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琦琦小说 > 青春校园 > 如歌:新疆石河记忆 > 第七章 初识李叔(2)

如歌:新疆石河记忆 第七章 初识李叔(2)

作者:凌轩如岱 分类:青春校园 更新时间:2025-09-13 22:57:35 来源:平板电子书

那是端午节期间的一次经历。

假期第二天上午,当李叔给我打来电话时,我正打算和陈芳吃完早饭去参观周总理纪念碑。

当李叔问我想不想去南山的时候,我想都没想,一口答应下来。

南山是石河有名的旅游景区,山景秀美、松柏峥嵘,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刚来学校时,我在科技一条买的明信片当中,便有一张南山的风景照。看到那么美的山峦叠嶂,蓝天澄碧,一望无垠,我不禁心驰神往,早就想亲自去看一看。但考虑到路途和差旅问题,始终没有机会成行。如今,李叔主动提出来,意味着旅途中的各种开销,我不用操心了,因此,巴不得立刻动身出发。

结果,这一激动,竟把跟陈芳的约定忘得一干二净。待陈芳来宿舍叫我一起吃早饭时,我才想起来。自知心里有愧,只好诚心向他道歉,即便替他付了早餐钱,心里仍感到内疚不已。不过这种情绪,在见到李叔和王冬师兄的那一刻,便烟消云散了。对旅途的各种憧憬,远远抵消了对陈芳的愧疚,我心里盛放的只有对南山之行的无限期待了。

待我脚下生风,兴冲冲地赶到绿心公园,和李叔、王冬会合的时候,却被李叔冷不丁的一盆冷水浇个满身透——原本南山附近有个朋友接待李叔,结果朋友因故要外出几日,导致李叔去南山的计划只能搁浅。

我们三人都觉得十分遗憾,坐在公园长椅上,长吁短叹。我跟陈芳的约定已经泡汤,便只好跟李叔、王冬商量接下里去哪里。

王冬建议在市区随便走走;李叔则建议说,不如去沙湾泡温泉;我则无所谓,反正去哪都比干坐着或回学校强。结果,因为我的中立态度,导致二人的意见出现了分歧。最后,我站李叔,王冬才同意一起去沙湾泡温泉。这本是一次没有事前计划的贸然之行,而到了目的地才发现:贸然之行果然让人各种遗憾。

从绿心公园坐113路公交大约8站地,便来到沙湾车站,在售票窗口买了直达温泉站的车票,我们便坐进了空座位富裕的中巴车。

想象中,温泉站应该就是指泡温泉的地方,因为买的终点站,所以并不担心坐过站。然而半小时后,当车辆行驶到半路的时候,趁着车上人少,我们开始跟司机有一搭没一搭的攀谈。这一聊才发现,我们所认为的温泉站,并不是一个可以泡温泉的地方,而仅仅是一个站名——这感觉就像你在乌鲁木齐八楼站下车,而那个“八楼”并不是真的在八楼。

司机提醒我们说,想要泡温泉的话,坐5站就得下车,然后换乘前往望南县的客车。慌乱中,我们也没问清楚要再坐几站地,便在车子靠站停稳后,着急忙慌地下了车。

看着中巴车扬长而去,身后卷起的灰尘扬起2米多高,我们不禁纷纷躲避。1分钟后,灰尘才慢慢消散。

此时,四下一望,发现这是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站,不知什么时候,宽阔又平整的柏油马路已经变成了碎石满地的乡间土路,不大的站牌上满是灰尘,只有两路公交车,除了刚才开走的那趟,剩下的便是我们即将搭乘的那趟。

土路两边全是庄稼地,看不到房屋和村落。马路两边种着白杨树,但树木不是很高,阴凉很小。好在这个季节太阳还不算太热,虽然晒一些,但威力远不及盛夏。

车子远远消失之后,周围便归于沉寂,只听得到庄稼地里蛐蛐有节奏的鸣叫,以及田野深处不知名的几声鸟鸣。等了20分钟,仍不见公交来,我们不免有些焦急。王冬怀疑司机指的路是否正确,我则担心今天还能不能泡上温泉。

大约又等了10分钟,终于看到一辆前挡风玻璃上写着“沙湾-望南县”的公交车近了。李叔赶紧向司机招手,待客车停在站牌下,司机便打开前门,前门正好对着李叔。

“到温泉吗?”李叔探着问道。

“泡温泉是吧?”司机侧身询问说。

“是的。”

