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琦琦小说 > 都市 > 电霸 > 第二百零八章 “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行动

电霸 第二百零八章 “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行动

作者:寒臻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9-20 13:05:32 来源:bqg90

笔趣阁已启用最新域名:biquge001 ,请大家牢记最新域名并相互转告,谢谢!

夜深人静,时钟分针转动的“滴答滴答”声格外刺耳。

侧头望去,他的睡像真不好看,右臂紧紧搂着她,右腿翘在她身上,像只八爪鱼,生怕她跑了似的。呼吸匀称,极少打呼噜,但却像孩子般地流口水,她感觉很是好笑,又小心翼翼地从床头柜上抽出一张纸巾,帮他擦了擦嘴角。

早上一起去圣彼得堡大学,下午一起回这栋位于郊外的别墅,她喜欢现在这样的生活,也喜欢上了这座美丽的城市,更喜欢身边这个人。

他很勤奋,这些天在圣大,要么在实验室做实验,要么泡在图书馆阅读有关于物理化学的英文和德文书籍或文献,要么跟数学-力学系或化学系的教授们交流。遇到不懂的问题,还会像学生一样向教授们请教,只到弄懂为止。

他慷慨大方、为人和善,教授们也乐于指点。以至于更像一个留学生,而不是一个前来交流的访问学者。除了确定一些大方向,除了死缠烂打的要把那个研究数学的书呆子挖回去之外,集团的事他真极少过问。

然而,今天情况特殊,如果情报无误,十几分钟后就要发生一件震惊世界的大事。

很多中国人都有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苏联情节,夏遥也不例外。所以明知道等会儿弗雷得力克会上来叫,可去了趟洗手间之后仍辗转反复,愣是睡不着。

墙上的时针和分针指向凌晨4点50分,她抽出被他压得发酸的右臂,提醒道:“老公、老公,快5点了,起来吧。”

这是一个很“香港”的称呼,大姐就是这么称呼姐夫的。

他总是“老婆老婆”的叫,开始还感觉有些不意思,渐渐地,她发现这么称呼很亲切,也自然而然地跟着称呼起老公。

“5点了?”他没精打采的应了一声,连眼睛都没睁。

天气渐凉,夏遥一边穿上大姐章慧前天刚从香港捎来的春秋衫,一边催促道:“你不是让弗雷得力克先生准时叫的吗?再过两分钟5点,人家就快上来了。”

“哦。”章程这才睁开惺忪的双眼,揉着发麻的脖子,哈欠连天地说:“见证历史的时刻到了,老叶啊老叶,你别让我们失望啊。”

为了这一刻,丹尼尔几乎把整个欧洲公司全部动员了。

从决定组建bnb新闻网,到成立苏联报道团队;从为演播室及相关场地寻址,到演播室器材的甄选和运输;从想方设法收集与苏联高层有关的一切影像资料,到物色报道时参加评论的嘉宾……短短一个多月里,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被顺利攻克了。

如果特别报道无法取得空前成功,那他所作的一切努力都会付之东流,而高达8600多万美元投入也会打水漂。

关键时刻,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扬-约瑟夫和马格达雷娜背着AK47在别墅四周巡逻,前东德外交信使弗朗克-艾尔斯特纳则守在客厅里,通过对讲机与他俩保持联络。

二人刚走下楼梯,正准备上去叫的弗雷得力克秘书,便指着身后的五台电视、两台收音机和两部海事卫星电话说:“章先生,夏小姐,都准备好了。”

屋顶上架着三个卫星接收器,可以同时收看bnb国际频道、德语频道和cnn新闻频道。另外两台电视机接得是普通天线,用于收看莫斯科、圣彼得堡电视台节目。两部海事电话的作用更大,有了它们可以与bnb新闻网在柏林的总部,在莫斯科主持大局的nb电气(俄罗斯)罗雷尔,以及下榻在圣彼得堡欧洲酒店的弗朗索瓦副总裁保持联系。

章程看了一眼电视里前东德电视二台名嘴大卫熟悉的面孔,低声问:“莫斯科那边有没有动静?”

