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琦琦小说 > 历史 > 残唐重生李世民 > 第465章 唐风(五)【大结局】

残唐重生李世民 第465章 唐风(五)【大结局】

作者:寻香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9-19 18:08:01 来源:平板电子书

第二卷 龙阙 第465章 唐风(五)【大结局】

几天以后,长安城明德门外。

房慈跳下马来,快步走到一张马车前,恭敬的拱手拜道:“公主殿下,长安已到。”

文安公主掠开车窗看了外面一眼,神色幽怨复杂。巍峨的城头穿流的人群,有谁又能注意到我了呢?

“小仨儿,我也不知道现在该去哪里了。”文安公主放下了车窗,凄怨的说道,“你带着车儿,想往哪里载,就往哪里载吧!”

房慈为难的寻思了一阵,轻声说道:“公主……皇帝陛下有圣谕在此。请公主务必进宫。”

“务必吗?”文安的声音里有些嘲弄的味道,“那便进去吧。晚了,兴许要杀头呢!”

房慈皱了下眉头,无奈的轻叹一口气,骑上马来领着车子进了城。

此时正好刚刚下了早朝。文武百官从太极殿退下来,三三两两的回到皇城的各个衙门里。众人惊讶的看到,一辆儿普通的平民马车,居然大摇大摆的走进了朱雀门,正朝皇宫里驶去。而且,旁边护卫的铁甲军士不少于五十人,全是头号王牌军的飞龙骑将士!

“什么人进宫了哪?”众人猜疑不休。

房慈心里也拧成了一团,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本来,当初他也曾苦求文安公主请她回京。可是文安公主就是不肯,仿佛心中还有许多的心结。无奈之下,房慈只好只身进京交差。后来半途接到皇帝急令,只好又硬着头皮赶回去。连哄带拉软硬兼施的将文安公主请到了长安。

“皇帝要文安公主来长安干什么呢?不会是要为难她吧?”房慈心里一阵打鼓,非常地不安。

两名宦官快步跑到了房慈的马前,上气不接下气的问道:“将军可是飞龙骑将军——房慈房将军?”

“正是下官。”房慈礼貌地下了马来。“请问有何指点?”

“哦……小人是皇宫内苑监的宦官。奉皇帝陛下之命,请房慈将军护送公主宝驾,前往大吉殿。皇帝与太上皇、贤王,同在那里等候。”

“什么,贤王也来啦?”文安公主心中惊颤,一下掠起了车窗,“小仨儿,快走嘛!我要去见哥哥,还有父皇!”

文安公主走完龙尾道到了大吉殿殿门前的时候,第一眼看到的人。就是贤王李诵。

阔别多年,兄妹二人相见无语凝噎。久久对望。

“燕儿。皇帝让我们一家团聚,自己却回避了。”李诵说道,“父皇让我告诉你。不要再记恨皇帝了。他是个好皇帝,是个值得尊敬的兄长。”

文安低头着默不做声,突然一下醒悟:“父皇自己为何不跟我说?”

“因为他……”李诵的神色有些黯然,“病重不起,正在昏迷之中。”

“啊?!……”文安惊吓得六神无主。“父亲在哪里?”

“就在殿中。”李诵连忙拉住妹妹。“皇帝就是担心你早早得知了消息,太过心急才没有将消息告诉房慈。只让他请你来。燕儿,你千万不要怪皇帝。”

文安愕然的看着李诵:“哥,你什么时候开始给他说好话了?”

“一言难尽……”李诵黯然神伤,摇头,“我们还是先别管这些,伺候父亲去吧……他的时间,可能不多了。”

当天傍晚,李世民独自坐在武德殿御书房里,发呆。

文安公主来了,那个长得像兕子的妹儿,是否还在心中记恨当年的事情呢?我,是否应该召见她一下?见了面,又该说些什么?

时间一点点地滑过,摆在御桌上的饭膳也凉了,李世民却全无胃口。

片刻后,御书房门口传来一个清脆地声音:“陛下,臣妾墨衣求见。”

“墨衣啊,进来吧。”李世民招呼了一声,回过神来。

墨衣淡抹清装地走了进来,跪坐在皇帝身畔,替他捏了捏肩:“陛下有心事吗?”

李世民转头看了她一眼,反问:“你怎么突然来了?”

