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琦琦小说 > 青春校园 > 大国军垦 > 第3076章 时代需要缔造者

大国军垦 第3076章 时代需要缔造者

作者:大强67 分类:青春校园 更新时间:2025-09-13 22:20:13 来源:平板电子书

巴图开着车在雪地里跑了一圈,回来时红着眼圈:“这车比我儿子还贴心!刚才雪太厚,它自己就减速了,还提醒我前面有冰坑。”

年底的总结会上,李林东报出了一组数据:

“今年燃油车业务营收增长15%,但利润占比降到了30%。

氢燃料车营收增长300%,利润占比升到60%,而且带动了光伏制氢、维修服务等周边产业,加起来比卖车还赚。”

叶雨泽看着报表,忽然想起伊万在黑板上画的那张图。原来所谓的转型,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让每一种能源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就像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如今既有光伏板的蓝,也有棉田的白,更有草木的绿,交织在一起,才是最动人的颜色。

散会后,伊万拿着一份新的研发计划找到他:“我想试试把氢燃料电池用到农机上。拖拉机、播种机都能用,排放的水刚好浇地,完美闭环。”

叶雨泽接过计划,上面的字迹密密麻麻,却透着一股执拗的认真。

他想起这几年伊万熬白的头发,想起那些在沙漠里测试的日日夜夜,忽然觉得,所谓的成功,不过是一群人把一件事琢磨透了,干到底了。

窗外,军垦城的雪又下了起来。路灯下,几个牧民正围着“双能车”装草料。

车身上的积雪被他们呵出的热气融化,顺着银灰色的车身往下流,在地上积成小小的水洼,映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像撒了一地的星星。

叶雨泽知道,这场关于燃油车转型的探索,还远远没到终点。

但只要看着这些车在这片土地上跑下去,看着治沙人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

他就觉得,不管未来有多少挑战,这条路,走对了。而那些流淌在车辙里的汗水与智慧,终将和沙漠里的绿意一起,生长出更长远的春天。

开春的军垦城还带着沙砾的凉意,光伏产业园的中控室却暖得像揣了个火炉。

李林东刚挂了沙特阿美集团的越洋电话,转脸就看见办公室门口站着两个穿白袍的男人——

为首的是卡塔尔能源部顾问阿勒萨尼,身后跟着的翻译正举着平板,屏幕上是密密麻麻的阿拉伯语订单。

“叶先生说过,‘双能车’能在沙漠里跑十年。”

阿勒萨尼摘下墨镜,指节叩着展示柜里的储氢罐模型:

“我们需要三百辆改装版,加装沙尘暴过滤系统,还要能直接牵引石油钻井设备。价格不是问题,但必须三个月内交货。”

话音未落,走廊里传来皮鞋碾过地砖的清脆声响。

德国博世集团的亚太区总裁施耐德带着工程师团队闯了进来,手里攥着慕尼黑工业大学的检测报告:

“伊万先生的氢燃料阀精度已经做到0.05毫米了?我们愿意溢价30%买断这项技术,或者——”

他话锋一转,指着窗外正在吊装的光伏板:

“共建中欧氢能研发中心,博世出专利,你们出应用场景。”

最让李林东心惊的是第三天来的客人。一辆挂着黑底白字外交牌照的轿车直接开进产业园,下来的是蒙古国副总理巴特包勒德。

他没去看生产线,反而拉着叶茂往治沙点走,车轮碾过草方格时,他忽然指着远处的羊群说:

“我们的牧民转场要穿越戈壁,零下四十度启动的‘双能车’,能不能改成可移动的羊毛分拣站?”