弗雷得力克不无担心的摇了摇头:“暂时没有。”

戈尔巴乔夫一家半个月前去福罗斯别墅休假了,前天刚爆出来的新联盟条约内容也搞得沸沸扬扬,一旦戈尔巴乔夫明天回莫斯科签署,那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将会成为历史,不想就这么失去权力的保守派们再不动手就没机会了。

章程微微点了下头,若无其事地说道:“该来的总会来,我们先等会儿。”

与此同时,莫斯科市中心一栋大楼里也灯火通明。这是一个紧邻俄罗斯联邦议会大厦的酒店,顶层的几个总统套房,三天前才被沙特驻莫斯科大使租下,理由是用于接待即将抵达苏的沙特援助委员会代表,以及先期抵达的新闻记者。

位置极为优越,推开窗户就能看见议会大厦和马术广场。

由电视台记者、文字记者、摄像师、摄影师、翻译以及司机组成的4个采访团队,共30多人正在房间里整装待发。楼下的停车场里,还停着一辆备用的卫星转播车。

这里30多人,沙特使馆20多人,圣彼得堡、叶卡捷琳堡、喀山、伏尔加格勒、塔林、明斯克、立陶宛、格鲁吉亚……苏联几大主要城市和加盟共和国几乎都有bnb新闻网的采访团队。

主持前线报道bnb新闻副总监科普夫显得有些焦躁,在窗户边踱来踱去,差点绊到脚下的摄像机。

“知道了……好的……非常感谢。”

从凌晨4点到现在,罗雷尔总裁一直守在电话边,刚与远在圣彼得堡的欧洲公司副总裁弗朗索瓦沟通完,又接了一个不知道从哪儿打来的电话。

“先生们。”

他突然撂下电话站起身,一边环视着众人,一边用德语兴奋不已地说:“先生们,刚收到消息,苏联强力部门三天前曾从普斯科夫的工厂定了25万副手铐和30万份逮捕表格。此外,克格勃主席将所有克格勃成员的薪水加倍、从休假叫回并置于警戒状态,甚至连列福尔特监狱都被清空以便接收新囚犯。”

25万副手铐,30万分逮捕表格,做这样的准备,除了政变他们还能干什么?

科普夫副总监欣喜若狂,急切地问道:“总裁先生,刚才打电话来的那位朋友,愿不愿意接受我们的采访?”

罗雷尔看了一眼手表上的时间,抬头道:“当然可以,不过要在沙特使馆。”

这是麦特布王子极力争取到的政治避难名额,但沙特是一个非移民国家,他们只能确保线人安全,至于出境后由哪个国家接受,则要nb电气自己想办法。

国籍嘛,买就是了。

巴拿马护照5万美元一本,只要愿意提供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迄今为止官方身份仍是柏林工业总公司莫斯科代表处主任的罗雷尔,不仅会把那些老朋友安全送出苏联,还会再给两万美元安家费。

这里是前线报道指挥部,bnb新闻网在苏联的演播室和通讯中心设在沙特驻莫斯科大使馆,想到另一位副总监正在使馆里准备随时连线,科普夫不禁笑道:“既然人会去使馆,那就不用我们艹心了,相信缪勒会接待好他们的。”

正说着,对讲机里传来一阵刺耳的电流声。

很有规律的两长一短,没有呼叫,但却传递出了科普夫福总监最希望收到的消息,他急忙掐灭烟头,一边手忙脚乱的套上缝有德国国旗,并用英语、德语和俄语标上bnb新闻网字样的马甲,一边兴高采烈地说道:“先生们,乌鸦出巢,我想我们活儿干了。”

罗雷尔异常严肃地提醒道:“科普夫先生,这才刚刚开始,您可不能随便离开这儿。”

“但我也要做一些准备。”

科普夫拍了拍身边一个小伙子的肩膀,哈哈笑道:“威廉,头彩交给你们A队,好好干,注意安全。”

培训了近一个月,直到三小时前才宣布此行的真正来意。

全程直播红色帝国的一场政变,对新闻人而言是多么可遇不可求,威廉仿佛看见了普利策奖正跟自己招手,立马背上采访包说道:“科普夫先生,等我们的好消息吧。”

六个来自德国、英国、比利时和香港的小伙子,背着长枪短炮欢呼雀跃般地走了。他们都是bnb新闻网高薪聘请的精英,都在nb银行买了意外伤害保险。

作为即将上任的nb电气(俄罗斯)公司总裁,罗雷尔要为他们的安全负责,刚准备请苏联宣传部门的一个老朋友关照一下,突然发现电话已经被切断了。

楼下有专人望风,所有房间之前都检查过,刚才接的那个电话说得又都是事先约好的暗语,罗雷尔可不认为这是克格勃针对自己而捣得鬼,而是很直接地联想到了政变,当即命令道:“格奥尔格,去总台问问电话为什么打不出去;戈德弗斯,用卫星电话问问使馆那边的情况。”

他的话音刚落,守在电视机前的一个记者突然跳了起来:“电视,科普夫先生,快看电视!”

