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琦琦小说 > 历史 > 残唐重生李世民 > 第350章 成果丰收

残唐重生李世民 第350章 成果丰收

作者:寻香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9-19 18:08:01 来源:平板电子书

长安城中的百姓都有一个感觉。这一年的冬天似乎比往年都要暖和许多。也许是因为身上的棉裘比以往要厚了仓禀中的粮食和地窑里的酒肉都比以前要丰富了许多。短短的一年时间朝廷的一系列革新与变法让每一个百姓都得到实惠。时局稳了赋税轻了农田的收成更多的是收入了自己囊中。商人免收了除陌税收入大增也不必再担心有宫市的人来抢夺货物。长安城中的商贸空前的繁荣起来。好多走商了几十年的老商队仿佛又有了盛唐时的感觉。现在的西市上商铺比以往更加活跃了每天的交易额都翻了倍还不止。各国的商人又开始如同过江之鲫一样赶赴这天下第一城来淘金。

农林织桑稳定展商业与手工业也随之渐渐复苏。大唐的帝都成了这一场改革的风向标与见证物。日趋稳定不断繁荣是当前一个主要的现象。

景兴元年腊月二十二今年的最后一场朝会正在进行。

从辰时初刻起一直到现在未时三刻皇帝和所有朝臣都没有离开过太极宫。这一年来的所有工作都要在今天做一个总结和参评。

最让大家关心的当然还是粮食与赋税的收成。这也是所有人一直所担心的问题。

户部尚书王锷交上的答卷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之外。景兴元年皇帝免去了所有退役将士、赦免的奴仆、归家的流民的一切赋税和劳役关内赋税减免五成天下赋税减免三成。但是今年一年全国财政总收入(纳入国库的实际钱财)多达一千四百余万贯折合黄金二百万两。这比去年的钱政总收入一千二百余万贯还多出了两成!

怎么会这样?包括李世民。都对这个数据产生了怀疑表示不可信任。

结果王锷领着皇帝和宰相们进了国库实地察看。果然之前空荡荡的国库中现在已经堆满了朱红色地大箱笼。一箱箱的黄金、铜钱着实刺得人眼睛生疼。

国库收入。看来是真实的!这一年的时间里通过革新与变法大唐的国力居然出现了显著的提高。或许这国库中还有一些是从皇亲国戚贪官污吏手中罚没来的钱银。但是同样地。这一年的消耗又是何等的巨大?安置了数万退役大军、数万奴才、近十万归家的流民。同时朝廷新立百废待兴什么地方都要花钱。那些罚没来的钱财几乎都已经花光了。这也就相当于朝廷用罚没地钱粮。办下了这许多的实事。而实际落入国库的罚金则是少之又少。

在减免赋税的情况下今年的国库收入居然还如此喜人。着实让李世民和满朝大臣兴奋了一阵。看来在新政策地推动下百姓们生产的热情已经是空前高涨。虽然免除了一部份赋税但真正所缴纳的赋税比往年还多。因为他们今年这一年地收入大大增加了!就算是比以往交得多那也是乐意的。因为他们自己在交除了赋税以后也可以丰衣足食。这就好比赚一千个铜板交一百文的税与赚一万个铜板交二百的税。其意义是大不相同的。

国库收入比去年还要多这让李世民异常的高兴。倒不是高兴收了这么些赋税而是为藏富于民的政策获得了初步成功而高兴。国家要强盛民族要强大那就必须要藏富于民。前隋其实是十分富有的。当时洛阳一带留下地粮食足以供得上大唐吃五六十年。可是百姓异常的穷苦和困顿。这就是前隋灭亡的原因因富而灭。天宝时大唐的繁体达了顶峰。可是土地与财富。也越来越向少数人手中集中而去百姓又开始的困苦与流浪。于是这许多地矛盾不断的堆积终于在安史之乱时爆。

李世民始终记得自己在贞观治国之时理会地一个最有用的道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轻徭薄赋藏富于民仁政慎刑珍惜生命都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现在自己的治国思想和方略在景兴大唐又初见成效他感觉非常的满足非常的高兴。

国库虽然算不上充盈但至少不是空底子了。照这样的展趋势再积累几年大唐要重现繁荣也不是不可能的。其实往往看起来非常困难的事情静心做起来却未必就很难。当时贞观初年大唐的经济也是十分凋敝的。经过几年的经营也是一步一个台阶步步见涨。如今的景兴大唐最初更像是一个病重的将死之人。下了猛药下治后一条命算是捡回来了而且已经恢复了一些生机。花点时间将这一线生机慢慢经营与调理将来恢复健康变得身强体健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这一年的成功让所有人欢欣鼓舞。其实这一年来包括李世民自己在内心里都感觉有点悬没底。现在成果告诉他们这一步算是走成功了。

国库有了钱公仓也有了一些粮。虽然淮西动荡漕运不畅各地的粮税征收还异常的困难。但是今年天公作美蝗灾没有爆黄河没有泛滥各地的水罕之灾也生的不多。朝廷的太仓里已经积累了数十万石粮草。洛阳一带的几个公仓也有了一些积蓄。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今年这一年朝廷应付突事件的能力将大大增强。有了第一笔积蓄底气也就更足了。这一场革新与变法进行下去就有了后继之力。

