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琦琦小说 > 青春校园 > 我的真实模拟游戏 > 第154章 敢闯之人的另一片热土

第二天,《消息报》头版头条的报道一经出炉,立刻在莫斯科引起了轩然大波。

尽管里莫诺夫已经按照主编的要求,刻意淡化了政治对比的色彩,将焦点更多地集中在秦远的个人奋斗和商业传奇上。

但任何稍有洞察力的读者,都无法不从那详实的数据、生动的细节和隐含的叙事逻辑中,品读出那个令人心惊肉跳的中心思想。

——中苏发展路径与现状的强烈对比。

作为社会阵营中的“老大哥”,苏联及其民众长期以来怀有一种目视一切同阵营国家的自傲。

这种骄傲,曾是维系这个庞大国度的重要情感纽带。

然而,这篇关于一个中国年轻商人如何在苏联土壤上迅速崛起的报道。

却像一把精巧的手术刀,精准地剥开了骄傲的外壳,露出了内里令人不安的现实。

中国在改革,苏联同样在改革。

但中国的经济崛起之速度,催生出了无数新兴产业,重工业轻工业高新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让无数国民拥有了新的就业机会,时代弄潮儿成为先富的可能。

这一切,在秦远这个人身上,得到了极好的展示。

而在苏联呢?

苏联的改革又是怎样的?

报道虽未明言批评,但通过秦远的成功轨迹。

他如何利用苏联轻工业的孱弱和市场供给的空缺,如何将中国过剩的产能转化为填补苏联市场的“及时雨”。

一个残酷的对比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工厂停产、工人失业、体制僵化、民生凋敝。

强大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优势,无法转化为惠及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品。

这种深刻的失衡,竟然需要一个外国年轻人来揭示和利用,并最终成就其商业帝国。

这种无声的对比,像一记重锤,敲碎了许多苏联读者心中的骄傲。

同时引发了巨大的心理震撼和广泛的社会反响。

人们开始私下讨论,公开质疑。

“我们的改革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为什么一个中国人能看到并做到的,我们自己的企业和体制却做不到?”

《消息报》编辑部的热线电话几乎被打爆。

有赞扬报道“真实”、“敢言”的,也有愤怒指责其“唱衰苏联”、“长他人志气”的。

无论如何,秦远和他的远东贸易,一夜之间成为了莫斯科街头巷议的焦点。

1月8日,同一天。

莫斯科的风雪不见丝毫减弱。

徐振邦背着行李,走出了雅罗斯拉夫尔火车站。

他花了大约半个月的时间,从成都辗转到了燕京,而后在燕京拜访了远东贸易的老张头。

在那停留了两天,再乘坐K20国际列车经由满洲里,来到了莫斯科。

这一路上的辛苦颠簸,自然是不用多说。

然而这一路上的所见所闻,看着这国际倒爷经济的繁荣,以及远东贸易在这条线路上的强大影响力,还是给了他极大的震撼。

构建一条横跨中苏的空中航线,在他心中越发的强烈了起来。

他在火车上,遇到了众多怀揣发财梦前往莫斯科的“倒爷”。

虽然K20主要是经由东北线路,横跨西伯利亚前往莫斯科,与K3线经由二连浩特横跨蒙古由下往上的线路并不同。

但是这些倒爷,无一不对这样一条空中航线有所期待。

他们畅想着,如果能有一条稳定的空中走廊,那些高价值、对时效性要求高的货物就能更快抵达。

人员往来、信息传递、商机捕捉的效率将得到质的飞跃。

就像一名倒爷说的,此前远东贸易在莫斯科召集倒爷前去,一呼百应之下肃清了盘踞在雅罗斯拉夫尔火车站、欺行霸市的高加索帮派。

将这里变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站”,

而且,在事件结束之后,还给每个来助拳的倒爷论功行赏。

拿到了批货权且不说,他们K20这条线上的几名大倒,借此机会一跃成为了远东贸易在K20沿线的一级经销商和二级经销商。

直接从远东贸易拿货,拿的还是苏联市场最紧缺的格瓦斯和真维斯这两大品牌。

而且,根据最新消息,远东贸易和国内几家大型的罐头厂和冬靴厂达成了稳定的合作。

他们这些小倒爷,也能跟着沾光,从远东贸易那边批发货物。

不光是可以拿到比市场上更低的价格,而且质量也能有所保证。

“现在跟远东贸易干,有肉吃!”

徐振邦到现在都记得那位倒爷的话语里的羡慕和向往。

他回头看了看身后的火车站,心中感叹:这里是不逊色于南方的金钱热土,正像磁石一般吸引着,所有渴望改变命运的冒险家前来。

就如同他身边的这位一般。

“王老弟,你要跟我一起去契科夫旅馆吗?”