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围了过去,只见女播音员在屏幕里一脸凝重地说道:“戈尔巴乔夫总统,因健康原因无法履行总统职责,根据苏联宪法,从8月19曰起,由副总统亚纳耶夫代行总统职责。国家全部权力交给‘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国家进入紧急状态……”

“乌鸦出巢”是有军队进入市区的暗号,并不能代表什么。而半个月前还活蹦乱跳的戈尔巴乔夫,因为“健康原因”无法履行总统职责,无疑证实了政变消息的真实姓。

《苏联领导告人民书》播报完,电视里放起了芭蕾舞剧《天鹅湖》。

愈是关键时刻,愈要冷静。

科普夫并没有急着派出第二队人,而是换个了台。正如他所预料的一样,换个台还是《天鹅湖》,所有频道播放的都是《天鹅湖》!

这时候,戈德弗斯放下卫星电话汇报道:“罗雷尔先生、副总监先生,使馆外线也被切断了。弗雷得力克刚同缪勒先生通过话,他让我们留一队人待命,其他人按计划行动。”

“留一队人?”

“是的,另外卫星转播车也留下。”

“为什么?”现在正是抢新闻的时候,科普夫百思不得其解。

弗雷得力克的话就是老板的话,老板的话就是命令,哪儿来这么多为什么?罗雷尔接过话茬,轻描淡写地说道:“留下一队,您还有三队,加上沙特使馆的两队。副总监先生,在我看来,现阶段的采访力量已经足够了。”

翻译和司机都是他们安排的,没有他们的帮助在莫斯科简直寸步难行。而且根据bnb新闻网的相关规定,新闻采访人员也要接受俄罗斯公司监管,万般无奈之下,科普夫只能同意道:“那好吧,D队和转播组留下,其他人按计划采访,记得多带些电池,完了之后在沙特使馆汇合。”

莫斯科的同事忙碌起来,bnb新闻网在柏林电视台的总部也没闲着,丹尼尔站在一排排接受全球各大电视台节目的液晶显示器前,激动不已地大呼小叫道:“莱布尼茨,准备《早间新闻》;开普勒,把那8个保守派的资料准备好,以便随时插播;柯本,看好你的卫星信号……伙计们,好戏开场了,都给我打起精神!

十分钟后,起得比较早的一些德国观众,突然从刚开播还不到一个月的bnb新闻频道的《早间新闻》里,看到了有关于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以戈尔巴乔夫生病无法履行总统职责为借口,签署行政命令任命自己为苏联代理总统的新闻。

以他为首的苏联“国家紧急委员会”,封禁了莫斯科除了**控制下九间报社外的所有报社,发布一份题为“苏联男人的荣誉和尊严必须回复”的民粹宣言,保证新联盟条约将被每个人讨论,“城市街道不再有犯罪”,声称将专注在解决食物短缺问题,同时承诺保证会支持“真正的**进程”和改革……

德国第一家24小时播报的新闻频道,具有无可比拟的时间优势。

卫星直播500多辆坦克和装甲车浩浩荡荡地开进莫斯科市区,苏联电视台里反复播放的《天鹅湖》,插播的苏联“紧急状态委员会”成员资料,以及嘉宾们抽丝剥茧的评论,让政变的真实姓变得毋庸置疑。

bnb新闻网旗下的《德意志快报》、《新闻周刊》和《环球快讯》,也纷纷撤下即将开印的报纸和杂志内容,要求印刷厂换上早就排好版,但一直处于保密状态的底版。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苏军装甲部队进入市区时,井然有序,像是去红场参加阅兵,一溜排得整整齐齐,遇到红灯和行人还停下。莫斯科市民对“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反应极为平淡,没有哪怕一丁点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紧张气氛。

莫斯科尚且如此,圣彼得堡同样如此,更不用说方圆三公里没有邻居的树林别墅了。

看看左边电视里的《天鹅湖》,再看看右边电视里bnb国际频道紧急插播的“特别新闻”,章程打了个哈欠,懒洋洋地说道:“终于抢了个头筹,几千万美元总算没白花。”

这可是政变!

政治敏感姓较强的前东德外交信使弗朗克被搞得啼笑皆非,忍不住问:“章先生,那我们接下来怎么办?”

章程指着心上人刚做好的早餐,笑道:“吃饭,吃完饭去圣大上班。之前做什么,接下来还做什么。”

夏遥不想他出一丁点意外,忧心忡忡地问:“学生们肯定会闹,今天出去安全吗?”

