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琦琦小说 > 都市 > 潜规则之皇 > 二七六. 建国

潜规则之皇 二七六. 建国

作者:牛毛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9-20 01:06:38 来源:平板电子书

从占领大辽南?京道之后,黑旗军就开始了征兵,随着黑旗军廉洁的官府,以及优越的制度的施行,参军的人数也越来越多,毕竟黑旗军也一直宣传着参军光荣这一说法,更何况军属也能得到官府的优待。这也使得参军变得踊跃起来。黑旗军足足征召了十万大军,完全可以说得上是穷兵黩武了。

如果不是唐书直接创造各种粮食物资的话,根本承受不了这么多的军队,毕竟除了十万新军之外,黑旗军的老兵也有五六万人,而如今黑旗军的地盘才那么点大,用穷兵黩武都有些不合适了,甚至说得上发疯找死了。正因为地盘狭小,才使得大辽的两方势力一直没有将黑旗军放在心上。

不过不管是大辽还是大宋乃至西夏等势力,估计都没有想到黑旗军竟然如此行为,虽然知道黑旗军在征兵,却也不知道聚集了多少的新兵,而且他们也没有太过在意,如果把黑旗军如今的军力告知他们,他们也绝对不会相信的,因为这个世界还有着常识存在的。

但偏偏唐大少爷从不在意什么常识,他就是这个世界最为犯规的存在。地盘太小,根本无法提供太多的物资,唐书很干脆的直接使用精神能量进行创造,因为草原如今的形式,每时每刻唐书都有着不少的精神能量入账,再加上一番中原之行,也改变了不少的剧情,又是大笔的精神能量收入。

正式因为唐书这样的行为,才使得黑旗军能够征召那么多的兵力,而且还没有给地方造成什么太大的压力,反而因为制度的问题,甚至因为唐书想要收买人心的缘故,使得平民们的生活比起往日要好了很多。这也是各方探子认为黑旗军根本没有征召多少人的主要原因。

但随着唐书的回归。黑旗军终于要露出獠牙了。虽然有着十万新军。但唐书根本不在乎,因为唐书的军队可是职业军队,吃饱喝足就是训练,这长时间下来。这些新军在外界也绝对称得上是强兵了,唯一欠缺的不过是战斗经验罢了。而战斗经验这种东西只能随着战争的进行获得了。

因为各方的形式,再加上黑旗军的筹备问题,唐书休养生息或者说忍耐了这么长时间。终于不再沉默了。一朝起势天下惊,唐书也不再隐藏自己,提兵二十万南下。

其中十五万黑旗军的军人,另外五万则是唐书征召的一些蒙古小部落的战士。

可以说各方势力,特别是大宋完全被黑旗军给打懵了,根本没有想到黑旗军如今的军力已经如此强大,特别是大宋,虽然因为之前的冲突,大宋在河北道河东路都安排军队防御,但是在黑旗军的突袭之下。特别是黑旗军军力大增的情况下,根本就是措手不及。直接被击溃。

由此中原之地也对黑旗军敞开了门户,依仗着骑兵的高机动性,多点开花,特别是利用情报消息优势,黑旗军不断消灭着大宋北方的有生力量,说实话,这场战争是很不公平的,不说军力比较,不说大宋没有骑兵这些,单单唐书和创造人物之间在一定距离之内可以直接通信这一点,就是足够巨大的优势了。

再加上唐书创造的鹰隼之类的作为天上的眼睛,黑旗军一路上觉得称得上势如破竹,尽管大宋不住调集军队北上,但这样类似于添油的做法,根本没有给唐书带来多大的麻烦。甚至因为这些缘故,也让唐书收编了不少宋军,宋军尽管没有骑兵,但是步兵的精锐程度还是很可靠的。

尽管唐书的二十万军队全部都是骑兵,但是骑兵用来攻城的话可是有些浪费。河北路以及河东路的各个城池也没有给唐书带来多大的麻烦,一个就是因为唐书早有准备了,四海商行遍布大宋,重中之重就是北方,在这边四海商行的能量很大,里应外合之下,攻城就变得简单很多了。

