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琦琦小说 > 青春校园 > 大国军垦 > 第3090章 叶帅回国

大国军垦 第3090章 叶帅回国

作者:大强67 分类:青春校园 更新时间:2025-09-13 22:20:13 来源:平板电子书

叶帅的飞机降落在吉普国际机场时,正值初秋。

舷窗外的伏尔加河像条银色的丝带,河岸边的白桦林刚染上浅黄,风一吹,叶子簌簌落下来,像撒了一地碎金。

他拖着行李箱走出到达口,就看见举着“叶帅”牌子的司机——

典型的东欧面孔,金发在阳光下泛着浅棕,制服熨得笔挺,见他过来,立刻躬身接过箱子:

“少爷,夫人在庄园等您。”

车子驶离市区,沿途的建筑渐渐从尖顶教堂变成木刻楞小屋。

叶帅望着窗外掠过的麦田,忽然想起军垦城的试验田。

那里的冬小麦是深绿色的,带着沙漠植物特有的韧劲,而这里的麦子金黄饱满,像被阳光泡透了似的。

司机忽然开口:“舅舅让您先去内政部一趟,他说有份文件需要您签字。”

内政部大楼矗立在市中心的广场旁,灰色的花岗岩墙面透着肃穆。

叶帅走进大厅时,正撞见舅舅伊万诺维奇送客人出来。

舅舅穿着笔挺的西装,胸前别着金色徽章,看见他,原本严肃的脸上立刻绽开笑容,大步走过来拍他的肩膀:

“我的外甥,军垦大学的高材生,终于肯回吉普了!”

他的俄语里还带着点新疆口音——当年跟着伊凡娜去军垦城探亲,学的那点汉语总夹着俄语腔调,如今倒反过来了。

办公室里挂着幅巨大的地图,上面用红笔圈着十几个城市。

伊万诺维奇指着其中一个红点:

“你母亲总说让你自由发展,但你姥爷昨晚还在念叨,我们家的人不能只懂种地。”

他从抽屉里拿出份文件,“这是州政府的任命,让你去别尔哥罗德担任农业局副局长,主管跨境种业合作。”

叶帅的手指划过文件上的公章,忽然想起父亲叶雨泽的实验室。那里的培养皿标签上,总用红笔写着“抗逆性”“适应性”之类的词。

他抬头看向舅舅:“我学的是作物遗传,怕是做不好行政工作。”

“谁让你做行政了?”

伊万诺维奇从书架上抽出本厚厚的文件夹,“别尔哥罗德有全俄最大的旱作试验站,他们想引进华夏的光伏滴灌技术。你去,不是当局长,是当技术顾问。”

他翻开文件夹,里面夹着张照片——试验站的黑土地上,插着块木牌,上面用中乌双语写着“中乌联合种业实验室”。

离开内政部时,司机递来部手机:

“夫人说,让您先去庄园吃晚饭,姥爷也在。”

叶帅看着屏幕上母亲伊凡娜的名字,忽然想起小时候她总说,吉普的秋天是“面包味的”——

麦田收割后,空气里飘着麦香和烤面包的甜气。

庄园的橡木大门推开时,姥爷正坐在露台的藤椅上,手里把玩着枚铜制怀表。

那是叶帅小时候见过的,表盖内侧刻着一行字:

“土地不会辜负认真耕种的人”。

姥爷见他进来,把怀表往桌上一放:“听说你在北疆种出了会发电的庄稼?”

叶帅刚要解释“光伏治沙”的原理,伊凡娜端着烤饼走出来:

“爸,别吓着孩子。是他叔叔在沙漠里熬了八年,晒得比吉普的农民还黑。”

她把一碟蜂蜜推到叶帅面前,“尝尝,今年新采的椴树蜜,比军垦城的沙枣蜜甜。”

晚饭时,姥爷忽然问:“知道为什么让你去别尔哥罗德吗?”

