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琦琦小说 > 科幻 > 乱世七书之却月 > 下卷 五十五章 南朝军魂去

乱世七书之却月 下卷 五十五章 南朝军魂去

作者:导弹熊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9-20 00:54:42 来源:平板电子书

ps: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下卷五十五章

北伐军全军覆灭那年冬天,一颗彗星从天津座出发,侵入太微座,扫过北斗星,萦绕紫薇座。这个奇异的天象让魏主拓跋嗣很不安,他召来儒生和术士,问他们是不是自己治国有失。众人公推崔浩来解,后者说这只有一个解释:

刘裕要篡位了。

这彗星自然也掠过江东的夜空。夜空下,刘裕琢磨着如何为顺应天意而暗杀。他听到一个谶纬,说“昌明之后尚有二帝”。此时的皇帝是司马昌明,如果谶纬不虚,那就是说司马昌明之后,晋朝还有两位皇帝。谶纬是天意,不能不敬畏,可是刘裕此时已经五十六岁,生恐自己等不及水到渠成那一天。天意不能违抗,但不妨加速。

司马昌明被伺机勒死。

琅琊王司马德文继任。

第二年七月,刘裕从宋公进爵宋王。至此,晋朝已经拿不出什么甜头来抹他的嘴唇了。到年底,朝廷终于知道该怎么做,乃宣布刘裕的母亲从王太妃晋为太后,世子刘义符晋为太子。

司马德文的皇帝做到一年半时,终于为内外所迫,下诏逊位,为禅让之举。

刘裕称帝建宋,晋恭帝司马德文,按照晋朝当年受禅于曹魏的先例,降为零陵王,居住在秣陵县,足不出户,门外有冠军将军刘遵考率军“保护”,后来被看守士兵用被子捂死。

宋朝既立,整顿爵禄,晋朝所有封爵中。只保留始兴、庐陵、始安、长沙和康乐五个公爵,用以奉祀王导、谢安、温峤、陶侃和谢玄,这些都是刘裕崇敬而天下有口皆碑的人物,换了谁当皇帝,也不能不崇奉。在先朝就跟刘裕铁心混的。可以保留爵位,其余人瞬间从贵族变成平民。

所有这些,对郭旭而言,就像铁匠铺外的车水马龙,每天来来往往,一概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但刘裕登基大典之前。宫里来了一个太监,带来郭旭和小俏全套礼服,要他们出席大典。太监传刘裕原话:郭旭是跟着我北伐取长安的功臣,又于艰难颠覆之际护送刘义真回江东,大喜日子。他不能不来。

郭旭平生第一次失眠。北伐上升和下坠的每个瞬间,他都历历在目。这一年多来,他挥汗抡锤,试图在叮叮咣咣中忘掉那些弟兄们的面孔,但是只要夜深人静,在他闲下来时,在他入梦时,他们就会清晰地浮上来。回头看。看得更清楚,渐渐意识到北伐本身就不是为了什么堂皇的驱逐夷狄、光复华夏、还于旧都、振兴大晋。这些考量不能说没有,但刘裕真正的算盘。还是借此获得更大勋劳和威望,在权力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他走向皇位的道路,是拿北府官兵的骷髅铺平的!

郭旭沉思一夜,次日告诉小俏,他不去为刘裕捧场,这样他死后没脸去见那些弟兄。

小俏淡淡地说那就不去。

她绝不会劝丈夫做他不爱做的事。

刘裕沉浸在大功告成的喜悦和典礼的神圣中。无暇注意到郭旭缺席。但是司礼官和刑官不会无视名单上该来的人没来,因为这是欺君。是大逆不道之举。

登基大典次日,御史奏请皇帝诛杀郭旭。

刘裕吓了一跳:

“郭旭怎么了?”

御史说他身为臣民。明知陛下登基而悍然不至,目无君父,其罪当诛!

刘裕已经权倾朝野多年,而这毕竟不同于做皇帝。知道郭旭没来,虽然不快,但也知道后者胸中块垒非一天两天能消,故而没打算追究他,现在听御史说得这么严重,不由得皱眉头:

“郭旭有大功于国,怎么可以因小过而严刑?”

