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琦琦小说 > 灵异 > 窥灵眼 > 第四十四章 品肴鉴画

窥灵眼 第四十四章 品肴鉴画

作者:幽目童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9-19 18:10:14 来源:平板电子书

云大个本不想占小便宜,跟我们蹭饭吃,但是他真的很想知道,自己的画法到底哪里有问题,于是面带羞涩的笑容,跟着我们一起出了帐篷。(顶—点).x

一出帐篷,就是小雪酸掉牙的埋怨声:“你们几个真让人操心,找了好半天,也不应一声。”然后拍了姜漓屁股一下,又说:“再不乖,打你屁屁。”

姜漓傻笑着拉起小雪的手,就问:“该吃饭了吧?在哪吃呀?”

小雪也是无奈,白了一眼姜漓说:“走。”

众人走在前面,我为了避免受到欺骗,跟在后面偷偷用天眼观察了一下云大个,他现在的投影是一匹高头大马,正轻松的向前小跑,好似满载的货物被卸下后,步伐矫健。看来他说的并不是假话,这些事在他的心里积压了太多年,现在跟我们讲出来,真的是如释重负。

可是这重负却落到了我的身上,本以为是给姜漓帮忙,没想到跟我的关系越来越大,倒好像是众人为我而来,或者说是为我们大家而来。

跟着小雪,我们来到了几个蒙古包前,这些蒙古包好像糖葫芦一样,是并排盖在一起的,大约有六七个,没细数。一个不起眼的小门帘上方,挂了一块匾,黑底金子写了几个蒙文,小雪说那是餐厅的意思。我再不识数,也知道那不是俩字,看来她对蒙文也是一知半解。

推开门帘进屋,里面和外面大不相同,犹如进入了一间装修华丽的西式自助餐亭。餐厅内部是长方形,墙面贴了华丽的壁纸,看样子是砖砌的房子,外面装饰了一连串的蒙古包。

小雪说这顿是加餐,可是花了大价钱的,让我们使劲的吃。

餐厅中间是一个长条桌,桌子两旁摆满了椅子,我们这团的游客们,围坐在桌边,正举着高脚杯,喝红酒呢。他们身后的两边,各摆了一个长条桌,桌子是两层,摆满了热气腾腾的菜肴,和各种凉菜、果盘。餐厅里的服务人员,还在不停的往桌子上摆着菜肴。

小吃盆上面都贴有纸做的标签,正宗的蒙古奶酪条、炒米、奶豆腐、奶皮子、刀切酥等等,喝的也有很多种,除了各种颜色的酒,还有奶茶、沙棘茶、马奶酒和鲜美的牛尾清汤,牛尾清汤被熬成了乳白色,看上去就营养丰富。

主食有哈达饼、蒙古稍美(à)、钢丝面、莜面、粉汤饺子、蒙古馃(o)子,还有我头一次吃的小笼渣肉蒸饭。热菜更是丰盛了,除了那些我知道的猪肉炖粉条、熏鸡、大闸蟹、烤羊腿以及各种烤肉外,还在云大个的介绍下,认识了羊背子、扒驼掌、羊肉松、鱼匹子、草原八珍和烩银丝。

光看着就口水直流,吃起来更是绝顶的美味,其中我最喜欢的要数草原八珍了。云大个说这道菜的做法很独特,是蒙古地区的上乘菜品,在高档饭店才见得到。

把泡好的发菜和鸡茸、蛋清、咸盐搅在一起,摊成圆饼状蒸熟了,改刀后铺在盘子里打底。这里说的发菜是一种类似头发的海藻,学名叫念珠藻。鸡茸也不是把鸡肉剁成茸,而是猪身上某个部位的肉。按照这种方法做出来鸡茸,色泽晶莹透亮的,也非常的爽口。