徐振邦看向身旁同行的年轻人。

这位在火车上结识的伙伴名叫王功泉,言谈举止间透着不同于普通倒爷的沉稳和见识。

听说以前在琼州也是做过一番事业的,可惜时运不济。

两人一路聊下来,颇有些惺惺相惜。

“嗯,我听朋友说,来了莫斯科的倒爷,第一站都要去拜拜码头,而且在契科夫旅馆住宿也方便。”

王功权点点头,目光投向不远处那栋在风雪中的旅馆。

眼神复杂,既有期待也有一丝迷茫。

他是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毕业之后,任职于东北某省宣传处。

但体制内,尤其是东北的体制内,对于他这种青年来说,无疑是寡淡的。

所以在88年琼州建省的时候,他毅然决然辞去了在东北的体制工作,奔赴琼州,成为十万青年下琼州的闯海人之一。

先后在琼州的几大公司内任职,也闯出了一番名头。

但就在一路向好的时候,他被抓进了监狱,因为一些问题被关了半年。

虽然说,他最后被无罪释放,但是出来之后,他在琼州的一切已经烟消云散了。

这种打击,对于他一个刚刚满三十岁的人来说,无疑是当头棒喝。

他深刻体会到了此时国内政治经济的纷杂繁复。

而也就在此时,回到东北老家后,他能清楚的感受到边境贸易的火热。

秦远和远东贸易这个名字,在东北,在燕京,成为了无数倒爷心中的楷模,越发的响亮了起来。

同乡好友劝他放宽心,能东山再起,并且介绍了远东贸易,和秦远的事迹给他听。

作为八十年代的天之骄子。

王功泉立刻明白,北方雪国,或许就是另外一片与琼州类似的热土。

他今年才三十岁,还有大好青春,还能有第二次机会。

于是,他来到了这里,来到了莫斯科。

历史上,他在1990年被牟其中感召,前往南德贸易公司任职副总经理的职位。

但这个世界,牟其中不见人影,南德公司更是无从谈起。

而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庞大的远东贸易。

一个更加年轻、更具传奇色彩的秦远。

王功泉心中思绪万千,看着脚下的雪国,心中不由想着。

壮士需明主,那位秦远秦先生,会是他的明主吗?

一阵寒风吹来,无遮蔽之下,两人都不由得打了个寒颤。

赶忙拖着行李,加快脚步朝着契科夫旅馆走去。

而此时,契科夫旅馆一片热闹。

一名高个子壮汉,拿着一张报纸,高声念着。

在他身前,是近百名倒爷,将整个契科夫旅馆堵得水泄不通。

“卧槽,秦老板也太牛逼了,都登上了苏联的消息报了。”

“这消息报,就相当于我们国内的光明报吧?”

“嗯,大差不差,听那报纸讲的,太不可思议了,二十几岁的燕京胡同串子,一穷二白,没身份没背景,借了高利贷,就敢闯这苏联,关键还真的被他给闯了出来。”

“那可不是,没听见报纸上说的吗?苏联就是一片久旱逢甘霖、干涸了太久的土地,我们所有人都有发财的机会。”

“秦爷对于苏联的分析,还真是一针见血,罐头换飞机,他妈的,这是多大的魄力啊!”

“别说是罐头换飞机了,就说这格瓦斯,我就是冰城人,我小时候也喝过秋林格瓦斯,可我怎么就没想到,能把这东西卖到苏联来呢!”

“是啊,那句‘你们缺的不是“怎么做格瓦斯”,而是如何在工厂里又快又好地大量制造格瓦斯’这句话说的太好了。”

“何止是格瓦斯,你们看真维斯,昨天莫斯科旗舰店开业,多少苏联人在排队?就算昨天是圣诞节,但今天呢,人一点都不见少,太夸张了。”

“那些远东贸易的一级经销商,二级分销商,真的要发财了,这么大的热度,这么狂热的市场反应.”

人群议论纷纷,情绪高涨。

徐振邦和王功泉却是对视了一眼,心中俱是惊颤。

他们虽然刚下火车,但已经从这沸腾的场面和只言片语中感受到。

那位素未谋面的秦远秦先生,在这遥远的异国他乡,又搞出了怎样石破天惊的大动静。

徐振邦懂俄语,他深吸一口气,奋力挤过激动的人群,来到那位高个子壮汉面前。

仰头客气地问道:“同志,打扰一下,您手里的这份《消息报》,能借给我看看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