这些身份显赫的客户像候鸟一样涌来。

挪威渔业联盟要能在峡湾冰面上作业的加氢船。

巴西热带雨林基金会需要带生物降解装置的巡逻车。

甚至连梵蒂冈的代表都来了,想订两辆加装太阳能充电板的氢燃料车,用于教廷花园的维护。

“最离谱的是这个。”

李林东把一份烫金请柬拍在叶雨泽面前。

“迪拜世博会组委会说,要把‘双能三号’放进未来馆,和月球车模型并排展出。”

叶雨泽摩挲着请柬上的鎏金图案,忽然听见窗外传来一阵喧哗。

跑到观景台一看,只见一辆黑色轿车旁,王丽娜正扶着腰站着——

这位战士电动汽车的掌舵人,肚子已经明显隆起,却穿着高跟鞋,正盯着一辆正在加氢的“双能车”,脸色像早春的冻土一样紧绷。

王丽娜的办公室在上海陆家嘴的玻璃幕墙里,此刻却被密密麻麻的图表占满了。

墙上贴着“双能车”的全球订单分布图,红色图钉在中东、北欧、南美扎成了片。

桌上摊着伊万团队最新的专利清单,“-40℃冷启动技术”“储氢罐抗冲击系数”这些字眼被她用红笔划得触目惊心。

“王总,胎儿心率有点快,医生建议您卧床休息。”

秘书捧着孕检报告进来,却被她挥手挡开。

“把电池研发组的人叫来。”

王丽娜按下内线电话,声音带着金属般的冷硬。

“我不管他们用什么方法,‘闪电七号’的低温续航必须突破600公里,充电速度要比现在快一倍。

伊万能在火焰山晒罐体,我们马上能去根河的冰窖里测电池。”

深夜的研发中心灯火通明。工程师们围着零下30℃的模拟舱争论不休。

王丽娜忽然推门进来,手里拎着一兜热包子。

“别盯着氢燃料的优势钻牛角尖。”她咬了口包子,指腹敲着屏幕上的对比数据。

“他们加氢快,但我们充电网点多,他们排放水,我们就能回收电池余热供暖。”

“下周去漠河,把电池包埋在雪地里冻72小时,我要看到真实的衰减数据。”

王楠楠小声说:“王总,您这身体……”

“我身体好得很。”

王丽娜瞪了他一眼,却下意识地摸了摸肚子。

“当年我怀老大的时候,在车间盯了三个月生产线。新能源这行,慢一步就是死路。”

这话传到伊万耳朵里时,他正在给“双能四号”的氢燃料电池做压力测试。

蒙古族工程师阿古拉举着手机笑:

“王总说要在漠河冻电池呢,咱们要不要去凑个热闹?”

伊万把压力表拧到20兆帕,头也不抬地说:

“告诉她,储氢罐在-50℃的密封性能数据我们有,免费送。”

他顿了顿,忽然咧嘴一笑,“顺便问问,她的电动车能拉着蒙古包转场吗?能给棉田脱壳吗?新能源不是比参数,是比谁更懂土地。”

这话像根刺扎在王丽娜心上。她连夜让人改装了五辆“闪电七号”,加了可拆卸的播种机——

这是她从叶茂的棉田订单里学来的。

测试那天,她挺着肚子站在河北的麦田里,看着电动车拖着播种机跑了一圈又一圈,直到夕阳把影子拉得老长。

斯德哥尔摩市政厅的宴会厅里,叶风刚结束一场关于“光伏制氢 氢能运输”的演讲。

台下坐着的沃尔沃集团董事长递来一张名片:

“我们的卡车想试试你们的储氢技术,从哥德堡到奥斯陆,能不能让加氢时间比加油还快?”

手机在口袋里震动起来,是叶雨泽的视频电话。

屏幕里,父亲正蹲在西瓜地埂上,身后的光伏板反射着碎金似的光:

“丽娜的电动车在河北种麦子了,你那边怎么样?”

“挪威的水电集团愿意合作建加氢站。”

叶风望着窗外飘雪的峡湾,“他们的水电站发的绿电,制氢成本比西北还低。还有芬兰的林业公司,想把伐木机改成氢燃料的,说排放的水能直接浇树苗。”

他顿了顿,语气亮起来,“爸,我想在全球搞‘能源互补网’——城市里用电动车,充电方便;偏远地区用氢能车,加氢灵活。”

“比如非洲的矿区,光伏板白天制氢,晚上给电动车充电,刚好互补。”

叶雨泽的声音带着笑意:“你爷爷当年在沙漠里种树,说过‘沙棘抗风,红柳耐旱,各有各的活法’。能源不也一样?”

