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琦琦小说 > 青春校园 > 同时穿越:都市,无限进化 > 第264章 北伐匈奴(一)

炉体内层材料采用石英砂 黏土混合能耐1500℃的高温。

外层使用夯土加固,厚20cm以上,减少热量流失。

鼓风系统采用双风嘴设计,两侧对称插入陶制风管,内径达8-10cm。

动力源采用水排驱动风箱,免除人力鼓风,效率提升3倍。

预热装置采用风管绕炉壁预热至300℃,提升入炉风温。

为了防止一氧化碳中毒,陈宏还建造了大于炉高2倍的高烟囱,强制侧向通风。

炼炉制造好之后,开始进入炒钢阶段。

第一步,预热。

倒入焦炭,填满炉膛,鼓风30分钟至炉壁发白。

直到炉内火焰呈亮黄色,说明温度已经控制在1100℃。

第二步,投料。

加入生铁片(厚≤2cm)或废弃铁制品,每公斤铁配200g石灰石助熔,可以降杂质。

直到铁料熔成橘红色浆状,说明炉温已经控制在1200℃。

第三步,炒炼。

用包黏土长铁棍在炉内急速搅拌,见火星迸溅为脱碳正常。

直到浆体变稠呈“蜂窝状”,说明炉温已经控制在1300℃。

最后一步,控碳。

炒至铁团发蓝光停火,得到“低碳钢”。

保留少量熔融铁液,得到“高碳钢”。

一般断口银白晶粒为佳。

如果含碳量低了,可以撒入焦粉0.5%,提高含碳量。

最后出炉的钢铁,要锻造成兵器,需经过铁匠的捶打。

趁热用铁锤反复捶打,挤出硅酸盐杂质,损耗率约31%。

折叠锻打10次(1024层),可达汉代“卅炼钢”标准。

用炒钢法炼出来的钢虽然碳分布不均,夹杂多,质量比不上灌钢法。

但它最大的优势是原料廉价,量产能力贼强。

可以大规模生产铁制农具和武器。

再怎么差劲的钢铁,也比这个时代主流的青铜器强啊。

炒钢法锻造的铁制兵器,可以碾压易崩刃的青铜武器,韧性更是能碾压易脆的青铜武器。

成本更是不知比青铜低多少,产量还比青铜高了不知多少倍。

更何况草原的匈奴、百越的蛮夷,连青铜器都凑不齐。

炒钢法锻造的铁制兵器,足以碾压这帮家伙了。

为了增强兵器的威力,陈宏优化了淬火方法。

使用10%盐水淬火,硬度提升至唐代横刀水平。

而如果不追求硬度,而追求韧性,比如弹簧需要弹性。

则用双液淬火,先水后桐油,韧性可以提升30%。

而如果要做高端兵器,陈宏则采用了合金方法。

添加软锰矿10%,抗冲击性 200%,可以得到锰钢。

添加铬铁矿5%,耐蚀性 150%,难以生锈。

在陈宏的技术支持下,大秦疯狂建造炼钢炉,高高的烟囱黑烟滚滚,日夜不停地炼制钢铁。

这种地下缶式炉的单炉产量是50kg/次,生产周期是6小时一炉。

但炒钢炉寿命仅10-15炉次,所以陈宏常备了一个耐火材料维修团队。

定期给炉内内壁新涂耐火泥,更换石英砂 黏土混合的内层。

而目前,大秦在这个炼钢场,筑造了整整300个炼钢炉。

除了必要的维修,基本白天黑夜都不停火,轮班休息炼钢。

平均日产钢能达到45吨左右。

这个产量,在大秦已经非常牛逼了。

足以让大秦军队全面换装,鸟枪换炮了。

而且炼钢炉还在不断修筑扩产中,在更多的地方修筑炼钢炉,开采铁矿,用于炼钢。

随着时间的流逝,钢铁积蓄存量越来越多。

无数铁匠敲打锻造着各种兵器兵器、甲胄、箭矢。

陈宏在大秦军工体系的基础上,升级了流水线装备作坊生产体系。

实现兵器、甲胄、箭矢的标准化生产,流水线生产。

大大提升了军队武器的产量,提升了大秦虎狼之师的战斗力,提升了作战效率。

一个个士兵,通通都把青铜武器换装成铁制武器。

钢铁兵器、钢铁箭矢、甚至钢铁弩箭。

陈宏改良弩机,制造了出连发弩,让大秦本就恐怖的弩箭战术,变得更加恐怖。

漫天箭雨之下,呼唤大风,覆盖式打击。

连草原匈奴弯弓控弦之辈,都恐惧此等火力覆盖。

陈宏还搞出了铁制甲胄,也就是汉代铁扎甲。

由长方形或方形铁甲片编缀而成。

普通士兵供给结构简单的普通扎甲。

将官供给制作成本更高的精制扎甲。

精制扎甲采用中小型甲片(高4.6~5cm,宽2.7~3.4cm),甚至更小的槐叶/柳叶形甲片(高

甲片数量可达2000~3000片,防护更严密灵活。

之前的大秦士兵几乎清一色的皮甲,一副铁甲都没有,只有将官才用得起铁甲。

