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琦琦小说 > 历史 > 重生之神级备胎 > 第三百八十章 感情牌

重生之神级备胎 第三百八十章 感情牌

作者:独孤红虾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9-19 13:05:09 来源:平板电子书

第一场半决赛对阵的两位选手,是何翔与林春波。

何翔作为一个视觉系的偶像歌手,他的优势更多的在于,通过表演所呈现出来的视觉体验。

而不只是仅限于音乐当中,但是同样有一个弊端,就是音乐本身的薄弱。

而林春波,则是一个非常擅长RAP哼唱的歌手,按照他的话就是,现在全球知名的RAP说唱歌手,他们的歌唱技巧,他几乎都研究过。作为专攻于RAP的歌手,对于技巧上面来说,他无疑是占优势的。

即使在华国,RAP的流行风潮并不及国外,但是这丝毫不妨碍,人们对于激情劲爆的RAP,产生好感,更何况,林春波也是非常具有实力,可以说不含丝毫水分。

两个歌手,这样简单的做一个比较下来,水强谁弱,自然是一目了然的。人们大多都看好,林春波,因为他的唱功与技巧,都是经得起考验的。

而何翔这样的。。没有太过扎实唱功。万◎书◎吧◎ .nsb.Cm的歌手,则不被人看好。

比赛开始了,先上场的是何翔,他演唱的是一首偶像剧的主题曲,很简单,但是他挑选这首歌,更多的考虑是在于,引起在场观众的共鸣,他想要打的是一张感情牌。。…。

他在唱功上,也算是有些进步,在加上舞台华丽的灯光效果,以及他本人不俗的外貌,竟然是听的人们为之一怔,更有不少他的脑残粉。举着大大的荧光棒和名牌,高声的呼喊加油,十足的歇斯底里。

崔琰是三国时代一位非常值得敬重的名士,他的德行操守令曹操都非常敬重,却因一封信被曹操冤杀,连《三国志》的作者陈寿都为崔琰喊冤。而杀死聪明的杨修,更是为曹操留下了“妒才”的坏名声。那么曹操为什么要杀崔琰。又为什么要杀杨修呢?崔琰、杨修被杀的背后究竟隐藏了曹操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品三国之“命案真相”。

易中天:

崔琰的死,是当时的一个大冤案。而且是公认的冤案。没有疑问的冤案。我们知道,孔融是被曹操杀掉的,陈寿作《三国志》的时候就不敢给孔融作传。但是陈寿的《三国志》是给崔琰做了传的,而且就在《崔琰传》里面说。崔琰的死“最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崔琰的死但是就有人认为是冤案,而且一直到陈寿作《三国志》的时候,大家还认为是冤案。是冤枉的。。…。

那么崔琰的死为什么是冤案?那我们就要讲两个问题:第一,崔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第二,崔琰是怎么死的。

崔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的评价是十六个字――“文武全才、朝廷重臣、正人君子、德高望重”。崔琰是当时非常有名的一位士人。小时候他是学剑的,学剑术、学击剑,剑术很好,后来才开始读书。这个人很聪明啊,他一读书就读得非常好,就成了当时的经学大师郑玄的弟子。所以他是文武全才,他起先是追随袁绍的,后来崔琰就跟了曹操,一直是曹操手下重要的谋士和帮手。

建安十三年,曹操恢复了丞相制度。汉代的政治制度是丞相可以开府,就是建立自己的办公机构。当时的说法就是,皇帝的居住和办公机构叫做宫,皇宫,丞相的居住和办公机构叫做府,叫做相府,我们去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他说“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就是这个意思。那么曹操做了丞相他就可以开府,丞相府下面有两个机构,一个叫东曹,一个叫西曹,东曹和西曹是什么意思呢?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组织部,负责选拔干部的。崔琰是第一组织部的部长他也当过,第二组织部的部长他也当过,那么崔琰担任这样一个重要职务的时候选拔了很多的人才,当时的说法叫做“文武群才,多所明拔”。…。

…。

而且崔琰在选拔这些干部的时候完全是出于公心,唯才是举,而且要求德才兼备,一直受到朝廷上下的一片称赞。而曹操也明确地表示,崔琰这个人作风非常正派,他本身就是一个表率,他可以使贪婪的人变得清廉,使勇敢的人更加激励,是这样的一个人。

