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琦琦小说 > 青春校园 > 我的真实模拟游戏 > 第190章 沉默、警觉与新的贪婪

深城,浪潮科技总部。

李远潮和宋濂两人相对而坐,面前的茶几上摊开着《经济参考报》和几份转载了奇瑞报道的其他大报。

办公室里一片沉寂,只有窗外传来的这座城市特有的、永不停歇的施工噪音。

两人都沉默了,彻底的沉默了。

原本以为凭借确立汉字传呼机国家标准这一史诗级成就,他们已经无限逼近甚至可能超越了那个如火箭般蹿升的“京爷”。

可对方甚至没有在同一个赛道上竞争,而是直接另开一局,抬手就掀起了这场席卷全国的舆论海啸,其广度与深度,远远超出了他们之前引发的行业震动。

“京爷,果然还是京爷。”李远潮放下手中的《经济参考报》,苦笑着摇了摇头,语气里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挫败和佩服。

“我是真没想到,他能把‘造车’这个概念,玩得这么……花?”

“明明他的厂房还没打下一根桩基,明明现在连个车轱辘的影子都没看到。”

他指着报纸上秦远在发布会上的照片,“但就凭几句话,几个合作意向,愣是能让全国媒体为他摇旗呐喊,让安徽一省之力为他站台背书。”

“这声势,我们当初完全没法比啊!”

宋濂的表情比李远潮更冷静一些,他推了推眼镜,分析道:“不能这么比。我们确立国家标准,虽然轰动,但其影响更多局限于行业内部、政策层面和高端用户群体。技术性强,但距离普通老百姓太远。”

“而奇瑞造车……”宋濂顿了顿,目光十分清醒,“这是一个截然不同的故事。”

“汽车,是普通人能看得见、摸得着、甚至梦想拥有的‘大件’。”

“‘民企冲破壁垒’、‘为国造车’、‘中苏合作’……这些标签每一个都充满了故事性和戏剧冲突,天然就能激发民众的民族情感和讨论热情。于我们而言,这是降维打击。”

宋濂目光凝重道:“京爷这个人,或者说他背后的团队,实在是太懂营销,太会把握舆论和民意的脉搏了。”

他的手指划过《经济参考报》上那篇雄文的字句:“‘从百姓中来,到百姓中去’……这句话写得太精准,太有水平了,简直是把奇瑞项目拔高到了一个无懈可击的政治正确高度。”

他抬起头,看向李远潮,问道:“大超,你在体制内有渠道,有没有打听到,《经济参考报》的这篇神来之笔,到底是哪位高人的手笔?”

“或者说这背后……有没有京爷本人或者他团队的推动和授意?”

在宋濂看来,奇瑞的发布会是点燃炸药的引信,而《经济参考报》的这篇报道,才是真正将爆炸威力推向顶峰的完美推手。

其论述之严谨、站位之高、对国民心理把握之精准,都堪称教科书级别。

李远潮摇了摇头:“我特意问过了。写这文章的记者叫孙磊,就是个刚毕业没多久的新人,过年期间老记者都休息了,才临时把他派去的芜湖。”

“文章是他独立完成的,社里都没怎么改动。内容……大部分也是基于秦远在发布会上公开说的那些话提炼升华的。”

宋濂听后,沉默了片刻,最终颇为感慨地叹道:“那这个年轻人,前途无量了。敏锐的洞察力和政治嗅觉,是记者最宝贵的素养,他具备了。”

“这文章写的……真是天时地利人和,怎么就偏偏被京爷给撞上了?”

他怎么也想不通,当初浪潮标准确立时,怎么就没有这样一个记者,写出一篇如此高屋建瓴、直击人心的宏文?

感慨归感慨,危机感却前所未有的强烈。

“不过,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弥足珍贵的。”宋濂抬起头,眼神坚定无比,“大超,我们必须加快速度了。”

“加快速度?”李远潮一愣,“老宋,咱们的汉显传呼机都快一统国内市场了,市场份额占到七成以上,还要怎么快?”

“向前看!”宋濂的声音斩钉截铁,“造手机!这绝对是下一个时代,中国最需要、也最具战略意义的产业!”

“手机?”李远潮怔住了。

“对!我仔细研究过技术趋势。”宋濂的语速加快,认真道:“现在是模拟网(1G)时代,大哥大又贵又笨重,但在欧洲,G**(2G)标准已经快要商用了。”

“数字网络意味着更清晰的通话、更小的功耗、更便宜的成本!”

“基于2G网络的小巧、便宜的手机,绝对会淘汰大哥大,甚至……未来很可能连我们的传呼机都会被它整合取代!”