之前的大秦士兵皮甲披甲率大约是74%,头盔率约13%,兵器普及率近100%。

兵器种类一般有戈、戟、弩、剑。

戈、剑等这种基础武器是要士兵自备,可以去军市购买。

而弩、箭等这种重型装备,则是由国家统一供应。

现在,经过陈宏的技术支持,大秦开始在各个矿脉上建造炼钢场,产量日新月异。

开始变得豪横起来。

士兵皮甲披甲率达到了100%(最低都有皮甲)。

铁甲披甲率达到了38%,而且还在继续生产换装中。

兵器普及率100%,青铜换装铁兵器换装率75%,而且还在继续生产换装中。

头盔率达到了52%,而且还在生产披戴中。

头盔还是很重要的,众所周知,弓箭是抛射的,一般是从上往下落。

头盔可以抵御上方的流矢,关键时刻可以保命。

而匈奴这场草原民族,最擅长的就是骑马远远地抛射,放风筝战术。

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

反正他们四条腿,一般的汉族步兵是追不上的。

这个时候,头盔就很重要了。

不是每一个士兵都能有盾兵保护。

只有重要的弩兵,才会有盾兵举盾保护他们。

这个时候,头盔关键时刻能救上一命。

特别是对于没有遮掩的骑兵来说,更是如此。

所以一般见到的骑兵,只要不是太穷,都会戴上一个头盔。

眼见着军队装备越来越好,变得越来越强,始皇帝嬴政有些按捺不住了。

想要北伐匈奴,打掉这个心腹大患。

相比偏安一隅的南方百越诸蛮,北方匈奴的潜力可就太大了。

广阔无垠的草原,只要匈奴强盛起来,按照草原弱肉强食的规则,就能轻易吞并诸多部族,发展融合成一个超级部落联盟。

现在匈奴还有东胡和月氏两大部族牵制。

可始皇帝嬴政已经看到了匈奴崛起的苗头,一心想要打压这个新兴的部族。

免得将来尾大不掉,反过来侵略南方的华夏农耕民族。

就连刚分封的诸侯国,都摩拳擦掌,想要开疆拓土,扩大地盘。

蒙恬奉领大秦30万刚换装完成的长城军团精锐,命率北伐匈奴!

蒙恬率领关中精锐从咸阳出发,形成一条长长的行军队伍,前往北方长城。

到了北方长城,再集结长城军团,出征塞外草原。

长城被蒙恬玩成了出征北方匈奴的前哨站和补给站。

通过长城这条卧龙一般的生命线,不仅可以即使传递消息、补给物资。

还可以以此为据点和依托,直插北方匈奴心脏,不用担心后方粮草被断。

秦匈第一次战争,正式打响!

蒙恬以王道之师,一路平A横推。

在超高披甲率和铁制兵器、弩箭的碾压下。

加上秦军铁一般的纪律和对军功的渴望。

战斗力可以爆表了,碾压了这个时代的任何一支军队。

匈奴人自然也挨不住如此铁拳。

被打得节节败退。

最绝的是,这次的战斗,已经不一样了。

蒙恬打到哪,就用水泥把路修到哪。

不仅仅是保障粮草补给,也是在保障交通速率和信息传递速度。

而且蒙恬还带了大量的民夫和如花傀儡,使用水泥,在各个兵家要点建筑要塞堡垒。

确保辐射到周围的草原,连在一起,控扼草原诸部。

始皇帝还下令号召诸多诸侯国出兵,呼应蒙恬,开疆拓土,在草原各个重要位置修筑城池。

只要控住了那些草场丰美的大草原,就基本捏住了草原民族的命脉。

王师从黄河“几”字形的河套平原出发,一路平推。

(河套平原原为匈奴牧地,秦始皇派蒙恬第一次北伐匈奴时夺取,设44县,因此目前此地已为秦朝疆域,刚刚纳入版图不久,头曼单于尚为身死。

河套平原以阴山山脉为天然防线,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在秦末混乱中被匈奴趁机夺取,成为后来汉匈第一次争夺的焦点。)

蒙恬率领大军跨过阴山,开疆拓土,夺取了匈奴的阴山北麓草原。

此时的阴山北麓草原多树木,广草原,是匈奴在漠南最肥美、最重要的草场。

因为此时的匈奴还没有汉朝那么牛逼,疆域那么大。

此时的匈奴处于兴起的初期,左边的河西走廊和天山山脉,还有老牌的月氏部族牵制。

右边又有老牌衰落的东胡部族牵制。

号称“塞上江南”肥美的河套平原又被新生的大秦帝国夺取。

所以匈奴在漠南最后一块肥美的草原,只剩下阴山北麓草原了。

结果这最后一块草原也要保不住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