“怎么,臣妾想念你了,来看一看你,还需要特别的理由吗?”墨衣婉尔一笑,继续替他捏着肩头,“陛下是不是想说,无事献殷情,非奸即盗呢?”

“行了。朕现在心情有点烦闷,不想开玩笑。”李世民有些不悦,“你来找朕有什么事情?”

“就是为了陛下心中的烦闷之事而来嘛!”墨衣非常地有耐心,一点也不生气,徐徐说道,“就在刚才,臣妾见过文安公主了。”

“嗯?”李世民惊讶的看向墨衣,“你见过她了?见她做什么?”

“说了一些该说的话。”墨衣的神色多有神秘,“陛下,臣妾知道,你对这个皇妹一直都特别喜欢。而且,当年她的出走,一直都是你心中地痛处。如今她回来了,你却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她,对吗?”

李世民愕然地看向墨衣:“你……跟她说什么了?”

墨衣咯咯的笑了起来:“陛下,臣妾可是很少见到你像现在这样地紧张哦!看来,亲情在你心中的地位,也是非比寻常嘛——你就安心啦!臣妾可不是长舌妇,不会搬弄事非胡说八道的。而且,文安公主是一个知书达理善解人意的好女孩儿。其实,她心中早就释然了。只是一直有些拉不下面子来呢!陛下,你是男人、也是兄长,是不是应该主动一点向她示好呢?毕竟,抛开君臣不说,你们是一家人,是兄妹嘛!陛下作为皇帝、长辈。是不是应该先拿出一点胸襟和风度来呢?”

“这么说,文安不怪朕了?”李世民有些欣喜,一把抓住墨衣的手。“真的?”

“哎呀,陛下你捏疼我地手啦!”墨衣嘻嘻一笑撞倒在了李世民的怀里,“文安公主就在大吉殿里,等着你派人去传召呢!”

“那好!你快去给朕传召,让她到武德殿来见驾!”李世民欣喜过望,将墨衣搂在怀里狠狠亲了一口,“墨衣,你真是朕的贤内助呀!”

“女人和女人,总是好说话一些嘛!”墨衣得意地嘻嘻直笑,“陛下你该如何谢我呢?”

“那便……晚上再说吧!”

墨衣嘻笑的翩然而去。不久以后。文安公主就出现在了李世民的面前。

几年未见,文安公主已经从一个含苞欲放的小姑娘。变成了亭亭玉立的可人儿。李世民有些恍然如痴。心中想道:我那兕子长大成人,是不是也是这个模样呢?

文安站在那里,低着头。一言不发。

李世民干咳了一声:“燕儿,过来坐吧。”文安依旧没有说话,静静的坐到了皇帝身边来“这些年来,你过得好么?”

“好。”

“看过父亲了吧?”

“看过了。”

“路上辛苦了……”

“还好……”

李世民有些发愣了,不知道还有别的什么说辞。

文安公主抬起头来。眼睛里已然噙着泪:“陛下。我不怪你了。以前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我知道,其实你也很不容易、很为难、很矛盾。这些年来。我长大了,明白了许多的事情。我知道,当年如果胜负换个方向,父亲和哥哥同样不会放过你。我一样会非常的伤心。这种事情,不是我能避免地,我注定了要伤心。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些事情我已经看得淡了。只要以后我们都能过得好,那就行了。”

“燕儿,你真是这么想的?”李世民略有点激动,“你真地不怪……我了?”

“嗯……”文安地脸庞上流下了两行泪来,“淑妃娘娘跟我说了许多。说起你们在西川时的种种经历,说起你的报负和理想,说起了父皇和哥哥当年做错地许多事情,也说起了大唐的以前和现在。我知道,你是个好皇帝,也是个重情重义的好男人。现在,连父亲和哥哥都能不怪你了,我又凭什么记恨你呢?”李世民长吁了一口气:“燕儿,你能回长安来,我不知道有多高兴。你知道吗,我得到江山、消灭吐蕃,加起来也比不上你们对我的宽恕与理解。在世人的面前,我是高高在上地皇帝。可是实际上,我也是血肉之躯地人。我也需要亲情,我也有感情。当年你的离去,是我心中永远地一个伤痛。现在你回来了,就不要再走了,好吗?长安是你的故乡,这里有你的亲人,有你的家。”

“嗯……燕儿不走了!”文安哭泣起来,泪眼滂沱,“这里是我的家!有我的父亲哥哥们!”