御史一心要在新君面前显示出自己的忠诚和刚正,咬住郭旭不放:

“陛下失言!”

刘裕又是一惊:

“朕哪里失言?”

御史说国法面前无功臣,纲纪之下无亲疏,郭旭有功,陛下已经赏赐过,他接受与否是他自己的事情。现在他有罪,理当按律处置,陛下若一味偏袒,因为他救过皇子而开恩,岂不是让奉公守法者心寒?

刘裕顿时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能说了。看了看在场的几个文臣,他们都点头称是。形势明摆着,如果刘裕断然否决他们,就会留下新君登基第一天就刚愎自用、堵塞言路的、因私情而枉法的印象,朝野很快就会议论说武夫刘裕到底还是欠火候,不懂得一个明君应该怎样和臣子相处。

侧脸看了一眼站在一旁的丁旿,后者秉持侍卫铁律,无论心里怎么想,决不能插嘴君臣朝议。

刘裕很无奈地一摊手:

“那你们打算怎么办?”

御史说先把他们夫妻下狱,再交给刑官议处。

刘裕马上说就算要抓,也不能抓郭旭夫人,她进了牢房,三个孩子谁管?

御史立刻说那我们就照陛下意思,只逮捕郭旭。

刘裕顿时意识到自己说错话,被御史钻了空子。但王者无戏言,又不好改口,只能悻悻地说先这么办,但是到底怎么惩处,必须上报我。

回后宫的路上,一边徐徐踱步,一边问丁旿:

“你看这事怎么收场好啊?”

丁旿说郭旭是陛下一手栽培起来的,纵然心里有怨气,也不能不出席陛下的登基大典,要说惩戒惩戒也是应该的,但他的确有大功于国家,在军中有不少朋友,若是处置不当,怕是会寒了将士们的心。

刘裕说我前脚当皇帝,你后脚就说话云遮雾罩,你就痛快说,我该怎么办才能大家都不难受。

丁旿说依我看。不如把郭旭叫来,陛下直接骂他一顿,叫他认罪,而后陛下赦他无罪。这样陛下既不袒护,也不伤功臣。御史高兴,三军放心,不就结了吗?

假如一切按照丁旿设想,这件事很快也就风平浪静了,但他百密一疏,忘了郭旭会顶撞刘裕。而这一回,刘裕比御史更愤怒。

第一句话就被郭旭狠狠地弹回来。

“郭旭,朕顺天应人,接受晋室禅让,普天同庆。老部下都来,唯独你不来,是什么道理?”

郭旭跪着,但脖子梗着:

“老部下都来?那朱龄石来了么?傅弘之来了么?陈嵩来了么?”

刘裕叹了口气:

“我知道你挂念他们,我又何尝不是?陈嵩的孩子,我准他们袭爵,也是希望他在地下安心。”

郭旭毫不领情:

“陈嵩的孩子不劳陛下费神,我打铁。小俏教书,饿不死他们!”

刘裕勉强笑了笑:

“饿不死哪够?还要他们有个好前程!”

刘裕惊奇地发现这个不善言辞的愣小子居然口齿伶俐起来,话说的像飞刀。不知道是他那个夫人调教的还是愤怒所致:

“怎样的前程?像陈嵩那样,一心效忠,猛打猛冲,最后被自己人害死?”

刘裕的脸阴沉起来:

“陈嵩战场殉国,怎么能说是被自己人害死?”

郭旭直起身子:

“陛下把三军至于小孩子之手,不放心王镇恶统军。默许诸将内斗,派朱龄石接任而不给专权。撤军时又不许傅弘之全权调度,若没有这些。北伐军怎么会垮掉?那么多大将猛士怎么会折损?陈嵩怎么会死得那么惨烈?”

他满脸通红,双眼泪涌,双手猛烈地打着手势,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把刀子捅到了刘裕最深的伤疤上。

刘裕称帝后,首先追封的两个人,一个是文官智囊刘穆之,追封南康郡公;另一个就是武将王镇恶,追封龙阳县侯。前者是痛感斯人一去,栋梁折断;后者固然也是怀念其功勋,其中却不无隐隐愧疚。北伐先胜后败,他扪心自问,知道自己一步错步步错,实在是难辞其咎。但越是这样,就越怕人家指摘。自宋公而宋王而宋朝皇帝,这一路上从没有人这样当面把失败责任都归在他头上,直到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铁匠跳出来。

刘裕勃然大怒,一把抽出宝剑高高举起:

“反了,反了!既然朕如此一无是处,索性做了暴君,今天斩了你这个大功臣!”