“上来吧。”

于是我们三人迅速上车。结果刚进车厢,发现里面坐满了人,过道也站了好几个人——没办法,谁让我们坐错车了呢。为了赶时间,车厢再挤也只好忍着。

因为人多,我们三人起初只能站在靠前排的位置,扶着栏杆,小心翼翼地忍受着颠簸。

没想到去温泉的路那么远,曲曲折折的,各种土路绕来绕去。不能坐,又没有什么风景可看,一路上乏味的很。幸好我心里还装着“泡温泉”的美梦,否则漫长的路程,我恐怕早就忍受不了了。

半途下去了一些人,车厢渐渐松散了一些。临近王冬的座椅空出来两个座位,王冬便先让李叔坐里面,自己则坐在了外面的位置。但屁股还没坐热,王冬便想起了我,赶忙招呼我过去坐他的位置。

我推辞说让他先坐,我站着就行,他却拿出了作为师兄的担当,说什么也得让给我。我拗不过,只好顺从地坐下去。

站了半个多小时,加上路上颠簸,我确实有点腰酸、手疼加腿麻。一坐下来,瞬间觉得座椅舒服极了,虽然座位是硬质的塑料座椅,一点都不软,但对此时的我而言,仍似至宝。

不知道还有多久才能到温泉,为了打发无聊,我便扭过头去,看窗外的风景。

远方的天空湛蓝如洗,隐约的雪山巍峨耸立。道路两旁的松杉树渐渐浓密起来,绿油油的一片,在充裕阳光的照耀下,尽是盎然的生机。我喜欢这样的景象,蓝天、松杉与雪山,在遥远的地平线连成一片,彼此融为一体,给人一种悠远、宁静又至美的享受,仿佛诗意一般。

车辆似乎向着大山的方向进发,我不免好奇,会不会一直开到山脚下。

眼看着雪山越来越近,山尖的片片雪白看得愈发分明起来。窗外不远处,一大片绿油油的草地上,两只双峰驼在悠闲地咀嚼青草;不远处,一匹黑棕色的高大骏马,正悠然地散步。车子继续往前开,草地便隐入茂密的树影后面,接着便进入了上山的环路。

山就在跟前了,我只能仰视它的高度。山间的杉树呈带状分布,个个笔挺壮硕,油绿盎然,充满傲气。山间的溪流汀泠着,沿山势蜿蜒而下,车子则环山而上。山回路转,溪流时隐时现,仿佛在跟汽车玩捉迷藏。稀疏出现的几朵白色的蒙古包,就像绿色湖面上开出的几朵莲花。

车子边走边停靠站台,大约停靠了3-4站之后,空座位便渐渐多起来。王冬找个就近的座位,坐了下来。

待晃荡到终点站,车上便只剩下4-5个人,包括我、李叔、王冬三人。

“师傅,温泉在哪个方向?”临下车前,李叔问司机。

“不远了,沿着这条路往上走,不到1公里就能看见。”司机师傅指给我们看。

听说还要走1公里,我不免有些失落。这一趟实在太折腾了,早知道当初就选王冬的方案了。可事到如今,已经有些骑虎难下了,所谓“行万里路半九十”,沉默成本付出的越多,便越不想放弃,何况再有1公里就能泡温泉了,此时放弃岂不可惜?

“师傅,最晚返程的车是几点呀?”王冬多个心眼,追问道。

“5点半。”

我看下时间,此时大约1点半——没想到这一趟远行,仅坐车,就花去了整整2个小时!

谢过司机师傅,我们便依山路而上。

山势虽高,但毕竟是夏天了,加上正值中午,头顶的大太阳照着,还是明显感到了热。我们三人原本都穿着薄外套,此时便都脱下来,拿在手上,只穿着长袖T恤前行。走不多远,终于感到了一股来自山间的凉风,瞬间周身的疲惫被带走大半。呼吸着山间丰盈的氧气,我不禁心情舒畅起来。