叶帅摇摇头,姥爷放下刀叉,指着窗外的田野:

“那里的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但十年前遭遇过旱灾,颗粒无收。你母亲当年把军垦城的抗旱麦种带回来试种,才让地里重新长出麦子。”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叶帅脸上,“现在轮到你了。”

叶帅想起临走前父亲塞给他的小布袋,里面装着五种麦种,标签上写着“戈壁1号”到“戈壁5号”。

父亲当时说:“别觉得种子只是种子,它是能跨山越海的信使。”

第二天去别尔哥罗德的路上,司机忽然拐进条小路。车窗外出现一片试验田,田埂上插着五颜六色的牌子。

红牌写着“华夏北疆”,蓝牌写着“乌克兰吉普”,黄牌写着“联合培育”。

农业局的局长早已在田边等候,指着田里的麦苗说:

“您看,这是用您父亲的麦种和本地品种杂交的,抗寒又抗旱。”

叶帅蹲下来,指尖拂过麦叶上的绒毛。阳光透过叶尖的露珠,在泥土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极了沙漠光伏板反射的光点。

局长忽然递来份协议:“我们想建个光伏灌溉示范区,就用你们的‘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模式。”

他指着远处的山坡,“那里规划了五千亩地,一半种麦子,一半种苜蓿,苜蓿用来养牛,牛粪还田,形成循环。”

叶帅看着协议上的签字栏,忽然想起库尔班老爷子给的那颗糜子种。

他来吉普前,把它种在了军垦城的实验室,此刻大概已经发芽了。

他在协议上签下名字,局长笑着说:

“下个月中乌农业论坛,您得做个报告。很多农庄主都想知道,怎么让土地既长粮食,又长‘金子’。”

晚上住在试验站的宿舍,叶帅打开父亲给的布袋。

五种麦种躺在掌心,像五颗小小的星星。他忽然明白母亲为什么要他回来——军垦城的种子在吉普扎了根,现在需要有人让它长出新的枝芽。

半个月后,叶帅在农业论坛上展示光伏治沙的成果时,台下忽然有人举手:

“华夏的技术很好,但我们的黑土和你们的沙漠不一样,能适用吗?”

叶帅笑着点开一张图片:屏幕上,别尔哥罗德的黑土地上,光伏板下的麦苗正抽出新穗,旁边的对比图里,是XJ沙漠里的同款光伏阵列。

“土地不管是黑是黄,都需要人懂它。”他说,“沙漠要防沙,黑土要保肥,道理是一样的。”

论坛结束后,伊万诺维奇打来电话:

“你母亲把军垦连锁超市的股份又转让了一部分,说要给你建实验室。”

叶帅刚想说不用,舅舅又说,“别拒绝,这是她当年在吉普许下的愿——让华夏的种子在乌克兰生根发芽。”

叶帅站在试验站的瞭望塔上,望着远处连绵的麦田。夕阳把光伏板照得像铺了层金箔,板下的滴灌带正滋滋地往土里渗水,那声音和沙漠里的滴灌声一模一样。

他掏出手机,给父亲发了张照片:黑土地上的光伏阵列,像片蓝色的湖,湖边的木牌上,新刻了行字:

“让每一寸土地都长出希望”。

手机很快震动起来,是父亲的回信,附带一张图片——军垦城的实验室里,那颗糜子种发了芽,嫩绿的茎秆上顶着两片子叶,像个小小的“V”字。

父亲在信息里说:“你姥爷说得对,土地不会辜负认真耕种的人。”

叶帅望着天边的晚霞,忽然觉得,所谓传承,就是一粒种子从北疆沙漠到乌克兰黑土的旅程。

它会带着沙漠的坚韧、黑土的厚重,在风里生根,在雨里发芽,最后长成连接两片土地的桥。

就像父亲当年带着麦种跨越国界,就像他此刻站在这片黑土地上,手里握着来自故乡的种子。

风从麦田里吹过,带着麦香和泥土的气息。

叶帅知道,这里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就像沙漠里的红柳总要把根扎进深处,他的根,一端连着军垦城的试验田,一端系着吉普的黑土地,而中间,是无数正在发芽的希望。

叶帅在别尔哥罗德的第三个月,迎来了第一场雪。

试验站的光伏板上积了层薄雪,阳光一照,反射出的光晃得人睁不开眼。

他踩着没过脚踝的雪,查看埋在地下的温控设备——这是从军垦城引进的技术,能让土壤温度保持在5℃以上,确保麦苗在寒冬里也能缓慢生长。

“叶顾问,伊万诺维奇副部长来了。”

农业局的技术员小跑着过来,呼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凝成雾。

叶帅回头,看见舅舅裹着黑色大衣站在雪地里,身后跟着个穿军装的男人,肩章上的星徽在雪光里闪着冷光。

“这是国防部的安德烈将军,”伊万诺维奇搓着冻红的手:

