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琦琦小说 > 青春校园 > 宅女穿异世,影视炸场 > 第十六章 草木有信,岁岁相传

入秋时,青峰山的兰草结了籽,风一吹,白色的草絮像无数封信,飘向山外。时光故事馆收到个沉甸甸的包裹,来自南疆尼雅遗址——是老教授寄来的,里面装着块新出土的帛书残片,上面用朱砂画着株兰草,旁边题着“草木有信”。

“这是魏晋时期的戍卒画的,”附信里,老教授的字迹带着颤抖,“帛书夹层里还有粒兰草籽,化验后发现,和青峰山的品种一模一样。千年前,真的有人把兰草籽带到了沙漠。”

夏听听把兰草籽埋在时光故事馆的花盆里,就在那支沙漠毛笔旁边。沈砚蹲在花盆前,用姑姑的笔记挡着风:“姑姑写,陆导总说‘种子比笔墨更执着,落地就能生根’。你看,它真的从南疆回来了。”

没过几天,希望小学的孩子们涌进故事馆,手里举着各式各样的“种子”:有从新疆带回来的哈密瓜籽,有日本留学生寄来的樱花种,还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捧着颗裹着泥土的红豆,说是从谢安隐居的东山摘的。

“老师说,红豆也能种出故事,”小姑娘把红豆埋进花盆,“就像兰草,走到哪儿都记得自己的根。”

张姐找了块木板,让孩子们把种子的来历写在上面,钉在花盆旁。木板很快写满了,孩子们又找来石块、竹片,在上面画满歪歪扭扭的画:沙漠的骆驼驮着竹简,兰草坡的风卷着毛笔,东山顶的谢安望着远方,嘴角带着笑。

罗森听说后,专程从书法小镇赶来,手里捧着个青铜花盆,盆底刻着“传”字。“这是我爷爷的兵工厂做的,”他把花盆放在故事馆中央,“当年他们造炮弹,也偷偷在厂里种过花,说‘打胜仗是为了让花能好好开’。”

他蹲在花盆前,把青峰山的兰草籽、南疆的沙、东山的土都混在一起,秦老在旁边添了把松烟墨的碎屑:“墨里有松魂,土里有根,这样长出来的草,才懂什么叫‘传’。”

深秋的一个清晨,夏听听被孩子们的欢呼声吵醒。跑到故事馆一看,青铜花盆里冒出了株嫩芽,顶着层薄薄的白霜,却挺得笔直。孩子们围着花盆转圈,唱着自己编的歌谣:“草籽飞,飞过山,落到土里就生根;字儿走,走天下,遇到知心就开花。”

那天,皮埃尔从巴黎寄来份快递,是本厚厚的画册,名叫《世界的兰草》。里面是各国观众画的兰草:法国的薰衣草田里,兰草和薰衣草缠在一起;非洲的稀树草原上,兰草从石头缝里钻出来;日本的樱花树下,兰草的叶子托着飘落的花瓣。最后一页是张合影,白发老人、华裔小女孩、非洲少年站在巴黎圣母院前,手里都举着片兰草叶。

“他们说,要在塞纳河畔种片兰草,”皮埃尔在附言里写,“让路过的人知道,东方有株草,能在任何地方扎根。”

冬雪落下来时,故事馆的壁炉里烧着松柴,暖意融融。秦老在教孩子们写“年”字,笔尖的墨在红纸上晕开,像朵绽放的兰草;张姐在煮兰草茶,茶香混着烤红薯的甜,漫出窗外;沈砚在整理新收到的信件,有封来自南疆的信,信封上贴着片干枯的兰草,里面是张照片:考古队员在佛塔旁种的兰草,竟在雪地里冒出了绿芽。

罗森裹着棉袄,蹲在壁炉前翻他爷爷的日记。日记里夹着张泛黄的纸,是1946年的春联,上面写着“兰草生幽谷,春风满人间”。“我爷爷说,这是当年个私塾先生送他的,”罗森的声音带着鼻音,“他到死都记着,说等太平了,要在院子里种满兰草。”

夏听听望着窗外的雪,青峰山的轮廓在雪雾里若隐若现,像幅没干的水墨画。她突然想起刚穿来时,那个在会议室里紧张得发抖的自己,那时的她绝不会想到,自己会在这个世界,和群素未谋面的人,种出这样一片兰草坡。

壁炉里的火星噼啪作响,像在说些什么。夏听听知道,这不是故事的结局——青铜花盆里的嫩芽会长大,孩子们埋下的种子会发芽,远方的兰草会年复一年地开。就像那些被笔墨记下来的名字,被种子带往远方的故事,总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以最温柔的方式,回到起点。

雪停时,孩子们在兰草坡上堆了个雪人,给它戴上用兰草编的帽子,手里插着支竹笔。夕阳落在雪人脸上,竟有了几分谢安的模样。夏听听举着摄像机,镜头里,雪地上的脚印歪歪扭扭,通向远方,像串没写完的省略号。

她知道,只要还有人在雪地里留下脚印,还有人在纸上写下名字,还有人对着兰草说“明年见”,这些故事就永远不会结束。就像春风总会吹绿青峰山,兰草总会漫过山坡,而那些藏在时光里的根,会在每个春天,发出新的嫩芽,带着所有人的念想,继续生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