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琦琦小说 > 历史 > 超级科技强国 > 第一百九十四章 民族的力量 中

超级科技强国 第一百九十四章 民族的力量 中

作者:捕鱼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9-20 14:21:02 来源:bqg90

笔趣阁已启用最新域名:biquge001 ,请大家牢记最新域名并相互转告,谢谢!

七月的四川宜宾,刚刚经历过梅雨季节的洗礼,整个城市显得很干净,清爽的空气,受益于旁边奔腾而过的岷江,新兴的市区都沉浸在一股湿润中。

宜宾是在西南时期就开始重点建设的城市之一,这个坐落在岷江与金沙江大怀抱中的城市,一是张蜀生前世的故乡,二是联通四川与云南的要道之一,由于这两个原因,它得到了相当优势的行政资源支持,注定将成为最先开发的万里长江第一城。

在西南时期,这座城市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除了新城区的现代化建设外,新兴低污染工业建设,科研中心设立,几所大学的兴建都是它腾飞的标志。

宜宾的建设将以水陆空交通与科技教育为基础。在建设初期,直线设计的成宜铁路慢慢延伸到了昆明,与后世的内昆铁路类似,但这里却成了一个更大的周转站。成宜之间的通行距离也更短,火车只需要六个小时左右就能驶完全程。

与成宜铁路相对应的是整个西南第二条高等级公路成宜公路。与云南的昆明至东川区的公路相同,这条成宜公路虽然还不是高速公路,但整体设计却尽量考虑了直线设计,全程柏油路,算是当时西南最好的两条公路之一了。

空运方面,在离主城区十分钟车程的地方宗场镇修有一个高水准的一级机场叙州机场,这个机场将在不久之后进一步扩建,在相当长时间内,将成为川西南、云南西北部的重要空中港。

作为一个古城,原本有人建议将宜宾的称呼改为戎州、或者叙州,但却遭到了张蜀生的明确批示,宜宾之称永不能改,但应该以其他方式加强起传统文化形象。于是,在几十年的长远规划中,叙州机场将被建设为叙州国际机场,与规划中的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一样,成为整个大西南的特大型机场。

水路方面则是疏浚航道,整理暗礁险滩,开办政斧船业公司,并对渔民购置船只进行补贴,使之能够进行相当水平的水运。

有了较好的交通基础,进一步跟上的是教育。

军校方面,这里有中国陆军大学,陆军第一侦察兵学院,这两大军校的存在,将使得这里在以后为军队提供相当数量的合格军事学员。

普通高校方面,除了好几所中高等技术学校外,这里有原四川农业学院,四川理工学院,四川交通学院,四川电子科技学院,宜宾学院,而在建国后,学校改名的问题已经被提上了议程,并得到了教育部的优先批准。改建过后将成为西南农业大学,西南理工大学,西南交大,西南电子科技大学,叙州大学。另外,在教育部的特别指示下,建国后新建的一批高校中,这里还将组建几所大学,使之最终成为岷江高校区,与成渝高校圈组成整个中国最大的泛西南高校中心。

其中最有特色的新建学校应该属于从昆明的西南大学里剥离出来的中国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大学的设立是因为在西南时期,西昌就建立了一个SS级科研基地。宜宾的中国航空航天大学将成为该基地就近布置的院校之一。)整个岷江高校区,布局合理,倚靠岷江,风景极其秀美,气候也适宜,校园建设温馨而不失大气。

教育需要与产业、科研结合,这是西南时期就得到良好执行的政策,科研方面,这里有继昆明—东川,成都—渝城之后的最大科研中心。尤其是在新政斧搬往汉京后,东川工业区的许多科研单位将逐步移往这里,最先落户的将是拥有中国唯二超级计算机之一的西南超级计算中心。最终将与成都、渝城组成一个高科技三角,共同承担起曰后整个西南乃至西北再次腾飞的基础奠基的重任。

产业方面,相对于占据了偌大地方的岷江高校区,岷江边坐落的岷江高科技园区,若说最著名的产业,应该是在前几年获得世博会金奖的五粮液,占地面积虽然没有后世那么恐怖,但依然凸显了民族白酒王者的大气风范,与同期开发的贵州茅台酒业相比,五粮液的产业更尖端更合理,产品链也更丰富。一种改良的五粮液,甚至卖到了西方。

除此之外,这里还包括一个高精端产业区,从高精度零配件,从电子管到汽车发动机厂,从钟表到高精度机床厂,从飞机用刹车片到飞机发动机都有。军事方面也不少,主要生产一些高精度的零配件,甚至还有一个专门生产单兵火箭弹的厂子。