李世民也有些悸动,轻声说道:“还有,你的小漠哥哥……”

“小漠哥哥?……”文安惊讶的看向皇帝,从他的眼神中品读出许多的温柔与慈爱。这个儿时的称呼,皇帝居然还记得。

“小漠哥哥!”文安突然激动的呼唤了一声,一下扑到了李世民的怀里,“小漠哥哥!”

“乖,我的好燕儿!”李世民紧紧抱着文安,差点也涌出一些泪来。

三天以后,御医急报,太上皇怕是不行了。

李世民带着家人赶到,齐齐跪于榻前。

李适回光返照,支起一只手来:“皇帝……”

“儿臣在此!”李世民急忙上前,握住了李适的手。李适的眼睛只能睁开一道儿缝了,浑浊的看着皇帝:“我终于是要走了,解脱了……不管怎么样,谢谢你这些年来的厚待和照顾。你是我们老李家的骄傲,是天下人的好皇帝。我过去见到了老祖宗们,会告诉他们。你很出色,很不错。”

“嗯……”李世民无言以对,只能紧紧握着李适地手。

“快立储吧……”李适艰难的转过头来。看向跪在榻前的那些孙儿们,说道,“太子乃国之根基,当早立以正人望。别再像我当年那样糊涂啦……早点立下太子,培养其威望德性,有助于人心稳固江山稳定。”

李世民心中飞快地一动,弯上腰来轻声道:“父皇,儿臣当立谁为储?”

李适停顿了半晌,用极低的声音说道:“景兴太平盛世,需要的是文治贤明之君。来延续你取得的辉煌。其实,只要你用心。以你的能力和你的妃子们的德行。从现在开始着手,哪个皇子都能培养成合格的储君,你并没必要为难的去选择。乱世立贤。盛世立长,唯此而已……”

“嗯,儿臣知道了……”李世民缓缓抬起头来,看向跪在身前的妃子儿女们,宣布道。“朕宣布。立皇长子李铎,为东宫太子。李铎之母独孤墨衣。为皇后。”

“好、好……好啊!”李适连连说了三个好字,突然一下顿住,手就软了下来。

李世民大声呼喊:“父皇!——”李诵和文安更是大声哭号起来。

太极宫和大明宫地钟鼓楼,响起了凄怆悠长的钟声。整座皇城,笼罩在了一片哀怨之中。

大唐景兴五年十月十七,太上皇李适驾崩于大吉殿,享年五十四岁。举国哀恸,废朝半月操办丧事。

与此同时,皇帝立下长子李铎为东宫地消息,也不捷而走。有人欢庆,有人失落,不一而足。

大唐景兴五年地这一年,注定要被载进史册。就在这一年,大唐北伐、西征。拿下了草原、收复了河陇、击败了吐蕃。然后,太上皇驾崩,皇帝立下国储。

为何要立长子铎为太子?

这个问题,无数人思考了千百遍,得出千百种理由和结论。包括李世民自己,也思考了千万次,有过千万次不同的想法。

到最后,万宗归一,结局和事实就是,李铎成了皇太子,入主东宫成为储君。孤独墨衣荣升为皇后,母仪天下统领后宫。

太上皇的丧事,办得极尽哀荣。虽然他曾经不是什么好皇帝,可是现在皇族地威信已经深入人心,普天之下的臣民们还是给足了皇帝面子,都一起来哀悼太上皇。

半个月后,李适风光出殡,厚葬于崇陵。按照大唐皇族礼制,在崇陵边修了房子,让李诵等人居住在此为父守孝。李世民因为是皇帝,可以不必守墓,但也必须守孝丁忧。

寻常人家为父母守孝,要弃官归故土守墓。帝王守孝,除不可纳妃外倒没有别的特别限制。毕竟国事为大,犯不着皇帝都不当了去守着一块黄土。

不过,李世民偏偏借题发挥,要在宫中吃斋念佛为太上皇祈福守孝,让刚刚册立的太子李铎监国。

这一消息传出,满朝惊愕。但是,皇帝的决定,无人可以更改。

隔天,宦官俱文珍就将年仅五六岁监国太子,抱到了高大地龙椅之上——李铎监国!