不过也不全部都是这么顺利的,那些大城市中因为军队早有准备,或者官员很有魄力,也让四海商行无计可施,但唐书也不在乎,他早就做好了攻城的准备,各种大型的攻城设备,黑旗军可是丝毫都不会缺少,黑旗军可不像其他的义军一样,缺少人才,各种各样的人才,黑旗军中全部都有。

在众多的攻城器械,以及唐书特意筹备的高手队下,哪怕守城一方再怎么坚韧,也不过是多坚持几天罢了,最终还是要被黑旗军拿下。而且唐书还特别规定了,如果负隅顽抗的话,所以参与守城的人家庭中均要抽出一人处死,如果没有了家人,那么就从城中随意抽取。

守城军队到达一定职位的军官则是全家处死。

这等处置方法有些残酷,很快就流传了出去,事实上,唐书这样的行为完全算得上是妇人之仁,只不过让他像这个时代的军队一样破城之后屠城,他还狠不下那个心,终究他也是汉人,黑旗军也是汉人的军队,并不是那些草原民族。尽管这样的方法吸引的仇恨丝毫不小,甚至留下的危险因素更多,但唐书也没有改变的想法。

而且在唐书刻意的训练以及宣扬下,黑旗军的军纪非常的不错,南下以来,完全说得上是秋毫无犯,如果没有人挑衅的话,他们都是有着军人风范的,这自然也是唐书的功劳了。

不管是提升军人的地位,还是增强军人的荣誉感以及足够的物质保证,尽管还不能和现代社会的军人素质相比,但是在如今这个年代已经是顶尖的了,也差不多符合唐书的要求了,想要更进一步就不容易了,这也和教育问题有关,这都是日后才需要考虑的事情。

不只是黑旗军,就连其他的蒙古军队在唐书的严厉要求之下,也不敢触犯禁律,烧杀抢掠之类的别指望了,不过唐书也给他们提供了丰厚的报酬。但指望从中原抢钱抢粮抢娘们却是想都别想。为此唐书已经处死了不少的蒙古战士。就算是黑旗军违反了的人。也会如此处置。

这些问题,唐书都随着占领地的扩大而直接公示出去,尽管开始的时候百姓还有些不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几起案子的处理公示,也让百姓平民们渐渐的安心下来。特别是以前接近燕云十六州的地方,因为了解了黑旗军的制度,更是对黑旗军很是有些好感。

但无论有好感还是对黑旗军很是厌恶。都改变了不了事实,这个世界终究是拳头大的人有道理。

随着唐书的惩罚办法流传出去,选择顽抗的人越来越少,也让黑旗军的行进速度提升了许多,随着黑旗军连战连捷,选择投降的人也是越来越多,甚至有整只的军队直接投靠黑旗军,对此很多人都是心安理得。哪怕是历史上草原民族侵入中原,汉奸都有很多,更何况如今黑旗军更是直接的汉人掌权。更让他们没有什么心理压力了。所以一番战争下来,黑旗军的数目不减反增。等到黑旗军来到大名府的时候,军队数目已经达到了三十万,虽然除了主力军之外的军队稂莠不齐,但面对大宋也已经足够了。

黑旗军进占大名府也让大宋朝廷真的慌乱起来,如今还是太皇太后掌权,哲宗皇帝年纪还小,面对如此凶险的情况,不管是皇太后还是哲宗都是不知所措,还好大宋朝的朝廷之内还是有着一些有能力的大臣的。当即建议太后传旨天下,号召各地起兵勤王。

这个建议倒是立刻通传下去,不过另外一个问题上就有些麻烦了,有的建议太皇太后和哲宗直接迁都,以免更危险的情况出现,有的则是反驳这点,认为应该依托汴梁坚城抵抗黑旗军,以免伤了军民士气,总是两派吵得不可开交,一时间太皇太后和哲宗也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汴梁城内双方意见不一,争吵不断,唐书却根本没有理会,扫荡各地,全据河东河北,以及古青州之地。才朝着汴梁进军,这时候汴梁城内也不用争吵了。因为已经来不及,各方都开始积极准备守城,但黑旗军并没有急着攻城,反而开始围点打援,击溃了众多前来勤王的军队义军。

而汴梁城内的守军倒也是曾出城挑战,但是野战之下,宋军如何能是黑旗军的对手。一战之下差点被黑旗军衔尾追杀进入汴梁城,一下子让城内的朝廷老实了下来。各路信使不断潜出城外,都是一些让各地守军前来救驾的旨意。不过整个大宋战斗力最为强大的西北军表现的却有些暧昧。

