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琦琦小说 > 历史 > 秦皇纪 > 第七十三章 未来之星(下)

秦皇纪 第七十三章 未来之星(下)

作者:殷扬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9-20 13:46:02 来源:bqg90

笔趣阁已启用最新域名:biquge001 ,请大家牢记最新域名并相互转告,谢谢!

第七十三章未来之星(下)

燕国都城,蓟城。城西,有一座又小又矮的草屋。

一个中年人,个头高大,浑身透着清新之气,只是他的衣着极为陈旧,一袭袍衫上摞满了补丁,浆洗得发白。

“一群只知吃喝玩乐的竖子!”中年人咬着牙,低声轻骂,一头钻进茅屋。

“夫君,你此去游说燕王,可成?”屋里有一个身段儿不错的中年女人,虽然年纪不小了,徐娘半老,却是风韵犹存,一瞧便知年轻时是个美人儿。

“成?”中年人仰天一叹,眼中含泪,道:“想我蔡泽,堂堂计然名士,一心为父母之邦做事,却是屡次求见燕王不能遂愿。要么见不着,要么见着了不被器重。”

这个中年人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计然名士,刚成君蔡泽。

计然学,是战国时期的一家学派,研究的是如何治理国家,如何生财货,这在战国时代是独一无二的。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经济学,只不过,计然学研究的没有现代经济学深入。

可贵的一点是,计然学已经形成一个体系,已经打下了经济学的基础,若是后人再深入研究下去的话,说不定早在中国古代就诞生了“政治经济学”这门学科。

想想现代经济学创始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要到十八世纪才创立经济学,写出他的代表作《国富论》,与计然学相差了整整两千年。

计然是春秋时期的一名隐士高人,虽然才华非凡,却是不想为官,酷爱山水,四处游玩。后来,遇到范蠡,范蠡拜他为师,计然授之“七计”。范蠡佐越王句践,只用五计就灭了吴国。后来,范蠡把计然的学术思想整理成书,这就诞生了“计然学”。

计然学诞生后,历代都有传人,后来传到蔡泽手里,蔡泽因此而成名士。

蔡泽本燕国人,有心为母之邦做事,数次求见燕王。此时的燕国,已经暮气沉沉,远非乐毅在燕国时那般盛况,燕王耽于享乐,无心治国,蔡泽要么见不着燕王,要么就是燕王对他不加理睬,这让蔡泽万分不快。

谁不爱父母之邦?若是可以的话,谁愿远走他邦?

秦国自商鞅始的历代丞相,除了王绾外,都来自山东六国,并非他们不想为父母之邦做事,而是不能被任用,有才不得申,有志不得遂,无奈之下,只有远投他邦,去了秦国。

“父君,你有心为燕,可燕王无心,你何必苦恼呢?”蔡妻劝解,道:“想那苏秦,学成下山后,虽有心入秦出仕,却是先说周天子,欲强周室。周室不纳,苏秦这才入秦游说。夫君如今已为燕国尽力,即使弃燕,远走他邦,谁能说个不字呢?”

苏秦名动千古,西入秦国游说不成,弄得人不人,鬼不鬼,让无数后人慨叹。

其实,苏秦在入秦之前先去见周天子,游说周天子,欲在洛阳出仕。因为他是洛阳人,谁不愿为父母之邦做事?周天子不用他,他这才远走秦国。

苏秦说周天子虽然不成功,却成名了,一举而成为洛阳名士。后人评价这件事,说“苏秦试剑,成名不成功。”

“夫君,不是你有愧于燕,是燕有愧于你,你何不离开燕国,去他国试试呢?”蔡妻宽解道。

蔡泽已经尽力了,他离开燕国的话,不会有人指责他,只能慨叹燕王有眼无珠,不识人才,徒使人才远走他邦。

“离燕?”蔡泽志存高远,却没有想过这事。

“是呀。”蔡妻接着道:“秦国王孙异人公子正在邯郸操持抡材大典,七大战国都参与,名虽为襄助盛事,实则是招揽人才。”

“招揽人才?哈哈!”蔡泽仰首向天,放声狂笑,眼中泪花滚滚:“真正有心招揽人才的能有几个?秦国肯定是!齐国也会!赵国也会。余者,不过是不得不来,是来捞名声的。”

蔡泽不愧为名士,一语切中要害。七大战国参与抡材大典,真正以招揽人才为务的不外秦、赵、齐三国了。

秦国一直重视人才,再加长平大战胜了,大势已成,要成就一统伟业,必须要一大批人才,是真心招揽。齐国,自复国之后,一直想招揽人才,却是没有机会,没有招揽到大才,齐襄王虽是发现了范睢,诚心招揽,却没有成功,这次机会也不会放过。赵国因为长平大战,国力大不复以前了,太需要人才重振雄风,也是真心招揽。

其余四国,不过是走走过场,免得有人说罢了。

“夫君,我这妇人虽不懂天下大势,却也知道,长平大战后,秦国大势已成,秦王此次派国尉去邯郸招揽人才,其志不小,有一统之心。而秦国因长平大战而消耗甚巨,极需恢复国力,你的计然学正是对秦之症,何不去邯郸见见司马梗?”蔡妻虽一妇人,却是识见不凡。

“哈哈!我蔡泽得妻如此,夫复何憾!就依你之言。”蔡泽拥着妻子,大笑不已,极是畅快:“贤妻啊,夫君这一走,不知何时才能归来?我们是不是该那个那个。”

“你就不能正经点?”蔡妻红着脸,忸怩道。

蔡妻为蔡泽收拾好行囊,蔡泽离开蓟城,直奔邯郸。

在离开蓟城之前,蔡泽回过身,打量着蓟城,抱拳一礼,眼中泪花闪动:“非我蔡泽弃燕,实为燕弃蔡泽也!”

