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琦琦小说 > 游戏 > 九龙神珠之宇宙颠覆 > 四百二十八章 南极气候

九龙神珠之宇宙颠覆 四百二十八章 南极气候

作者:微微郁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9-19 13:28:59 来源:平板电子书

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再加上冰雪表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等,使得南极大陆成为世界上最为寒冷的地区,其平均气温比北极要低20c。南极大陆的年平均气温为-25c。南极沿海地区的年平均温度为零下17至零下20c左右;而内陆地区的年平均温度则为零下40至零下50c;东南极高原地区最为寒冷,年平均气温低达-53c。地球上观测到的最低气温为摄氏-93.2c,这是2010年8月美国记录到的,在这样的低温下,普通的钢铁会变得像玻璃一般脆;如果把一杯水泼向空中,落下来的竟然是一片冰晶。南极的寒冷首先是与它所处的高纬度地理位置有关,由于高纬度地理位置,导致了在一年中漫长的极夜期间没有太阳光。同时,与太阳光线入射角有关,纬度越高,阳光的入射角越小,单位面积所吸收的太阳热能越少。南极位于地球上纬度最高的地区,太阳的入射角最小,阳光只能斜射到地表,而斜射的阳光热量又最低。再者,南极大陆地表95%被白色的冰雪覆盖,冰雪对日照的反射率为80只剩下不足20%到达地面,而这可怜的一点点热量又大部分被反射回太空。南极的高海拔和相对稀薄的空气又使得热量不容易保存,所以南极异常寒冷。

南极不仅是世界最冷的地方,也是世界上风力最大的地区。那里平均每年8级以上的大风有300天,年平均风速19.4米/秒。1972年澳大利亚莫森站观测到的最大风速为82米/秒。法国迪尔维尔站曾观测到风速达100米/秒的飓风,这相当于12级台风的3倍,是迄今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风速。南极风暴之所以这样强大,原因在于南极大陆雪面温度低。附近的空气迅速被冷却收缩而变重,密度增大。而覆盖南极大陆的冰盖就像一块中部厚、四周薄的“铁饼”,形成一个中心高与沿海地区之间的陡坡地形。变重了的冷空气从内陆高处沿斜面急剧下滑。到了沿海地带,因地势骤然下降。使冷气流下滑的速度加大,于是形成了强劲的、速度极快的下降风。南极没有四季之分,仅有暖、寒季的区别。暖季11月至3月;寒季4月至10月。暖季时,沿岸地带平均温度很少超过0c,内陆地区平均温度为-35~-20c;寒季时,沿岸地带为-28~-5c,内陆地区为-70~-40c。1983年7月,俄罗斯东方站测得-89.2c的全球最低温。据估计。在东南极洲上可能存在更低的温度。

其目的主要在于夺取南极大陆丰富的资源--尤其是能源。各国政府耗资巨大地支持南极探险和考察,其重要目的之一就在于跻身南极,为未来着眼。

科学考察基地,这些众多的考察站,根据其功能大体可分为:常年科学考察站、夏季科学考察站、无人自动观测站三类。其中,常年科学考察站有50多个,中国的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是常年科学考察站;夏季科学考察站在南极洲大约有100多个,经常使用的有70-80个左右,中国昆仑站为夏季科学考察站。

世界上共有28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53个科学考察站,从各国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分布来看。大多数国家的南极站都建在南极大陆沿岸和海岛的夏季露岩区。只有美国、俄罗斯(前苏联)、日本、法国、意大利、德国以及中国在南极内陆冰原上建立了常年科学考察站。其中,美国建在南极点的阿蒙森一斯科特站、前苏联的东方站最为著名。2009年1月27日,农历大年初二。中国在南极内陆“冰盖之巅”成功建立了第三个南极科学考察站――昆仑站,这标志着中国已成功跻身国际极地考察的“第一方阵”,成为继美、俄、日、法、意、德之后,在南极内陆建站的第7个国家。巍然矗立在海拔4093米南极“冰盖之巅”的中国昆仑站,是目前南极所有科学考察站中海拔最高的一个。

由于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都在南极大陆边缘地区,25年来,中国南极考察也大都在这些区域展开。内陆昆仑站的建成,将实现中国南极考察从南极大陆边缘地区向南极大陆腹地的历史性跨越。

为了在南极内陆建站,从1996年至2008年。中国南极考察工作者锲而不舍地进行了6次南极内陆考察。2005年1月18日,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冰盖队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成功到达了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地区。为中国在南极内陆建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8年1月12日,中国第24次南极考察冰盖队再次成功登顶。为内陆站建设开展选址工作。

据悉,昆仑站建成后,中国将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南极内陆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其中包括开展冰川深冰芯科学钻探计划、冰下山脉钻探、天文和地磁观测、卫星遥感数据接收、人体医学研究和医疗保障等诸多内容。

位于东南极中心的a被命名为地球上的“不可接近之极”,也是南极冰盖尚未开展科学探测的制高点。东南极冰盖以domec―domeb―domea―domef为分冰岭,其中domea是这一分冰岭的最高点,占据最重要的位置。科学家介绍,与国外已开展工作的dome共投入有那我f等地点相比a地区直接接受来自地球平流层大气的沉积,这里的冰盖是原始堆积形成的,储存着全球的气候和大气环境信息a地区也是南极冷源的中心区,可望获得地球表面的最低温度,是地球气候环境动力系统中的最重要驱动源,是现代地球气候环境动力学本底观测的最理想区域,在这里能够观测到在地球其他地区无法观测到的代表全球特征的气候环境变化信息与特殊的自然现象,这种特殊性是地球其他任何地区和其他任何科学观测点所不具备的。因此a作为南极冰盖冰芯钻探仅存的最后一个理想地点和世界上雪冰现代气候环境观测、大气与气象观测等独一无二的“科学观测站”,在科学上的意义是地球上其他任何科学观测站所无法代替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