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琦琦小说 > 游戏 > 极品点子王 > 第七百二十五章 赵家故事(四)

极品点子王 第七百二十五章 赵家故事(四)

作者:黄蛹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9-19 13:37:22 来源:平板电子书

王凤英还没有从正在装修的新房赶回青龙镇,她穿一件满是木料和油漆味的旧衣服闯进医院的病房。∑頂點小說,x.

坐在床边,王凤英握着老赵的手说,你认为你是谁啊?这里没有人认识你,没有人会帮你,你怎么还这么傻呀?说着,哭了起来。

老赵觉得很闷很烦,他发现王凤英自从办了内退之后,变得婆婆妈妈的了,已经在他面前哭过好几次了。

老赵住院的时候,联社的几位领导去看过他,为他的见义勇为表扬了他。

但是,背地里,有一个小护士告诉老赵,他帮助的是一个在五龙城挂了号的马子。

市里的领导和电视台报社的人本来是要到医院慰问他和采访他的,听了公安局的人介绍了情况,也就取消了计划。

大家说,他管那闲事干什么?一个马子两个痞子,叫他们闹去。还怕他们当街脱下马子的皮裙?

老赵听了,心里反而轻松许多,他还真怕那些头头面面的人物和那些靠给政府和富人吹牛弄钱的记者来打扰自己呢!

老赵让夫人把他的随身听和几盒磁带拿到医院,天天躺在病床上听《梁祝》和《回家》等几支曲子。

不听音乐的时候,老赵就伸出自己的两只手,擎在鼻子底下反反复复地看。

看的时候,老赵就容易想到刚刚过去的事情。

他有些后怕,他想,如果那小子用刀刃砍他。不知他会不会因此而失去生命。

老赵过去经常想到死这个字眼。年轻的时候想到它。就会觉得心里一阵子发凉,三十几岁以后,老赵不再多想这个字眼,即便想,也没有了年轻时的那种冰凉的恐惧。

他对自己说,谁也要死的,大家都一样,怕也没用。

可是。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老赵又像年轻时那样,怕了起来。

老赵甚至想,我是不是白到这个世上来了一遭呢?

女同学的丈夫看自己的手,看出了一份淡然,老赵看自己的手,却看出了一片不甘心的骚动来。

老赵住院的那十几天里,恰逢联社搞“赛马”。

所谓的“赛马”,就是一种企业内部通过考核业绩决定员工工资分配的办法。

联社把下属的各乡镇信用社和城区的各个储蓄所职工的工资统统调上来,每人留三百元的生活费。然后,每月按照各项任务指标(像储蓄存款。信贷规模,收贷收息,政治工作,经营成本等等)的完成情况,退返工资。

领导说,入关了,竞争更激烈了,要有一种抢饭吃的意识。

联社的科室人员没法考核,党组便研究出一种办法,通过抓阄决定各科室与哪个社或者储蓄所挂钩,并且,规定每年抓一次。

保卫科的李科长和他的部下们都认为周涛平时里赌钱手气好,便一致推举他代表保卫科抓阄。

周涛不干,怕抓不好受埋怨。

大家说,你尽管去,不管是什么结果,我们都不会有怨言。

周涛忐忑不安地参加了抓阄仪式。

结果呢?还真是出师不利,周涛抓了个全联社倒数第一。

大家估计,每人每月最多能返回一百块钱,这样算来,一年就有上万的损失。

老赵出院后回青龙镇住了几天,再上班的时候,正赶上发“赛马”后的第一次工资。

三张红色的百元人民币捏在手里,老赵好一阵子怨愤。

李科长转眼看看大家,一个个如丧考妣,没有了往日发了工资大呼小叫地嚷嚷着请客请客的精神劲儿。

李科长安慰大家说,别这样嘛,不就是一年吗?明年抓个第一,这损失就补回来了。再说,其他单位的那些下岗分流的,许多连生活费都没有呢。比比他们,咱联社还算是好的呢,起码大家都有饭吃。