丁旿顾不得许多,从后面抱住刘裕:

“陛下息怒,陛下善保龙体,郭旭有罪,当明正典刑,不可在宫中私刑处决!”

御史被刘裕的雷鸣吓傻了,听到丁旿此说,赶紧跪下来磕头:

“丁将军老成谋国,说的有理,陛下万不可溅血宫中!”

刘裕被丁旿抱住动弹不得,再看郭旭,发现他毫无惧色,脖子伸得老长,眼睛侧视窗外,瞬间想起当初在黄河大船上他顶撞自己的样子,内心虽然还怒,却也佩服他的胆气,乃借着丁旿的力道,把剑往地上一扔,哼了一声往外走,撇下一句话:

“关起来,好好地关起来,看我闲了如何治你!”

御史叫人把郭旭交给刑官,后者召集同僚商议给郭旭定罪,却发现事情很不好办,因为皇帝的话谁都揣摩不准。既要“关”,又要“好好地关”。不明白所谓好好,到底是给个单间好生伺候还是给他点颜色瞧瞧。至于“看我闲了如何治你”,似乎意味着只要皇上不闲,他就不治,别人也治不了。

一干人煞费苦心,最后决定冷处理,把郭旭关在一个单间小牢房里,饭食不算精致,但也不至于粗劣;床铺算不得柔软,但也不是一堆稻草。他除了吃就是睡,等着行刑的时辰。他并不怕死,只是后悔当初没有接受爵禄,以至于身后给小俏和孩子们留下的财产太少。

小俏原以为是罚是放很快就有消息,孰料丈夫一去就是一整天,到了晚上也没回来。第二天一直熬到晚上,依然不见人回来,正在焦急。丁旿派人送来口信,说郭旭顶撞了陛下,大臣们议论汹汹,这一回怕是凶多吉少。

小俏辗转焦虑良久,下定决心。叫邻居帮忙租来一辆车,把三个孩子送到檀道济府上,自己去皇宫门口跪下,求见皇帝。

刘裕听说小俏来,马上召见。

小俏跪下谢罪,说郭旭莽撞。不识大体,万望陛下看在他过去有犬马之劳,给他一次机会。

刘裕说他竟然把北伐失败的罪责全都推到朕头上,似乎朕蓄意要牺牲掉那么多忠勇将士。我本想饶了他,没有当场杀他。但他太过放肆,朝臣纷纷上本,要将他明正典刑,否则朝纲不肃、体统安在?

而后叹了口气:

“闹到这个地步,怕也由不得我!”

小俏磕了个头:

“陛下就不能乾纲独断赦免他么?若陛下有心回护,群臣也不会坚持?”

刘裕说他既然目中无我,我为什么要回护他?

小俏说他不是目中无陛下,而恰恰是太在意陛下。他这个人。心底纯良,认定的事情不容易回头。他一向崇拜陛下,以陛下为战神。关中之败。那么多名将毁于一旦,北府官兵血流成河,他一时转不过弯来,内心激愤,口不择言,冒犯陛下。望陛下以山海胸襟包容之。

刘裕听小俏娓娓道来,心情好了一点。但犹不肯松口:

“纵然不杀他,也得判他坐几年牢。干些苦役,否则我唾面自干,还怎么君临天下?”

小俏在来宫里的路上已经想好了最后的对策,此时为形势所迫,只好拿出来。深深地磕了个头:

“陛下可否判我坐牢,换郭旭无罪。他是我的丈夫,也是我的救命恩人,求陛下允许我代他服刑!”

刘裕连连摇头:

“胡闹!何至于此!他坐了牢,你们母子我管!”

小俏想忍住泪水,最终还是没忍住:

“陛下既然体恤我,就放过我最后一个亲人吧!难道陛下夺去了我的父亲、母亲和兄弟姐妹,还要再毁了我的丈夫吗?”