除了高精度产业区外,这里还有一个许多低污染的项目,在五年规划中,宜宾将建成初步的高科技城。

总的来讲,政斧规划中,宜宾与成渝的重要姓是同等位置的,不考虑张蜀生的个人因素,这里也将得到极大的建设,三地组成一个高科技 高等教育中心,为最终的西部地区腾飞奠定基础。毕竟新政斧是在西南起家,不可能再让后世那种东西部大得吓人的经济与教育差距再次上演。为长远计,东西部平衡才有利于民族发展。

宜宾,岷江高校区的四川交通学院。

清晨的校园,处处都是悉索的鸟语声,唐潜起了一个大早,穿着整齐就出了宿舍,望着远处学院的滨江公园里那些晨读的学弟学妹们,他不禁有些感慨这过去的四年。

他是交通学院水利工程专业的大四学生,刚刚通过了毕业答辩,毕业论文是《关于中小型水电站混凝土快速施工方案及工艺研究》。论文写得非常有水准,其中更是在对金沙江水电站进行长达两个月的实地考察后,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进行答辩时,得到了评审委员会的一致认可,以S的评分通过。一名从美国麻神理工大学回来的老教授甚至断言,唐潜将在今后的水利工程领域取得不俗成就。

“唐潜……”

听到有女人的声音喊自己,唐潜下意识地回头,却看到一名穿着学士礼服的女学生站在身后不远处,有些腼腆地望着自己。

“文芳?”

两人是同届的,准确的说,一个是水利工程专业,一个是机械专业。很难想象,文质彬彬,带副眼镜的唐潜是个将会在野外和山山水水打交道一辈子的水利工程学生,更难让人想象的是长的漂亮可人,还有些害羞的文芳,居然会是机械专业的学生。

“你们是早上照毕业照吧,小心别耽误了时间了。”唐潜抬腕看看手表,发现时间才7点50,还早。

“不会耽误的。”文芳笑笑,伸手捋了捋额前的秀发,手中捏着学士服的帽子,微微有些紧张,“唐潜,听说你要去报名,是么。”

“是的。我准备报名参加水利工程下乡。新中国成立了,全国除了西南都是百废待兴,水利建设方面需要大批的技术人员。学校相应教育部号召,准备组织一些学生下乡,配合水利工作组,配合各地开展水利建设。”

“你想去哪里呢?会去多久呢?”文芳心中微微有些失落,自己已经准备继续攻读机械学的硕士,而唐潜却要下乡了。

“去哪里都行,报名后就等学校分配地方。具体去多久我也不知道,不过我本来就是学水利的,在各地的工程跑一辈子都可能。”

唐潜摇摇头,文芳的心思他明白,两人从小青梅竹马,原本被家人勒令报名西南大学的她,硬是跟着自己来了这所学校。“”

“唐潜,要不你也继续读硕士吧。”

“文芳,文芳……”

这时,远处有人喊文芳,文芳见是自己同学,喊自己一起去照相了。不由有些焦急地望着唐潜,等他的答复。

“快去吧,我们都不是孩子了,有些事情不是说如何就能如何的。”

“你……”

唐潜说完,大步离开,文芳的心思他懂,但在他心里,个人问题已经放到了次要的地方。在他看来,自己将会把一生奉献给新中国的水利工程,将会有无数的事情等待他去做,如果当初文芳选择的是水利工程专业,或许自己二人还有缘分,但如今,注定要漂泊在各地的他,是不可能为一段感情驻足在一个地方的。

1933年7月,教育部下令全国各大高校水利、工程、水利工程、土木工程、交通、铁路等专业组织部分应届毕业学生下乡,配合当地的水利、交通等部门,参与到为期五年的基层工作中去。以西南大学为代表的各大高校积极响应,甚至连有待改造的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也积极支持,报名的学生更是挤破了头,都想参与到这场大建设中去。在短短时间内,主要以西南各大高校、技术学校为主,全国范围内组织了近3000名学生分赴主要在西南之外的全国各地,与当地的水利、交通等工作组相结合,采取老少搭配的惯例,开始组成一个个工作小组,下派到各个乡镇,开始指导当地的水利、道路建设。

和后世的‘为了毕业而入学’的大多数大学生不同,这个时代的学生极其上进,尤其在西南,各个学校的学风非常浓,每个人都对知识有着空前的渴望,学习效率极高,大多数都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尤其是技术类的学生,比起后世走出了学校就什么都不会什么都忘掉的学生来,强的不是一点半点。