七八百米后,我们来到几座蒙古包前。蒙古包被包围在一个木栅栏围挡起来的小院当中,蒙古包很大,但并不太新,甚至有些陈旧,感觉使用的有些年头了,个别地方还打着白色的补丁,因为颜色有差别,看起来很是扎眼。木栅栏开口的地方是一座稍小的蒙古包,门口竖着一个木牌,上面写着“蒙古包饭庄”几个汉字,旁边还有一行维语。

早饭吃得早,加上路上各种颠簸,这时大家早就有点饿的前胸贴后背了,见了这蒙古包饭店,三人都喜出望外。

“都饿了吧?要不咱们先吃饭,吃晚饭再去泡温泉!”李叔提议说。

我和王冬忙表示赞同。

被身材壮硕,但笑起来很和蔼的一位饭店男老板带到其中一个蒙古包之后,面对眼前的景象,我却有点大失所望:包内的设施很简陋,桌椅也是又脏又旧。四方木桌上摆着一个廉价的粉色筷子筒,筷子筒里全是简单塑料包装的一次性筷子,桌子旁边有一个塑料垃圾桶,没有套垃圾袋,里面有几片不知名的黑色污物,还有几只苍蝇嗡嗡着飞来飞去。

我们找一张相对干净的木桌坐下,老板便把一张满是油污的塑封菜单丢到桌子上,问我们想吃点什么。本以为会有什么特色菜,结果全是拉面、土豆牛肉面、大盘鸡拌面等家常饭,菜的种类也少,甚至不及在石河市区吃一顿。不过,这么偏僻的地方,饭菜种类少也情有可原。

李叔将就着点了大盘鸡、芹菜炒肉、豆腐粉条,还有一个拍黄瓜,另外还有几串羊肉串。李叔本来还想点半只烤全羊,说来一次不容易,且听我和王冬说都没吃过这道菜,所以很有下单的冲动,好在被王冬拦下了。我们三个人四道菜已经差不多够了,再多可能就吃不完了。

李叔觉得有道理,再点上三份米饭,老板拿走菜单,吩咐厨房做菜去了。

“李叔,你太心大了,这家饭店味道如何你都不知道,万一不好吃咋办?何况烤全羊也不便宜,半只得七八百吧?”王冬凑到李叔跟前,小声嘀咕道,生怕老板听到似的。

“哪有那么贵,小一点的,也就两三百吧。”李叔很自信地说道。

“我觉得没那么便宜,虽然地方一般,但敢在山上开饭店,想想都觉得便宜不了。”我颇有些疑虑,“对了,李叔,你刚才点的菜多少钱?贵不贵?”

“上面没写价格,咳,贵不到哪去,都是家常菜,没事!”李叔倒是满不在乎。

我和王冬将信将疑,但李叔毕竟是石河人,我们没有道理不相信他的判断。

菜上得还算快,期待着能享受美食盛宴,结果一品尝才发现,味道实在一般,远不及普通饭店的二分之一!李叔和王冬也觉得味道很一般,所以吃得也不多,桌子上剩下一多半菜。凑活填饱了肚子,我便急不可耐地打算离开了。

李叔叫来老板结账,本以为花费在100元左右,结果老板竟然要价230元。

“多少?”我们三人几乎异口同声,以为自己听错了。

“四个菜、6支羊肉串、三碗米饭,一共230元。”老板又微笑着重复了一遍。

“怎么这么贵!”李叔更是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老板细数了每个饭菜的价格,几乎每一个都比市区贵1-1.5倍,甚至米饭都要5元一份!可即便现在知道也为时已晚,因为我们已经吃过了。

“你这也太黑了!比石河市贵了一倍还多!”我不禁有些气愤。

“就是呀,这不明显宰客吗?”王冬也附和说。

“我这可都是明码标价!”老板脸色大变,立刻露出凶相,将另一张标有价格的菜单丢到桌子上。配合着他魁梧的身材,不禁使人胆寒。

“刚才看得可不是这张!刚才那张没写价格!”我据理力争。

“不管写没写价格,关键是你们也没问呀!”老板诡辩说。

眼见双方互不相让,沉默半晌的李叔,终于发话了:“行了,也别争了,结账吧”。说完便从裤子口袋里取钱。我还想说些什么,李叔却向我使个眼色,我只好把话咽回去。

李叔把三张崭新的百元钞票交给老板,老板便心满意足地去柜台找零钱去了。

待老板走远,我和王冬不禁替李叔不值。

李叔一言不发,只是长叹一口气。虽然明知被坑了,但也无可奈何,这地方前不着村不着店,加上老板不好对付,完全没处说理。他只怪自己太大意,就当花钱买教训了。

吃饭之前,已经向老板打问过泡温泉的所在了,再加上老板为人不厚道。因此待李叔结完账,我便逃也似的疾步而去。结果这一心急,竟把李叔和王师兄落下五六米远。耐心等他们跟上来之后,我们便一起往上走。

