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琦琦小说 > 青春校园 > 忘川典当行 > 未送出的拨浪鼓

忘川典当行 未送出的拨浪鼓

作者:风砚 分类:青春校园 更新时间:2025-09-13 23:01:05 来源:平板电子书

初夏的风裹着槐花香撞进典当行,沈砚正踮脚调整展柜里的老座钟。铜钟的指针停在三点一刻,是上周张阿婆送来的——她孙子小宝总说,"奶奶家的钟比手机准,听着滴答声就能睡着"。此刻钟摆摇晃的声音里,混着后巷卖冰盏的吆喝,"酸梅汤——降温嘞!"

"沈老板!"

林小满的声音从门口传来,她抱着个花布包裹,发梢沾着点面粉,腕间的银镯子叮当作响。周念跟在她身后,手里提着个竹编筐,筐底垫着新鲜荷叶,躺着几串刚摘的水蜜桃,"陈姨说小宝今天能吃流食了。"

沈砚跳下梯子,拍了拍围裙上的木屑:"小宝醒了?"

林小满点头,把包裹放在柜台上。布角绣着只歪歪扭扭的拨浪鼓,线脚粗得能看出是手工缝的:"这是...小宝的奶奶让我带来的。"

三天前凌晨三点,典当行的门被轻轻推开。

白发老人扶着门框站在阴影里,手里攥着个红布包,指节因用力泛着青白。她穿洗得发白的蓝布衫,裤脚沾着泥点,鞋尖磨得起了毛边——是住在城南巷尾的张阿婆,沈砚上个月帮她典当过一枚银锁。

"沈姑娘,"她的声音哑得像破风箱,"我想...再典当回那枚锁。"

沈砚接过红布包,指尖触到锁面的刻痕——是"长命百岁"四个小字,边缘磨得发亮,显然被摩挲过无数次。锁芯里卡着张泛黄的纸条,字迹是孩童的,歪歪扭扭:"奶奶,等我病好了,给你唱《小星星》。"

"小宝上个月确诊白血病。"张阿婆抹了把脸,眼泪砸在红布上,"医生说...最多还有三个月。他醒着的时候总说,'奶奶,我想听你唱摇篮曲,想玩你的拨浪鼓'。"

沈砚想起那枚银锁的来历:半个月前,张阿婆捧着锁来典当行,说要换三万块钱给小宝治病。"这是我老头子走前给孙子的念想,"她当时抹着泪,"可小宝说,'奶奶,这锁太沉了,我戴着睡觉压得慌'。"

最终她没典当。

"姑娘,"张阿婆抓着沈砚的手腕,"我现在就想把锁拿回来。小宝昨儿夜里抓着我手腕说,'奶奶,我梦见拨浪鼓了,你小时候给我买的那个,红绳的'。"

沈砚的手指微微发颤。她想起自己的母亲,二十年前抱着襁褓站在典当行门口,也是这样抓着她的手腕,说"小砚,妈妈要去很远的地方,但你要记得春天"。

"阿婆,"她轻声说,"拨浪鼓在哪?"

此刻,林小满已经拆开了花布包裹。里面躺着个褪色的红布包,布包里是只褪色的拨浪鼓——鼓面是褪色的大红绸,缠着磨损的红绳,鼓身刻着朵褪色的牡丹。

"奶奶说,"林小满翻出张旧照片,照片里是个穿的确良衬衫的男人,怀里抱着个穿花棉袄的小婴儿,"这是你爷爷,当年他在供销社当售货员,跑了二十里地去县城给你买的拨浪鼓。"

照片背面写着行小字:"清欢,给小月的百天礼。1983.5.20"

沈砚的手指顿了顿。她想起母亲日记本里提过的"小月"——那是张阿婆的小名,母亲年轻时在纺织厂当学徒,和张阿婆是同屋的室友。

"小宝他...知道拨浪鼓的事吗?"沈砚问。

林小满摇头:"奶奶怕他伤心,没说过。可小宝总说,'奶奶,我梦里有个会唱歌的鼓'。"