回到家,老赵把三百块钱交给夫人,对夫人说明了情况。

王凤英说,真是想不到,思想跟不上变化了,早知这样,还不如仍旧在青龙镇干呢。

过了两天,王凤英又在老赵面前说,我想了想,还是去找大老板吧,把你另调个科室。

以往,老赵凡事都听夫人的,这次,他说,调什么调,干个三年两年的,也好退了。

王凤英嘟囔道,我这一退,一年里也损失个万儿八千的,眼看着林林大学毕业了,找工作还得花一大头子的钱。买房花了八万,装修也得六七万,咱手里连一个积蓄也不会剩。

老赵说,饿不死就行了。便再也不言语了。

春末,老赵两口子搬进了新居。

最初的日子里,亲戚朋友按照农村的规矩,到老赵家里“温锅”。

老赵陪着喝酒吃饭,精神劲儿明显不足。

大家和王凤英也不去计较他,暗地里都说,经了那件事,老赵变化不少。

新房装修了两个月,老赵只来看过三次,一切全凭夫人操办。

王凤英没和老赵商议,把一应的家具电器全换了。

大到沙发茶几衣柜箱厨电视冰箱,小到锅碗瓢盆水杯牙缸,那些家里的旧东西全让王凤英给了农村老家的两个哥哥。

这一点让老赵很生气。

倒不是说老赵心疼那些东西,老赵是觉得没了那些东西的新家不像他的家。

那些连着他的许多记忆的东西都不见了,其中,有两件东西老赵从心里舍不得。

一是那台旧式的福日立牌二十寸电视机,那是奶奶在八四年底拿出了自己全部的积蓄和一对玉镯子给他和王凤英置办的。

那一年,许多的家庭都忙着把刚买一两年的黑白电视机换成彩色电视机,奶奶领着三岁的林林去别人家看了一回彩电。回家对老赵两口子说。还是彩电好看。

王凤英说。现在手头上没钱,等住几年咱也换。

奶奶没再说什么,女儿林林却一连声地哭叫着要看大彩电。

没几天,奶奶的一个老亲戚送来了这台电视机。

亲戚说,不好买呢,托了好几个人才在五龙城搞到的。

老赵和夫人愣愣的。

奶奶说,彩电是她买的,算是补上了娶王凤英时的嫁妆。

奶奶常说。孙子结婚的时候,委屈了孙子媳妇。

那个时候,老赵父亲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老赵积攒下的那几百块钱,除去做了一套组合柜,剩下的也只能买几件小用具了。

刚领奶奶的遗属补助时,奶奶要把那钱交给王凤英填补家用,老赵和王凤英一齐说,这钱您留着作零花吧。

看着那台崭新的大彩电,王凤英和老赵都湿了眼睛。

王凤英经常在老赵面前说。奶奶苦了一辈子,咱一定要好好照顾她。让她老人家有个幸福的晚年。

可是,就在奶奶看上了彩电后不久的一个晚上,奶奶突发脑溢血,连一句话都没来得及和老赵两口子说,就撒手西去了。

按老赵的想法,他是要把那台电视机放在新居的小屋里的,以便能够常常地看到它。

比电视机更让老赵心疼的是那只他用了三十五年的牙缸。

老赵从十二岁起就用这只牙缸刷牙。

这是一件伴随老赵时间最长的东西。

那只牙缸上有一个图案,一个披蓝色风衣的军人持枪站在海边的一块礁石上。

图案的下边,有一行字:南海省人民前线慰问团赠。

那是老赵跟随二叔家的三哥去华京搞大串联接受王总会长那个接见时从吕丽那里得到的。

三哥和几个同学成立了一个叫东-方红战斗队的烘煨饼组织,三哥任大队长,吕丽是他们的宣传部长。

在他们要出发的时候,老赵央求奶奶让他和三哥一起走,奶奶软了心,说了一大堆嘱咐的话后,就放行了。

那次串联,成了老赵一生中最最难忘的经历。

坐不花钱的车,吃饭店里不花钱的大馒头,见识了华京城,受到了王总会长的接见,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吕丽。

牙缸是吕丽到了华京后的第一个早晨送给老赵的。

在刚刚过去了的那个夜晚,东-方红战斗队的同志宿在一个小旅馆的大通铺上,三哥他们还是像一路上那样,让吕丽贴着墙,然后,把童年的老赵推到吕丽的身边作男女同志之间的一道墙。

大家和衣而睡。

可是,这个晚上却与别的那几个晚上不同,这个晚上发生了让老赵在其后的三十五年里经常回味的一件大事。

也就是从这个晚上起,老赵告别了自己的童年成了一个略晓风情的少年了。

反反复复地回味这个晚上,使得老赵在新婚之夜一下子就像一个久经**的男人那样,从容不迫地让夫人王凤英第一次和男人**,便登上了性-**的高峰。

后来,王凤英曾拐弯抹角地问老赵,他在她之前和没和别的女人做过。

老赵坚决地说,没有,你是第一个。

王凤英又问,从没做过,你怎么这么厉害?