群臣几乎都要疯了,不知道皇帝这样做所为何事。

此时地李世民,却是安然盘坐在凌烟阁里。燃一壶好香,柄一盏青灯,念一本古佛。面前,就是太上皇李适的全身画像。当年,李适身为皇太子时因为平乱有功,图像也是配进了凌烟阁地。

下朝之后,朝臣们蜂拥朝凌烟阁闯来,要见皇帝。等待他们的,却是一个冷面寒霜的大将军房慈。

房慈往众人面前一站,正色说道:“陛下有旨,众卿各安本份守职守责即可。天下仍是那个天下,朝廷也乱不了。”

众大臣一起愕然,只好垂头丧气的回去了。

“诸位大人就请回吧!”房慈说道,“武伯苍大人请留步!”

众人复杂的眼神一起朝武元衡投了过来,然后三三两两的退去。

“武大人,皇帝有旨。只召见你一人。”

“好吧。微臣去见驾……”

凌烟阁的大门打开,武元衡脱掉鞋子,跪行走了进去。来到皇帝身边。

李世民本来是端坐于画像前,手捧佛珠轻念经文,这时突然停住,说道:“伯苍,你来了。”

“嗯,正是微臣……”武元衡也不知道说什么才好了。

李世民转头看了武元衡一眼,不由得笑了:“武元衡,你跟了朕十多年了,可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地神情。你不会是担心,朕无心国事了想要遁入空门吧?”

“不。微臣并不是担心这个。”武元衡说道,“陛下是古往今来少见的圣明之君。是绝对不会犯这种错误的。微臣只是担心。陛下让年幼地皇太子监国,会耽误许多的大事。而且,这样容易滋长权臣、权宦、形成恶劣党争。让后宫的势力也不断渗透到朝廷中来。一但如此,悔之晚矣!”

“朕明白你的意思。”李世民胸有成竹的笑道,“历史上,不管是哪朝哪代的儿皇帝,都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可是你别忘了。朕只是守孝丁忧。又不是驾崩了。一切大小事务,仍然在朕的掌握之中。朕现在突然一下把李铎推上台面。是想让大家适应一下他的身份。让李铎也从小就有一种使命感。当然,最重要的是,朕就是要用这样方式,向天下人宣布,朕立李铎为储地信念万分坚决不容更改。今后的几十年里,李铎将以太子或是君王地身份,生活在大唐地天空下。天下万民,都要开始接受他这个身份。”

武元衡浑身一颤,突然一下拜倒下来额头帖地:“陛下,微臣……有一事相求!”

“讲吧。”李世民闭上眼睛,继续手捏佛珠。

“微臣想……辞官归隐!”武元衡浑身趴跪到地上,根本不敢抬起头来,“请陛下恩准!”

李世民的身体轻轻颤动了一下,默不做声,手里慢慢滚动着佛珠,眼睛闭起。

武元衡,终于还是说出来了。

皇帝立了李铎为嗣,那么,武氏一脉就成了配角。这些年来,李世民有意的培养着武元衡地力量,让他在朝中独立门户形成了一个派系。现如今,皇帝用雷霆万钧的手段,力主立下皇长子为储……那么,将来的年头里,武元衡这个二皇子国舅的身份,就会变得有些尴尬起来。将来,假如二皇子李淮有心夺嫡,那么武元衡就是他最大的依靠。

反过来说,武元衡存在于朝中,对太子李铎来说,就是一个威胁!

所以,聪明地武元衡,想到了辞官归隐。聪明地李世民,就在凌烟阁里等着武元衡,前来辞官。

“为什么要辞官?”李世民语气淡然,“你一直都是朕最得力的帮手、股肱之臣。景兴大唐地繁荣与昌盛,有你最大的功劳。”

“陛下……”武元衡长拜在地,无语泣然。

这是李世民头一次见到武元衡流泪。

“你就准了臣吧……”

李世民的手指,紧紧捏住了佛珠,指关节有些发白。

半晌,李世民说道:“伯苍,朕……真的很舍不得你。”

“陛下,大局为重!景兴大唐盛世,良臣贤仕辈出,丝毫不缺像微臣这样的人物。”

“武伯苍,却永远只有一个……”.前。

武元衡一袭白衣长身屹立,面带微笑。

俱文珍快步跑出朱雀门迎了上来:“武先生,你总算是来了!陛下让我在此等候,都已经有半月了!”

“有劳俱大人了!”武元衡潇洒的拱手一拜,“请吧!”

“先生快请上轿!”俱文珍急忙招呼人抬来一面轿子,“皇帝陛下说了,武先生是朕的挚交好友,不按任何俗例入宫——请坐轿子!”