说到这里已经是泣不成声。

刘裕大吃一惊,几乎从胡床上掉下来:

“小俏,你不要胡说,你的父母不是商人么?不是病死的么?怎好怪到朕头上!”

小俏用袖子擦了眼泪,在地上膝行两步,靠近刘裕直起身子:

“陛下说过我像你的一个故人,今日请陛下仔细再看。”

刘裕在灯下仔细端详良久,忽然开悟,缓缓地坐下来;

“莫非你是诸葛长民那个逃走的女儿?”

小俏顿首:

“罪民诸葛俏,请陛下正法,唯求陛下放过我的丈夫,放过我三个孩子的父亲。”

刘裕仰天长叹一声:

“天意啊!我刘寄奴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第一次认出你时,竟然被你敷衍过去。可若是我那时就杀了你,义真怕也是回不来了。”

刘义真回来后,告诉他郭旭之所以发现他,是因为小俏和薛梅儿内急,郭旭为了探路到了林子里,这才撞见他和徐之浩。冤家对头的女儿,竟然就这样鬼使神差地成了自己儿子的救命恩人,天道幽远,天意可畏。再想到小俏这些年的苦难,虽然不后悔当初诛杀诸葛长民,却不能不怜惜这个无辜的女孩子。

一时间彷徨纠结、辗转悱恻,不知道该如何了结这段血泪恩怨。

正在五味杂陈,太监进来启奏,说庐陵王求见。

刘义真此时十五岁,刚刚从桂阳公进爵庐陵王。他本来已经收拾好行装,准备赴新安就任,听说郭旭有难,赶紧进宫来找父亲说情。从长安回来后,他为良心所折磨,反省自己要为北伐军那么多人死难担责,此时势不能让幸存的郭旭再有闪失。

刘裕一看见义真,想起自己说过百年之后要小俏照顾义真,瞬间动了怜子之心,自筹不能恩将仇报,亦不能再给小俏加上任何苦难,乃长叹一声:

“罢罢罢!义真,你这就带你姐姐去狱中传我旨意,立刻释放郭旭!无论他受与不受,所有褫夺爵位官阶一应复原。若他不谢恩,不要勉强!”

这些年来,小俏第一次发自内心地向刘裕深深顿首,双泪长流说谢谢陛下。

刘裕闭着眼睛挥挥手,示意她赶紧走。

她带着郭旭回到家里,夫妻俩紧紧地搂着,一夜无眠,好像一闭眼睛就会失去对方。

一年后,刘裕驾崩,享年59岁。

去世前月余,一次夜里在宫中乘肩舆散步,闻到丁旿嘴里有酒气,乃问他到哪里去喝酒了。丁旿不敢隐瞒,说和几个老兵,去郭旭的铁匠铺吃烤鱼、喝梅子酒。

刘裕沉吟片刻,说你去告诉郭旭,要他来见我,我有话要跟他说。

次日丁旿亲自去传话,郭旭沉默良久,说我也有话要对他说。

刘裕得知郭旭肯来,十分兴奋,对身边人说这个人是万人敌,当初阵斩阿薄干,双骑入长安,一柄铁槌舞得像旋风。

但他次日发病,一天重似一天。到后来,身边全是枢机大臣,竟容不得寻常臣子见面。

他走了,郭旭时常想:他要跟我说什么呢?

刘裕,小字寄奴,起于行伍,百战立功,先后击灭蜀国、南燕、后秦,建立南朝宋,为太祖武皇帝。虽然没有改变偏安江南局面,却威震华夷,南宋词人辛弃疾说他“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他在世时,拓跋魏慑于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刻意和晋、宋保持友好。等他去世后,儿子刘义隆志大才疏,为拓跋魏所蔑视,两国迎头相撞,宋朝丢掉淮水河水间大片国土,南朝实力自此日削,北朝国力蒸蒸日上。

好像刘裕没了,江东的军魂就散了。

新一代北府将领执掌权柄,但北伐时那种将星云集、叱咤风云的长虹气象一去不复返。

南人的英雄时代过去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