“他们想在西伯利亚的冻土区试试你的光伏大棚技术。”

安德烈伸出手,掌心带着枪茧:“听说你能让沙漠长出粮食,冻土说不定也能行。”

叶帅望着远处白茫茫的荒原,忽然想起沙漠里的冬季——那里的雪下得又干又冷,落在光伏板上会结成冰壳,需要人工敲打才能清理。

他从背包里掏出张图纸:“冻土区的问题不在温度,在土壤透气性。我们可以用光伏板发电驱动地热循环系统,先让冻土‘呼吸’起来。”

安德烈指着图纸上的管道走向:“这个弯度能承受零下四十度的低温吗?”

叶帅点头,指尖划过图纸上的红色标记:“这是参考军垦城的输油管道设计,用的是耐寒钢材,去年在阿勒泰的风区试过,没问题。”

送走将军,伊万诺维奇忽然说:

“你母亲昨天去了趟超市仓库,把新到的军垦城种子都编了号。”

叶帅愣了愣,舅舅笑起来:“她嘴上说不管你,却让人把独联体各国的土壤数据都整理好了,装了整整三个硬盘。”

回到宿舍时,桌上放着个包裹,是母亲寄来的。

打开一看,里面是件军绿色的冲锋衣,和父亲在沙漠里穿的那件一模一样,口袋里缝着块小布片,绣着中乌双语的“扎根”。

包裹里还有张字条,是伊凡娜的字迹:“别学你二哥那样硬扛,冻土比沙漠冷,冻出病来没人给你熬姜汤。”

夜里,叶帅接到姥爷的电话。老人的声音带着壁炉柴火的沙哑:

“明天来庄园一趟,有位客人想见你。”他想问是谁,电话那头传来碰杯声,姥爷已经挂了线。

第二天清晨,叶帅驱车前往庄园。刚驶过白桦林,就看见门口停着辆黑色轿车,车牌号是特有的白色前缀。

他走进客厅时,正撞见姥爷和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说话,对方转身的瞬间,叶帅认出那是独联体农业联盟的主席——

去年在新闻里见过,他主持的“欧亚种子库”项目,收纳了三十七个国家的农作物种质资源。

“这就是叶茂的弟弟?”

主席握住他的手,掌心温暖而有力,“你二哥的光伏治沙报告,我在联盟大会上读过,很了不起。”

他指着桌上的玻璃罐,里面装着各色种子,“这些是中亚的耐旱苜蓿种,想请你帮忙做抗虫改良,用你们华夏的基因编辑技术。”

叶帅拿起颗褐色的种子,忽然想起父亲实验室里的培养皿。那些在紫外线下泛着荧光的幼苗,此刻仿佛在眼前生长起来。

他抬头说:“我们可以建个联合实验室,把华夏的抗虫基因和中亚苜蓿杂交,既耐旱又抗虫。”

主席眼睛一亮,从公文包里抽出份协议:

“我就知道找对人了。联盟已经批了专项资金,选址就在别尔哥罗德,你做实验室主任。”

姥爷在一旁补充:“你母亲把超市股份抵押了一部分,说要给实验室盖栋恒温楼,比军垦城的还先进。”

叶帅的心猛地一热。他想起母亲总说,当年她带着第一袋麦种穿越边境时,海关的人笑着问她:

“这玩意儿能当饭吃?”如今,那些麦种已经在独联体国家蔓延成绿色的海。

从庄园回来的路上,叶帅绕到军垦连锁超市的吉普分店。

货架上摆着XJ的葡萄干、宁夏的枸杞,还有包装上印着光伏板图案的沙枣糕。

店长是个哈萨克族姑娘,见他进来,笑着递过盒酸奶:

“这是按库尔班老爷子的方子做的,加了俄罗斯的蜂蜜,甜得很。”

叶帅舀了一勺,酸奶的酸混着蜂蜜的甜,像极了沙漠与冻土的交融。

店长忽然说:“上周有个吉尔吉斯斯坦的农庄主来进货,说想引进你们的光伏种植,他带来的土壤样本我放你办公室了。”

谢谢大佬们的票票,可惜七月份追读不够了,拿不到全勤,这本书前途堪忧,战友们帮个忙,把追读顶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