“呵呵,那便好吧!”武元衡也不作推辞,上了轿来。

俱文珍一路小跑在轿边跟随,恢复了他絮絮叨叨的本性:“武先生呀,你可不知道。皇帝天天盼着你。都有些茶饭不香了。前些日子,德妃娘娘告知陛下,武先生要上京给二皇子祝寿。高兴得一夜没睡着。自从大唐拿下逻些城平定吐蕃、重夺安西四镇赶走大食人以后,小人就从来没见皇帝这么开心过,嘿嘿!”

轿中的武元衡露出了一丝微笑,很坦然地微笑。

大明宫,太液池湖心亭。

李世民轻抚着颌下的短短黑须,眺望着太明宫的锦绣宫峦。太上皇过世以后,李世民守完孝就搬进了大明宫来。这里比太极殿更为华丽和舒服,适合居住。

太液池湖心亭,就是李世民最喜欢地一个地方。在这里可以远眺到终南山,看遍皇城与长安。是一个怀旧清心的幽雅所在。

一艘画舫画破粼粼湖波。朝湖心岛驶来。

李世民的嘴角扬起一个弧度:“来了!”

武元衡一如当年白衣如雪,跪倒在李世民面前:“草民武元衡。拜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免礼平身吧。草民武元衡。”李世民故意将草民二字说得重了一些,然后两人一起哈哈大笑起来。

二人站在亭栏边看向远去,李世民悠悠说道:“三四看没见了。你还是一点没变。你看看朕,老了,胡子都这么长了。”

武元衡微笑道:“臣只是不愿意留胡子罢了……因为,臣的胡子杂乱,不好看。”

“哈哈!”李世民大笑起来。话锋一转。“伯苍,你还在怪朕吗?”

“我从来就没有怪过陛下。又何提一个还字?”武元衡坦承的微笑,看向皇帝,“在武元衡的眼里,功名利禄皆如过眼云烟。我追求的,永远就在我自己身上。所以,从不会觉得拥有,也不会感觉失去。自然也就不会有失落和愤恨,也不会去怪谁。”

“朕明白。你的德性和操守,才是你一生追求的东西。”李世民脸上也浮现出释然的微笑,“所有人,都在指责朕卸磨杀驴打击功臣。你武元衡这样地近臣贤良,朕也要把你赶走,与昏君何异?唯独你武元衡一人,不怪朕。”

武元衡的脸上,始终挂着李世民最熟悉地那种淡然微笑:“多年前我决定追随陛下地时候,就已经接受了我的命运。我这一生,有可能会风光大盛位极人臣,也有可能会身败名裂一事无成。但是,我一直都记得陛下当年说的那句话:纵然是一条与天下为敌地逆天不归之路,也要永远无悔的走下去。我追随了陛下,也就放开了一切、不再顾忌一切。成败与否,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无愧于心。这么多年来,武元衡始终无愧于心,这就足够了。陛下需要的我的时候,我效犬马之劳;当有一天,武元衡成了一个障碍,也会悄然离开。我所做地一切,只为了陛下。”

李世民微笑道:“假如世人都如同武伯苍这般地超然与理智,又何苦来哉有那些争斗和流血?伯苍,认识你,真是我这辈子最大的福气。”

“武元衡也觉得,能追随陛下这一场,也是一生最大地福气。”武元衡同样微笑,“一辈子,无愧无悔,夫复何求?”

“明日二皇子寿辰大典,万国来朝。同时,朕守孝三年之后重临宝鼎亲政理事。所以,注定了是一场盛大的庆典。”李世民说道,“朕希望,你能出席。”

武元衡微笑:“我还是不去了吧?一个离朝多年的人再回来,多尴尬?我只去后宫见一见德妃和二皇子就行了。我还听说,陛下要为皇妹召附马了。安北都督府大都督房慈要娶文安公主;骠骑大将军李也要迎娶回纥公主药罗葛?绿城。我是看着有三趟喜酒要一起喝,才不肯错过跑到长安来的。多好的喜事呀!”

“说到喜酒,那可是一百多趟。”李世民笑,“朕要广纳后宫了。一百多位妃嫱将要进入后宫。其中还有一个是你的熟人。苏菲儿,九嫔之首。”

武元衡乐得哈哈笑了起来:“陛下,我真的是太高兴了……苏菲儿,终于还是修成正果了嘛!”

