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琦琦小说 > 游戏 > 武帝之天龙八部 > 第一百六十一章 盛平世来之不易

随着天山童姥安详而逝,与西夏皇太后李秋水,在逍遥派谈过一次的赵孝锡。返回京城之后,向镇守辽东的乔峰,发出征讨辽西的命令,彻底解决顽抗到底的辽国残部。

伴随着乔峰阵兵辽西边境,已经不堪重压的辽西契丹人,最终选择了投降。实在不甘成为大宋治下百姓的契丹人,只能沿着人迹罕见的辽西,继续往西走。

顺利收复辽国全境的乔峰,顺带着将兵力进抵到楼兰一线,才算停下前进的脚步。而辽西残部的收复,意味着西夏处于大宋的包围之中。

尤其跟辽西接壤的回鹃国,同样很识相的选择了臣服。这便意味着,西夏除了与吐蕃接壤的一部外,其余所有国内边境,都处于大宋的兵锋之下。

原本李秋水回归,跟西夏君臣商议归附的事情。只可惜,面对皇权跟贵族的身份,还是有人不舍自身的权势,不肯同意赵孝锡开出的条件。

面对乔峰统领的大军兵锋,还有大宋西北陆军,开始布置在西夏一线。此时此刻,看到如此情况他们自然慌了。而能够大宋说上话的李秋水,已经归隐到逍遥派。

清楚没有选择权利的西夏君臣,在这种时刻,终于明白李秋水又一次,比他们看的更远。如果当日接受大宋的条件,或许就不会出现今日这样的情况。

大战未开,生活在大宋边境的西夏百姓。却摆出了欢迎王师的架式。这种情况,让原本还想拼一下的西夏将领,终于明白军心民心已失。还打什么呢?

就在西夏君臣开始想着,如何最大化向大宋提些条件之时。曾经被赵孝锡放过一命的拓跋部落,却首先做出归附辽东大军的事情,将其负责的边境给完全放开。

拓跋部落的这一举动,让他们得到了赵孝锡的重赏。其年青的部落首领拓跋玉,同样被赵孝锡任命,掌握一支五万人的骑师部队。也算宋军骑兵中重要的职务。

尽管失去了部落首领的职务,可随着拓跋部落投诚。其部落的百姓。看着大宋商团的进驻,送来价廉物美的商品,才真正明白部落首领的选择多么正确。

未开战,民心军心已失。这对西夏君臣而言,无疑是一记重拳。而受拓跋部落庇佑的西夏军民,根本不加抵抗,放辽东的骑兵直奔西夏王城而去。

随着骑兵抵达西夏王城之下,西夏皇帝终于打消谈判的泡影。面对乔峰不降便攻的警告,最终还是选择了开城纳降,以保全李氏一门的姓名。

伴随着西夏也正式拿下,进抵西夏的大宋军队,开始往吐蕃边境开赴。这种没任何提醒。直接武力震慑的行为,让吐蕃同样明白,他们有的选择同样不多。

要不然。跟辽西那些契丹人一样,远离这块世居之地。要不然,他们还是主动投降,说不定还能得到多一些好处。真要被看押皇城之中,他们只怕会觉得更不习惯。

很快吐蕃派出了使臣,由国师鸠摩智为首的使团。进抵到大宋皇城汴梁。看着这位终于有点高僧模样的鸠摩智,赵孝锡也没太为难他。因为。没必要了!