挂了电话,叶风立刻让助手订了去冰岛的机票。

那里的地热资源丰富,最适合建氢能示范站。

在雷克雅未克的地热电站,他看着蒸汽轮机排出的热水被导入电解槽,气泡滋滋往上冒——那是纯度99.99%的氢气。

电站负责人拍着他的肩膀说:“你们的‘双能车’要是能在冰川上跑,我们就订一百辆,用来运输科考设备。”

消息传回军垦城,王丽娜正在产房里阵痛。

护士递来手机,屏幕上是叶风发来的冰岛加氢站照片。

她忍着痛笑了笑,给研发部发了条信息:“把‘闪电七号’的电池模块改成可拆卸的,和‘双能车’的储氢罐通用。既然是战友,就得能搭把手。”

军垦城的秋天来得猝不及防,一场早霜打黄了棉田。

叶茂站在地头,看着阿不都驾驶的“双能车”正用脱壳机处理新收的棉籽,车尾部排出的水汽在阳光下凝成小彩虹,刚好落在旁边的冬小麦苗上。

“王总派来的工程师就在那边。”

叶茂指着不远处的帐篷,“他们在给电动车装光伏充电板,说要试试在沙漠里能不能自给自足。”

帐篷里,王丽娜的团队正和伊万的工程师争论不休。

战士电动车的副总王楠楠拿着检测仪说:

“你们的氢燃料电池启动快,但在城市里还是我们的快充更方便。”

伊万的徒弟小王立刻反驳:“可在没有电网的牧区,我们加氢三分钟就能跑一天!”

叶雨泽走进来时,正看见两个年轻人蹲在地上画图纸——

左边是城市交通网,密密麻麻的充电桩像星星。

右边是戈壁分布图,加氢站沿着公路连成线。

“这才是正经事。”

他笑着递过去两瓶矿泉水,“电动车在城里跑,氢能车在城外转,就像光伏板和草方格,少了谁都治不了沙。”

这时,杨革勇从非洲打来了视频电话。镜头里,一群黑皮肤的工人正在安装“双能车”的光伏制氢设备,远处的油田抽油机正缓缓转动。

“我们把减持油田的钱投在了这里。”

杨革勇的声音带着风沙的粗糙,“白天用光伏制氢开车,晚上用油田的余热给电动车充电。叶风说得对,一环扣一环,最后都落到农民的钱袋子里。”

挂了电话,王丽娜的视频也打了进来。

她抱着刚满月的儿子,背景是战士集团的新生产线。

“‘闪电七号’和‘双能四号’的通用模块搞定了。”

她晃了晃手里的图纸,“下批出口欧洲的车,一半装电池,一半装储氢罐,让客户自己选。”

“对了,伊万那个蒙古包支架的专利,我们想用在电动车上,给牧民拉太阳能板。”

伊万在旁边听见了,立刻嚷嚷:“专利费免了!但你们的电池低温技术得共享,我们的车要去北极圈!”

夕阳西下时,所有人都站到了观景台上。

远处的光伏产业园像一片蓝色的海洋,近处的棉田泛着白浪。

“双能车”和电动车在田埂上并排行驶,扬起的尘土里混着青草的气息。

叶雨泽忽然想起很多年前,他第一次在戈壁上种下梭梭苗,那时谁也想不到,这片荒芜的土地上,会开出这样绚烂的共生之花。

夜色渐浓,军垦城的路灯亮了起来。

叶茂的儿子骑着儿童车,追在一辆加氢的“双能车”后面跑,车尾部排出的水在地上积成小水洼,映着漫天星光,像撒了一地的希望。

叶雨泽知道,这场关于能源的探索永远没有终点,但只要车轮还在转动,只要绿意还在生长,这条路就永远值得走下去。

不过他不畏惧面对任何挑战和压力,如今,两个儿子也都成长起来了,都各自独当一面,他这个老人家也可以退休了。

说实话,他的战士集团虽然创造了很多奇迹,但总得来说,只是在技术方面的突破。

而如今的战士集团,在新能源方面却创造了很多的第一。不谦虚的说,等新能源真正开展起来,就可以说创造了一个时代!

而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创造这个时代的是华夏人,是华夏的企业。

虽然如今的老总是米国籍,但那又怎样?只不过是因为发展的需要

来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