“回来吧。”李世民突然说道。“朕需要你。朝廷,也需要你。”

“何必呢?”武元衡依旧在微笑,“陛下。你就饶了我吧?我现在过得很好呢!每天教教书、种种地,约上三朋两友吟风弄月,过得非常惬意。陛下的创造地景兴盛世,我正要好好去享受呢。等过段日子,我还打算去一趟逻些城、逛一逛西域。那里也是我大唐的领土了呀!冰封千里的雪域高原和长烟落日万里漠野,定能激发我地诗性,吟出几首好诗来。这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享受了。现在,朝廷不是一样运转得非常好吗?贤能之辈多如牛毛,又何苦让我离弃了闲散的好生活出来受累呢?”

“这不是你的心里话吧?”李世民真的想苦笑。

“不全是。也算是。”武元衡笑着打起了幌子,“总之。我是不愿意回来了。陛下可曾记得。老太师李泌的事迹?我现在就要向他学习——功成身退,呵呵,多好!”

“你呀。哎!”李世民拍了一下他的肩头,无奈的摇头苦笑,“好吧,人各有志。只要你过得好,那就行。这几年来朕没了你当帮手。着实累坏了。吐蕃完全平定了。西域也重归版图。大小的政事多如牛毛,朕都有些忙昏了头了。要是有你在帮忙。该多好。”

“没有我在身边,陛下不是培养出了许多的新人吗?”武元衡说道,“所以,武元衡虽然能帮皇帝做事,却也是那些后起之秀地障碍。说不定要是我在,陛下身边会少去许多的能人呢?”

“哈哈!天下间,也唯有你武伯苍能这样超然和洒脱了!”李世民大笑,抚着武元衡地肩膀说道,“来,我们一起去承庆殿看琦云和淮儿吧,他们肯定都等急了!”皇子李淮寿诞,加上皇帝守孝满期重临宝鼎亲政。其实,还可以加上一条:西域、草原、北方、吐蕃及其周边地大小诸国,约定今日一起来朝,拜觐他们公认的天可汗——大唐皇帝李漠!

盛世大典,举国欢庆。万国来朝,极尽荣华。

李世民带着十岁的太子走上了太极殿龙尾道,万人高呼拱拜。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李世民牵着太子李铎地手,一级级的楼梯走上去。每走一步,就回忆起这些年来的一个片断。

往事回首,百味夹杂。无法一一历数。人生即是如此丰富多彩,非笔墨可绘制。

景兴大唐,盛世重新降临人间。相比于贞观之时,李世民更有信心缔造一个更加完美的王朝。并让它完美的顺延下去。

“铎儿,看向父皇指引地方向,风吹来地方向。”李世民扬起手,指向拱拜的群臣、巍峨地宫殿与万里锦绣河山——“风到了的地方,就是我景兴大唐的天下!”

那便是我的王朝,我的天下!

全书完

写在最后,以下为免费字数这本书,写完了。打下这行字的时候,些许激动,些许失落。也许有些人会认为,我大可以再继续写下去。比喻,怎么打印度、打大食、出海搞死小日本、再教训一下高丽棒子等等等等。

我只想说,日本和高丽就算了。那时候日本就像条狗似的趴在大唐跟前,哪怕是大唐最衰落的时候也没敢放肆干什么。棒子呢?完全是大唐属国,更没必要怎么教训了。那时候他们正乖着。还有,李世民毕竟是古人,不是现代人穿越哈。另外,战争要有节制。景兴以王道治国,不是穷兵黩武的王朝。可打可不打的战争,就免了吧。“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这比武力杀伐更让人扬眉吐气不是么?

总的来说,本书圆满完本了。

这一年来,写得很辛苦。首先是体裁限制,这本书写起来难度挺高。古人穿越嘛,要顾及的地方太多,YY起来也不太容易。因此我可以说是绞尽了脑汁,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还有,这一年来我的身体一直不佳,先后生了两次大病。但最终也没落下,还是坚持写完了。然后,家里的事情也一直折腾个没完……说实话,各种各样的原因和困难,让我曾有不下于百次的冲动想要暂停或是TJ,但都咬着牙坚持下来了。

不为什么,就为了当初的一个承诺:完本保证。

虽然看的人不多,人气不旺,支持的人也少。但哪怕有一个人在看,我也会坚持下来的。写第一本《盛唐风流武状元》的时候如此,现在如此,以后也会如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