尽管也有西北军前来勤王,却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更多的还是在观望,这自然也是因为唐书下了一番功夫,大宋重文轻武,军队方面对于这点吃了太多的苦头了,而黑旗军就完全不同了。而且此番和大宋的战争也充分的展现了黑旗军的实力,再加上黑旗军是汉人军队,所以西北军有些犹豫倒也是难免的。

随着黑旗军接连击溃各路勤王军,甚至各路勤王军都没有找到机会会和,在加上西北军表现暧昧,种种情况之下,也使得汴梁城内不管是太皇太后还是哲宗皇帝乃至各个大臣的压力也是越来越大。不只是他们,就连城内的军民也是如此,唐书可是很了解心理战法的,各种介绍如今形势的传单射入城中,什么又击溃了几只勤王军了,什么大宋朝廷天怒人怨了,再加上投降免责,坚守连座等等威胁了。

终于,高太皇太后承受不住这种压力了,不管她权利欲在如何的强盛,不管她平时表现的再怎么阴狠,她终究只是一个女人,在有着一条较好的退路的时候,她绝对不会想要拼命的。

黑旗军的使者也没少来往汴梁城内,也曾提到过什么黑旗军也是汉人,并不会赶紧杀绝,只是因为需要抵挡契丹蛮人,所以需要更多的土地人口,这也是为了所有汉人的处境云云,表示如果大宋可以将河南河北等人交予黑旗军的话,黑旗军可以同大宋和平相处。

随着黑旗军击溃的勤王军越来越多,随着西北军的暧昧态度,黑旗军的使者的态度也越发桀骜。甚至开始提升价码。这也给了大宋朝廷更大的压力。在一次黑旗军差点就要破城的攻击之后。高太皇太后终究有了决定。

准备移都,事实上,就是和黑旗军达成了一定的协议,不管是河东河北还是青州乃至河南都要让给黑旗军。而黑旗军需要放大宋安然离开,当然,这个协议肯定是不会公布的,大宋对外的说法肯定是敌势浩大。暂且避让,以待来日。但事实就是事实。

在黑旗军咄咄逼人的攻势下,特别是勤王军队不给力的情况下,朝廷君臣也是无可奈何,总不能被黑旗军也抓了俘虏吧。黑旗军那高手队用来攻城实在太犀利了。

黑旗军退让两百里,大宋朝廷开始转移,因为时间问题,虽然贵重物品带走了无数,但也有很多根本没办法带走,不过这个时候也顾不得那么多了。利用这个机会。高太皇太后带着朝廷大部分官员以及大部分守城兵力,匆匆离开了汴梁。准备移都江宁,依托江淮之地对抗黑旗军。

为了防止黑旗军出尔反尔,大宋一行人不只是速度极快,更是直接利用航运,抽掉了大部分船只,甚至太皇太后直接任命苏轼为汴京留守,同时统御北方勤王军,继续抵抗黑旗军,为大宋朝廷争取时间。说白了,高太皇太后根本没有遵守之前约定的想法,根本没有让苏轼将汴梁交给黑旗军的想法。

一切都是为了她们自己的安全。不过不得不说这个女人考虑的也很是周到,起码按照她的一番算计,黑旗军想要大举南下追击她们还真是不太可能。不过唐书并不在意这些,达成这个协议的时候,唐书就猜到了高太皇太后可能的行径,没有人是傻子,真的那么遵守协议,哪怕是大宋这个朝廷。

只不过这也是唐书需要的,唐书想要的就是大宋朝廷离开汴梁,离开河南,带走了众多官员富户豪商乃至大多数军队之后,汴梁城的守军以及周围各地的勤王军虽然能够阻碍黑旗军一段时间,但也注定了这片区域要被黑旗军占领,无他,在朝廷都失去了勇气的情况下,你指望军队和民众还能有多大的勇气存在。

更为重要的却是高太皇太后一走,可是将如今河南地界的军队带走了大半,那些可都是大宋军队中数得着的禁军系统,没有了他们,自然也降低了太多的难度。

说起来唐书也是无可奈何,依照如今黑旗军如今的实力,想要强行拿下河南乃至汴梁城并不是多大的问题,但也不能保证没有漏网之鱼,而且就算强行攻下,对于黑旗军本身势力的损耗也会很大,刚刚扩大了十几倍的地盘,如果本身军力受损,那么这些占据地的安宁就是个问题。