湖北,恩施,桑树坝镇。

谭家坳是一个古老的村子,世世代代都以务农为生,根据老村长的记忆,上到明朝时期,村子里好像还出过一个秀才。不过那都是几百年前的事情了,如今的谭家坳,穷的一贫如洗,新中国解放后,这里也只是刮来了一阵风而已,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当然,随着新中国正式成立后,村民们开始体验到新政斧带来的好处了。

首先是桑树坝镇那条唯一的街道上原本的镇公所被取消了,原本欺压乡里的一批恶霸官吏也被戴上了手铐,在人们的欢呼声中,政斧同时在原来的镇公所挂出了桑树坝镇人民政斧的牌子。第二天,接到通知的谭家坳老村长凡三明就去了镇政斧开会,听了新政斧做的报告,多的东西他也没记着,只知道整个会议上自己都非常激动,会后,镇政斧的工作人员还找了各村村长一一谈话。

随后几天时间不到,工作组就开始下到各个村,镇上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副镇长亲自给谭家坳的老村长送来了一份任命书。上面写着:兹任命凡三明同志为谭家坳村村长——桑树坝镇人民政斧。

又过了一段时间,镇政斧派人给村里的几家老弱病残户送来了足够吃一个月的粮食和油盐,据说这是新政斧对农村特困户们实行的特困救济。

老村长凡三明是很感激政斧的,尤其是当他听到不久后将会通过政斧组织的方式,开展有偿集体建设的事情后,更是充满了期待。

消息不径而走,大家都在议论纷纷,思考着自己家能出几个壮劳力,到时候能换多少粮食和工钱。至于是修路还是挖水坝,他们是不在乎的,只要政斧管饭,别说集体干点活,就是下刀山他们都不怕。至于工钱,给政斧做活还需要工钱吗?以前世世代代不是徭役就是苦力,能赚回点粮食和油盐钱就行了。

当然,同期发生的还有一件大事,那就是新政斧组建了谭家坳小学,将供附近几个村的孩子们上学,而且为了让学生能够在九月份正式开学后顺利融入学校,学校准备提前开学,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甄别,没有受过教育的就进一年级从头开始,受过教育的就适当巩固复习下,准备在开学后直接进入二年级或者更高。当然,以这里的实际情况来看,学校估计只能勉强收到一到三年级的学生,再高就没有了。

然而,让学校的工作人员没想到的情况发生了。

于婷是桂林师范学院毕业的学生,被分配到了恩施后,主动要求进入基层学校工作,她教的是语文。由于学校准备提前招生,包括校长在内的六个老师,工作量都很大,连她也坐在了校门招生处,准备接待学生。

“校长。”

学校校长王大全向招生处走了过来,刚才镇政斧的办事员骑自行车来通知,说是教材已经到镇公所了,将通过各学校的实际学生人数来分发,让谭家坳小学抓紧招生。

“情况如何,有多少学生来报名登记?”

王大全有些焦虑地问道,第一批教材已经到了,哪个学校先做好准备工作,就能第一时间领到教材,这对于学校提前开展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于婷脸微微一红,把报名册递给王大全,嗫嚅道:“就,就五个……”

王大全微微暗恼,这都半天了怎么才五个,他之前一直在教室中忙着布置桌椅板凳,虽然学校是镇政斧派人帮忙盖起来的,附近村民也出了不少力,但一些细节的东西还是需要校长亲自带人做。他倒没想到外面招半天学生才五个人。

接过名单一看,果然只有五个人。

王大全心道,这是怎么回事呢?于婷这孩子可是正规师范学院毕业的高材生,不至于工作能力差到把来报名的学生撵走才是啊。

“这是怎么回事?五个学生,不太对劲。”

于婷刚想说话,眼就有些红了,没想到刚参加工作就遇到这种挫折,不过她倒是听到了一些消息,“王校长,我听两个学生家长说,很多学生家长不让孩子来上学,好像对我们的政策抱有很大的怀疑。”

“有这种事?难道前期的宣传他们都没看到?不对啊,那可是让村长带头,在村里面开了大会的。”王大全有些疑惑,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开展义务教育,尤其是在新解放地区开展义务教育时,一定要对家长们讲清楚政策,让家长们自愿地将孩子送到学校来。国家宁愿投入巨大的财力和物力搞教育,就是不想因为省钱,而把民众普遍受教育的机会推迟十几年。

“走,你和我进村子去看看,记得带好宣传资料。”王大全觉得还是要去看看实际情况再说。

“孩子他爹,你看要不就让孩子去念几天试试?不是都说了不要钱吗?”

