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琦琦小说 > 青春校园 > 重生归来我靠祖传编艺发家了 > 第十六章 六角叠丝茶席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过高大的铁艺窗户,在水泥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柳青站在空旷的厂房中央,深吸一口气,空气中还残留着旧工厂时期的机油味,但更多的是新鲜柳条的清香。

“青姐,牌子挂好了!”张磊在门口喊道。

柳青走出去,抬头看见“清河柳编工坊”七个大字已经稳稳地悬挂在大门上方。

这是村里老木匠用废弃的柳木边角料拼成的,质朴中透着匠心。过去一个月,这个废弃多年的工厂在他们的改造下焕然新生——

东区是原料处理和仓储,西区是编织工位,北面隔出了设计室和办公室。

“爷爷呢?”柳青环顾四周,没看到老人的身影。

张磊左右瞧了一下,一拍脑门:“一早就来了,在西北角那儿捣鼓什么,不让人靠近。”

柳青好奇地走向厂房西北角,绕过一堆刚到的葛藤原料,眼前的景象让她停下脚步——

爷爷正蹲在地上,精心布置一个小型盆景:一棵虬劲的老柳树模型,树下是微缩版的石桌石凳,甚至还有几个拇指大小的柳编筐模型。这分明是他们老家院子的迷你版!

“爷爷...”柳青轻轻喊了一声。

爷爷头也不回,继续调整着盆景的角度:“人挪活,树挪死。把这'根'带上,柳编的魂就散不了。”

柳青望着那微缩盆景,眼眶渐渐发热。她蹲下身子,指尖轻轻触碰老柳树模型粗糙的“树皮”,像是触碰着老家院子里真实的温度。

“爷爷,我懂了。”柳青声音带着哽咽,“不管走到哪,咱柳编的根,都在这念想里,在咱对老手艺的守护里。”

爷爷这才缓缓转过头,眼角笑出深深的纹路,把柳青的手拢过来,放在那小巧的柳编筐模型上:“咱祖祖辈辈攥着这门手艺,就像攥着咱的魂。往后你不管在厂房里编大物件,还是教旁人学这手艺,都得记着,这根扎在哪,柳编的活气就活在哪。”

柳青使劲点头,看着爷爷专注又带着期许的眼神,心里那股要把柳编好好传下去、让更多人看见的劲儿,烧得更旺了。

---

上午十点,柳青小心翼翼地调整着手机支架,试图找到最佳拍摄角度。工作台上,李阿婆的“六角叠丝“茶席在柔光箱的照射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每一个六角形纹路都像蜂巢般精密完美。

“再往左一点。“张磊在旁边指挥,“对,就这样,能把那个转角的光影拍出来。”

柳青按下快门,检查成片效果。这是为淘宝店“柳编典藏“系列准备的主图,必须完美展现“六角叠丝“的精妙之处。她特意在筐里放了几枝新鲜的野花,营造出“田园收纳“的场景感。

“描述怎么写?“张磊打开笔记本电脑,“按常规的材质尺寸?”

柳青摇摇头,拿出录音笔:“用阿婆的原话。“

她按下播放键,李阿婆沙哑的声音流淌出来:“...俺爹说,六角像龟甲,最扛压。那年发大水,家里细软都装这种筐,漂在水上一天一夜没散架...”

张磊的手指在键盘上停顿了一下:“这...会不会太土了?”

“这才是价值所在。“柳青坚定地说,“城里人买的不只是个物件,更是一段活历史。“

她继续挑选照片,最后决定用九宫格形式:第一张是李阿婆布满皱纹的双手正在编织的特写;中间是成品在不同家居场景中的应用;最后一张是阿婆抱着成品笑得见牙不见眼的合影。价格定在268元,是普通柳编茶席的三倍。

“这么贵能卖出去吗?”周明有些担心。

柳青点击“上架”按钮:“试试就知道了。”

工坊的另一头,十二名学徒培训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爷爷背着手在工位间巡视,时不时停下纠正动作。他的教学方式简单直接——示范三次,然后让学生重复直到达标。

“指头别翘!”“力道要匀!”“这里要压三下!”老爷子的声音在工坊里回荡。

最年轻的学徒周小雨才十九岁,高中毕业后在县城打过半年工,听说能学手艺立刻回来了。此刻她正对着一个歪歪扭扭的茶席发愁,怎么都编不出整齐的纹路。

“丫头,急啥?”李阿婆不知何时站在了她身后,“柳编跟养孩子一样,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周小雨委屈地撇嘴:“阿婆,我太笨了,学不会。”

李阿婆拿起柳条,粗糙的手指突然变得异常灵巧:“看好了——前三后二,左绕右穿,回手一掏,六角自成。”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那些在周小雨手里不听话的柳条,在李阿婆指间就像活了过来,自动交织成完美的六角形。周小雨看得目瞪口呆,赶紧掏出小本子记下口诀。

“阿婆,您这口诀太神了!还有别的吗?”