老赵不语。

问多了,老赵就说,别的男人不是这样?

这样的反问意思暧昧,王凤英就红了脸,就把她做闺女时听已婚妇女说的一些男人在新婚之夜的可笑说给老赵听。

老赵想到了吕丽柔软的手和光滑的大腿,同时也想到了自己那一夜的惊慌和弱小。

老赵冒出一句话,也许我天生的就行。

这是老赵对王凤英说过的第一句谎话。

老赵到死也没有把他和吕丽的故事告诉夫人。

他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那个早晨,在小旅馆的洗手间里,老赵在吕丽的指导下,用吕丽的牙缸和牙刷第一次学习刷牙。

东-方红战斗队八个人中,吕丽是唯一刷牙的人。

吕丽把牙膏挤到牙刷上,先给老赵作示范,然后,冲净牙刷,重新挤上牙膏,把牙缸灌满水,交给老赵。

老赵极羞涩极笨拙地把牙刷伸进嘴里。

口里一片清香。他分不清那是吕丽嘴唇的香气呢还是牙刷的香气。

他只记得昨天夜里吕丽温热湿润的嘴唇就含着这股清香。

看着老赵刷完了牙,吕丽说,你喜欢这只牙缸吧?它是我爸爸当年在厦门当兵时用的,你知道厦门吧?离国民党蒋介石最近的地方。

吕丽又说,我连牙刷一起送给你了,以后要养成刷牙的习惯,等大了,你也就会有我这样白的牙了。

说着,吕丽启齿一笑。

吕丽的两排整齐洁白的糯米牙就永远地留在了老赵的眼中。

三天后,当失魂落魄的少年老赵被三哥他们送回家时,奶奶发现临行时塞给他的五元钱和二斤全国通用的粮票都不见了,老赵用双手捂着衣襟。

掀开衣襟,奶奶看到了那只白色蓝沿儿的牙缸和一支粉红色的牙刷。

奶奶轻轻地拿出它们。

少年的老赵呆呆地看了它们一会儿,然后,就放开喉咙大声地号哭起来。

三哥就把那个后来传遍了五龙县的故事告诉了奶奶。

三十五年过去,肯定有人记得那个故事。

一个美丽的少女为了保护一个十二岁的男孩,死在久安门广场,死在数不清的人的脚下。

那一天,死了不少人,这个少女只是他们中的一个,所以,这个少女并没有成为神州大地广为传诵的英雄。

可是,她却永远地活在了一个人的心中,这个人就是老赵。

那个男孩长成了老赵。

三年后,老赵第二次目睹死亡,就像一个成年人那样冷静了。

父亲单位来人,告诉奶奶,父亲在修建水库的工地上畏罪自杀了。

奶奶拉起少年老赵的手,颠着小脚朝水库跑。

水库离老赵的村庄二十多里路,奶奶坚决不上工地派来的马车。

奶奶颠着一双小脚跑啊跑啊,少年的老赵差点没跑过奶奶。

父亲是吊在一棵歪脖子老榆树上的。

父亲用的工具是一条小推车的绊绳。

那棵老榆树长在水库大坝的一角,那条绊绳仍余了半截挂在老榆树上。

父亲把那扣子做的很复杂,救他的人费了很大的劲也没能将它解开,只好用一把锋利的刀把那条小推车的绊绳砍断。

奶奶抚摸着父亲冰凉的身体,怎么也不相信父亲是自杀的。

奶奶一定要找出是哪几个坏种打死了父亲。

奶奶摆出了一副我老了我是一个没了儿子的寡妇我怕谁的拼命样子,吓坏了工地指挥部的头头和父亲单位的几个造反派。

他们连抬带架地把奶奶弄到了那棵老榆树前,几个同是劳动改造犯的人被领到奶奶的面前,他们指天咒地地说,他们和父亲住在一个工棚,半夜里,不见了父亲,众人便找,就看到了吊在树上的父亲。

奶奶停了哭泣。

奶奶走上前去。

奶奶伸出双手。

奶奶死死地搂住了老榆树。

奶奶说,儿啊,跟妈回家吧!

少年老赵默默地走过去,和大家一起,扯开奶奶,把奶奶抬上了一辆马车。

王凤英见老赵为没了那两件东西生气,就说,要不,我回老家把它们拿回来?

老赵摇摇头,说,算了吧。(未完待续。。)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