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琦琦小说 > 青春校园 > 茶陵神秘客家往事 > 第一百二十章:砍柴的日子

茶陵神秘客家往事 第一百二十章:砍柴的日子

作者:李苏章 分类:青春校园 更新时间:2025-09-13 23:09:47 来源:平板电子书

小时候,我家不缺钱,不缺粮,但缺柴。

不缺钱,是因为阿爸是县里干部,每月收入有五十多元。

他每个月会回家一次,把钱送回来。

阿爸很惧怕阿美。

阿爸是干部,阿美是农村妇女,俩人的地位还是很悬殊的,按理应该倒过来才是。

但世界上的事总是不按常理出牌。

以前不理解,后来参加了工作,也遇到这么一对夫妻,才明白了。

男的是保卫科长,是中层干部,女的是普通工人。

俩人地位很悬殊,但男的就是怕老婆。

如果女人是大美人,也理解,问题不是。

一张冬瓜脸,细小的眼睛,身材臃肿,绝对不是美人,但他家里就是女的说了算。

我家也是如此。

阿爸一般是下午到家,很快天黑了,到了吃晚饭的时候。

饭菜端上了桌,这时,阿爸就会从身上掏出三十元钱,小心翼翼放在阿美身边。

如果她看了一眼,他就会端起饭碗吃饭。

如果没看,他会轻轻说一句:钱。

如果没反应,会加重一句,直到她回头,只有她回头了,阿爸才会放心吃饭。

阿美呢,虽然回了头,但只是看一眼,并没有收起来的意思。

她似乎毫不在意这笔钱,安心地吃饭、喝水,直到大家吃完饭,收碗筷的时候,她才会把钱收起来,塞进自己的口袋。

当然,速度有点快,我们的目光刚离开,钱就不见了。

当年三十元是笔大钱。

在生产队出工,一个壮劳动力一个月的收入也只有六元。

我们去粮店买米是八分钱一斤,差不多可以买四百斤大米了,所以我家不缺钱。

既然不缺钱,自然不缺吃。

我们家天天是大米,不像有的人家是红薯加大米,或者只有红薯。

当年,家家户户都穷,有的人家买盐的钱都没有。

小时候,我听得最多的就是,我家要吃腊锅了。

腊锅就是干锅,没有油的锅。意思是他家没油炒菜,在吃水煮菜。

幸亏当时有自留地,家家都种菜,否则大家的日子更难过。

这样的人家有许多。

一个客家人现在是千万富翁,以前家里穷得叮当响,吃饭没菜,放一点猪油,一样吃得很香。

他们家里虽然缺钱缺粮,但不缺柴。

缺柴的只有我家。

原因很简单。

他们的父母都在家,即使父亲不在,还有爷爷奶奶。

客家人的习惯是,大人只要能动,不论年长还是年幼,都必须劳动,直到自己倒下这一刻。

很多老人去世前的一刻还在劳作。

往往是做着做着,人就倒下了,然后走了。

所以这些人家的大人多,大家都去砍柴,自然就有柴。

而我不一样。

我家就阿美一个人,下面有五个年幼的孩子,其他没了。

阿爸在县城工作,不在家。

家里就只有我们六人。

当然,有一个阿家,但分了家,你吃你的,我吃我的,互不干涉。

烧柴也是你烧你的,我烧我的,不准互相烧。

我们是经常没柴烧,而阿家的柴却很多。

毕竟她是一个人,而我们有六个人,还要喂猪。

我们的猪是吃熟食,不生吃,所以用柴量很大。

尽管如此,我们一般不会用阿家的柴。

我们从小就有一种意识,阿家的就是阿家的,跟我们没关系。

当然,有一种极端的情况,就是烧着烧着,没柴了,而锅里的菜还是半生不熟,在这种情况下,会拿阿家几根柴,当然,是偷偷地,趁她不注意的时候。

这样的次数很少,我印象中只干了二三次。

当年客家人煮饭不像现在这样干净利索。

以前是很繁琐的。

先把米淘好,然后放在锅里煮。

煮到半分熟时,再捞起来,甑。

这个甑其实就是蒸,就是把米饭放在木桶里,之后加上水放在锅里蒸。

这个蒸的时间比较长,大约需要一个小时左右。

光是煮饭这一项就要烧掉一担柴。

现在看来非常不合理的,但当年却有它的合理性。

因为山里缺少铁器,无法把米放在铁器里直接煮,后来有了,也麻烦,再说吧,山上不缺柴火。

当然,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因素,就是米不能直接在木桶上蒸,因为蒸出来的米会异常的坚硬,嚼不动。

煮软煮烂的米,蒸出来才香。

当然,现在的客家人淘汰了这种落后的煮饭方式。

所以我们家经常没柴烧。

我四岁左右就上山砍柴了。

阿美经常带我去山里。

她不是要我去砍柴,而是要我陪她。

她一个人去山上很害怕,有我陪着,就不怕。

到了砍柴的地方,她去山里了,而我则呆在路边玩。

这时的路边上就我一个人,有不知名的虫子在吱吱地叫,远处还有树枝在乱晃,害怕了,我就会叫一声,阿嫩,你在哪儿?