“圣彼得堡又不是莫斯科,不会有什么危险的。”

“可这里驻扎着波罗的海舰队。”

章程摇摇头,不无感慨地说道:“第比利斯事件的前车之鉴摆在那里,军方已经被他们伤透了心。吃一堑长一智,他们不会再当这个出头鸟,更不敢把枪口对准学生,担那个遗臭万年的历史责任。”

赶到圣彼得堡大学已是上午8点半,全城都没几个卫星接收天线,消息极为闭塞,政变的消息在德国已闹得沸沸扬扬,这里却像往常一样平静。

直到下午两点,人们才反应过来,从四面八方不约而同地往市中心赶。校园里一下子变得空荡荡的,连任伊万诺维奇教授、叶夫根尼教授、葛利高里教授和佩什科夫教授都去参加游行集会了,实验室里只剩下他和他的两位保镖先生。

“扬,帮个忙,把那个试管递给我。”

他像没事人一样继续做他的试验,扬-约瑟夫这个“留学生”不得不打起下手,尽管不知道他又是勾兑,又是加热的,到底是在干什么。

“好的。”

他刚把试管递过去,弗朗克领着一个20来岁的年轻人从外面走进来,像学生一样地称呼道:“教授,格里戈里-佩雷尔曼先生来了。”

死缠烂打了一个多星期,终于主动找上门了,章程一愣,放下试管笑问道:“佩雷尔曼先生,您找我有事?”

先是通过研究所领导把自己调到他的软件开发公司,然后天天派人往家里送各种各样的科谢尔食品和新鲜水果,甚至让他那位黑头发、黑眼睛的未婚妻跟妹妹套近乎。

对别人而言这是友好的体现,但对格里戈里-佩雷尔曼来说这跟搔扰没什么区别,他不想搞软件开发,更不希望被打扰,紧盯着章程双眼,用生硬的英语说道:“章先生,我不需要你的帮助。”

“佩雷尔曼先生,可我需要您的帮助,”章程顺手拿起一支铅笔,在草稿纸上飞快地写下几大未解的数学难题,往他面前一送。

格里戈里-佩雷尔曼看了一眼,摇头道:“我想我帮不了您。”

“可除了您之外,我想不出谁还能帮到我。”

章程顿了顿,一边招呼他坐下,一边接着道:“佩雷尔曼先生,我知道您不喜欢被打扰,所以我想给您提供一个完全不会被打扰的研究环境,以及研究所需的设备、人员和资金,并安顿好您的家人,让您可以毫无牵挂的做您认为应该做的事。”

搞基础研究不是软件开发,不会给他带来任何经济上的效益;而作为一个有成就的年轻科学家,他完全没必要像那些学术不端的混蛋一样,把别人的研究成果据为己有。

格里戈里-佩雷尔曼糊涂了,忍不住问:“您为什么找我,这对您又有什么好处?”

章程回头看了一眼满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诚恳地说:“因为您具有为科学献身、敢于发现和富于开拓的精神。因为您不迷信、无偶像,敢于冲破已有理念和理论,敢于尝试、不怕失败,愿意把学问做深、做透、做彻底。

佩雷尔曼先生,在我的家乡有一个类似于谚语的成语叫惺惺相惜,大概是姓格、志趣、境遇相同的人互相爱护、同情、支持的意思,我对您就是这种感觉。

至于有什么好处……这我真无法回答您。因为我之前做的、现在做的,甚至以后将要做的很多事,除了有可能获得一些荣誉之外,对我个人和我的公司都没有任何好处,而荣誉又恰恰是我所不需要的。”

格里戈里-佩雷尔曼25岁,脾气还没有古怪道成名之后的程度。事实上章程不邀请,不久的将来他也会去美国大学交流。

一个同样很年轻、很优秀的人发出如此真诚的邀请,佩雷尔曼真不知道该怎么拒绝,想了想之后低声问:“你真能做到刚才所说的一切?”

章程重重点了下头:“不管您接不接受邀请,我都会去做。我那位助理应该跟您父亲说过,只要愿意,我会在第一时间送您他们去以色列。您母亲的思想工作可能不太好做,但我们可以想想办法,先以旅游的名义去耶路撒冷、特拉维夫和海法看看,让她感受到同胞的热情,然后再做进一步打算。”

格里戈里-佩雷尔曼太爱他的家人了,这个提议简直让他无法拒绝,可权衡了一番之后,还是摇头道:“你的实验室在香港,不在以色列。”

“只要能不受打扰的搞研究,对您来说在哪里并没有什么区别,至少对我而言是这样,只要能搞研究,不管在香港,在柏林,还是在圣彼得堡,都不存在任何问题。况且现在交通那么发达,您想他们了,随时可以坐飞机去以色列团聚,几个小时,睡一觉就到了。”(未完待续。)

笔趣阁已启用最新域名:biquge001 ,请大家牢记最新域名并相互转告,谢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