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琦琦小说 > 灵异 > 千棺 > 第305章 没落

千棺 第305章 没落

作者:骸骨君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9-19 17:56:28 来源:平板电子书

“你小的时候才被外星人抓走过呢!你全家都被外星人抓走过!”小武有些恼羞成怒地说道:“反正我现在的状况我都已经如实地告诉你了,至少在目前看来我还没有什么特别异样的感觉,所以你也就用不着替我瞎操心了。【92KS.COM 就爱看书网】wwwpinwenbacom/read/704/刚才你已经讲到了唐朝时第四次迎奉佛指舍利的故事,后面还有么?还有几次?”

见小武似乎确实不想再继续深入那个话题,张扬也就只能见好就收地点了点头,回答道:“刚才我忘记跟你说了,其实在整个唐朝一共有七次迎奉佛指舍利的活动,而咱们刚刚说了半天也才只讲完了四次而已。第五次迎奉佛指舍利的活动发生在唐德宗贞元六年正月,也就是公元790年左右,《资治通鉴》中有‘贞元六年春,诏出……佛指骨迎置禁中,又送诸寺以示众,倾都瞻礼,施财巨万……二月乙亥,遣中使复葬故处’等文字对此次事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载;而《旧唐书》中也由此与此相似的文字记载。”

“唐德宗?这又是唐朝的哪一位帝王?怎么这个名号听起来那么陌生呢?该不会是因为在历史上没有什么建树所以才显得无足轻重的一个昏庸无道的皇帝吧?”小武皱着眉头不是很感兴趣地懒洋洋问道。

“唐德宗名叫李适,这里的适的读音要读成宽阔的阔,是一个被简化得面目全非的繁体字。他应该是咱们刚刚说起过的那位唐肃宗李亨的亲孙子,也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的重孙子。在他的整个少年时代,正是大唐帝国繁华昌盛的辉煌岁月,很比较悲催的是,在他14岁的那一年阴历十一月,突然就爆发了安史之乱。( )第二年,长安失守,唐玄宗李隆基出逃四川,后来的事情咱们刚刚已经说到过了,太子李亨在甘肃灵武宣布即帝位改元至德,夺了自己老子的江山。至于当时还是青少年的唐德宗李适,则和其他的皇室成员们一起,饱尝了亘古少见的大动乱所带来的家国之痛,更亲身身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和考验。”张扬说道。

“如此说来,李适这个家伙也算是从尸山血海中拼杀出来的一位皇帝,经历过太多的生生死死,想来应该对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进而督促他殚尽竭虑地去用心地去当一个好皇帝吧?而经受了安史之乱这样巨创的大唐王朝,想必会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高峰。”小武强打起精神分析道。

张扬闻言摇了摇头,苦笑不已地说道:“你分析得固然有一些道理,但你也不要忘记,人是一种很奇怪的生物,在饱受刺激之后,有些人可以奋发图强、努力拼搏,有些人则如惊弓之鸟、步步惊心,而咱们这位唐德宗李适明显就是属于后者――在他老子顺理成章地接班唐肃宗李亨,成为新一代皇帝之后,就任命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命他肩负起与安史叛军余孽进行最后决战的使命。在彻底平定了叛军之后,李适因功拜为尚书令,之后又以长子身份被立为皇太子,并风平浪静地一直熬到他老子病逝自己当上了皇帝。也许正是因为小时候饱受战乱之苦,当了皇帝之后的李适深知安定生活的可贵,在他即位之初,确实是有一番图强复兴大唐的雄心壮志。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实施革新,果敢有为,但是……”

“我就知道一定会有但是!后来怎么了?他失败了?”小武终于被张扬的讲述给勾起了兴趣。( )

“倒也算不得是失败吧,只能说他想要得太多,但饱受安史之乱蹂躏的大唐朝已经没有办法给予他更多了。按照官方的说法是这样的,他采取的很多措施都因为安史之乱后唐帝国的积重难返而收效甚微,有的尽管初见成效,但也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当他所谓的改革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失败以后,当他忽然发现大唐朝已经不是他幼年时的那番光景,他的雄心壮志竟然悄无声息地消失殆尽了!后来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勾结四镇反叛,战火一路从河北蔓延到了河南,导致东都告急。唐德宗李适调遣准备前往平叛的大军居然在途经长安时发生了兵变,他不得不出京避乱仓惶出逃到了如今的陕西乾县。第二年,在勤王大军的帮助之下他才得以还都,并下“罪己诏”痛陈自己的不是,欲赢得各路叛军的理解与原谅。”

“不是吧?一个皇帝居然最后会混到了这个份上?”小武有些瞠目结舌地追问道:“难道自那以后他就彻底一蹶不振了吗?你说的这场叛乱是发生在他迎奉佛指舍利之前,还是发生在他迎奉佛指舍利之后?”