阿美听到了,会回一声,我在这里。

听到阿美的声音,我就不怕了,专心在地上玩。

我喜欢玩的就是喂蚂蚁。

山上的蚂蚁很多,也很大。

我喜欢喂大蚂蚁,找来一块红薯干,丢在地上,一只大蚂蚁会欢天喜地跑来,转了几圈之后,就回去了。

它是去报信,不久,浩浩荡荡的蚂蚁队伍来了,上百只蚂蚁围着这个红薯干,拼命地拖。

往往是,它们拖了几米远,我又把红薯干拿回原地,它们又开始拼命地拖。

我又拿走,如此这般,会干它十来回。

这些蚂蚁很怪,明知有人掏蛋,却始终不放弃,依然来往地搬运。

它们这种不屈不饶的态度,让我十分感兴趣,一直在来回地较劲,直到阿美叫一声,回家了。

我才起了身。

一般是阿美挑着柴走在前面,我跟在后面。

我不背柴,但会拿一根树枝,边走,边打草丛中蹿出来的各种虫子。

很好玩,一打一个准,有的虫子还会怪叫一声,让人听了很舒坦,所以阿美要我去,我会欢天喜地跟着。

到了十三、四岁,我就要跟着大人们去砍柴。

我们砍柴主要有两个地方。

一个是金领登。

这是我们认为的原始森林,里面有许多柴。

其实,金领登山脚下是住有人家的,因此我心里是非常的羡慕。

如果我家在这里该多好呀!

我家就有烧不尽的柴了。

另一个地方就是西背凹的新亭子、老亭子。

新亭子近,但没什么柴。

老亭子远,但柴火很多。

以前看电视,发现他们砍柴,把正在生长的树枝也砍了。

我们这里是不允许的。

当然,没有明文规定,但都是俗定约成。

我们都不砍正在生长的树枝。

理由很简单,生树枝不燃火,再说吧,把生树枝砍了,就成了光秃秃的山了,就不是山区了,而是沙漠了。

所以我们都不砍。

我们特别喜欢大年初一去砍柴。

大年初一,正是新春佳节的时候,我们却觉得应该去拜山神,于是街上几十号人,浩浩荡荡向山上奔去,一边大声喊道,山神爷爷,我们来拜年了,一边砍枯树枝。

之后,人人挑一担柴回家。

有二件事让人记忆犹新。

一次,我在金领登半山腰处砍柴。

我看到前方有一根枯竹,就跌跌撞撞爬了过去。

山上的路是非常不好走的,其实是没有路,完全靠自己,在山坎坎上跳来跳去,所以跌跌撞撞是准确的。

我终于爬到这根枯竹边上,立即用手去抓,然后用力一扯,把这根竹子扯了出来。

这时,意想不到的一幕出现了。

十几只大山蜂竟然向我扑来。

原来竹尾处有一个蜂巢,我不小心把它捅破了,蜂子立即向我发动攻击。

这些蜂子不是家养的蜜蜂,而是野生的大山蜂。

它们个头很大,腹部带有金黄色的花纹,尾部有一根又长又亮的毒针。

大山蜂毒性很强,曾经咬死一头强壮的水牛。

我听到嗡嗡叫,就知道大事不好,但还是晚了,二只山蜂在我脸上凶狠地扎了一下。

一股刺痛顿时弥漫了全身,我不禁"啊"的一声,扔下竹枝,一脚踩空,人倏地滚了下去,滚倒在十几米远的草丛中。

幸亏这一滚,否则在十几只大山蜂攻击下,我有生命危险。

我倒在草丛中就不一样了,山蜂看不见,只好无奈地飞走了。

当然,剧痛依然在,我忍不住大哭起来,哭得稀里哗啦,撕心裂肺。

哭声在山谷中回荡,但无人来相助,我只好哭着回家了。

另一次也是在金领登。

这次我跟阿姐一起上山砍柴。

快到砍柴地方时,阿姐突然脸色发白,浑身冒虚汗,人竟然扑通一声,倒在地上昏迷过去。

原来她中署了。

我一时吓得手足无措。

当时阿家也在。

她有经验,立即在阿姐脖子上死劲地掐,在中医学说中,这叫刮痧。

客家人都会,但我年轻小,不懂。

经过阿家不断地刮痧,阿姐苏醒过来了。

大家把她扶到凉亭里休息。

客家人在山上的小路边上,都设有一个个凉亭。

因为山路曲折蜿蜒,高高低低,十分难走,所以客家人都在高山建有凉亭,供行人休息躲雨,可以躲避野兽,也可以在里面睡觉。

阿姐在凉亭里休息,我们继续去砍柴。

之后,我们轮流把柴挑回家。

这算是我在砍柴中遇到的二件惊魂事吧。

现在很多客家人走出了大山,融入了都市生活中,再也不用砍柴了。

这是生活的进步,时代的进步。

我们应该十分庆幸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里,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

我们一起见证、创造、参与这个伟大民族的复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