样,大唐皇家**师方丈明安和尚入宫见驾,强烈要求李治往嵩山封禅。

佛门要是不这样,李治可能会改变圣意,将封禅地点改回泰山。但佛门这么一闹,李治就想起了武曌的话,此次往武当山封禅,就是为了扶持截教,好打压佛门。要是往嵩山封禅,那岂非南辕北辙?

和高祖、太宗不同,李治非马上君王,性格也不是那么强势。但今日早朝时,面对争执不休的众文武,李治勃然大怒,斥责那些要求往泰山、嵩山封禅的文武大臣。大骂了一通之后,李治甩袖离去,回宫去了。

李治这一怒,百官都知道了皇帝陛下的心思,朝中有耿直大臣,也有苟且钻营之辈。

许敬宗,昔日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也算是三朝元老了。此人甚好钻营之道,擅于揣摩帝王心思。见李治一心想往武当山封禅,不但大力支持,还在朝中拉拢同僚,一起上书赞同李治往武当山封禅。

一时间朝廷中赞成往武当山封禅的一方占了上风,李治顺水推舟赐下圣旨,四月二十銮驾出长安,五月初五于武当山封禅。

西牛贺洲,灵山。

八宝功德池前,二圣并肩而坐,阿弥陀佛看着不断掐指推算的准提佛母,面色疾苦地不住摇头。

半响,准提佛母停了推算,皱眉道:“我佛门为那唐王医病,唐王为何还对我佛门有这么大的戒心?”准提佛母是能算计,可他能算得清天机因果,却算不到人心。他和两世为人的陈九公不同,这位圣人乃先天生灵,自一出世就是高高在上,根本不懂凡人间的那些道道儿。在他看来,佛门以金莲子为李治医病,李治不感恩戴德也就罢了,怎么还处处对佛门不利呢?

准提佛母想不明白,阿弥陀佛就更想不明白了,只见他微微摇头,“师弟要小心了!此劫我佛门大兴,但却是在天道之下,如今那陈九公已非天道圣人,恐怕会从中作梗,坏我佛门气运。”说到此处,阿弥陀佛眼中白光流转,将推算出来的天机道出:“我佛门与截教在人间,当有三战,三战定人皇!那第一战,就在武当山!”(未完待续。。)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