但是这一年虽然了得了许多成效失败的地方也是很多的。土地组改与兵制革新触到了太多人的利益。仅关内一带今年一年内就爆了大小动荡三十余次。从一些人纠合的集体抗义到小股兵匪的造乱还是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也造成了一些损失。但是这些人毕竟失去了百姓的呼应与支持。都成不了什么大气候。朝廷现在是仁治与铁腕双管齐下。对于这样地人一律采取了强硬措施进行镇压。劝疏无效的也没有姑息都按律治裁了。这些作乱的人离开了百姓这一片土壤已经是无根的飘萍对根深蒂固的巍巍皇朝构不成致命的打击。而且越往后来。这样的事例越少。因为所有人都现大唐王朝在新地朝廷的引领之下所迈出的坚实步伐几乎是不可阻挡。任何人要么顺从这一脚步与潮流要么。就会被无情的撕裂、辗碎。

各个部门将今年一年的工作情况一一汇报。所有政务都是公开化地。谁取得了成绩谁捅了篓子都是一目了然。纵观六部兵部所做出的成绩最为出色。以李晟为的兵部官员们。在这一年里可谓是劳苦功高。数十万血勇健儿的安排与分流着实让大唐生了翻天覆地一般的变化。吏部其次年轻地武元衡。将吏部的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对大唐每一个五品以上的官员武元衡几乎都已经能如数家珍。从朝廷到地方吏部所办出地成绩有目共睹。素来低调的武元衡以他的贤能、廉洁、奉公与勤政得到了所有同僚的认可。原本还有一些人暗底里怀疑武元衡是因为与皇帝的私交年纪轻轻就得到了这样的重用。尤其是他妹妹嫁给了皇帝被册封为德妃后更是加深了这种臆想与歧视。现在。武元衡用自己的实力与业绩给了这些人一个有力的回击。吏部地事情千头万绪复杂凶险没有人的智慧与胆魄是理不顺吏部的事情的。

兵部的官员当中李晟已经是宰相与天下兵马大元帅之一;浑是坐镇一方地河西道行军大总管。大唐西方的屏障。这两个人地官都已经加无可加。取得了极佳政绩的武元衡。被朝臣推举进入阁部请求皇帝封他为宰相。

对此武元衡是极力的推辞态度异常的坚决。李世民也明白武元衡的心意没有过多的强求。虽然群臣力谏但皇帝还是没有准许依旧让武元衡担任吏部尚书一职。只是为了表示嘉奖将他晋升为特进加为二品衔以表恩荣。对于这个虚职武元衡也就没有极力推辞了拜谢皇恩接过了嘉奖。

不过所有人心里都清楚。武元衡对于宰相这个名位的确是没必要怎么在乎。他就算不在阁部办事也是皇帝私下里问策最多的人之一。宰相对于他来说只是一个头衔罢了。现在他已经成了众人眼中的无冕之宰。

年轻的谏义大夫陆贽与薛存诚在这一年里也是特别的耀眼。他们二人主领的门下省在这一年中给皇帝提出了劝谏八百余条被接受七百余条着实惊人。皇帝从谏如流的美名也渐渐流传开来。每一个臣子现在都敢于在朝堂之上提出自己的意见而不必担心被人攻击或是被皇帝记恨。朝堂上的气氛也变得清明而又团结。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的事情越来越少见大部份的人都想着如何在朝堂上体现自己的价值为大唐的展与革新提出自己特有的见解。集思广益成了潮流奉公守法成了习惯。主流风气的变化就在一朝一夕之间不知不觉的完成了。

由于门下省这一年做出了特殊贡献陆贽被加封为侍中正式成为了门下省的最高长官。无须再冠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而成了名正言顺的宰相。年仅三十五岁的陆贽从此大放异彩成了朝中最引人注目的名人也达到人生的巅峰。陆贽所空缺出来的左谏义大夫一职也由今年表现出色的门下侍郎王叔文所顶替。对于门下省这个部门李世民是异常的重视。在年会上他宣布了一条政令:从景兴二年元月起凡门下省的每个官员每逢半月都要给皇帝上一道奏疏议论这半月来皇帝与朝廷的言行得失与政措恰当与否。事无大小皆可议疏而且上疏者无论所言何事、所论是否正确先赦无罪。

察纳雅言与人为善。这是李泌临走时留给李世民的劝谏。现在他是切实的做到了。朝廷里如同吹起了一股清新的风将以往大唐的浑浊空气一扫而空风气变得清明而又舒适。

最后武元衡上了一道奏疏对年后即将举行的科举进行一些改革防止人才的流失。因为大唐的进士本来就很难考。有些学子考了十几二十年好不容易考中后来礼部春闱选试不中依旧落榜只能离开长安到地方节度使那里当幕僚碰运气看能不能再步入仕途。去年被皇帝追回的韩愈就是最好的例子。因此武元衡建议皇帝仿效武周朝时则天圣后做法将进士召集起来进行殿试由皇帝和宰相来合力把关。而且就算是殿试不中的落榜进士也可以进集贤殿修书学习以备朝廷用人之时来选用人才。

武元衡的这一提仪获得了皇帝和群臣的一致认可。众臣大多都是进士出身深知这步入仕途的艰辛。武元衡的这个提议非常的人性化而且能有效的防止人才流失。

李世民自然是高兴应允。他下旨过年之后就亲自主持殿试遴选人才并将这一措施正式定为一项国策。他还让宰相陆贽担任贤殿知院事年轻的韩愈当他的副手专门负责编修国书典籍和管理那些进入集贤殿的学士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