第四点,崔琰德高望重。崔琰一表人才,我们前面也讲过,曹操担任魏王以后,接见匈奴使者,自惭形秽,觉得自己个子又矮,长相又不咋的,不足以雄远国,请崔琰穿上魏王的服装,接待这个匈奴的使节。一表人才,身材高大,声音洪亮,而且还一身正气。这个人一旦一身正气了以后,他就是堂堂正正的。所以曹操见了他都有三分敬畏,《三国志?崔琰传》的说法是:“太祖亦敬惮焉”,就是曹操见了崔琰是又尊敬还有点害怕。崔琰是这样的一个人,但是就这样的一个人,最后还是被曹操杀了,不但被曹操杀害,而且完全是诬杀。

那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句话。。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我们把它翻译过来就是:你写的那篇文章我看过了,事情还可以嘛,时间啊时间啊,随着时间的迁移,情况是会发生变化的。直译过来这段话就这个意思,那么这段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认为,崔琰是支持了杨训,是在反击那些批评的人。就是你杨训上了这封表章歌颂曹操,这个事情还是可以的,随着时间的变化,情况会发生变化,虽然现在大家都批判你,将来大家会理解的。你可以这样理解,按照陈寿的观点,这封信就是这样理解。。…。

但是崔琰写给杨训的这封信,又被告密告到曹操那。这个告密的人就是另一种理解了。就是说。你歌颂曹操的文章我看过了,他曹某人做的那些事情还算可以嘛,时间啊时间啊,随着时间的变化,他曹某人的情况也会变的嘛。这就完全是另一个意思了。对不对。所以曹操看到这个报告以后非常愤怒,曹操说什么呢?他说,“事佳耳”,“而已”嘛,这个“耳”它不是好词啊。这个崔琰不恭。下一道命令。判处“髡刑输徒”。什么叫髡刑输徒呢?就是把头发剃掉,然后去做苦工。

这种处分对于崔琰这样的人来说是很重的。我前面讲过崔琰是一表人才,道德高尚,也很看重自己的形象和名誉的人。你把这样一个人把头发一剃掉。穿个破衣服去做苦工。对他是极大的羞辱。但是崔琰很坦然了。神色自若,没有任何或者说愤怒啊、或者说是抱怨啊、或者是悲哀、郁闷啊,都没有。那也就是说。“髡刑输徒”这个处分并没有打击了崔琰。于是曹操就派人去说了:是这样吗?三天以后,我们来听消息啊。三天以后,曹操派人跑去看,崔琰还是神色自若,没有任何异常表现。所以曹操就说了这么一句话,当然这不是正史里面的,这是裴注里面的,根据裴注里面的材料。当时曹操说了这么一句话:崔琰什么意思啊?难道还要本王亲自动手吗?马上就有人把这句话传给崔琰,崔琰听了以后点点头说:啊,这就是我的不对了,我没有想到曹公是有那个意思。好吧,自杀了,崔琰就自杀了。。…。

这个事情不用分析,谁都明白这是一个大冤案。而且曹操的所作所为近乎歇斯底里。有人说曹操现在野心膨胀,权力也大了,为所欲为,想怎么着就怎么着,是有这个因素。但是曹操再怎么着还不至于神经错乱,还没到神经错乱的份上。那么他杀崔琰,总归会有他的原因。第二个,这个事情明明是冤枉的,刚才我讲过了对不对,那段话可以有两种解释的,崔琰为什么不答辩呢?他一句都不给自己申辩,这又是为什么呢?崔琰的死《三国志》是有结论的,陈寿给的结论是四个字叫做“恃旧不虔”。什么叫恃旧不虔?就是仗着自己是老朋友,态度不好,不虔诚。而且举了例子,比方说许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死的,比方说孔融,就是由于这个原因死的,这是陈寿的观点。但是我觉得,这个说法可以讨论。…。

那么曹操为什么要杀崔琰呢?我认为有三种可能:第一种叫做神经过敏。因为你知道曹操从如萧何故事,到封魏公到晋魏王,他一步一步,不管他主观愿望如何,在大家看来他就是要篡汉的,这几乎是普遍的看法。。…。