而且那些归附的宋朝军队也会成为一个问题,更何况还有这西夏乃至草原民族在虎视眈眈,如果唐书不想再次大举作弊的话,如今的选择就是最好的。毕竟黑旗军不是大辽,更不是以后的大金。崛起的时间太短,人心归附的还不够,但这一切都需要时间。

大宋朝廷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之前大宋朝廷内部关于迁都的事情才会如此的矛盾,只不过黑旗军军临城下之下,也让大宋朝廷,特别是高太皇太后彻底明白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也许强行攻下汴梁城乃至河南各地,或许会让黑旗军损失巨大,但毫无疑问,大宋朝廷自身的损失也会很大。

而且作为最大的目标,高太皇太后以及哲宗皇帝两人想要安全离开就没有那么简单了,这个女人自私的心性占据了上风,什么大宋的前途都不如她自己的荣华富贵长命百岁来的重要啊,所以高太皇太后才会和黑旗军有了这种私下的协议。尽管朝廷官员中也有对此很是痛恨的,但更多的还是那些贪生怕死的。

所以这个决议顺利的通过,而高太皇太后也彻底的带着大宋在河南抵抗黑旗军的希望离去了。

唐书根本没有追击大宋朝廷一行的想法,虽然看似大宋保存了很大的元气,但在唐书看来,一旦失去了心气,特别是让民众感觉失去了勇气和希望,这个朝廷就已经算是完蛋了。以大宋朝廷的秉性。以后的他们也对黑旗军构不成什么威胁了。没有急着再次围住汴梁城。先是将河南境内再次清扫了一遍。

勤王的义军。或者官商士绅的义军。乃至各地不甘寂寞的人趁势作乱的情况,在唐书大军扫荡下,都是灰飞烟灭,对于这种趁机作乱的人物。唐书没有心慈手软。惩罚极重,一时间,让不少黑旗军占领区心怀叵测的人物都不由一惊,再次老老实实的蛰伏下来。

将周边安定之后。黑旗军再次兵围汴梁城,这段时间以来,汴梁城中私自外逃的民众乃至士兵络绎不绝,哪怕汴梁留守苏轼大力禁止,效果也并不好,其中更有不少士兵直接出城投降了黑旗军,直到苏轼痛下重手之后,情况才算是稍微好转了一些。

唐书带着手下将军官员连同幕僚来到汴梁城下,旌旗招展,大军的肃杀之气也给唐书一行人平添了无边的威势和煞气。唐书一身黑色戎装,随意的打领着汴梁城。这座这个时代最为雄伟繁华的都市,巨大宽厚城墙,乃至各处城楼箭台,汴梁城完全如同一只巨兽蹲伏在平原,对所有的入侵者都是凛然声威。

而城墙上的大宋禁军,虽然神色有些仓皇,但不管是装备乃至受训水平,也都是非同一般,在守城的时候绝对不会次于其他的军队多少,再加上数量不少的义军,乃至苏轼强行征召的强壮民众,守城的声势也是非同一般,毫无疑问,汴梁城绝对会是一块硬骨头。

之前的攻城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汴梁城的城墙都被鲜血侵染的发红了,可见这段时间有多少血液弥漫其上,还好的是,大部分都是唐书后来收拢的炮灰,而黑旗军的损失并不大,还能够接受。

“派出探子、说客入城,不必理会苏轼,大宋禁军的将领,特别是义军的那些将领是重中之重,钱财官职都可以许诺,哪怕不能让他们立刻倒戈,拖拖后退也是好的。每天的劝降信都不要少。”唐书吩咐道,

这又是纯粹的心理攻势了,再加上武力攻势,这才是最合适的。唐书也没有想过能够轻松拿下汴梁城,哪怕如今的汴梁在高太皇太后离开之后,力量空虚了很多,但凭借着雄伟的建筑以及内中的士兵,依然有着很强的力量,大宋军不擅长野战,但守城还是很合格的。

