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琦琦小说 > 青春校园 > 宅女穿异世,影视炸场 > 第三十二章 重逢的印记

省博物馆的“丝路兰草”特展开展那天,青峰山的兰草坡飘起了细碎的桂花雨。夏听听站在时光故事馆的窗前,看着载着“少年故事队”的中巴车驶远,车后窗上,小宇举着竹片摄像机朝她挥手,镜头里晃过老槐树的剪影,像把此刻的时光也装进了故事里。

“听听,你看谁来了。”张姐的声音带着惊喜,掀开门帘时,带进一阵桂花香。门口站着位穿蓝布衫的老人,手里捧着个藤编筐,筐里铺着泛黄的棉纸,裹着些长短不一的竹片。

“是陆导当年的场记,”老人的手指在竹片上轻轻敲着,发出“3-2-5”的节奏,“这些是他拍《东山雨》时用的分镜竹牌,每块都记着镜头数,丢了大半辈子,昨天翻老箱子才找着。”

竹牌上的墨迹已淡得发灰,却能看清陆明远标志性的简笔画:有块画着沈曼青举着伞站在兰草坡,伞骨的角度与小宇的油纸伞惊人地相似;还有块刻着个歪歪扭扭的“谢”字,旁边标着“雨停后第三镜”,与沈砚找到的“谢”字陶片隐隐呼应。

夏听听把竹牌放进恒温箱,与那半块汉代竹简并排。阳光透过玻璃照进来,竹牌上的纹路与竹简的裂痕在光影里交错,像两段相隔千年的时光,终于在故事馆里找到了共同的呼吸。

午后,沈砚从省博物馆打来视频电话。镜头里,小宇正站在帛书残片展柜前,举着竹片摄像机给观众讲“兰草渡流沙”的故事,身后的电子屏上,晋代商队的驼铃声与《草木兵》的配乐混在一起,引得一群孩子围着他追问:“后来呢?兰草到了西域,又开了什么花?”

“博物馆的人说,这是他们见过最特别的导览,”沈砚把镜头转向展厅入口,那里挂着条巨大的蓝布,上面贴满了观众的留言便签,“你看这条,是个敦煌学专家写的,说要带莫高窟的壁画摹本过来,和帛书残片办个‘双展’。”

罗森踩着桂花雨跑进馆时,手里攥着张机票。“北非的读者邀请我们去参加‘和平草’收获节,”他把机票拍在桌上,票根上印着片兰草叶,“她们说要把第一批收获的草籽,亲手交给青峰山的人。”他突然指着门口,“说曹操曹操到,省博物馆的直播车来了!”

直播车停在老槐树下,摄像机对准那株半紫半绿的“故事草”。记者举着话筒说:“全国观众都在看这株神奇的草,专家说它的基因里,既有晋代兰草的坚韧,也有现代故事的温度。”镜头扫过坡上的桂花雨,落在草叶上的花瓣像给故事缀上了金色的标点。

傍晚,“少年故事队”回来了。小宇抱着个厚厚的本子冲进馆,里面贴满了观众的签名和画:有个戴红领巾的女孩画了幅《兰草太空旅行记》,说要让草籽跟着卫星去火星;有位白发老人用毛笔写了首诗,最后两句是“千年文脉一草牵,东西南北共春烟”。

“最神奇的是这个。”小宇翻开最后一页,是张泛黄的照片,边角有火烧的痕迹。照片上,年轻的陆明远和沈曼青站在省博物馆门口,手里举着卷帛书,背景里的梧桐树叶,和今天飘落的桂花一样金黄。“是个看展的老奶奶送的,”小宇的眼睛发亮,“她说这是1998年拍的,当时陆导正带着仿品帛书去考证呢!”

夏听听把照片放进展柜,正好嵌在新疆仿品帛书和晋代真迹中间。玻璃上,三张影像重叠在一起:1998年的陆明远夫妇、2023年的新疆仿品、千年前的晋代真迹,像串被时光穿起的珠子,每颗都闪着故事的光。

桂花雨停时,南疆考古老人带着队学生回来了。他们在老槐树下支起帐篷,要连夜记录“故事草”的生长数据。“仪器显示,它的根系正往陶片和竹简的方向延伸,”老人指着检测仪上的曲线,“就像在主动寻找历史的印记。”

夏听听坐在故事馆的门槛上,望着坡上的帐篷灯。光线下,学生们的身影与陆明远工作笔记里的片场速写渐渐重合,她突然想起老人说的“文脉的褶皱”——所谓重逢,从来不是简单的遇见,而是新故事与老故事在褶皱里互相辨认,像兰草的根须找到同类,然后缠在一起,长出更坚韧的脉络。

夜色里,老槐树的铜铃偶尔响一声,挂在上面的兰草叶信轻轻摇晃,带着桂花的香,飘向坡下。夏听听知道,这些信里,有等待被讲述的重逢,有正在生长的印记,还有无数个藏在时光褶皱里的约定——关于故事,关于传承,关于每株兰草,都能在属于自己的时代,开出独特的花。

而时光故事馆的灯,会一直亮着,等着所有需要重逢的故事,找到回家的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