曹操杀崔琰还可能有别的原因,那么还有什么原因呢?我再提出两个原因,一个是报复杀人。我们知道曹操得到崔琰是什么时候,是建安九年,建安九年曹操拿下了邺城,自己当了冀州牧,把崔琰从监狱里放出来曹操大宴宾客,很得意地说:哎呀,我刚才查了一下户口,说这个冀州有三十万人,这可是一个大州啊。很得意,这个是小人得意了,刚刚从监狱里放出来的崔琰站起来说:曹公啊,现在天下分崩,生灵涂炭,王师驾到不先存问风俗,不先安抚百姓。。先想到是自己捞了多少油水,得了多少粮食、人口、军队,可以扩充自己的势力,这难道是敝州百姓寄希望于明公的吗?这个话一说所有的宾客脸都吓白了,曹操马上改容,肃然起敬,对,崔先生你说得对。正义的力量,道德的力量,但是我觉得这个疙瘩可能曹操心里就结下了。

*崔琰对曹操的那一番大义凛然的话,不得不让所有的人都肃然起敬,可是曹操的心底很可能结下了一个疙瘩。从公元204年结怨到公元216年杀人,曹操等了十二年,他终于用崔琰的死解开了那个疙瘩。崔琰用自己的死证明了自己是个光明磊落的君子,曹操则用自己的死证明了自己是个奸雄。那么崔琰之死只是这么简单吗?。…。

第三种可能就是安排后事。他杀崔琰是为了安排后事。因为我们知道曹操晚年的时候接班人的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曹丕、曹植兄弟两个为了争夺这个储位展开了明争暗斗。这个时候曹操秘密征求百官的意见。很多人都秘密回信给曹操说我赞成选谁,惟独崔琰公开回信,说:《春秋》大义立嫡以长,你选接班人要选年纪最大的,也就是要选曹丕,何况五官中郎将――就是曹丕了――仁孝聪明,应该当太子,我崔琰愿意以死来捍卫这个正道。曹操看了以后大吃一惊,因为曹植的妻子是崔琰的侄女,要按私情崔琰应该支持曹植的。但是他支持曹丕。所以曹操非常敬重。那么按说这个它不该成为曹操杀崔琰的原因对不对,观点不是一致吗,但是非常有意思的是裴松之在这个地方加了一条注,注的是什么呢?说曹植的那个妻子。也就是崔琰的那个侄女。有一天因为穿了一件漂亮衣裳被曹操杀了。他这条注没有注在《三国志?曹植传》。而注到了《三国志?崔琰传》。而且注到这个地方,我觉得裴松之好像在暗示什么。暗示说崔琰的死其实与曹植、曹丕兄弟争夺这个储位可能是有关系的。那么事实上也有人因此而死,比方说杨修。。…。

杨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聪明人,杨修可以说是聪明绝顶,第二,杨修又是一个谦恭的人。由于杨修这个人又聪明又谦恭,所以他和曹操所有儿子的关系都很好,曹操的儿子都争着跟他交朋友,杨修谁也不敢得罪,他也都去交朋友。所以杨修的死他不因为得罪了谁,他没得罪人,但是杨修还是被曹操杀了。那么《三国志》也好,《后汉书》也好,都认为杨修的死是因为在夺嫡之争当中杨修是站在曹植一边的,再加上杨修是袁术的外甥,这样一些原因曹操在自己临死之前把杨修杀了。…。

但是这个说法我认为也是可以讨论的,虽然这是《三国志》和《后汉书》的说法,为什么可以讨论呢?有两点可疑的地方:第一点,杨修确实是曹植一党,但不是死党,是活党。曹操决定立曹丕为太子以后,杨修就想疏远曹植,是曹植抓住他不放,杨修也不敢跟曹植翻脸,维持着这样一种往来关系。既然不是死党你杀他干什么呢?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杨修和曹丕的关系也不坏,而且很好。杨修曾经送给曹丕一把剑,做剑的这个人叫王髦,所以这个剑叫王髦之剑。后来曹丕当了皇帝,有一天出宫的时候他身上佩着这把剑,把剑拿出来一看他想起杨修来了,他说停车:诸位知不知道,这就是杨德祖送给我的王髦之剑啊,――王髦现在在哪里啊?说在什么什么地方。说,看王髦去。把车子开到王髦家。。送了王髦很多礼物。那俗话说爱屋及乌嘛,曹丕连王髦他都要去看望,他怎么会恨杨修呢?曹丕自己不恨杨修,你曹操替他杀什么?没道理嘛。。…。