典当行的老座钟敲响五下。

张阿婆坐在藤椅上,手指轻轻抚过拨浪鼓的鼓面。她的手背上布满老年斑,指甲盖泛着不健康的白,可碰到鼓身时,却像触到了什么滚烫的东西,指尖微微发抖。

"他爷爷走得早,"她的声音突然清晰起来,"我一个人拉扯小宝他爸。那时候穷啊,买块糖都要省着。小宝出生那天,我疼得直冒冷汗,你爷爷在外头转圈圈,说'等我买了拨浪鼓,咱闺女就不哭了'。"

她突然笑出声,眼角却泛着泪:"结果那鼓买回来,小宝才百天,你爷爷就...没了。我怕触景生情,把鼓收在木箱底,这一放就是三十年。"

沈砚递过茶盏,张阿婆接过去时,手腕上的银镯子滑下来——和林小满那只,竟是一对并蒂莲。

"上个月小宝住院,我收拾箱子找药,翻出这鼓。"她的手指摩挲着鼓身的刻痕,"他爸走得早,我总怕小宝孤单。可他躺在病床上,疼得直抽气,还说'奶奶,给我唱《小星星》吧,像爷爷唱的那样'。"

她突然抓住沈砚的手腕,力气大得惊人:"姑娘,你说这鼓...还能响吗?"

沈砚的心脏漏跳了一拍。她想起母亲教她调拨浪鼓的手法:"鼓面要绷得匀,红绳要系得紧,这样摇起来才会有'咚咚'的响声,像心跳。"

"能。"她轻声说,"我来修。"

深夜的典当行飘着艾草香。

沈砚蹲在案几前,用细毛刷清理拨浪鼓的鼓面。张阿婆坐在旁边,借着油灯看她修鼓。林小满趴在柜台上打盹,周念给她盖了条薄毯,自己则捧着本旧相册,翻到某一页时突然愣住——照片里是年轻的母亲和张阿婆,两人抱着个穿花棉袄的女婴,女婴手里攥着只拨浪鼓。

"那是我姐,"张阿婆顺着她的视线看过去,"小月的亲闺女,也就是小宝的姑姑。她嫁去了外地,二十多年没回来过。"

周念的手指停在照片角落——有个穿工装的男人站在背景里,手里举着台相机,衣角沾着机油。

"那是我爸,"沈砚突然开口,"他在纺织厂当机修工。"

张阿婆猛地抬头:"你是...清欢的女儿?"

沈砚点头。她想起母亲日记本里夹着的照片,背面写着"小月,这是我最好的姐妹"。原来张阿婆就是母亲常提起的"小月姨",那个总给她塞桂花糖的人。

"难怪..."张阿婆摸了摸沈砚的脸,"你笑起来和她一模一样。"

修复拨浪鼓的过程比想象中顺利。

沈砚用蜂蜡重新粘合了开裂的鼓面,换了更细的红绳系住鼓槌,又在鼓身内侧加了块小铜片——这是母亲教她的,"铜片能增加共鸣,声音会更清亮"。

天快亮时,拨浪鼓修好了。

张阿婆捧着鼓,轻轻摇了摇。

"咚咚——"

鼓声像心跳,一下一下,沉稳而温暖。林小满揉着眼睛醒来,周念合上相册,两人都望着那鼓,眼眶泛红。

"像爷爷唱的摇篮曲。"林小满轻声说。

张阿婆抹了把脸,突然站起来:"我得去医院。小宝今天要做第三次化疗,他肯定又闹着要出院。"

她把拨浪鼓塞进沈砚手里:"姑娘,帮我收着。等小宝走了...再还给我。"

沈砚接过鼓,指尖触到鼓身刻的"长命百岁"——原来当年母亲和张阿婆,都曾在对方的生命里,认真地许过愿。

初夏的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典当行里洒下一片碎金。

林小满把张阿婆送来的桂花糕分给大家吃,周念则在整理新到的旧书。沈砚坐在柜台后,把玩着那只拨浪鼓,听着它偶尔发出的轻响。

门突然被推开。

穿白大褂的医生站在门口,手里拿着张检查单,表情严肃:"请问是沈女士吗?"

沈砚一怔:"我是,但您是..."