在路口转角处,终于看到一个写有“雪山温泉”的木牌子。透过木头栅栏往小院看过去,仿佛能看到里面冒着氤氲的雾气。

“终于看到温泉了!”我心里一阵激动,差点喊出来。

绕到木栅栏尽头,便看到一扇敞开的木门,穿过木门,我们三人便来到接待客人的小屋。屋子不算宽敞,但还算明亮,左手边的柜台前,只见一个身材微胖,烫着卷发,穿枣红色绣花薄衫的汉族模样的女人正坐在里面,一边嗑瓜子,一边目不转睛地盯着墙上的电视看,此时里面正播放着某部抗日电视剧。

“泡温泉多少钱一位?”这次李叔终于长了心眼,一进屋就冲女人问道。

“80。”女人头也不抬。

“这么贵!”我不禁瞪大了眼睛。

女人依旧爱答不理的样子,继续嗑瓜子、看电视。

“80确实不便宜,还不如市区泡个澡!”王冬也皱下眉头。

“我们三个人能不能便宜点?”李叔询问道。

“不能。”女人丝毫不让步。

我和王冬便一起看向李叔。显然,我们都希望李叔能继续付钱。虽然吃饭上面花了不少冤枉钱,但主要项目却舍不得花钱的话,就太不应该了。

但看到李叔的蹙眉,我猜测他身上的现金似乎不多了,也许泡温泉都成问题。于是,我开始站在他的角度想问题——也许温泉没什么可泡的,以后有的是机会,没必要在这里白花冤枉钱。

“三个人就是240元,确实有点贵。”王冬似乎跟我想到一块了,“不过——”,只见王冬摸摸口袋,从里面掏出皱巴巴的一沓钱:“10元、20元、25元……50元、100元……136元,我这里有136元,剩下的李叔给凑凑呗。”王冬把纸币一一捻平,伸到李叔眼前,笑笑说。

“你哪来这么多钱?”李叔好奇地问道。

“攒的呗,昨天下午刚把做家教的钱结了,另外还有一些平时的余钱。”王冬解释道。

“你可省省吧,挣个钱又不容易!”李叔略带批评地说道,并把王冬的钱推回去。

“算了,不泡了吧,又不是只有这里有温泉。”不想李叔为难,也不想王冬师兄破费,我便从中解围说。虽然心有遗憾,但毕竟自己没带钱,也不能强逼着别人做决定。

“阳阳都说不泡了,你把钱赶紧收起来吧!”李叔赶忙对王师兄说。

“咋不泡了呢?大老远跑这么一趟,不泡多可惜!”王冬拦住我说,“要不阳阳跟李叔,你俩泡吧,我今天不泡了。”

“我才不泡,要泡你俩泡!”李叔故作生气地说道。

“好了,都别争了。既然都不想泡,那就走吧。”说完,我便率先出了门。李叔和王冬停止争辩,也跟着出了小屋。两人心理上虽然轻松了,但似乎始终有些遗憾。

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之所以嘴上说“自己不想泡”,主要还是嫌票价太贵了,终究是面子上过不去。

“也不算白来,四处走走,就当散步了。”我宽慰自己说,同时也安慰李叔和王冬。

温泉出门往山上望去,可隐约看见山腰。远远地听到一声钟鸣,似有一座庙宇隐藏于山林深处,只是看不见全貌,只能朦胧地看到寺庙一角。李叔不信佛,但想去拜拜。

上行500米,便见一座朴素的庙门出现在眼前,上书“宏源寺”几个大字,左右各有一只不大的石狮子,怒目圆睁,平视着远处的山峦。进口的桥洞约3米高,飞阁上方是古代常见的木质榫卯结构,红墙绿瓦,肃穆萧然。