而且唐书还存着直接拿下汴梁城立威的心思,这座大宋的都城被强行攻下的话,对黑旗军以后的攻城也有很大的好处,这也是一种蓄势的阶段。

一旁属官立刻记下了唐书的命令,传递了下来。随后各位将军乃至幕僚都开始集思广益怎么更好的攻打汴梁城,同时尽量的避免损失,唐书没有参与讨论,望着汴梁城,心中静静思索着什么。

这个时候,唐书却是想到了那位汴梁留守苏轼,苏轼这个名字,任何一个现代华夏人都可以说耳熟能详,他的大江东去,他的才华横溢,他的风流潇洒。但可以肯定的是,绝对没有多少人会记住苏轼的官员身份。但如今站在唐书面前的苏轼就是大宋的高级官员,也是目前阶段,唐书的主要敌人。

不得不说,这真是一种很复杂的感觉。

不过算了,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唐书并没有放过苏轼的想法,毕竟苏轼可是如今抵抗黑旗军的最高官员,更曾在无数军民面前发誓与城同在,既然他如此气节,唐书也只能成全他了,同时也是为了给自己选择顽抗的人一个警示,如果放过了苏轼的话,在以后可是会给黑旗军平添不少麻烦哪。

毕竟如果反抗也没有什么惩罚的话,那岂不是就在鼓励别人反抗嘛!

观察了一下汴梁城的防务之后,唐书也就离开了,对于攻城他根本不会参与,他手下如今那么多的人才,唐书才不会让自己受累哪。不过他却也在一直关注着,虽然武功高强,但唐书还没有亲自上阵的想法,如今可是黑旗军占据上风,如果这也需要唐书这个领袖上阵的话,反倒是一种麻烦。

所以唐书只是静静的看着汴梁城防御战,看着攻守双方往我厮杀,血气弥漫。尸横遍野。这种大型战场。特别是这种城池攻守的战争的残酷是很难形容的。这让唐书都为之动容,尽管伤亡惨重,但这些却没有让唐大少爷放在心里,谁让这个家伙太过自私哪?!

就这样。残酷的战斗持续了将近半个月,整个汴梁城周围都弥漫着血气味道,甚至河道都泛起了血色,而且正是天气炎热的时候。不过在唐书一直配备的大量医匠的努力下,黑旗军的伤员受到了非常好的照顾,再加上一直妥帖的准备着防疫工作,黑旗军倒是没有收到太过的损失。

而汴梁城内就有些不同了,本身正式的士兵数量就只是少数,再加上高太皇太后带走了众多的人才,甚至留下的医匠数目都很少,也是的汴梁城内的伤员都受尽了折磨,各路义军和民众怨声载道,也让苏轼焦头烂额的。不得不满脸憔悴的亲自监督着情况。

苏轼身先士卒确实鼓舞了士气,不过意外情况也发生了。终究苏轼不过是个文人,真要说战斗力,那就是个悲剧,身先士卒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苏轼最终的下场也提醒了这一点。虽然在军士的保护下,苏轼并没有被攻城军队近身,却很不幸的被一支不知从何而来的箭矢击中,身受重伤。

这下子汴梁城中可算是彻底乱套了,苏轼伤重昏迷,根本不能理事,而其余官员又不能服众,各路义军本就在这些天内吃够了苦头,对城外的黑旗军也是怕到了极点,再加上有着黑旗军的说着的游说,之前有苏轼压着,还好,但如今苏轼昏迷不醒,情况也就不同了。

艰难的维持两天之后,在黑旗军再一次攻城期间,不少义军直接反了,打开了城门,配合着黑旗军占据了汴梁城,这一场黑旗军南下以来最艰苦的一场战斗也算是结束了。

肃清城池,打压趁机作乱的流氓地痞,捉拿罪犯,拿下城市之后,还有着很多的问题需要处理。唐书直接交给了其他人,在黑旗军强大的军力之下,再加上军纪严明,安抚民众的工作倒也不算为难,至于清算罪犯的问题就稍微麻烦了一些。唐书没有理会这些。

在军队休整了两天之后,留下三万黑旗军嫡系镇守汴梁,随后带着其他收编的大宋军队,直奔如今河南唯一还在黑旗军掌控之外的城市,大宋西京洛阳!

