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琦琦小说 > 游戏 > 农业中华 > 第八十八章 新民报

农业中华 第八十八章 新民报

作者:郁榕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9-19 13:11:38 来源:平板电子书

《新民报》第一期总算问世了,刊首语是张春写的《致新国民》,文章承袭张春一贯的白话和简短直接的风格。

开篇讲目前的国民,特别是农民的所经受的悲惨遭遇,讲三从四德对妇女的伤害,讲儿童夭折率,上学率,升学率。农民在教育问题上巨大的差异,将医疗问题,科学观念问题。等等。

接着讲新国民应该是什么样的国民。列举了五条:是能够当家做主的而非奴隶,是有机会学习知识的而不是隐没于草莽,是有机会获取幸福而不是卖儿卖女苟且偷生,是有机会眼观世界的而非封闭保守,是实干兴邦而非空谈误国,是勇敢承担国家责任而不是卖国求荣。

文章列举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行为,痛斥国人的麻木和自私自利,对于民众的无知感到痛心疾首。

最后问到:难道我们还能像八国联军登陆,将士浴血奋战,围观数万人,拍手叫好。或者如茶馆里说书完毕,拎着鸟笼,挥着纸伞,叫一声散了吧,回家洗洗睡了吧。如此国民,又怎么称得上是新国民。

新民报里的文章都是宣传组的人采访的文章,主要集中在买卖妇女儿童,**和暗娼生活,**馆经营和吸食**的人的生活遭遇。也有介绍新民镇集体农庄,沙洋土地约法,造纸厂环境污染与治理等等。没有甩什么典故,没有太长的评论,只有简短的结论,只有大量的事实和学生们的写真画。蔡威廉,这个小姑娘展现了对人物很好的画面扑捉能力和表现能力。她画的妓女,孩子,吸**的男人,线条清晰简洁,非常传神。黄仲玉也为刊物画了几幅插图,非常不错,

新民报还刊登了征稿和招募记者的告示。

明确表示,不要只啃书本,翻故纸堆的文章。不要虚假,没有事实,无病呻吟的文章。选用的文章支付稿费。招募记者都要下乡实际采访,不能躲在屋里瞎编乱造。要客观真实,不能主观臆断等等一些规定。

这本刊物排版也以简洁明快为主,不拥挤,而不是如时下报纸密密麻麻地挤成一团。这得益于印刷厂半年的技术攻关,张春也舍得下本钱。

刊物首先在沙洋县本地乡镇扫盲班里免费观看,不过一个地方只有一本,然后才是对外发行。刊物第一次除了武汉有几家书店和报摊代销以外,基本上都是梁启超送出去了。

等张春从渔薪等三个镇回来的时候,已经再版了三次,达到了三万份,看架势还得加印。

这让梁启超非常惊讶。张春笑道:“道理很简单,报纸定价不高,全是白话文,老百姓看得懂。我在三个镇上,听见学生们给他们念,他们一个个眼泪汪汪,感同身受。因为我们的学生是自己跑到老百姓中了解到的,对于老百姓来说真实。不过这是第一次,下一次要多些农业技术,环境保护,优生优育的知识,多加一些实用日常小知识。对老百姓有用。这样达不到十万分,都说不过去。”

这份报刊的威力不只是这些,至少在渔薪三镇,农民们要求按照土地约法进行分配土地。很多地方开始驱逐地主。地主们没有找政府和军队,而是利用自己手中的武装镇压。但是他们注定会失败的,因为农民们有暗月保护和支持,攻打三个乡镇得到的枪支在张春看来全部用处,都偷偷地发到了农民的手上。

新进的三个镇地方上闹得一团糟,军队却一直保持中立,就等着地主们屈服。

印刷厂除了印刷新民报以外,新民大学各学科都在整理这几年积累下来的论文,兰慧芳主持这项工作,准备挑选一些简单易行的编辑到一起,出版科普书籍。主要是科普,太复杂,农民们做不好,还会出问题。

六月,除三个新镇以外,实现了小麦大丰收。新民镇的各工厂开始满负荷生产。沙洋和新民的储备粮食库已经满了。

这大半年,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的曾思敏松了一口气。她的银库已经见底的银子正在快速增加。

六月中旬,白朗的部队全部返回河南去了,原来白朗本人受伤了。丁槐送来了一台还能跑动的奔驰velo四轮汽车,只为了换一支步枪。不过他说了是德国人要的,随便给一只就行了。

所以张春就把最早的一只实验半自动步枪给了丁槐。丁槐也不介意。

这辆汽车解决了军工所汽车研制的很多系统性的问题。这是一台非常落后的汽车,但是却能够将军工作很多好的设计连接成一个整体。他们要研究的是载重的卡车,是用来运火箭或者货物的,不是用来给人玩的。

从概念上来说,张春偶尔给他们画的设计概念要先进多了。而他们自己研制的发动机也比这台老奔驰要先进。这种发动机经过多次改进,安装在船上,效果不错。加上煤油加工工艺有所改善,小凤煤矿已经有了一个小型生产线。每月产量5吨左右。沙洋成立了一个造船厂,徐振鹏亲自设计了一种小型的警用巡逻快艇,正在想办法把远程火箭发射器安装在上面当大炮用。

徐振鹏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海军梦想。张春也挺支持,第一次用生物柴油试验被张春制止后,造船本身的设计改造没有停。因为新民的工业体系和设计理念与大炮巨舰不同,所以徐振鹏改向了小型,追求速度,轻装甲,适用于江河的巡逻快艇。

新民报的影响逐渐显现,它表现出的中立和自成一派的姿态,随着梁启超的影响力而得到加强。

但是新民报对满清和袁世凯的批评要多得多,和同盟会只是方法的不同,本质上却有一定的相同之处。

袁世凯早在四月颁布了《报纸条例》。但是梁启超和周希哲均是法学大家,钻空子是他们的“天性”,不就是向警察局报备吗,没说报那一级。于是《新民报》向沙洋警察局,也就是黄光平报备。

《新民报》虽然没有直接涉及国体的讨论,但是激化社会“矛盾”作用一点都不小。

六月,吴贯因带着家属来了,也住进了一号院。新民六月刊刊登了沙洋县民营经济、集体经济、官营经济的实际采访,分析其优劣。这一部分是吴贯因联合郭华的经济政策研究所整理出来的。同时六月份陆续受到了过去《庸言报》编辑,还有康有为等人写来批评稿件,主要是批评《新民报》向世俗献媚,语言粗俗,文体不堪,逃避国体问题,失去了作为文人应该有的风骨。梁启超选刊了一部分关于国家体制问题来信。直接回答说“国人多空谈议论,少有调查研究,此非国家之福也。吾曾言少年强则国强,今新少年即未来新国民,少年语言用字习惯,必将成为未来主流,为新文化之本,吾不愿背道而驰。少年重调查,重实干,往返乡间,与民同住,与民同劳,以探索改变国家之根本。吾老矣,不能亲为,但亦不愿背道而驰。国家体制如何建立,应多实践与调查,反可分优劣,方有应国情之变化,绝非死搬硬套,非国家之福也。”

六月刊很有欺骗性,内容实质已经在讨论国家体制问题,但是打着的旗号,却是暂时放下国体争论,似乎有调和的意识在里面。已任政事堂参议、参政院代理秘书长的林长民写信来说,袁世凯大为赞赏。

六月刊第一版就达到了两万册,有近三分之一是周边几个县的青年学生买走。沿长江省会城市要走了半数,再就是天津北京日本美国读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