XXXXXXXXX

魏国都城,大梁,大族庞氏府里。

庞煖收拾行装,要去邯郸参与抡材大典。

庞煖的出身已不可考,有一种说法认为他出自魏国大族庞氏,本书采纳此说。

此时的庞煖早已不再年少,已经六十有余,却是壮心不已。他早年曾投奔过赵武灵王,不得重用,最后隐居不出。直到这次抡材大典的消息传来,庞煖这颗早已枯寂的心再次活络起来,重拾壮志,欲要出山。

在名将如云,兵家似雨的战国时代,涌现出了很多名垂千古的名将。然而,庞煖却是其中的一个特例,他不仅仅是兵家、名将,还是纵横家,精通纵横之学,可以说是个全才型的人物了。

如他这般的人才,即使是在英雄辈出的战国时代,依然很少。

以他的眼光,自然看得出,长平大战后,秦胜赵败,天下大势已操于秦手,秦昭王志吞四海,欲要一宇内。他派出国尉前来邯郸招揽人才,就是其猛志的体现。若他再错失这一次良机,他这一辈子就真的默默无闻了。

庞煖收拾好行装,告别家人,直奔邯郸。

XXXXXXXXXX

魏国都城大梁,城门旁的小屋内,一个年轻人正在收拾行囊,他就是监门子姚贾。

收拾好行装,姚贾冲其父拜倒,叩头:“孩儿远行,不能尽孝,还请爹恕孩儿不孝之罪。”

姚父扶起姚贾,拍着他的肩头,笑道:“我儿有大志向,欲做大事,为父虽是然年高,岂能缚你猛志?孩儿呀,你放心去吧。我们姚氏能否光大门楣,就全在你了。”

“谢谢爹。”姚贾含着泪,转过身,一步三回首,极为不舍。

姚贾,魏国城门吏之子,出身卑微,却是口齿便给,口才极好,善于邦交纵横之道。秦始皇采纳尉缭重金收买列国豪臣之计,就是姚贾与顿弱一手负责实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秦国的金钱攻势下,列国豪臣大多依附秦国,最有名的莫过于两人:赵国的郭开和齐国的后胜,都被秦国收买了。

当然,后人对他很没好感,骂他妒贤忌能,害死韩非。

这不过是污蔑之言,韩非之死与姚贾和李斯都没有关系,韩非是自己求死,秦始皇杀他是成全他的死志(关于韩非的事情,在有关韩国的章节中自会剖析。会全面深入剖析,秦始皇为何千方百计把韩非弄到秦国,想要重用他,其结果却是杀了他。)

XXXXXXXXXXX

齐国,临淄,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在战国时代非常有名,是当时的学术圣地,很多名动天下的名士都曾在这里论战过,这里出了不少名家名士。

乐毅攻齐后,稷下学宫毁于战火,齐国复国后,齐国的财政很是紧张,齐襄王仍是拨出一部分金,重修了稷下学宫。即使如此,稷下学宫早已不复当年的盛况了。

稷下学宫之所以盛况不再,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齐国衰败,不复齐威王时的盛况,不再是山东的政治经济中心,虽然临淄是当时中国,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也不能挽回这一颓势。

赵国的崛起,取代齐国成为山东的政治经济中心,邯郸的地位大提升,最终取代了临淄。

二是乐毅攻齐,稷下学宫毁于战火,虽是重修,早已是有名无实了。

正是因为稷下学宫盛况不再,衰败了,荀子这位稷下学宫的“祭酒”才离开了稷下学宫,应春申君之邀,前去楚国兰陵办学,成为一段佳话。

学馆中,布衣士子顿弱正在收拾行装。

“顿弱,你要去哪儿?”有士子不解。

“我去邯郸,参与抡材大典。”顿弱头也不回的答道。

“天下学术皆出稷下学宫,你何必舍近求远?”士子大是不屑:“人言顿弱多有愚言愚行,果是不假。”

“顿弱愚言愚行,自有愚人知!”顿弱却是不恼,自顾自的收拾。

“快来看啊,快来看啊,顿弱要离开稷下学宫,去邯郸参与抡材大典,还有比这更愚笨的人吗?”这个士子扯起嗓子大吼一声。

立时引来十几个士子,围着顿弱一通指责,把顿弱说得一文不值。

“十载后,谁愚谁明,自有分晓。”顿弱没有回话,推开士子,大步而去。

顿弱,是秦始皇手下的两大邦交大才之一,与姚贾共同负责收买列国豪臣的间谍活动,取得巨大的成功,为秦始皇信任。

笔趣阁已启用最新域名:biquge001 ,请大家牢记最新域名并相互转告,谢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