洛阳这座城市几朝古都,历史悠久,在大宋也是陪都之一,防御和守备仅次于汴梁城,不过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再加上城内民众乃至士兵官员都是心思浮动,所以使得这座古都不过抵御了十天左右,就被黑旗军占领。

拿下洛阳之后,唐书也松了口气,如此一来,也算是完成了他之前制定的计划。可以说如今的情况,早在唐书进入草原的时候,甚至在成立四海商行的时候就开始了谋划。能够进展的如此顺利,前期的详细准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毕竟不少城池里应外合,省了黑旗军很大的功夫,减少了伤亡,也减少了消耗的时间。

在如今复杂的形势下,能够如此迅速的完成唐书的阶段计划,对黑旗军的好处不言而喻。

当然,更不能忘了唐大少爷的犯规手段,正是因为他的那些逆天手段,才使得黑旗军的基础建立,才使得黑旗军有了今天。不过这其中唐大少爷的功劳也不少。虽然一直没有放弃过作弊,但唐大少爷也在尽量的减少这种作弊手段,倒不是唐大少爷多么的高尚,不过是满足自己的征服欲之余尽量的减少精神能量的付出罢了。

完成了一个阶段的计划之后,拿下了河东河北河南以及青州等地之后,另外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就迫在眉睫了,那就是开国建制,如今不同以往,只是燕云十六州的时候,使用黑旗军的名号也就足够了,但是如今占了这么大的地盘,没有一个合适的名号就不行了。毕竟名正言顺也可以让民心归附啊。

这样的事情,唐书自然不会拒绝,连同黑旗军的礼学官员再加上投靠黑旗军的大宋官员,顿时忙碌起来,什么祥瑞啊,什么天文历法啊。以及官服礼服等等。林林种种的。一群人忙得热火朝天,也都各个满脸欣喜,毕竟这可是件大事情,不只是对黑旗军有力。对于各级官员而言也是一件好事儿啊。

升官发财的事情任何人都不会拒绝,就算是唐书的创造人物也不例外,尽管忠诚,但并不意味着创造人物就没有人类的需求了。对这些。唐书懒得理会,直接交给了众多官员处置。

唯一让唐书确定下来的只有一点,那就是国号问题,按照时代的惯例,唐书起于燕赵,而且似乎祖上也没有什么建树,当然,这个祖上纯粹就是胡诌的。这样一来,国号应当也就是燕赵等国,再不济的话‘齐’也行。但唐书却不喜欢这些国号,他选择的国号是‘秦’!

他喜欢华夏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钦佩秦始皇的雄才伟略,更喜欢秦国的强大,以及秦始皇的威势。所以他选定了这个国号,而且唐书还有着另外一个用意,秦是第一个大一统的国度,而唐书也希望自己的秦国是封建时代最后一个帝国,因此他乾纲独断。

因为唐书在黑旗军的声望和权势,没有任何人能够左右他的决定,国号也就这么的确定了下来,至于其他的规格礼仪之类的,就交给官员们自行处理的,而且这次唐书只是称王,至于称帝,单凭如今的国土,唐书还没有那个脸面。这点手下官员们也没有异议。

就在黑旗军忙碌着建国的时候,其他各方势力也不平静,先说大宋,迁都江宁之后,起码也要扩建一下江宁,让这座城市有着国都的脸面啊,中原朝廷好面子这一点永远不能忘记。当然,整顿军备的事情也没有放松,将各路勤王义军重新整编之类的事情也很繁忙。

再加上要重新统和各级官员,所以大宋朝廷也很忙碌,除了在江淮地区布防之外,也没有其他太大的动作,起码短时间内,根本不用想着反攻之类的。

再说吐蕃,吐蕃地域辽阔,但国家贫瘠,自保有余,进取却有些不足,尽管也趁机兴风作浪了一番,但也是小打小闹,想要大举入侵也是想都不要想。边境守备的宋军虽然士气低落,但是在稳定下来之后的大宋朝廷督促之下,还是坚持了下来,所以吐蕃也只能劫掠一番,就退了回去。

西夏倒是有了不小的动静,趁这个机会当即就想要入侵中原,但西北军却给了他们当头一击,双方激战两月,最终西夏也只能劫掠一番,心不甘情不愿的脱离。而且西北军也给西夏造成了不小的伤亡,这其中也有唐书的功劳,之前为了拉拢西北军,也为了让西北军继续对抗西夏,唐书派人送去了三千匹战马。