这才刚刚开始,还要把驼掌心、驴冲、鹿鞭、驼峰、猴头蘑切成圆片,再把牛鞭切成花瓣形,全用纱巾包好,拿放有姜、葱和各种调料的汤,在锅里煮。

煮完的猴头蘑片用调味品在锅里烧一下,之后围摆在发菜四周。

煮完后的驼掌心、驴冲、鹿鞭、驼峰片放在碗里,再用鸡汤和调料蒸。蒸熟后拣出葱姜,倒出汤汁,直接扣在发菜饼的上面。

这还不算完,还要把之前煮得熟烂的牛鞭捞出来,摆在盘边用枸杞点缀。最后用煮肉的汤勾芡浇上去,再点上香油才齐活。

光驴冲、鹿鞭、牛鞭这三样,就知道是大补了,再加上其他配菜,绝对是营养丰富。口感更不用说了,有嫩有韧,味道鲜美,可以说吃了蒙古八珍,世间无美味。

显然食用起来,要比烹饪过程快很多,光是云大个讲述的工夫,那道菜就已经见底了,我还没吃够,那盘子里最后打底的发菜饼,也被众人分食。

我们一人端着一个圆盘,手里拿着刀叉,选择了一处靠边的方桌坐下,以方便谈话。

姜漓则是直接端着盘子,站在盛放菜品的桌子边,一边吃一边取,仿佛进了蟠桃园的孙猴子,这道菜还没吃完,就已经挪到另一道前面了,看来带姜漓吃自助,比带胖哥还合适。

三下五出二,我们就已经感觉腹中饱涨,吃罢了最后一口渣肉蒸饭,我们就各端着一杯草原小吃奶茶闲聊起来。

云大个酒足饭饱之后,仍没忘记画的事,就问燕秋:“你说告诉我那画的画法,你也是学绘画的?”

燕秋笑笑说:“我不是,但是我知道,那画你为什么画不出来。”

看得出云大个带着强烈的疑惑,一个不学绘画的人,居然比自己知道的还多,他瞪着渴望知识的眼睛,就等着燕秋给他讲。

燕秋喝了口奶茶,又清了清嗓子说:“先说绘画用的纸张,不同的纸,对颜料的反映是不同的,同样的颜料着在不同的画纸上,也会出现不同的效果,而陈大叔的画,是用粗纹的帆布绘成,显然是从老旧的帐篷上裁下的,那他的画,颜色深度,和油彩沁入布料的程度,就完全和纸上作画不同。”

云大个点点头说:“这个我是知道的,我也找了各种不同的画布,还真不知道这个是老帐篷上裁下来的。不过类似的我也用过,还是达不到原画的效果。”

燕秋笑笑说:“你别急,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更重要的还要说着色的方法。这幅画的作者,用的是汉代壁画着色的古法,东晋以后的画迹可做参考。”

燕秋又给云大个讲了,关于汉代的着色古法。

着色的原则概括起来八个字“分别主从,彩色相和。”主要的方法又有青绿、浅绛、水墨和勾勒、勾填、没骨等等的分别。

“分别主从,彩色相和。”说的是,先从整幅画面上着眼,在构图的同时,已预计到用何种颜色作为主色,何种颜色作为从色,这样提前规划好,就能作到一幅画面上的彩色相互衬托,互相照应。

比较有代表性的几幅,董源的《潇湘图》,以许多白衣服的人为主,山水画面为从。赵佶的《听琴图》是以朱红为主,其他重色为从。《韩熙载夜宴图》又以浅淡的颜色为主,其他鲜艳的颜色为从。为了烘托出穿着浅薄的白衣,露着肚皮,坐在墨色椅子上的韩熙载,故意给八位女乐画上色彩极其鲜艳的花衣花裙,可见作者非常用心。

古代画家曾经说:“青间紫,不如死。”还说“黄白未可肩随。”可见古代画家很重视色彩的对比跟调合。

云大个眼睛一亮,完全听懂了燕秋的话,高兴的说:“原来古代也有这说道,就是颜色间的搭配呗。这东西学画的人基本都懂,既要对比鲜明,又要色彩间相互搭调。不过大自然中的美景,也是因为这些原因,才看起来美,所以只要反映美景的原色,自然也就符合其中的原则了。不过具体的绘画方式,恐怕和我们现代绘画,还有不同吧?”

燕秋点点头说:“方薰《山静居论画》中说过,‘设色妙者无定法,合色妙者无定方,须悟得活用。’关键还在你怎么用。”

听到这里,我基本上是一句都没懂,但是有一点可以明确,他们讨论的是汉代的绘画方式,那也就明明白白的说,画这幅画的陈大叔,是在考古方面有着相当高的造诣,同时绘画功底又极其深厚。

这又有些奇怪了,那群人已经被证实,绝非考古队,那为什么又懂得古画的方法呢?难道其中另有隐情?

我也来了兴趣,皱着眉头,认真的听燕秋继续往下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