拾级而上,我们便来到寺院。寺院不大,大约只有3-5栋建筑,正前方则是一个方鼎祭坛,祭坛里面无数香灰粉末;正殿有一尊硕大的佛像,呈坐姿状,正对着祭坛。只见菩萨双手交叠,平放于腰前,表情祥和,闭目沉思,神态安然。正殿上方有一块长方形牌匾,手书“天王殿”三个宋体大字。菩萨两侧的立柱上,用一副黄色的贴纸,书写着一副毛笔对联。上联是:迷人修福不修道,直言修福便是道;下联是:心中三恶元来造,布施供养福无边。

李叔从侧房处,向寺庙工作人员花30元,买了3根又长又大的红香。我们三人各擎一注红香,引燃了,插在门口的祭坛里,然后便一同跪拜在正对佛祖的三张圆垫上。一声清脆的磬声,我们三人肃穆地叩拜;再一声磬音,我们行第二个叩拜礼;第三声磬音再起,我们顺势完成第三次叩拜。只见四周静谧,只剩磬音绕梁,仿佛圣佛之声,久久在耳畔回荡。

李叔问我和王冬信不信佛,我说不信,而王冬则信佛。如此,我便能理解他叩拜时的虔诚。

李叔说,信则灵,不信则不灵。这话不假。因此不论我是否许愿,都无法得到佛祖的祝福。王冬定然有所祷告,我只希望他的愿望能有佛祖的护佑。

寺庙没有什么特别的,我们简单逛了一圈,就准备出寺庙。

出寺庙前,李叔让我们等一下,他则独自去了先前买香的侧房,大约20分钟功夫,便笑意盈盈地出来了,手里拿着两串带有佛像的玉石手串,以及一本小册子,然后送给我和王冬一人一串。

我问李叔多少钱,李叔说一串50元。

“这不过是普通的玉石,小摊上最多卖10元,你是不是又被骗了?”我很不理解。

“你懂啥,这是寺庙和尚开过光的,能跟普通手串一样吗?”李叔斥责我说。

“你不是不信佛吗?咱还迷信这个?”

“行啦,给你你就收着,我心里有数,又不会害你。”李叔不做解释,用一句话搪塞过去。

我不好再穷根到底,便只好收了李叔的心意——看来,李叔不是心疼钱,而是心疼钱花得值不值呀。至于值不值的判断标准,也完全在李叔怎么看待。

结束了参拜,时间已经接近下午5点了。距离最后一班返程的车辆只有半小时了。为了不错过班车,我们只好加快脚步,下山往车站赶。

路上,我好奇手串开光的操作,便询问李叔。李叔讲,寺庙和尚先用右手拿一束灯光,照射到手串的玉佛上,然后再将佛像反射的光用左手里的镜子反射回佛像身上,接着便闭了眼,默念十分钟的经。我接过李叔递过来的小册子,发现上面全是密密麻麻写就的汉语经文,其中读到一句咒语般的拗口句子,李叔便若有所思地插话说:“嗯,他读的就是这一句,翻来覆去几十遍。”

头一次听说器物开光是这个样子,我算开了眼界。然而开光之后,价格便要好几倍,我始终觉得不值。

到车站的时候,汽车还没有来。趁着等车的功夫,眼见不远处有一条小河,我们便走下斜坡,走近观看。这是山顶流淌下来的活水,沿着弯弯曲曲的河道,一路向东而去,河道时宽时窄,如同一条奔腾的小青龙,和沿路的石块撞击,溃散成更细的浪花,然后继续连结、汇聚成一体,蜿蜒着、匍匐着,有时低吟,有时咆哮,流向远方。

溪水边和水底有不少滚圆且光滑的石头,闪着银光,有黑亮、有灰白、亦有砖红色,煞是好看,其中尤以黑亮的居多。我趁机挑选了2-3个自认为最圆、最好看的扁圆小石头,准备带回去做收藏——虽然温泉没泡成,但带几块石头作纪念,也算有所收获,不至于白来。

车子迟了半小时才到,等我们坐上车的时候,已经是晚上6点多钟了。回去的路上,我直觉浑身疲惫,感觉这一天消耗了太多能量,体力和精力上,也需要好好修养一番。坐在车上闭目养神,心里却分外想念宿舍的床。