传令礼部跟他们商议接管程序之后,随着鸠摩智返回吐蕃之后,大宋的军队也随着他一道进入吐蕃。开始接管吐蕃所有的防务,同样封存吐蕃的府库跟国库。

等到大雪开始飘落之时,吐蕃跟西夏也彻底成为大宋两郡之地。主动投诚的拓跋玉,也被赵孝锡任命为吐蕃郡守,算是真正位极人臣。

之所以,没任命他为西夏郡守,也是担心拓跋玉在西夏太久,会控制不住个人的野心。相反任命其为吐蕃郡守,则不存在这种担心,而拓跋玉同样能处理相关事务。

吐蕃国主跟西夏国主,最终都带着所有皇室宗亲,被接进了汴梁城。短时间,他们都将在皇城中生活,至于原先两国的王公贵族,自然取消原有的一切特权。

在这种处理过程中,自然有不甘取消特权的王公贵族,意图找到属于他们的权利。可对于这类人员,赵孝锡根据布衣阁查获的情报,有功于民的自然可以给些优待。

如果本身就是两国驻虫般的角色,一律抄家查办。这种惩奸除恶的举动,每一桩都采取公审的方式进行。公布这些贵族所犯罪行,自然无人敢替他们求情。

甚至通过这种方式,赵孝锡派遣接管两*政的大宋官员,很快得到了那些受欺压百姓的支持。对于这些百姓而言,他们总算摆脱了这种受剥削的生活。

总之一句话,如果老实的贵族,愿意接受大宋官员的指派。那么他们多少还能保留,一些既有的家族利益。如果不老实,离抄家灭族的日子也不远。

至于造反,那后果无疑更加严重。进驻两国的大宋军队,不是吃素的。而群龙无首的两国贵族,想进行联合抵制,也不是那么容易达成合作协议。

完成中原大一统,大宋也正式成为这块大陆上唯一的国家。唯独段誉执掌的大理,目前还由其负责管理。这也算是,赵孝锡给予大理,给予段誉的一些特权。

只有大理如今的军政,还有经济都严重依赖大宋。说的直白点,段誉眼下更多类似于一位郡守。只不过,他拥有异姓王的封号而已。

对于赵孝锡的网开一面,段誉自然清楚这是他跟赵孝锡的兄弟情谊起了作用。另外一个,则是他确实不贪恋权势,对段誉而言,只要有利于大理百姓的事,他都会去做。

两兄弟目的一致,加之段誉还娶了赵茑,甚至赵茑在与其成婚三年后,终于替其产下一子。这个孩子的出现,也令大宋与大理关系更进一步。

身为大宋皇帝的外甥,又是大理国主的儿子,这个初生的孩子,无疑注定倍受宠爱。而段正淳跟段正明两兄弟,对此自然分外高兴。

可真正觉得高兴的,还是待在天龙寺出家的段延庆。有关段誉是他儿子的事情,或许这世上只有赵孝锡跟刀白凤还有段延庆自己知道。

当段誉按例,带着与赵茑的孩子,到天龙寺祈福之时。看着这个尚在强褒中的孩子。段延庆同样觉得,这个时候他真的满足了。他这一脉,有了孙子还有什么不满足呢?

如果当年,他不知道这个情况,或者夺走属于段誉的国主之位。那么眼下大理存不存在,都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而现在大理国泰民安,段誉更被喻为大理明主。

有子如此,夫复何求呢?

拿下西夏跟吐蕃两国之后,赵孝锡开始着重关注着民族融合的进程。不断将这些番邦之地的百姓,迁移到中原内陆来生活或工作。

其次将中原的百姓,也渐渐的迁移到番邦境内安居。可更多的,还是将不断提升的大宋人口,一批批往海外迁移,让这些统一在大宋旗下的百姓,学会融合跟团结。

也许这种融合,单凭他这一代不能完成,可赵孝锡希望,他能打好这个根基。为将来即位的赵氏子弟,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

那怕他与木婉清的儿子,已经有五岁,可赵孝锡一直没确认其为太子。用他的话来说,他暂时还年富力强,用不着这么早立什么太子。

不论他的儿子还是女儿,将来想担任重要的职务,都必须从基层做起。不经过磨砺便当皇帝,他创造出的大宋盛平之世,早晚也会败个的精光。

将来赵孝锡真的退位,不现过问朝廷之事,那么他必然选择。身边最年富力强的儿子上位,让他继续领导大宋迈向更高的地步。

至于立长还是立贤,赵孝锡更多愿意立贤。同时他希望,这条规定能随着他的开始,做为赵氏皇族的规矩传承下去。让他的子孙后代,明白当皇帝不是看谁出生早晚而定。

那怕如今的赵氏子孙,他同样取消了诸多的优待。给予他们的参政议政的权利,只要他们愿意参加科举或武举,他们可以选择去做任何喜欢的工作。

而不象以前那样,因为血统的问题,被养废物一样让朝廷养着。五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赵氏子弟,赵孝锡无疑是最不喜欢的。

如果将来他手下的儿子,才能出众者甚多。那也不用,盯着大宋这一块地盘,赵孝锡完全可以,给他们外放一个王国,给他们施政进行管理。

无论是管理朝廷,还是管理这些子孙后代,能者上,不能者下,便是赵孝锡惯用的手法。而对于这一点,身为皇后的木婉清同样表示理解。

或许是清楚,赵孝锡创造的太平盛世不容易。如果他们的儿子,真的烂泥扶不上墙。硬是推其上位,只会害了这个朝廷,让天下万民受苦。

同时赵孝锡也严禁,朝臣在这件事情上,展开所谓的提前投资。敢于提及此事的大臣,就算不革职查办,也会被削职压制,让其真正明白继承人的问题不容置评。

尽管这事情,对正值壮年的赵孝锡而言,确实有点太早。可赵孝锡同样清楚,有些事情必须提前去做准备。不然,将来等孩子们长大,再去扭转这个观念就真的难了!R655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