张扬苦笑着解释道:“当然是发生在他迎奉佛指舍利之后了!而且我一直在怀疑,他当初之所以不顾国库空虚还坚持着要开塔迎奉佛指舍利,一定是因为他早就感觉到了臣子们对他的阳奉阴违,甚至没准儿他就是想要借着佛指舍利的光环加持来震慑那些对他的皇帝宝座觊觎不已的、有着巨大野心的臣子们。”

顿了顿,张扬又继续说道:“至于说后来引发的所谓‘四王二帝’事件与‘泾师之变’,顶多只能算是他人生中所遭遇到的最大挫折而已,结果,他还真是就此一蹶不振了。由于对朝堂之上的臣子们都心怀顾忌,唐德宗李适思来想去最后也就只能选择相信身边那些较为亲近的宦官了。他的这个思想转变,直接影响到了朝堂政治成分的构成,进而导致宦官逐渐成为了大唐朝政治中枢当中最为重要的一股力量。在他之后的皇帝们,比如他的儿子顺宗、孙子宪宗以及后来的敬宗、文宗等最后都是死于宦官之手。”

小武闻言苦笑不已地摇头叹息道:“还真就是像你之前说的那样,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啊!偌大的大唐帝国,难道从此就开始逐渐走向了衰亡与没落吗?历史这个事情,仔细琢磨起来还真是别有趣味啊!”

“那是自然,要不是当年我高考的时候被老妈百般阻挠地逼迫着选择了学理科,没准儿这个时候我早就攻读完历史学和现当代文学的双学士学位了!人生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当你面临重要抉择的时候,一旦没有把握好自己的心,就很有可能会误入歧途。不过相较于唐德宗李适的经历来说,我的这点小挫折倒也真算不上是什么大事,毕竟我还年轻嘛,总有拨乱反正的机会不是?”张扬惬意地自我安慰着说道。

“面临重要抉择的时候,要把握好自己的心么?”小武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却没有再说什么。

见小武似乎又要陷入那种古怪的状态,张扬赶忙刻意提高了声调对小武说道:“反正都已经跟你说了这么多,干脆我就直接把第六次迎奉佛指舍利的盛况再跟你说说吧!公元819年的时候,唐宪宗想要迎奉佛指舍利入宫中供养,一时轰动了长安城,有一个你一定听说过的大名人进行了异常激烈的反对,虽然到最后终究是小胳膊拧不过大腿,但至少也算在历史长河之中留下了一朵不小的浪花,你猜那个人是谁?”

“你就透露了这么一丁点儿信息,你觉得我能猜得出来吗?”被打断了思绪的小武皱起眉头有些不高兴地回应道:“你也不用卖什么关子了,还是直接说出来的好,我懒得去猜什么莫名其妙的名人。”

张扬迟疑了一下,见小武再次变得兴致缺乏的样子,苦笑着摇头说道:“好吧好吧,既然你懒得猜,我就直接告诉你好了,那个大名人就是号称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韩退之!你要知道,但凡有点文化的人多少都会有一些骨气,文化越深的人骨气也就越壮,更不要说在唐朝那个时代文人骚客本就标榜自身傲骨、强调卓尔不群,远不像现今那些公共知识分子之流一面号称视钱财如粪土另一面却又视财如命反复无常。”“公共知识分子?没听说过,会比公共厕所更实用一些吗?”小武毫无兴趣地吐槽道。“这个嘛,恐怕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张扬调皮地吐了一下舌头,又继续说道:“据说唐宪宗刚宣布说想要迎奉佛指舍利入宫,韩愈就以其一贯反道、反佛的立场上了道措辞严厉的谏书,把唐宪宗好一通训斥,惹得唐宪宗龙颜大怒,差点要了韩愈的命。后来幸亏宰相裴度等人求情韩愈才得免一死,他最后被贬为潮州刺史,并且在前往潮州的路上他还始终无悔地赋诗一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借以言志道‘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敢将衰朽惜残年!云横奏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这首写给他侄孙韩湘的诗你听起来总该觉得很耳熟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