宋濂作为技术控,他的眼光已经看到了数年之后的未来。

但他也清晰地感受到,秦远的狂飙突进,已经压缩了所有玩家的时间窗口。

市场和时间,不会再给他们慢慢布局未来的空间了。

秦远已经用奇瑞证明,游戏的玩法变了,必须用更具开创性、更宏大的项目,才能赢得时代的青睐。

“我们必须立刻开始预研!布局通信标准,筹备手机研发!”宋濂下了决心。

就在李远潮和宋濂被奇瑞风暴刺激,决心迈向更前沿的通信领域时。

遥远的苏联,莫斯科。

塔斯社关于奇瑞的报道,已经经由《真理报》等主流媒体转载,在苏联国内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中国新兴汽车力量奇瑞,引进欧洲先进技术,欲与伏尔加厂共研新时代车型!】

这样的标题,对于几十年来看惯了拉达和伏尔加老面孔的苏联民众来说,无疑是一剂兴奋剂。

而在苏联经济部的官员看来,这更是天大的利好消息!

看啊,这就是我们改革开放、引进外资、私有化国企带来的丰硕成果。

正是因为苏联允许了秦远收购奥恰科夫饮料厂、并且莫斯科国立银行给予了贷款支持,才使得秦远能够快速发展壮大,如今终于开始“反哺”苏联。

这正是市场经济和国企私有化吸引外资、带来技术输入的“绝佳证明”。

必须大书特书,歌功颂德!

然而,在这场舆论的狂欢中心,伏尔加厂的厂长卡丹尼科夫,却保持着异常的冷静。

他的办公室里,烟雾缭绕。

坐在他对面的,正是许久未曾露面的别列佐夫斯基。

此时的别列佐夫斯基,相较于以往那个锐气逼人、智商睥睨一切的金融天才,眉宇间多了几分难以掩饰的颓废和挫败。

他在与远东贸易的汽车销售竞赛中一败涂地,秦远那种发动人民战争的“蜂群战术”和背后庞大的中国市场,让他输得无话可说。

而更让他感到无力和挫败的是,秦远并没有满足于贸易上的胜利,竟然更进一步。

不但在中国本土成立了自己的汽车公司(奇瑞),并且如今更是将手伸回了苏联,提出了要与伏尔加厂“技术合作,共同研发”的宏大计划。

这种“反客为主”的格局和战略广度,远远超出了他最初设想的、仅仅在贸易层面赚取差价的模式。

最让他内心刺痛的是,“与外资合作提升本国汽车工业”这个想法,他本人也曾萌生过,甚至私下进行过一些初步的调研和构思!

可现在,一切风头和先机,都被秦远抢走了。

“鲍里斯,”卡丹尼科夫缓缓开口,打破了沉默,“你和秦远交过手。以你对他的了解,你觉得他提出这个‘技术合作’,真正的目的是什么?他真的是想静下心来,和我们一起研发什么‘新时代车型’吗?”

别列佐夫斯基几乎立刻摇头,嘴角扯出一丝复杂的、带着些许自嘲的笑意:“阿纳托利,我和秦虽然接触不多,但我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感觉——他和我是同一种人。”

“我们嗅觉灵敏,善于捕捉规则漏洞,敢于用杠杆撬动远超出自身实力的财富。”

“但我们绝不是那种有耐心花十年二十年去打磨一项技术、耐心等待财富增长的‘工程师’或‘实业家’。”

他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既有挫败,也有一种棋逢对手的奇异欣赏:

“你看看他的发家史,无论是格瓦斯饮料还是真维斯服装,他极度擅长取巧,通过并购、广告营销、资本运作、甚至是这种跨越国境的易货贸易,来快速聚拢巨额财富。”

“他非常急,难道你没发现吗?”

“秦似乎总是在与时间赛跑,急切地想着赚快钱,然后立刻用赚到的钱作为杠杆,去撬动更大、更快的收益。”

“在这方面,他是不折不扣的天才。”

他顿了顿,语气无比肯定:“所以,造车绝不可能是他的最终目的。那只是他达到某个更深层次目的的手段!一个非常高明、足以迷惑所有人的幌子!”

“手段?”卡丹尼科夫皱起眉头,蓝色的眼睛里充满了疑惑,“什么目的需要用一个汽车项目来做掩护?而且是在中国和苏联同时进行?”

“我不知道。”

别列佐夫斯基坦诚地摇头,但眼中却重新燃起了一种近乎本能的、对财富机会的贪婪光芒。

“我现在还看不透他全部的布局。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等他下次来苏联,和你具体谈这个合作项目时,他的真实目的必然会暴露出来。”

他身体微微前倾,压低了声音,语气充满了诱惑:“但是我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感觉,阿纳托利。”

“不管对他是什么目的,这都会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大财的好机会!”

他身子微微前倾,压低声音道:“无论是对于他,对于我,还是对于您而言,皆是如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