这可是一份大礼,战马在大宋极为稀缺,价格更是高昂,但对唐书而言,却并不是什么大问题。既拉拢了西北军,还变相的削弱了西夏,一举两得的事情,何乐不为。

不过西北军如今的态度也很是暧昧,不管是黑旗军的拉拢亦或是大宋的抚慰,全部接受。两边都不得罪,对此唐书也没有在意,如今的形势下,西北军不能下决心也是难免的,自然,也有着两边讨好,待价而沽的想法,只要不给黑旗军添麻烦,唐书也并不在意他们这些小心思。

终究西北军也是对中原有功的,唐书并不介意给他们一些好处,等到黑旗军足够强大的时候,西北军自然会做出应该的选择。

除了西夏之外,就是大辽了!对于黑旗军突然南下,并且势如破竹,大辽的双方势力都满心的不甘,以前能够容忍黑旗军,也是因为他们认定黑旗军只是个小麻烦,根本不能壮大,但如今黑旗军突然露出了獠牙,却让他们有些不能接受了,他们可不想因为内战,放纵外敌成长。

一时间大辽的双方势力也有暂停纷争先处理外敌的想法,但非常不幸,如今大辽的双方势力中都有着唐书的人存在,而且在这两年的战争期间,这些人的职位还不低,再加上双边倚重的幕僚也有唐书的手下,所以尽管大辽双方势力都很有诚意,但表现出来的却很是有些折扣。

让双方势力的官兵都有些疑惑,更重要的是,因为唐书手下的刻意使坏,什么要谈判间突然突袭,什么对方隐蔽了大军准备埋伏之类的情况层出不穷,一来二去的,双方势力的官兵都认为对方没有诚意,完全是想要借这个机会彻底击败对方,接连几次之后,不管是普通的官兵,就连耶律洪基以及耶律涅鲁古两人都有些疑心对方的用意了,既然如此,所谓的停战也就像个笑话了。

尽管耶律洪基和耶律涅鲁古都有些疑心,但如今群情激奋,再加上连续的交战本就让双方的关系十分的恶劣,特别是耶律洪基一方官兵因为家属的问题,更是对耶律涅鲁古恨之入骨,所以就算耶律洪基两人想要停战,都没有办法了,这是军心,他们也不能违背。不然就等着手下军队崩溃造反吧!

但无论如何,因为黑旗军的异军突起,大辽双方势力彼此交战的程度和烈度再次下降,虽然警惕了彼此,但更对黑旗军一方很是不怀好意。但因为彼此的钳制,一时间却也没有办法出兵攻打。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黑旗军建国了,唐书号秦王,册封王语嫣为正妃,而阿朱阿紫阿碧等人也入了唐书的后?宫,就在原本的黑旗军,如今的秦国欢欣鼓舞的时候,也在各地民众随着秦国的各项制度施行的时候渐渐归心秦国的时候,唐书却是带着五万蒙古族归附军,十万黑旗军,以及五万大宋禁军回到了北平城。

一干政务完全交给了内阁处置,尽管如今已经不是黑旗军时代,但唐书的这种行为,众多的属下官员都已经习惯了,再加上充足的人才储备,以及大宋投降的各级官员,使得地盘虽然扩大了很多,但内阁却也还处理的过来,当然,大宋的官员在正式上任之前,还需要接受一番黑旗军制度和规则的培训。

但为了做官,哪怕年纪已经不小的原大宋官员这个时候也表现的分外刻苦。

在北平城稍作休整之后,唐书带着二十三万大军直上草原,大辽两方势力先是震惊,惊诧,随后就是惊喜。如果秦国就地防御的话,大辽的两方势力还有些难为,毕竟有着彼此掣肘,再加上黑旗军的战力不俗,他们也没有什么把握,但如今秦国主动寻求交战,却是正中他们下怀。

就算因为内战使得大辽国力损耗极大,但是短时间内,大辽完全还撑得住,而且双方大军加在一起的数量远远超过秦国,所以哪怕黑旗军的战力极强,给大辽乃至草原各族都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大辽也并不畏惧。反而很是欢喜,能够趁这个机会直接剿灭黑旗军的有生力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