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琦琦小说 > 青春校园 > 宅女穿异世,影视炸场 > 第二十六章 故事的接力棒

入夏后的青峰山,兰草坡的绿意漫到了盘山公路边。时光故事馆的门槛被往来的访客踩得发亮,最热闹的角落总围着群人——是沈砚带着的“少年故事队”,十几个孩子正用竹片做简易摄像机,镜头对准老槐树的方向,嘴里念念有词地模仿夏听听喊“开机”。

这天午后,故事队里的男孩小宇突然举着竹片摄像机冲进馆内,脸红得像坡上的野山楂:“娜姐!山下来了个老爷爷,说认识陆导和沈姑姑!”

夏听听跟着他跑到坡下,只见老槐树下站着位背竹篓的老人,篓里装着捆晒干的兰草,叶片上还系着红绳。“我是当年给陆导剧组送柴火的,”老人的手背上爬满青筋,却紧紧攥着张泛黄的工作证,照片上的年轻小伙背着摄影机,旁边站着扎麻花辫的沈曼青,“他们说,兰草晒干了能驱蚊,还能当书签,让我每年这个时候送些来。”

老人从竹篓里掏出个铁皮盒,里面是叠用兰草叶包着的纸条。“这是沈姑娘让我收着的观众来信,”他指着最上面的信封,邮票盖着1999年的邮戳,“她说‘好故事要听观众怎么说’,可惜没等到回信就去了南疆。”

夏听听把纸条摊在书案上,阳光透过窗棂落在字迹上。有封来自偏远山村的信,字迹歪歪扭扭:“看了《兰亭序》的戏,俺娃说要学写字,能不能寄本字帖?”旁边是沈曼青用红笔写的回复,却没寄出:“已托邮差送《笔阵图》拓片,字不用写多好,有心就成。”

“少年故事队”的孩子们凑过来看,小宇突然指着信上的地址:“这是我爷爷住的村子!”他掏出手机给家里打电话,没过多久,位拄拐杖的老人颤巍巍地走来,手里捧着本磨破的《笔阵图》拓片:“这是当年个戴眼镜的姑娘托人送的,俺娃现在是村里的小学老师,教娃们写‘永’字呢。”

两个老人在槐树下握着手,一个讲当年送柴火的事,一个说拓片如何改变了村子。夏听听让阿Ken把这幕拍下来,镜头里,阳光穿过槐树叶,在他们交握的手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无数个故事在轻轻碰撞。

罗森的书法小镇此时正办“故事接力”活动。他把陆明远的分镜稿、沈曼青的回信、观众的手札全铺在长桌上,让访客们续写结尾。有个穿汉服的姑娘在沈曼青的回复后补了句:“如今村里的孩子用平板电脑练字,屏幕壁纸是兰草坡。”旁边的外国游客看不懂中文,却画了幅画:地球被兰草缠绕,每个大洲都插着支毛笔。

傍晚,皮埃尔带着法国农场主突然出现在故事馆。农场主捧着瓶葡萄酒,标签上印着青峰山的兰草,他用生硬的中文说:“兰草让葡萄变甜了,就像故事让人心变软了。”皮埃尔则递来个牛皮本,是《草木来信》的读者留言簿,最后一页有行稚嫩的字,是那个巴黎华裔小女孩写的:“我要学中文,去青峰山当故事接力员。”

夏听听带着他们去看“少年故事队”的成果展。孩子们把老放映机搬出来,屏幕上是他们拍的短片:《兰草籽的旅行》里,草籽被风吹到南疆,被鸟衔到巴黎,最后落在青峰山的泥土里;《老槐树的密码》则用动画还原了“3-2-5”的分镜,片尾的字幕写着“导演:所有爱故事的人”。

农场主看着屏幕,突然站起来鞠躬:“我终于懂了,你们不是在拍电影,是在种故事。就像葡萄要传代,故事也要有人接着种。”他从包里掏出包葡萄籽,放在兰草籽旁边:“这是法国的种子,让它们在青峰山当邻居。”

夜深时,夏听听坐在老槐树下,翻着新的访客登记册。最新一页是小宇写的:“今天,我爷爷的故事和送柴火爷爷的故事,在兰草坡结婚了。”旁边画着两个牵手的老人,头顶飘着兰草编的花环。

风掠过草坡,带来远处孩子们的歌声,是他们自己编的:“草籽飞,故事追,飞到天边也不累……”夏听听望着坡上摇曳的兰草,突然明白所谓传承,从来不是孤军奋战。就像陆明远埋下的胶片,沈曼青未寄的回信,她留下的钢笔,孩子们举起的竹片摄像机,都是故事的接力棒,在时光里被无数双手握紧,再传向更远的地方。

月光落在故事馆的玻璃窗上,映出里面的陈列:陆明远的笔记、沈曼青的画稿、老兵的水壶、法国的葡萄籽、孩子们的短片……这些看似零散的物件,被风里的故事串成了线,像兰草的根须,在看不见的地方紧紧相连。

而坡上的兰草还在生长,带着无数人的温度,把新的故事,悄悄写进风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