依旧是来时各种颠簸又弯曲的路,我有点困乏,闭了眼,回忆着一天的旅程,竟迷迷糊糊地睡了过去。

醒来时,车还在路上“蹒跚”,太阳逼近西山,苍白、惨淡,黄昏已近在眼前。就着夕阳温暖和煦的光照,我再次迷迷糊糊地睡过去。被李叔叫醒时,车辆已到沙湾站。

下车以后,时间已经7点半了,太阳的影子只剩一个橘红色的点,天地微明,东西尚可看清,只是日渐变得灰蒙蒙起来。

准备换成前往市里的公交车时,李叔接到一个朋友打来的电话。听说李叔在沙湾站,便邀请李叔到家里做客。李叔也很久没见这位朋友了,便欣然应允。

李叔要去的地方,跟我们不是同一个方向。加上我和王冬不方便一同过去,李叔有些过意不去,便提议说在附近请我和王冬吃完晚饭再回学校。

我和王冬则异口同声地拒绝了李叔的提议:一来时间太晚了,我们都开始想念学校和同学;二来我们都不愿再让李叔花钱破费。

李叔不做勉强,于是我们便要在车站分别。我从口袋里掏出一块一面黑,一面白的石头,送给李叔,算是给这趟旅行的一个纪念。

“我又不爱好石头这玩意,你留着就行了——得,这石头还是个两面派,哈哈。”李叔把玩着石头,不禁会心一笑。

“这种石头很稀缺的,一般人我还不给呢!”我假装生气道。

“好好,你这么看得起我,我就收下了!”

看着李叔把石头塞进裤子口袋,口袋瞬间鼓起了一个包,很是不协调。李叔轻拍一下口袋,仿佛当宝物一样,生怕转眼不见了。

我口袋里还剩2块石头,忽然有点作难。因为只给李叔不给王冬,显然有点不合适,而给了王冬,我就只剩一块了。“早知道就多捡几块了!”我不免心里暗暗有些懊悔。

可即便如此,我仍旧需要“一碗水端平”。

“师兄,你挑一块吧!”我将两块石头摊在手掌上,让王冬挑选。因为无论选哪块,我都割舍不下,索性听从天意吧。

“我就不要了,你留着吧。”王冬笑着摇摇头。

“真不要了?”我追问。

“嗯,心意领了。”王冬说得很坦然。

“那行吧。”王冬的举动,让我喜出望外——实际上,我巴不得他拒绝呢。

聊着天,回学校的121路公交已经停在站牌下了。我和王冬上了车,李叔则站在车窗外送别。

“今天就这样吧,你们保重!”李叔言简意赅道。

“李叔再见!”我俩一齐说道。

随着车门关闭,车辆启动,缓缓驶出车站,向学校的方向开去,而李叔的身影则消失在拐角处。

因为这次经历,我对王冬的印象改观不少。

此后,随着他终于下定决定力争保研,一门心思用在学习上,我们见面的机会便越来越少。

这次之后,我跟李叔越发变得熟络,即便师兄们不在场,我也可以应对自如了。

李叔多次当着我们几人的面,说再不结交新的大学生了,我们都信以为真。因此当师兄们都忙着自己的事情,不能时时看望李叔的时候,照顾李叔仿佛变成了我的责任。周末没事,我便会跟李叔打电话问好,或者直接过去陪他吃吃饭,聊聊天。

6月17日周日是父亲节,上午李叔打电话问我中午是否想去他家坐坐,我一口答应下来。饱餐之后,李叔问我有没有给家里打电话。

我这才想起来,已经1个多月没跟家里联系了。大一上学期,我几乎每周打一次,而到了下学期,则变成两周,甚至每月一次了。听到李叔问起,我不无惭愧地说:“还没有。”

“今天是父亲节,记得给家里打个电话,你父母都不容易,你上学又远,过年过节记得多问候。”李叔善意地提醒道。

说起父亲节,我忽然想起,前几日晚上开班会,主题便是“感恩父亲节”。会上,课代表给每人都发了一张表格,让填写家里亲人相关的内容,比如父亲生日什么时候,母亲生日什么时候。

“我爸生日是8月12日,我妈生日是11月8日,我弟生日是9月13日……”听到后排一个女生谈及家人的生日如数家珍,我不免万分惭愧:这么多年了,我只记得自己的生日,而对父母的生日一直忽略着。全家的生日,只有母亲记得最牢,而唯独她自己的生日,她选择性忽略。很多时候,我和父亲也不以为意,倒是奶奶记得。每每到母亲生日的时候,提醒父亲和我,给母亲做点好吃的。

