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琦琦小说 > 游戏 > 医行大唐 > 211 料敌先机

医行大唐 211 料敌先机

作者:淡然飘过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9-19 13:13:41 来源:平板电子书

子时辞旧迎新,“守岁”人们纷纷起身,晚辈给长辈行礼,奴仆给主人叩头,大家要说拜年吉祥话。吉祥话大致是“福延新日,庆寿无疆”、“福庆初新,寿禄延长”一类。

鞭炮还没出现,唐朝只有“爆竹”或称“爆竿”。就是拖来一大堆竹竿往火堆里扔,竹节中间有空气,被火烧爆的时候自然会“噼里啪啦”作响。

院子里烧爆竹的火堆也有讲究,叫做“庭燎”。它有着照明、烧爆竹、取暖、烧旧物、增添喜庆气氛等多种作用。富贵人家这堆大火要烧整整一夜甚至几天几夜不灭,还往火堆里丢香料,弄得整个宅院异香缭绕。更有甚者选个高地在山坡上竖起庞大的灯树助兴,载歌载舞炫富。

还有一个习俗要遵守,在院里竖起一根很长很长的竹竿,底部埋扎在土里,竿顶飘悬着纸或者布做的长条型旗子,在寒风中抖动,这叫幡子”。后来,这种风俗被传到了崇尚唐风的岛国,演变成了“鲤鱼飘”。

除了民间风俗之外,官职等级高到一定程度的官员,每年元日还要进宫去给皇帝拜年。元日大朝会,算是一年里最隆重的朝会之一,不但在京师的文武百官必须打卡上朝,不准迟到。各地的地方官也会派使者或者自己亲身进京贺朝,连远方的羁縻州、附属国也都要派人来送礼朝贺等等。

皇帝不在,孟淑妃第一次主持了一次元日活动,接受贺朝。

杨复恭和刘季述等人这次回京第一次见到了孟淑妃,可惜。除了正常的贺朝,根本没有他们说话的机会。来贺朝的官员有限,孟淑妃很快结束了这次不一样的贺朝。

朝人特喜交际、爱热闹,正月初一,长安城里家家户户都设着酒宴。邻居们相互拜年,走到谁家吃到谁家,这还有个专门的名目,叫“传座”。所以,人气较旺的人这一天每顿饭千万别吃太饱,否则有撑死的可能。

钟声悠扬。长安城的繁华仍在,街头的熙攘仿佛回到了从前,人流的恢复之快让人感慨万千。战争好像就要过去,这是一个不错的新年,街头相遇。认识不认识的人总是笑颜相对。

陈墨要去的人家有限,去了十来家相熟的人家,陈墨最后停留在了郑从谠这里。

新年的到来让郑从谠看起来有了些精神,这位忠心耿耿,兢兢业业还疾病缠身的老人脸上最近有了笑容。

访客很多,郑从谠人气很旺,文官们都喜欢聚在这里,让陈墨也有了机会和这些为数不多的文官们有了交流。

唐人元日要喝过年专用饮品:一种叫“屠苏酒”。另一种叫“椒柏酒”。“屠苏”是一种中药剂,由大黄、白术、桔梗、蜀椒、桂辛、乌头、菝葜等七种药材混合制成。据说这两种酒喝了都能驱邪解毒延年益寿。唐人喝这两种酒,有一种十分有趣的习惯。就是要从全家最小的孩子开始先喝。原因吗,就是“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饮酒”。

喝酒时席上端一个“五辛盘”:盘子里一片青青绿绿的生辣气冲天,分别放着五种蔬菜。乃是大蒜、小蒜、韭菜、芸薹、胡荽。吃“五辛盘”是为发散五脏郁气,预防时疫不闹病。

唐人过年爱吃甜食:比较著名的有“胶牙饧”。“饧”大致就是今天所说的“麦芽糖”。是用大麦、小麦或者糯米制出来的甜品,比较粘软。甜度不如蜂蜜,也不如现在常用的蔗糖。在唐朝,甘蔗制糖法刚从国外传入不久,蔗糖叫“石蜜”,这种糖还很不普及,一般百姓见不到,所以麦芽糖已经算是贵重的美味食品了。

饺子在唐朝也已出现雏形,这种食品是用面皮捏成半月形裹着各种馅,大锅里水煮熟了捞出来,食用时佐以醋和蒜;唐朝的饺子不叫“饺子”,而叫做“汤中牢丸”牢丸”,吃的时候带汤,汤中会撒上芫荽等。

酒足饭饱,享受到此为止,郑从谠年龄大了,还有病在身,加上精神力的问题,继续陪客和进行歌舞之类的节目不适合,于是一众官员纷纷离去。

唯一留了下来的是陈墨,他有事情和郑从谠探讨。

看到郑从谠的精神还算可以,陈墨坐在他的下首:“郑公身体能够恢复,小子很欣慰。”

“终究是老了!”郑从谠叹了一声:“老夫就盼着天下承平,朝廷可以控制各地节度使和观察使,这样老夫也可以瞑目了。”

“我们已经开始了,不是吗?郑公?”陈墨微笑着看向郑从谠:“胜利会一个接着一个,我希望在郑公有生之年看到那些变化,看到我大唐盛世重新降临。”

“子涵这次来,看来不仅仅是拜年了,一定是有什么重要之事?”郑从谠对陈墨算是看透了,无事不登三宝殿,当然,以他的性子,单独留下来,这次一定是又会有什么大举动。

“郑公,现在京师无事,小子想让郑公支持一下。”

果然是陈墨的风格,绝对的大事,郑从谠可以确定:“说吧,何事?”

“天气就要转暖了,小子认为灌溉对民生很重要,郑公看是不是我们可以改良一下灌溉?”

灌溉当然对民生重要,意味着农人的收成,可陈墨的说法没那么简单。皇帝就要归来,郑从谠醒悟过来,陈墨这明显是看上了国库。

国库中的钱粮现在算是充足,不用等于白不用,皇帝回来后的分配就会成为不可掌握。将来,最重要的掌权者是宦官,陈墨这是在釜底抽薪,他明显是不想让宦官获得库府中钱粮的支配权,提前用掉是最好的制约。

郑从谠喜欢陈墨这种料敌先机的阴险,正中下怀。如果真的能够做成,对国家有长期的好处,还可以阴那些宦官一把,他对这种行为太赞了。

“子涵的提议不错,老夫也有此意,恢复民生也是老夫所愿,最近数十年灾荒不断,灌溉是需要解决。另外,老夫认为可以给农人提供种粮和农具,也可以提供耕牛,提倡相邻互助。这样就可以保证农人的收成,也会在收夏秋税的时候更加有保障。”

“郑公明鉴,这是我大唐百姓之福!”同道中人啊!陈墨预料到郑从谠会同意,没想到还加码,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太善解人意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