村子里,一个老实巴交,裹着头巾的妇人正苦苦求着自己的男人,男人叼着烟杆子,吧嗒吧嗒抽烟,心思却不在孩子念书上面。

“念啥念?这千百年的,哪朝哪代上学不要钱了?不交学费,还有一顿免费午饭,怕是把孩子收拢来搞什么坏事呢。新政斧的话,你也能信?前些年的,骗啊哄的,抓了多少壮丁和苦力走了,现在都没回来。苦力哈哈就要知道命,老老实实活一辈子多好,非得去念啥书。”男人就是不松口,早上孩子想跟着隔壁家的小嘎子去报名,结果狠狠地抽了他一顿。私下里村子里不少汉子都商量好了,上学没用,不如等大建设开始后,跟着去工地赚点钱。

“你,你还不就是图那点粮食和工钱……呜呜,可怜的孩子,没学上……”

“啪!”的一声,男人反手一巴掌就抽到了女人的脸上,斥道:“你个泼妇,嚷啥嚷,是读书重要,还是下工地换粮食,拿工钱重要?穷的揭不开锅了,你才知道油米贵。”

这边一出全武行,外面就有人敲门了,妇人哭哭啼啼的声音,惹来了外人。

“吱呀!”门开了。

“村长,您怎么来了?”男人打开门,看到村长带着两个穿着整齐的人站在门口,那文质彬彬的年轻人不就是前些曰子来村子里开什么大会的小学校长吗。

“我说你个凡东林,又打老婆了是不?当年要不是老子丢下一张脸,能给你张罗回来这么一个好媳妇?上学咋了?不上学,你能识字?不上学,我把村长给你当?不上学,你这名字还是老子取的呢,让你取一个试试,你会吗?”

那老村长凡三明一进屋就开骂,唾沫四溅,直把那叫凡东林的骂的头都抬不起来。也是,老村长德高望重不说,还是这凡家的族长,凡东林哪敢顶撞他。

“我,我……”

“你什么你,不就是眼红那点工钱吗?几个工钱,几斤大米还能撑死你了?现在是新中国了,新曰子,政斧可怜我们老百姓,既办学兴教,还提供种子肥料,帮助修路不说,还给大伙儿发工钱派粮食,就冲这点,有政策你敢不服,老子第一个抽你。”

“三,三叔,那,那你看上,上还不行吗。”

“上,不上老子抽你。马上带孩子给老子报名去。没文化的小畜生,连读书的道理都不懂了。”

凡三明一通骂,把眼前的凡东林给训的一愣一愣的,再也不敢说啥。

“去,跟老子敲锣去,今天谁家不带孩子去报名,老子拿棍子一个个抽。”

“哎,哎,好,就去,我这就去。”

很快,哐哐的锣声就在村子里响起来了,这是集合的锣声,村民们不管有啥事情都放下了,第一时间朝着村子西头的晒谷坝赶来。

“我旁边这位,你们都认识吧,他就是我们桑树坝小学的校长,人家可不是我们这种泥腿哈哈,人家是贵州师范学院毕业的知识分子,是大城市的老师。人家为什么来这里?还不是来给咋办学校,给咋教小犊子的。

新政斧好啊,给特困户们派粮食,赊派种子化肥,修路修学校,还派来老师。大家想想,千百年来,哪朝哪代读书不要钱了?可现在的新中国就是不要钱。免费请你们的小犊子去上学,还提供一顿午饭。很多人以为新政斧是吹牛,是别有图谋对吧?不想让家里的小劳力去上学,想绑着他们在地里,在工地上干活赚钱是吧。

作为村长,我坚决反对这种愚蠢的想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老子当年好歹还念完了国小,你们呢?斗大个字都不认识。你们还想让后辈继续过这种瞎摸黑的曰子吗…………别想着让孩子去工地,现在不让孩子上学是违法的事情……”

当天下午,桑树坝小学被方圆几个村子的学生给围满了,大家都争着抢着报名,学校也正式开始招生。

第二天,镇政斧工作组带着一个技术小组进了桑树坝村,在村子不远处的桑树河上,将修建一座小水电站,村民们将被集中组织上工地,挖土筑坝。而同时,一条简易的公路也将在桑树坝开修,直接通往镇政斧——

(未完待续)

笔趣阁已启用最新域名:biquge001 ,请大家牢记最新域名并相互转告,谢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