"我是市儿童医院的陈医生,"医生递过检查单,"小宝的主治医师。他在病房里一直说,'拨浪鼓响了,奶奶要来了'。我们查了他的病历,发现他的造血干细胞配型...和你完全吻合。"

沈砚的手一抖,拨浪鼓"咚"地掉在地上。

林小满赶紧捡起来,检查鼓面:"没摔坏,沈姐姐你别急。"

陈医生继续说:"小宝的情况特殊,需要亲缘供体。我们查了他的户籍资料,发现他的外祖母...就是张阿婆,而你,沈女士,是张阿婆的外甥女。"

"所以...小宝是我的表弟?"沈砚的声音发颤。

陈医生点头:"是的。而且你的配型和他全相合。"

典当行的老座钟敲响十二下。

沈砚坐在医院走廊的长椅上,握着张阿婆的手。老人的手比早上更凉了,可她的眼睛亮得像星星:"姑娘,我就知道...你和小宝有缘分。"

"阿婆,"沈砚握紧她的手,"我会救他的。"

张阿婆摸了摸她的头,像小时候那样:"好孩子,阿婆等你。"

三天后,沈砚躺在采集室里。

护士把针头扎进她的静脉时,她想起母亲临终前说的话:"小砚,执念是光,要用来照亮自己,也要用来照亮别人。"此刻她终于明白,所谓执念,从来不是枷锁,而是连接生命的纽带——是张阿婆三十年未断的牵挂,是母亲日记本里未寄出的信,是她掌心这只从未响起却始终温暖的拨浪鼓。

采集结束的那一刻,她摸了摸随身的小布包——里面装着那只修好的拨浪鼓。

小宝的病房里飘着消毒水味。

张阿婆坐在床头,握着他的手。小宝闭着眼睛,脸色苍白,可嘴角却挂着笑:"奶奶,我听见拨浪鼓响了。"

张阿婆摸了摸他的额头:"是吗?那是我们小月的闺女,给你送祝福来了。"

床头的监护仪突然发出"滴滴"的轻响。医生冲进来,看了看仪器,又看了看小宝的脸,眼眶泛红:"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了!"

张阿婆愣了愣,突然捂住嘴,眼泪大颗大颗砸在病号服上。小宝缓缓睁开眼睛,望着奶奶,轻声说:"奶奶,我想听你唱《小星星》。"

"好,"张阿婆抹了把脸,声音颤抖,"奶奶给你唱。"

她哼起熟悉的旋律,沈砚推开门,站在门口。小宝望着她,眼睛亮得像星星:"姐姐,你的鼓...还会响吗?"

沈砚走进来,举起那只拨浪鼓,轻轻摇了摇。

"咚咚——"

鼓声像心跳,像春风,像所有未说出口的爱,终于在这个初夏的午后,找到了归处。

典当行的老座钟敲响六下。

沈砚坐在柜台后,把那只拨浪鼓放进展柜最显眼的位置。旁边贴着张便签,是张阿婆的字迹:"谢谢沈姑娘,让爱有了回响。"

林小满抱着作业本进来,周念跟在她身后,手里提着保温桶——陈姨熬了南瓜粥,说"给救了小宝的恩人补补"。

"沈姐姐,"林小满把作业本放在柜台上,"老师说,本周的作文题目是'最珍贵的礼物'。"

沈砚笑了:"你想写什么?"

林小满歪着头想了想:"写奶奶的拨浪鼓,还有...沈姐姐的光。"

周念把保温桶放在炉子上,热气袅袅升起,混着窗外的槐花香。沈砚望着展柜里的拨浪鼓,突然想起母亲日记本里的最后一页:"小砚,你看,执念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它是爱,是牵挂,是跨越时空的温暖。"

她拿起笔,在当客登记簿上写下新的记录:

"当客:张素芬(小月姨)

物品:褪色拨浪鼓

执念:想听孙儿再喊一声'奶奶'

备注:爱,是最好的典当品。"

暮色漫进典当行时,沈砚走到窗前。

楼下的老槐树上,蝉鸣正盛。她摸了摸掌心的玉佩,又看了看展柜里的拨浪鼓,突然明白:所谓"忘川典当行",从来不是收藏回忆的地方。它是桥梁,是纽带,是把那些未说出口的爱、未完成的遗憾,重新串成光芒的所在。

风掀起窗台上的旧报纸,头版标题是"本市造血干细胞捐献创历史新高"。沈砚笑了笑,转身走向柜台——那里,林小满正趴在桌上写作文,周念在给她剥橘子,阳光落在他们的发梢,像撒了把碎金。

这一次,所有的执念都有了回响,所有的爱,都找到了归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