李阿婆呵呵一笑:“多着呢。'编底要密,编帮要挺,收口如封山'...都是俺爹教的。”

不远处的柳青注意到了这一幕,心头一动。她悄悄走到周小雨身边:“小雨,能不能帮个忙?把阿婆说的这些口诀都记下来,最好录个视频。”

“为啥?”

“这些都是宝贝。“柳青看着李阿婆灵巧的双手,“万一哪天...”

她没有说完,但周小雨明白了。这个聪明的姑娘立刻行动起来,不仅记口诀,还细心画下每个步骤的示意图。

“家人们看好了!这可是正宗的百年非遗工艺!”周明举着手机支架,在工坊里来回走动,“现在下单还送精美礼盒,只要268,买不了吃亏...”

“闭嘴!”爷爷突然一声暴喝,吓得周明差点摔了手机。

老爷子大步走来,脸黑得像锅底:“什么百年非遗?什么精美礼盒?胡扯八道!”

周明结结巴巴地解释:“爷爷,这是...这是直播话术...”

“话术?”爷爷抓起一个“六角叠丝”筐,“这东西值多少钱,靠的是真本事,不是你那套花言巧语!”

直播间里的观众瞬间沸腾了:“老爷子威武!”

“这才是真匠人!”“就冲这态度,我买俩!”

弹幕刷得飞快,观看人数从几十飙升到上千。周明目瞪口呆地看着数据,突然福至心灵:“爷爷,要不您来给大家讲讲这筐怎么编的?”

爷爷瞪了他一眼,却出人意料地接过手机。他一句话没说,只是坐到工作台前,拿起柳条开始编织。粗糙的手指在细嫩的柳条间穿梭,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得像钟表机械。

直播间安静了几秒,然后弹幕爆炸了:“天啊,这手法!”

“看着简单,我试过根本不行”

“老爷子手上全是茧子...”

两小时后,当爷爷完成一个小巧的“六角叠丝”杯垫时,直播间人数突破了五千,后台订单响了三十多声。张磊看着数据,喃喃自语:“原来真实才是最好的销售策略...”

“叮——”

“您的商品'六角叠丝茶席'已售罄”。

这才上架三小时啊!

张磊赶紧点开商品页面,30个柳编茶席全部卖光,连预售链接下的200个六角叠丝茶席名额也被一抢而空。评论区炸开了锅:

“求补货!这工艺太绝了!”

“是真正的'编筐李'传人作品吗?”

“愿意加价买,卖家看到我!”

旺旺私聊消息:

【竹韵茶舍:您好,我们想订购500套六角叠丝茶席,11月底前交货,能否接洽?】

500套!大家还刚开始学,时间有点紧。

柳青斟酌了一下,打字回复:“接!不过需要付30%定金。”

工坊里,十二个学徒整齐地坐在工作台前。

爷爷挑安排新学徒先学六角叠丝茶席,五凤朝阳的王婶为组长。

另外一组老学徒由李婶带领编织龟背纹杯垫的订单。

还有一组人负责日常小订单。

柳青站在一块白板前,上面画着“六角叠丝“的分解步骤图。

“李阿婆的技法关键在于起底六针,交叉叠压...“柳青尽量模仿爷爷教她时的语气,“注意看第三道纬线的穿法...“

台下,张晓雯王宝贵等年轻人学得很快,但几位中年妇女却面露难色。王婶举起手:“青丫头,我这老花眼看不准这么细的纹路啊。”

柳青正想解释,爷爷突然从后排站起来,走到工作台前。

他拿起柳条,手法突然变得极其缓慢,每一个动作都像被分解了:“看,不是用眼看,是用手感。”

当爷爷放慢速度,那些看似复杂的步骤突然变得清晰可见。王婶眼前一亮:“哎呦,这么一来就明白了!”

爷爷的方法立竿见影。到中午时,连最慢的学员也能编出像模像样的六角底了。

但柳青心里清楚,即使这样,要完成500套茶席也有点紧迫。

柳青说:“我们这批货得继续用协作化生产的分工模式,订单完工之后再整体编织方法。”

分工模式很快见效。李阿婆负责最核心的纹样定型,爷爷监督关键节点,六位手巧的妇女负责主体编织,张晓雯等年轻人做前期处理和后期修整。柳青则来回巡视,随时解决问题。

但第三天,麻烦来了。张磊盯着电脑屏幕,额头渗出冷汗:“系统出问题了。”

柳青凑过去看,只见ERP系统里的库存数字乱跳——明明已经完成87个茶席,系统却显示只有53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