那更不聪明的是杨修他还要卖弄自己的聪明,《世说新语》里面有好几个故事,说曹操修丞相府,修好了去看了一下,什么话没说在门上写了一个字:“活”。杨修马上说来来来,把门改小一点,“门”内有一个“活”就是“阔”嘛,丞相嫌门大了。他猜着了。又有一次,人家送来一盒酥糖,还是奶酪我忘了,曹操吃了一口,然后写了一个“合”,联合的合。杨修拿过来就吃,大家说什么意思,你看,不是“人一口”吗?一人吃一口嘛,都是这种小聪明。你这种东西炫耀炫耀、卖弄卖弄也就算了。但是他还要去猜曹操的军事安排。曹操在汉中跟刘备作战的时候,打也打不下来,退也退不回去,有一天人家来请示曹操今天晚上军中的口令是什么,曹操说鸡肋,鸡的肋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个口令传出去以后杨修就在家里收拾行李,人家问他为什么,他说你这还听不懂啊,魏王打算回去了,要抛弃汉中了。那么这是军事行动啊,这个时候你耍什么小聪明啊!回去以后没多久,曹操就把杨修杀了,罪名是什么呢?“漏泻言教,交关诸侯”,八个字,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泄露国家机密罪,结党营私罪,妖言惑众罪。。…。

杨修临死之前,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我也知道我是死得太晚了,我早就该死了。但是我不知道杨修明不明白他为什么早就该死了,他想明白了这个问题没有?如果也像《三国志》《后汉书》理解的那样,是因为和曹植关系密切所以曹操要杀他,那算他没想通,为什么?他不知道曹操是一个什么人,什么人?独裁者,曹操这个人肯定是要大权独揽,不管他最后想不想当皇帝,要不要皇帝那个名号,他在这个王朝中要做到大权独揽,这点是没有疑问的。那么这样的人怎么能够容忍别人把自己的心思给猜透呢?他要搞秘密政治,搞特务统治,他怎么能容忍你把我心思看穿了?他只能我把你心思看穿了,你永远琢磨不透我,叫做天恩难测,或者天威难测。而且你杨修不但把我的心思猜透了,你还到处嚷嚷,至少也显得我曹某人没有城府,我这么小儿科就让你杨修一眼看穿了,你连我要问几个问题的次序你都猜着了,这样的人还得了啊?肯定要杀他。…。

甚至连崔琰的死可能都是有这个原因。崔琰是什么?曹操秘密征求立储的意见,崔琰公开作答,叫做“露板”,就是发表公开信。那么你要知道,曹操秘密征求意见这是个规矩啊,这种事情是不能公开征求意见的,你崔琰公开作答是不是坏了规矩,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你为什么要公开作答?人家都秘密回信,你这不是刻意作秀吗?表示你光明正大是不是?表示你没有嫌疑是不是?表示你不会因为曹植的妻子是你的侄女你就结党营私,你想表现这个对不对?曹操不满。第三,就算崔琰没有这个意思,没有作秀的意思,他只是心怀坦荡,他只是大公无私。但是你公开作答不显得曹操的秘密征求意见有点鬼鬼祟祟吗?你这样不就把曹操就比下去了吗?曹操能够容忍吗?何况这个时候大权在握的曹操已经是杀人魔王一个了。我猜测崔琰之死和杨修之死的真正原因,恐怕在这个地方。。…。

而且我们知道崔琰和杨修是在曹操的最后的岁月里被杀的。而这个时候曹魏集团内部的斗争异常激烈,因为曹操的几个儿子都在争夺接班人的地位,那么他们是怎么争夺的?最后又花落谁家呢?请看下集――夺嫡之争。

……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