此外,表格里还要求算一笔花销账,计算一下父亲的收入,以及自己上学的开销。这时台下乱作一团——看来算不清楚账单的不止我一个。但这并值得我宽心,反而让我越发自责。

可更令我自责的是,才过去短短几天,我便把当日的尴尬抛诸脑后了。经李叔提醒,才决定回学校后,立刻跟家里打个电话。

父亲不在家,接电话的是母亲。我在电话里听到电视里的声音,便知道母亲又在陪奶奶看电视了。

原本想找父亲聊聊天,嘘寒问暖一番。虽然父亲不在,但也不想浪费这次跟家里聊天的机会。

奶奶听说是我的电话,便凑近了想听听我的声音。我嘱咐奶奶照顾好身体,我一切都好。奶奶便裂开嘴笑了。

母亲说,父亲一大早就去出摊做买卖了,到晚上才能回来。母亲问我学习怎么样?生活费还够不够,用不用再往卡里打点钱?

我说挺好,卡里还有钱。

末了,母亲还不忘嘱咐我不要太过节俭,在学校吃好点,多跟同学搞好关系。因为父亲不在,我也不方便说出“父亲节快乐”之类的话,便在母亲三番五次的叮嘱中挂断了电话。

这次跟家里打完电话,我心里难免有一丝怅然若失,不过这种情愫也不过是一晚上的事情。随着新一天的到来,惆怅感便烟消云散了。

6月下旬开始,天气逐渐炎热起来。随着蒸腾的热气不断聚集,雨季也跟着来临。

被雨水清洗过的天空变得分外明亮,空气中充满了泥土的味道。雨天是寂寥的,总不免让人产生一丝忧郁又感伤的情绪。而我总忘不了高考结束那天的一场瓢泼大雨——我和两个同学冒着大雨,骑着自行车往家里赶。一路上,我们被雨水浇透,瓢泼的大雨淋得人睁不开眼,脚下也踩得异常吃力。然而,我们几个还苦中作乐,直言:“省得回家洗头了!可惜没带洗发膏,不然一边走一边洗头多爽!”。然后几人便一阵哄笑。

想不到再回首,已是两年前的事情了。时间无情的流逝,而有梦的人各奔前程。

天气炎热,用电量会陡然增大,想不到石大也会遇到这种情况——一个周五晚上,不知道谁透露的消息,说从6月20日开始,宿舍晚上要限电,12点以后整个宿舍楼准时断电。

当天晚上9点钟,我正在宿舍大厅修改一篇采访稿,忽然灯便熄灭了。走去相邻宿舍,发现也停电了。再走到宿舍院子里,发现整栋楼漆黑一片。至此,我才确信,学校施行限电的举措,看来是动真格了。

不过就当晚而言,停电显然有些过早且过于突然了。好些人还在忙着洗脚、洗衣服或做其他事情,有些人刚回宿舍,有些人正在学习,有些人正在上网查资料……通知也没有,招呼也不打,突然就停电了,难免引发学生的愤怒。

当晚停电之后,我透过窗户向外看,竟发现隔壁6号女生宿舍楼灯还亮着,只有我们5号楼全黑。不少同学也发现了,便激动地跑下楼去,扬言要找宿管阿姨要说法

第二天早上,院子里落满了各种碎玻璃渣,鞋子、被褥、脸盆、毛巾、拖把……甚至还有扎破漏气的足球和篮球,到处一片狼藉。昨晚铁门上衣服燃烧的余灰还在,焦黑的印子看起来很不协调。

清洁工打扫院子时,满是诧异和惊恐,同时也面露难色:平时一个星期都装不满一袋垃圾,今天却出奇的多,而且多是玻璃渣一类的碎物,根本没办法当废品卖。

下楼吃早饭时,我才从站在院子里闲聊的宿管阿姨的口中证实:昨晚停电的原因是电路故障,而不是谣传的学校限电。我不禁长舒一口气,同时为同学们的所作所为而细思恐极。

周末跟李叔谈及此事,李叔也不禁大惊失色,并劝我不要参与类似的事情,并尽量保护好自己。

我点点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